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医药健康 > 药学 > 药学动态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一期成绩斐然

时间:2013-01-24 13:17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未知 点击: 240次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简称G20工程)一期的目标是——北京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2010年500亿元、2011年700亿元、2012年1000亿元,这一目标在三年前看来有着极大难度。然而,在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相关委办局以及全市生物医药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从2009年390亿元发展到2012年1000亿元已经成为定局。

    2010年4月23日,北京市政府启动了G20工程。G代表“Great”,“20”则意味着“二八”法则中最核心的“20%”。这一具有特殊含义的工程,通过创新政府工作机制,由北京市领导亲自挂帅,北京市科委牵头,北京市市经信委、中关村管委、北京市投促局等全产业链相关部门组成工作组,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市科委生物医药中心”)作为秘书处,全力推动产业跨越发展,使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毫无疑问,北京市抓住了这一机遇。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G20企业已成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力量。作为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和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举措,G20工程卓有成效。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启动了G20二期工程,目标是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向支柱型产业迈进。

    产业规模跨越增长 G20企业成主导力量

    G20工程实施以来,产业销售收入从2009年近400亿元发展到2011年749.4亿元,接近翻番。其中,50家G20企业(规模企业32家、潜力企业16家、招商引资企业2家)实现销售收入363.3亿元,同比增长20.3%,利润总额实现60.8亿元,同比增长18.1%,成为引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45家G20制造业企业对医药制造业的贡献度连续三年保持50%以上。2012年,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

    创新驱动效果凸显,“重磅品种”支撑产业发展。目前,北京生物医药产业5亿元以上品种达19个,对产业规模的贡献在20%以上,大品种支撑产业发展的态势日益凸显。G20工程实施期间,诞生了北京第一个20亿元大品种——拜耳医药的“拜唐苹”;诞生了泰德制药的“凯时”、嘉林药业“阿乐”、乐普医疗“血管内药物(雷帕霉素)洗脱支架输送系统”三个本地培育的10亿元大品种,其中“血管内药物(雷帕霉素)洗脱支架输送系统”是北京首个医疗器械类十亿元大品种,使10亿元以上品种达到6个。在19个5亿元以上大品种中,本土企业拥有12个,占比达62.5%。此外,还有康辰医药的一类止血新药“苏灵”、航天中兴的高性能普及型低剂量数字化X线机、北京科兴的大流行流感疫苗(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实现产业化;百泰药业的我国第一个人源化单抗药物泰欣生、绿竹生物的国内独家产品A+C群流脑疫苗等一批已进入产业化的独家品种迅速扩大规模。

    创新优势凸显,一批新的亿元品种有望产生。G20工程实施期间,落地成果创新性、独占性进一步增强,有望为北京带来一批新的亿元品种,其中康蒂尼“吡非尼酮”、双鹭药业“依那西普”、纳通医疗“种植牙系列产品”有望成为5亿元大品种。其中“吡非尼酮”是上海睿星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家1.1类新药,用于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肺纤维化疾病,已取得新药证书,将在北京康蒂尼产业化,2012年3月上市;爱普益与医科院肿瘤医院合作开展“肺癌标志物研究及相关产品开发”,能够大幅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目前该项目获得“十二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助。

    在研品种进展良好,预计新增产值60亿。2011年,北京共有治疗用1类生物制品“乙肝疫苗”等29个品种申报生产;全球进展最快的“手足口病(EV71)灭活疫苗”等30个品种正在开展临床研究;“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基因重组生物药PC-SOD”等21个品种申报临床;此外,抓住专利药物到期机遇,“马尼地平”等10个抢仿品种已申报生产,“非布司他”等26个品种已申报临床。正在支持的“新一代无载体药物支架”等43个新药品种预计投产后新增产值60亿元以上,能够为北京新贡献10个5亿元以上重磅品种。

    科技与金融结合 助推产业跨越发展

    G20工程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准确的定位、创新的工作机制,以及始终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战略思路。在这一系列因素中,金融激励政策是不得不提的重要举措。2010年4月,北京市科委、人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监局联合出台了《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金融激励试点方案及工作管理办法》(简称“金融激励试点方案”),通过设立科技专项资金、加大对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补贴等措施,引导商业银行、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是三年贷款突破100亿,金融激励政策成生物产业发展“放大器”。

    “在方案设计之初,我们就确定了‘以企业信用为基础,以财政扶持为引导,通过市场化的信用约束与激励机制,促进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为北京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快捷、优质的金融服务’的指导思想,目的就是通过信用建设,提高生物医药企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管理水平,并通过信用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帮助生物医药企业获取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更大的融资空间。”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征信管理处处长袁新峰曾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实践表明,这一政策极好地贯彻了这一指导思想。三年来,北京市生物医药贷款累计突破100亿元,先后支持了26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重点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65家,贷款金额同比增长近70%,充分体现了科技“信号源”,金融“发大器”的作用。

    2012年,“金融激励试点方案”进一步深化,加大了试点金融机构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支持力度。前十一个月,工商银行、北京银行等11家试点商业银行为90余家北京生物医药企业发放贷款额达42.3亿元,比方案启动前的2009年贷款额增长达四倍,同比增长近30%;其中,支持小微企业达43家,占贷款支持企业总数的47.3%。

    在袁新峰看来,G20工程的实施,提高了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使企业获得了更多的银行信贷支持,同时,将企业还款情况与北京市科委相关扶持政策挂钩,凸显信用价值,提升了企业的信用意识,还促进了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积极性。“金融激励试点方案”发布后,北京银行、工商银行、浦发银行等试点金融机构反响强烈,纷纷针对生物医药企业设计金融服务产品,为北京生物医药企业跨越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

    同时,带动了君联投资、德福资本、鼎辉投资等知名投资机构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直接投入,投资资金总规模达90亿元,已向康龙化成、凯因科技、贝瑞和康、甘李药业、康辰医药、百泰生物等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直接投入逾10亿元资金。推动了以利德曼生物、博晖创新等为代表的生物科技创新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登陆,使得 “北京医药板块”上市企业增加到21家,其中,创业板上市生物医药企业已增至7家,居全国第二名。

    二是“投担贷一体化”,为小微企业雪中送炭。

    由北京珅奥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靶向抗肿瘤1类新药“阿可拉定”已顺利结束Ⅰ期临床试验且治疗效果显著,并且正在规划产业化基地建设。这一成绩归功于“投保贷一体化”新型金融资助模式。

    位于中关村生物医药园的珅奥基医药成立于2006年,是全球唯一拥有新型雌激素受体ER-α36靶点专利的药物研发企业。“阿可拉定”是作用于雌激素膜受体ER-α36的靶向抗肿瘤药物,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对晚期肝癌患者的疾病缓解率达到100%,有望成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肝癌治疗特效药。然而初创期的医药企业大多面对现金流紧张的难题,针对这一情况,北京市科委生物医药中心推动启迪创投、浦发银行及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采用“投保贷一体化”新型模式支持珅奥基融资2000万元,帮助其进行前期研发工作。

    事实上,针对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型小微企业融资难上加难的问题,2012年“金融激励试点方案”积极调整,加强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搭建了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解决了银企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一方面向金融机构做生物医药产业宣传,一方面向商业银行推选优秀企业融资需求,加大金融机构对生物医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去年,该政策加大了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补贴权重并设立小微企业直接贷款奖励,推动了浦发银行、交通银行等试点突出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投担贷一体化”金融创新服务,为65家生物医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包括43家小微企业)提供了187笔贷款,总额近10亿元,同比增长近70%,小微企业贷款笔数占到一半,平均贷款额达到302万,并有珅奥基、万瑞飞鸿等27家小微企业获得了贷款奖励,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瓶颈,为伏格列波糖咀嚼片的工艺开发、新一代心血管支架的研发、高灵敏快速艾滋病诊断试剂及配套仪器研制等一批重点项目解决了资金难题。

    截至目前,在贷款的支持下,同仁堂集团中药产业化基地、天坛生物疫苗产业化基地等一批G20工程重大产业化项目顺利实施,预计项目投产后可实现新增产能超过100亿元。珅奥基医药、万瑞飞鸿、科美东雅等科技型小微企业获得贷款13亿元,为一批重点项目解决了资金难题。一批G20企业的重点项目更是得到了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其中同仁堂集团、天坛生物、双鹤药业、万东医疗、紫竹药业、纳通医疗、康辰医药等21家G20企业累计获得贷款45亿元。

    据北京市科委生物医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2013年北京市将把“服务生物医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列为重点工作,围绕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瓶颈,与各区县、产业相关部门联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培育,共同营造和完善支撑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

    三是支持重大品种培育和项目建设,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G20工程“金融激励试点方案”的实施还支撑了生物医药重大品种培育和项目建设。一方面,进一步支持了阿托伐他汀钙片、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29个品种加快上市,上市品种销售总额突破了50亿元,比(方案实施前)2009年增长了50%;支持了人二倍体细胞新型狂犬疫苗产业基地、新一代长效胰岛素产业基地等11个重点产业化基地建设,预计可实现新增产能超过100亿元;另一方面,加快了新型乳腺癌治疗药物MIL41抗体、抗白血病一类新药甲硫替尼等19个创新品种的研制。总体来讲,“金融激励试点方案”实施三年来有力支持了一批自主创新品种的研发,推动了一批重点产业化项目的建设,培育了一批上市重大品种;有效调动了商业银行、融资性担保机构、投资机构等对生物医药企业加大支持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发大”的成效。随着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对北京生物医药战略新兴产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将给予G20工程二期1800亿产业目标有力支撑。

    北京还将成立国内首支生物医药领域专业创投基金,促进创新创业企业,尤其是新药研发企业的成果转化。确定私募投资金额已达1.6亿元,储备了“第三代完全可降解血管支架项目”等20个早期创新项目。

    “选育联”人才工作体系成效显著

    筑起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高地,是G20另一成果。G20工程建立了“选育联”人才工作体系,一边抓住大量海外人才回国发展的机遇,通过“人才、团队、项目”一体化引进高端人才,一边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积累一线应用型人才。几年来,北京生物医药领域海外高端人才聚集效应显现,一批已落地的人才团队迅速发展,成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支撑。

    截至目前,G20共吸引了沈月雷“模式动物”创新服务团队、罗楹“纤维化药物创新”团队等25个海外高端人才团队,500余位海外高端人才来京发展。北京生物医药领域百余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151人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徐明波、吴洪流等6名企业家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领军人才总数量位列北京各行业之首。大量高端人才团队在京快速发展,从知识、管理、技术平台等方面极大的带动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水平提升,已成为支撑G20工程的一支生力军。G20企业中留学生创业企业为10家,占G20企业总数的20%。其中,刘红星团队研制出的“凯时”成为北京第一个本土培育的10亿元大品种。拥有16年医药研发经验的康龙化成董事长楼柏良团队等12个人才团队承担了“化学合成与筛选公共服务平台”“医学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等8个G20工程公共服务平台,2011年实现收入7亿元,占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ABO联盟)总收入的一半。

    除了引进高端人才外,G20工程还积极加大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G20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自2011年7月启动以来,在北京城市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两所高校试点“G20工程应用型人才定制培养班”,在民海药业、诺赛基因等14家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已为企业定向培养500余名专业技能型人才。同时,推动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启动“卓越工程师”硕士培养班,向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拓展,共20名企业学员参与,其中G20企业学员13人。

    此外,为加大对领军人才的凝聚,北京市科委等G20工程主管部门于2012年6月联合举办了“G20工程高级研讨班”,30名企业家学员积极参与,反响强烈,并发起成立“G20工程高级研讨班俱乐部”,对企业的凝聚力显著加强。为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G20工程还组织企业家参观“酒泉卫星发射活动”,亲身体验“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组织谊安医疗、紫竹药业、泽润生物等企业向玉树、云南受洪灾区捐赠市值约1700万元药品及医疗设备;联合6家机构定向资助地震灾区60名贫困家庭学生到高校就读。

    二期工程——“企业主体、自主创新,人才带动,向支柱产业迈进”

    有关专家表示,G20工程是科技主管部门牵头发展产业的典型案例,体现了科技创新对地方经济的科学引领和有力提升,塑造了行业荣誉品牌,入选G20工程逐渐成为各项工作、各类项目的常规评价指标之一。其品牌影响力已深入到政府、产业、市场各环节,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G20工程继续实施并入选成为G20企业。北京市正在积极制订“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二期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国家、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贯彻全国、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深入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巩固放大G20一期工程成效经验,进一步发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提升作用,对民生健康的改善作用。

    记者从北京市科委获悉,G20工程二期方案实施周期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将贯彻G20一期工程“政府引导、市场选择、聚焦企业、规模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思路精髓,深化政府“一企一策”服务职能;强化创新驱动,重点培育创新品种、重磅产品、龙头企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市场拉动,发挥目录、定价、招标、注册审批四大政策对市场的杠杆调控作用,以市场需求激励企业创新;突出人才带动,重视对产业急需的科技创新、运营管理等方面人才的引进,促进高端人才和团队不断向北京聚集,积极培育追求卓越的产业领军人才和企业急需应用型人才,构建以人才为载体的产业促进体系,以人才为源动力带动产业创新发展;推进国际化,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企业开放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向支柱产业发展,为北京建设全球创新中心提供功能支撑。

    在2012年10月30日举行的“G20工程”二期启动发布会上,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三年,北京市每年将投入不低于5亿元支持生物医药领域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及产业化项目。按计划,到“十二五”末,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预计销售收入将达到1800亿左右;新增G20企业20家,G20企业对产业贡献度达到80%;新增1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8—10家,1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对产业贡献度达到60%,重点培育1—2个百亿级企业;新增5亿元以上品种10个以上,5亿元以上品种对产业贡献度达到40%,重点培育1—2个20亿元以上“重磅产品”;提高北部研发创新中心和南部高端制造中心对产业的贡献度,达到80%以上,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记者 操秀英)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