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李涤尘:交叉领域探新路

时间:2006-05-16 09:30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 288次
  李涤尘总能让你在想不到的地方吃一惊。  

  “用这种制造方法,任何复杂的东西都能造,哪怕中间有很复杂的几何空间。”与他的交谈从快速成型机开始。  

  李涤尘,1964年生,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凭借在国内首台激光快速成型机研制开发中大量创造性工作,以及随后以此为基础,在生物制造、复合结构制造等多个领域的开拓性工作,他以一位年轻学科带头人的形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最先让大家认识李涤尘的还是快速成型机。  

  “这个槽子里是液态的光敏树脂,激光一照就会固化。我们的任务就是对三维物体分解分层、利用分层数据,控制激光束加工。”复杂的工艺让当博导的他,简单几句就讲得清楚明白。  

  1995年到1998年,3年的艰难实验让他们在快速成型机的制造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光源从激光变成紫外光。  

  可别小看这个光源的变化,激光器价格昂贵,一个激光器30万元,“现在我们用灯代替,成本降低到2万元左右”。他们在技术研究上的突破使这一高新技术产品售价降低80%,运行成本降低了20倍,成为目前国际上价格最低的快速成型机,使这一先进制造技术在我国的大量推广应用成为可能。  

  与激光的单色、波长固定不同,紫外光是多谱的波线,如何让液体材料对紫外光敏感,固化的精度如何控制?这是关键。研究光学的人认为这不可能,而李涤尘似乎不信这个“邪”,在材料上下起了工夫。几年时间,难题终于攻克。  

  多学科的背景给他帮了大忙。在机械工程学院工作的他,本科、研究生阶段读材料,博士、博士后攻机械工程。不同学科的研究带给他的是灵活多变的思维和不断发现新领域的眼光。  

  1998年之后,李涤尘开始转向“生物制造”。和这个从未接触过的名词打交道,还是源于他的一次调研。1997年秋天,他开始打量起西安的几个大医院。一天,一个念头突然在他脑海里出现了:“快速成型机最大特点是能做各种复杂的结构件,那么能不能用到人体修复上呢?”带着问题,他来到了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在口腔科,人家奇怪地看看他,告诉他用不上;在骨科,医生听他仔细介绍后,认为可能可以。  

  新一轮的攻关又开始了。他们的工作是利用CT获取受损骨骼的一层层数据,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最后用快速成型机制作。通常的骨骼受损切除后,修复使用牛骨替代,形状、大小尺寸都很难适合病人。如果是复杂的形状,很可能无法进行合适的修复。  

  2000年,第一个定制的钛合金材料替代骨植入了人体,效果良好。现在这种方法已经在临床应用30多例。  

  快速成型机的介入,不但让每个病人都能得到完全按自身需求制造的替代物,而且现在还用生物陶瓷取代了钛合金。然而,作为技术发明人,李涤尘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希望金属假体能够变成生物活性骨。因此,下一步的研究,他要让细胞、血管能够在生物陶瓷做成的替代骨中的支架上再长出来,重新具有生命力。  

  “这属于前沿的研究。生物材料、设计制造、流体力学这些是医生做不了的,完全靠我们也不行,新领域总是需要多学科人的交叉才能发展。”李涤尘就是这样,他从不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线路上,总是在不断地主动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7)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