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单独两孩”半年考 穗仅两成家庭申请 截至8月31日广州申请“单独两孩”17162例 远低于预期 专家称2016年或会显现生育高峰 担心社会公共资源紧张是杞人忧天 生还是不生?或许你还在犹豫。然而,广东省自今年3月27日实行“单独两孩”政策的近半年后,广州户籍中可生育两孩的约8万个单独家庭已给出一个初步的答案。 近日,广州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段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根据初步统计,截至今年8月31日,广州申请单独两孩的共有17162例,审核后同意办理的有16214例。占可生育家庭的逾两成。 “这已远远低于预期”,段建华预测:“申请并不代表出生,到明年年底有多少新生儿出生,还是个未知数。” “真正的生育高峰或许要到2016年才能看出。”6年前就开始深入研究广州人口发展生育问题,并全程参与广州“单独两孩”筹备实施的段建华对政策实行近半年的情况进行了解读和预测。 文/本报记者 杜安娜 深对话 9月15日,广东省卫计委表示,广东从3月27日起正式实施“单独两孩”至8月31日,日均457对一方或双方户籍在广东的夫妇申请“单独两孩”的申请通过审批,其中广州、深圳、佛山的获批单独夫妇最多。 申请情况: 生孩子的意愿已趋于理性 记者:从今年3月27日实行“单独两孩”政策以来,将近半年时间,目前情况如何? 段建华:肯定超不过,从广州目前的统计情况来看,截至6月30日,广州申请“单独两孩”的只有3345例,其中同意办理的3336例。 截至8月31日,申请“单独两孩”的有17162例,同意办理的有16214例。不过,七八月登记人数暴增,可能是经过大半年的考虑,大家想法成熟了。 记者:广州在全省申请人数中排第一,申请人数是不是超过预期? 段建华:事实上,从目前来看,比国家预测的和我们自己预测的都少很多。整个生育状态没有像以前估计的爆炸性增长。现在的人对生孩子的意愿,已趋于理性。 记者:您怎么看申报人数并没有急剧增长? 段建华:人们考虑是否生育时,要围绕社会系统和家庭系统统筹考虑。社会系统主要是考虑到社会公共资源的接纳能力。 家庭系统考虑包括五个方面:经济条件、工作情况、家庭条件、夫妻双方亲戚朋友同学的接纳程度、夫妻双方的身体条件。 原标题:“单独两孩”半年考 穗仅两成家庭申请 年龄分析: 40岁上下申请人居多 记者:广州可生育“单独两孩”的家庭基本情况怎样? 段建华:2013年年底,广州户籍单独家庭数量为85761个,已生育一孩的家庭有57620个,已生育两名子女的家庭数为6590个,推算可生育两孩的单独家庭约有8万个。 记者:目前广州提出申请“单独两孩”的人群,以哪个年龄层次为主? 段建华:应该是40岁左右的人,也就是真正生育主力军还没有出现。 记者:目前全国申请“单独两孩”的情况怎样? 段建华:按照早先专家的估算,全国放开“单独两孩”后,每年会新增出生人口100万~200万人。现在的数字看来,比专家估算的低得多,可能连一百万人都达不到。 根据全国最新的数据,从2013年11月12日~2014年6月30日,全国实行“单独两孩”半年多时间。申请登记的有27万人,已审批可以生育两孩的24万人。而且这24万人里面,绝大多数都是40岁左右。 记者:为何觉得大多数都是40岁左右? 段建华:20多岁、30多岁的还不着急,40岁年龄等不了。 记者:按您估测,广州目前提出申请的一万多人当中,最终能实现生育的大约会有多少? 段建华:经过我分析,可能会在70%左右,这个数字可能相对保守。 按照我们之前调研数据来看,这些80后的双独家庭中,想生孩子的占80%左右,想生两个孩子的占47%,不想生孩子的14%~20%。所以说,想生两个孩子的不到一半。 专家提示: 社会公共设施已准备好 记者:之前有人担忧放开“单独两孩”后,社会公共资源会陷入紧缺? 段建华:有人考虑到医院、学校准备好了没有?这些都是杞人忧天。我们的社会公共设施准备好了。 我们已经历过了人口出生高峰期。2005年前后,全国已经进入人口出生的低生育水平,社会完全有能力去消化和接纳新生儿。 原标题:“单独两孩”半年考 穗仅两成家庭申请 未来估测: 高峰期或在2016年显现 记者:对下半年申报情况作怎样的预测? 段建华:按最初的设计今年全国新增人口为100万~200万人,但到6月30日,全国登记的才20多万人。但我们不排除下半年暴涨。 记者:广州今年会不会出现人口暴增? 段建华:拿现在申请的16000多人来说,如果充分考虑到经济条件改善、收入水平提高、住房条件的增加,想再生一个的这部分可能会有所增加,所以就考虑70%的付诸实施。但这70%里面还有10%~15%的人,可能怀孕生育有一定的困难,比如不孕不育等不可测因素,还有工作压力、社会压力、父母不愿意带的家庭原因。 所以从广州实施半年情况来看,不会出现人口急剧增加。按照人类传统生育理念和习惯,一般生育高峰期会在2016年显现出来。 记者:到2016年,会不会出现人口增加带来的担忧? 段建华:无论怎样,也不会出现历史上的最高峰,我觉得也就是多出生一万左右。现在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越来越完善。传统的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观念被稀释。还有很重要的问题,小孩抚养成本大大加剧。有人说从小孩出生到18岁,抚养成本要120万元。 独生子女政策: 已不再提“只生一个好” 记者:现在是否还鼓励“只生一个孩子好”? 段建华:大约在四五年前就已经不再提“只生一个孩子好”、“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说法。“单独两孩”政策的酝酿和出台,其实也意味着“独生子女政策”的转变。 记者:现在关于独生子女的经济奖励是否会取消? 段建华:我分析,相当长时间都不会取消的,只会随经济的发展而增长。 “单独”标本有话说 生或不生各有纠结 广州“单独两孩”开闸近半年时间,截至8月30日,已经有16000多人同意办理单独两孩。而6月30日时,这一统计数据还是3300多人,足可见广州家庭在两个月时间里饱经了怎样的纠结。 根据广州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段建华介绍,曾对广州80后双独家庭做过相关的调查统计,有生育两孩意愿的不到一半。很难说,这能代表单独两孩生育主力军的80后的最后意愿,而具有生育条件的家庭,最终会有多少实现生育,似乎远没尘埃落定。 原标题:“单独两孩”半年考 穗仅两成家庭申请 纠结派: 常晶(化名):1980年 独生子女 双职工家庭 家庭年收入40万元 生育状况:已育有一女 4岁 常晶和丈夫都是传说中的“空中飞人”,需要经常在外出差。如今只有公婆在广州帮忙带孩子。 常晶告诉记者,刚刚熬过最艰难的三年,女儿上了幼儿园,全家都松了一口气,一直紧张的家庭氛围也“解冻”了些。 而她自己产后恢复上班,也重回到正常轨道了。自己的朋友圈又开始“圈”回来,有了自己的空间,而不是整天围着孩子打转了。 “单独两孩”政策下来后,她并没有考虑太多,倒是公婆几次在不同场合提出,说趁着老人家身体还好,可以考虑再生一个。而且一再告诉她,女人生孩子过了35岁就不好了。看见不少邻居生了二胎,女儿也经常问为什么自己没有弟弟妹妹,没有小伙伴。她就开始动心了。 但她转念一想,生个孩子,从备孕到生产,前后差不多都要跨越两年时间。这还不说,孩子生下来之后,最少也有一年时间,离不开身。加起来,差不多就要腾出三年时间。 而且一旦怀孕之后,工作就只能放弃了。这几年一家老小的养家任务就全部压在丈夫一个人身上,家中每月还有房贷压着,本来顶着半边天的常晶想到未来巨大的家庭经济压力就害怕。 常晶还考虑到,由于带第一个孩子,公婆身体比起以前差了好多,她担心再来一个,老人家的身体还能不能吃得消。 抢闸派: 刘晓翔:1978年 独生子女 双职工家庭 家庭年收入20万元左右 生育状况:已育有一子 7岁半 二胎孕期:32周 比较起80后的常晶来说,刘晓翔对再生一个的决心要坚定得多。在她看来,不仅仅是年龄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自己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感觉很孤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像自己一样。 她说,其实自己在生完第一个孩子之后,有一两年时间也出现过反复,不想再生。但后来觉得孩子还是应该有个伴,所以在三年前又重新考虑是否要再生一个。 她想再生一个的考虑很充分。刘晓翔说自家有三个老人,如果她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将来养老的任务太艰巨了,还是多一个帮手比较好。 刘晓翔内心还有一点重要的担忧,看到近年来关于失独家庭的报道,深深觉得养一个孩子风险真的很大。 她的决心也得到家中老人一致的支持。她自己算过再生一个孩子给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她也精打细算过,“其实养孩子的成本并非想象的那么高。比如,现在孩子教育花费,很多非常贵的课程,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必要去学。” 现在让她有些担忧的,倒是老人的身体。她说,前几天家婆告诉她说心脏病好像更严重了。她说,对于父母,只能祈求感恩。 原标题:“单独两孩”半年考 穗仅两成家庭申请 意外派: 金玲(化名):1983年 丈夫是独生子女 双职工家庭 家庭年收入30万元 生育状况:已育有一女 5岁 二胎孕期:25周 今年31岁的金玲说,这次完全是意外怀孕。在得知怀孕的消息后,家庭曾经为此孩子的去留开过几次家庭会议,问题的症结点也主要在经济方面的压力上。 金玲在公司任中层管理,工作稳定,如果再生一个,将会失去现时的工作,家庭总收入会少60%,生完孩子再出来找工作,将受年龄等各方面限制,未必能找到好工作。 她的老公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收入并不是很高,但现在发展态势还不错。 因为两人都是农村出生,双方父母家庭不能提供经济支持。现在与公婆同住,他们主要帮助带孩子,由于老公家是独生子女,老人家还是希望能生一个儿子。 在家庭会议中,金玲的丈夫一直强调生了再说,日子慢慢会好的,但金玲一想到所面临的现实压力,觉得实在是喘不过气来。房贷、外债,抚养两个孩子,想到再生一个会直接影响女儿的入学和生活质量,就感到十分内疚。 虽然已经怀孕25周了,但金玲内心还在犹豫,但事已至此,也只能顺其自然。她一直在说,没有获得足够安全感再生一个。 等待派 陈娜(化名):1986年 独生子女 双职工家庭 家庭年收入30万元 生育状况:已育有一子 1岁 刚过完28岁生日的陈娜,紧接着给儿子过了周岁生日。 她感觉自己还有些没缓过神来,不过“单独二孩”政策出来后,她和丈夫毫不犹豫选择要再生一个。“因为老大是儿子,万一再生一个还是儿子,家中压力就大了。”陈娜会在开玩笑的时候和丈夫说到这个问题,但这也只是“甜蜜的负担”。 当然,再生一个娃也只是陈娜的一个远景规划,暂时还没有时间表。她觉得为了生孩子已经苦了两年,想再休息一段时间。 现在双方父母都还没有退休,为了带老大,双方父母只能轮流请假来帮忙。初为人父母的小夫妻俩忙得手忙脚乱。她盘算着,至少等到老大上了幼儿园再来仔细考虑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