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神经心理

让孩子走出人生观的焦虑

时间:2006-08-09 20:28来源:转载 作者:admin 点击: 196次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说过:“看见一个年轻人丧失了美好的希望和理想,看见那块他透过它来观察人们行为和感情的粉红色轻纱在他面前撕掉,那真是伤心啊!”广州市团校青少年辅导中心日前发布的“广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情况调查报告”所得结论,即令莱蒙托夫的伤心化为了我们眼前的现实。

  调查显示,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他们中许多人焦虑感增强,经常觉得“人生好像战场一样”,表现为情绪紧张,心理压力大。受此影响,“自杀或企图自杀”的比例从十年前的3.7%上升到现在的7.7%;“离家出走”比例则从4.0%上升到7.8%。青少年焦虑感的增强,不只对青少年自身产生不良影响,也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调查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精神健康越差的人,越容易发生网瘾、早恋、打架、有意伤害小动物、破坏公物、醉酒等行为。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青少年的精神焦虑呢?家长期望值过高,青少年从家庭、学校那里所获得的情感支持匮乏是重要原因。

  绝大多数的父母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他们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尽力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求,与此同时,不少父母并未把自己与子女的关系放在平等的位置来看待,习惯于选择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命令子女,俨然将之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凭着一厢所愿“为了孩子好”的心理,很少顾忌孩子的内心感受。尤其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要求,易于表现出几近苛刻的态度。孩子的课余时间不仅被家长安排得满满当当,一旦孩子考试成绩稍不理想,即遭致家长“疾风暴雨”或“凄风冷雨”式的回应。这使得孩子难以从学习中体味到乐趣。

  在学校,仍有不少老师仅将自身职能定位于“授业解惑”。即便“传道”,也多采取板起面孔的“说教式”,循循善诱稍嫌不够。特别是对待那些学习成绩较差,行为存在瑕疵的学生,有的老师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干脆一推了之,从而给这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一定打击,继而使之产生逆反、抑郁情绪,或破罐破摔,愈益沦为坏孩子;或悲观厌世,自视“看破红尘”。

  生理特点决定了青少年情绪稳定性相对要差,自控能力较弱。而青少年时期,又正该是一个人无忧无虑,尽享人生快乐的时期。我们不能让他们走到了中年、老年,蓦然回首时,所见惟有压抑、淡漠;我们也不能因自己一时的教育失误,葬送了可塑之材,给社会增添不稳定因素。

  既如此,需要家长、老师松一松“理解”的线,以“情感”微风助风筝飞得自由而高远。(21健康网)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9)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