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神经心理

关注城市里的“袋鼠族”

时间:2006-05-21 16:27来源:转载 作者:admin 点击: 370次

  随着就业压力加大,依靠父母供养而迟迟没有走向社会的城市“袋鼠族”队伍不断扩大。他们或以工作难找,或以薪水不高,或以上班不够自由等为由,在父母的呵护下成为永远长不大的“成人小孩”。

  并不逍遥的生活

  提起儿子,银川市民王昭荣一脸无奈。儿子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每天在家上网打游戏,要么和朋友出去玩,过得逍遥自在,丝毫没有因为至今还依靠父母过活而感到羞愧。

  报道解释,即使到了工作、独立生活的年龄,也不愿脱离家长呵护的青年,被称为“袋鼠”一族。“袋鼠族”这个名词最早是1998年法国新闻类周刊《快报》在文章中用来比喻到了就业年龄、但以薪水少等为理由,仍依赖父母的20多岁的年轻人。

  报道说,更多的“袋鼠族”虽然已独立工作,但依然和父母吃住在一起,并接受他们的资助。陈美在保险公司做业务员,由于刚步入社会,业务开展起来很难,每个月1000余元的收入让她捉襟见肘,不得不依靠父母“救济”。

  专家认为,“袋鼠族”的出现有一定的现实因素。对于薪水低、没工作或继续深造的青年来说,家庭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疏导作用,依靠家庭无形中缓解了生活压力,避免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

  折射择业观误区

  报道分析,很多年轻人因为对工作不满意、薪水太低或者继续深造,依然依赖于父母,这是出现“袋鼠族”的根本原因。

  专家认为,出现这种现象和不正确的择业观有很大关系。很多人对自身期望值过高,不肯降低身价来找一个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经济上不能独立势必会导致心态上的不独立,不做“袋鼠”也不行。

  报道说,客观地给自己定位,先就业,从一些基础的工作做起,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然后再择业,情况将会大大改观。目前,社会上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影响到了年轻人,很多人幻想能够一步到位,一下子获得成功,这些做法都不可取。

  家长也有责任

  何璐璐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袋鼠族”,其实当初她很想在外地找一份工作,准备“吃点苦”,但父母坚持认为,女孩子离家太远不好。本来自信的她,也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于是呆在父母身边。

  就这样,在父母的呵护下,“袋鼠族”开始等待时机。有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寄生生存方式,到了应该独立的年龄却不独立,表明了一种心态上的不成熟。

  报道引用专家观点认为,在我国,年轻人在25岁左右能够脱离父母的怀抱独立生活已经很不错了。这和我国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有极大关系,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这种现象更明显。家长总觉得孩子长不大,养成了孩子的依赖心理。

  专家提醒,该放出去的时候就要放出去,该放舍不得放,必将减缓孩子的自我成长,出现“袋鼠族”也就不足为奇了。(TOM)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8)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