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全球劳动力转向云端

时间:2013-06-25 00:04来源:中国科技网   作者:未知


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人》杂志6月1日刊登文章指出,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各种在线“人才交易所”层出不穷,这些站点除了为“临时工”们提供编程、翻译、文案制作等工作外,还逐渐演变为本地雇主和雇员之间的“红娘”。尽管仍然存在诸多局限和争议,但随着“临时工”群体的逐渐扩大,这些“人才交易所”或许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本报记者  刘 霞  综合外电

 

    要想短时间内将一段22分钟的视频从英语翻译成西班牙语,位于美国纽约的专业翻译公司7Brands Global Content给出的报价是“大约1500美元”。这一报价似乎很符合当地的行情,也同该公司的“身价”匹配,毕竟这家公司号称是三大专业翻译协会的成员,其客户还包括美国大通银行和美国银行等声名显赫的机构。就在不久前,这家公司还是客户的唯一选择。但如今,要想完成这类工作,你只需要敲击几下键盘,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各色人等纷至沓来找你,而且报价还更低。

 

    价格差异催生在线“人才交易所”

 

    目前,人们可以在Elance.com和ODesk.com这两个网站上找到同样的翻译工作,这两家网站是这类新涌现的在线人才交流市场——也叫“人才交易所”中最忙碌的两家。

 

    在Elance网站上,这一工作很快就吸引了来自15个国家的25份报价。对于其中一半的竞标者来说,这将是他们的第一份工作,因此,他们的翻译质量也要打个问号,尤其是其中一名来自乌拉圭的竞标者,竟然在竞标说明中将一个简单的英文单词写错了,这就不得不让人对其工作质量表示怀疑了。

 

    但有些人看起来似乎真的能胜任这项工作。Elance上的记录显示,一名来自哥伦比亚的名为“oswaldog”的用户已经完成了31份工作,总共挣了4193美元,而且客户的满意率高达95%。他给出了一个极其诱人的报价:16.44美元/小时。与此同时,在oDesk网站上,也有另外5个人给出了其他同样令人心动的报价,这些人分别来自阿根廷、巴西、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菲律宾,客户对他们以前工作的满意率都高达100%,他们给出的报价从22.22美元/小时到33.33美元/小时不等。

 

    专业翻译公司和这些“人才交易所”网站上的个人给出的报价之间差异如此巨大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这些在线“人才交易所”会发展得如此如火如荼。“临时工”咨询公司——人力资源行业分析公司(Staffing Industry Analysts)预计,去年,这类在线工作的总价值首次突破了10亿美元大关,到2014年有望翻番达到20亿美元,而2018年可能会高达50亿美元。

 

    Odesk和Elance是这些“人才交易所”中的翘楚。2012年,Odesk网站共撮合了150万件工作,总工作量高达3500万小时,比2011年增加了50%,雇主花费的总费用为3.6亿美元。而Elance撮合的工作总价值也比2011年提高了40%,首次突破2亿美元。

 

    行业翘楚,各有千秋

 

    ODesk和Elance宣称,在他们的网站上发布工作的企业的数量几乎相当,均超过500万家;注册的自由职业者的数量也大同小异,分别为300万和250万。这两家是在线“人才交易所”行业内的两大巨头,其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尽管ODesk提供的工作的总价值约为Elance的两倍,但两家都不甘示弱,都自称是市场的领导者。“我们主要关注更高端的市场,并不会同eBay和Facebook(脸谱)等公司签订大规模的商品合同。”Elance网站的创始人法比奥·罗萨蒂表示。而ODesk的首席执行官加里·斯沃特则反驳说:“找到富有创新性的方法来满足大公司的人才需求让ODesk网站得以保持其领先地位。”

 

    Locu是美国一家专门向互联网上传餐馆菜单等本地内容的创业公司,该公司创始人马克·皮埃特以自己公司的情况为例,解释了上述两大公司之间的差异。Locu公司拥有20名核心员工,在特殊的日子还会从ODesker网站上雇佣300名到600名临时员工。皮埃特说,ODesk一直在研发工具简化招聘流程,这就使它一次可以招聘50名临时员工。这些临时工作的要求都不高,比如,检查菜单确保Locu公司研发的算法能正确地将开胃菜和甜点分开等。皮埃特认为,通过亚马逊公司的土耳其机器人(Mechanical Turk site)网站来做这些工作就太复杂了。人们可以通过“土耳其机器人”网站做一些基本的“微工作”,比如检查网页地址的拼写是否正确等。当然,Locu也不适合到Elance这种提供专业工作的网站上招人。

 

    排名第三的在线人才交易所——“自由职业者(Freelancer)”网站则心甘情愿地主打廉价牌,因此,虽然其拥有700多万名注册用户,但产值却远低于竞争对手Elance和ODesk。今年3月份,另外一个名叫Rev的新对手加入了这场已达到白热化的竞争中。该公司的创始人曾在ODesk工作过,他们的口号是“打造在线工作行业的亚马逊”。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口号也得到了业内其他公司的认可。

 

    ODesk和Elance这两大市场领导者的商业模式也不尽相同,ODesk仅仅从完成的任务中抽成;而Elance还会通过向自由职业者提供增值服务来收费。目前,这两大网站都在尽力改善评级系统的质量,并确保工作由接受任务的人独立完成而非再次转包给其他能力不济的人完成。皮埃特表示:“这仍然是它们面临的最大风险。”

 

    而且,Odesk可以向偏远地方的人支付报酬并承担所有的支付风险,这一点也让其获得不少好评。另外,该公司也通过不定时地为工作者拍照来检测任务是否已经按照所宣称地那样顺利完成。

 

    优势突出,局限很大  

    这些“人才交易所”不仅为人提供一次性的工作,也为人提供创业机会。2009年,来自美国达拉斯的乔希·沃伦开始以每小时15美元的价格,为他在ODesk网站上发现的电子商务网站工作。很快,他的工资就达到了125美元/小时,工作也多得让他无法独自完成。因此,2010年,他通过ODesk网站找到了一名波兰合伙人,让其负责管理自己创立的网络服务公司Creatuity在波兰的分公司。他的公司目前拥有23名员工,年收入高达7位数,其客户遍及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甚至印度。

 

    对于这种“人才交易所”能给全球的劳动力市场带来多大的改变,业界仍然莫衷一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成为自由职业者或者仅仅签订临时雇佣合同,这些“人才交易所”显然能从这一趋势中获益。

 

    咨询公司埃森哲的数据显示,根据定义的不同,美国目前有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属于自由职业者、临时工或合同工,而1989年,这一比例仅为6%。然而,2012年,“人才交易所”提供的工作总价值仅为10亿美元,相比这些“临时工”创造的约为3000亿美元的总价值来说显得有点过于“骨感”,这表明,这些“人才交易所”只是蜻蜓点水,抓了点皮毛。然而,那些通过这些网站获得工作的人似乎乐在其中,所以注册用户才会不断增加。

 

    能够通过在线“人才交易所”分发的工作存在着先天的限制。到目前为止,ODesk和Elance提供的工作都需要IT方面的技能。去年,ODesk网站排名前两位的工作是网络编程和移动应用开发。斯沃特表示,尽管如此,这些网站提供的工作范围正在慢慢扩展。2007年,ODesk网站提供的四类工作创造的总额就占该网站提供的工作总额的90%。2012年,90%的总额由35类工作贡献,其中,项目管理、翻译和文案制作是增速最快的领域。

 

    即使在家庭装修和跑腿这些并不适合网络分发的工作上,在线“人才交易所”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RatedPeople和MyBuilder在内的很多网站的宗旨是帮助本地的建筑工、管道工以及司机寻找工作机会,从而让他们不再需要中介。TaskRabbit站点提供的工作机会包括收集杂货、整理宜家家具甚至发送快递(统一收费为10美元)等,该网站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现在已经覆盖了美国9个州,可能很快会将业务拓展到伦敦。

 

    对于雇主和找工作的人来说,这些无疑都是好消息,但对“人才交易所”自身来说,这一商业模式的“钱景”如何还不可知。Angie’s List是创办时间最长的本地在线人才交易市场,但在苦苦经营了17年之后,仍然没有实现盈利。

 

    毁誉参半,有望改变劳动力构成

 

    与完全在虚拟世界中完成工作任务相比,让雇员进入雇主家工作可能蕴含着更大的风险,要在芸芸众生中识别出杀人恶魔并非易事。但是,网站的信誉评级、以前雇主提供的推荐信都对雇主评价某一个找工作的人有所帮助,这远比随便一个电话找来的人更靠谱。

 

    尽管到处都是一片叫好声,但仍然有人对这些在线“人才交易所”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这些网站通过将工作外包到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压低了本地工人的工资。但是,Elance和ODesk却坚称,它们的工作流动并非单向的。例如,Elancer的注册用户中,有71.6万人来自美国,是来自印度的人数的两倍。尽管2012年,在ODesk投入资金最大的是美国,最大的首款国是印度——这也是造成这一刻板成见的原因,但是,在ODesk上赚钱最多的前三名自由职业者都来自美国本土而非印度。而且,起薪比较便宜的自由职业者的收入也并非一成不变,在评价系统的帮助下,工作一年后,他们的收入平均会增加60%,三年会增加190%。

 

    正如埃森哲在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雇主应该重新考虑一下其劳动力构成,不仅要雇佣全职劳动力,也可以酌情雇佣一些距离自己仅仅“一键之隔”的“散兵游勇”。这一点不仅适用于老牌大公司,也适用于一些新窜出头的新兴企业。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