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人物事迹

中国59位科学家获二○○六年度香港何梁何利奖

时间:2006-11-16 10:21来源:中新社 作者:admin 点击: 455次
        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二○○六年度颁奖大会十五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内地五十九位科学家获奖,每人奖金二十万港元。

  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宋健、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何梁何利基金捐款人亲属等出席颁奖大会并为获奖者颁奖。这是何梁何利基金第十三次颁奖,至此,中国内地共六百八十二位科学家先后获奖。

  本届何梁何利奖在原有“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基础上,增设“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包起帆、新疆第三机床厂罗仁全等二十人分获新奖项中的青年创新奖、产业创新奖和区域创新奖。

  奖金一百万港元的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本届空缺。中国科学院基础局局长张杰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崔尔杰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飞航技术研究院黄瑞松院士、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郭桂蓉院士等三十九人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委员会主席、评选委员会主任朱丽兰介绍说,今年获奖人总体水平比往年明显提高,主要包括:获奖人平均年龄降至六十一点四岁,老龄化趋势得到缓解;非两院院士获奖人比例大幅提升;获奖科学家学术水平明显提高,过半科研和创新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得主人均拥有专利十二点三项;女性和少数民族获奖人比例也高于往届。

  朱丽兰称,今年是何梁何利基金成立第十二年,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已批准该基金信托契约的修订案,基金捐款人统一变更为“与捐款人有关的慈善基金有限公司”,从而实现捐款人代表向新一代平稳过渡。

  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金+求)琚、何添、利国伟共同捐资,于一九九四年在香港注册成立的慈善基金,旨在奖励祖国内地取得突出科技成就的科学家。该基金每年评奖一次,成就奖每人奖金一百万港元、进步奖和创新奖每人均奖励二十万港元。



        何梁何利基金第十三届颁奖典礼15日举行,39人获得“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人获得今年增设的“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他们各获奖金20万元港币。奖金百万元港币的“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空缺。国务委员陈至立为获奖者颁奖并讲话。  

        陈至立对何梁何利基金适应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在奖励结构和评选标准方面实施较大改革,增设“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奖励在不同行业领域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代表的举措表示赞赏。她指出,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政策。我国将改革和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努力构建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激励自主创新的科技奖励制度,把发现、培养和凝聚科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作为科技奖励的重要内容。她强调,要进一步办好国家科技奖励,积极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奖励和企事业单位奖励,形成激励和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大合力。  

        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共同捐资4亿港币,于1994年设立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12年来,共有23位杰出科学家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600位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据评选委员会主任朱丽兰介绍,今年获奖人学术水平比往年明显提高,56.4%的科研和创新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奖人平均年龄降低,非两院院士的获奖人比例提升为总数的49.2%,女性获奖人、少数民族获奖人比例也高于往年。所有这些,生动展示了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开拓创新的壮阔画面。



  走过了12年,今天颁发的第13届何梁何利基金奖,却吹来一股新风。人们发现,与以往不同的是,过去一直由院士唱主角的状况,现在得到了很大改变,获奖者队伍中,增加了许多年轻的面孔,使这支队伍凭添了朝气。

  以往的何梁何利奖几乎就是“院士奖”。两院院士占75%,非两院院士仅占25%。而今年获奖人中非两院院士的比例大幅提升,占到总数的49.2%。带来这一改变的重要原因是对奖励本身所进行的改革。增设“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是今年的大亮点。基金评选委员会根据捐款人代表的意愿,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工作,决定从今年开始,在以往的“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基础上,增设“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分设、“产业创新奖”、“青年创新奖”和“区域创新奖”。奖励通过自主创新,实行成果转化、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和著名品牌,创造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科技创新实业家。今年首次评选出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奖人20名。

  20位获奖人中,有7位获“青年创新奖”,有8位获“产业创新奖”,有5位获“区域创新奖”。获奖人平均年龄为52.9岁,最高年龄77岁,最小年龄37岁。而最为显眼的是,在获奖人中,工程院院士只有2人,仅占10%,而非两院院士18人,占90%。这20位获奖人,不仅科研成果水平高,而且体现了自主创新精神和自主知识产权意识。据初步统计,20位获奖人所创建的自主知识产权产业所获专利是245项,平均每人12.3项。“产业创新奖”得主张全兴教授个人独获专利24项,“区域创新奖”得主罗仁全总工程师个人独获专利21项,他们不仅获得中国专利,还获得国外专利权,如“青年创新奖”得主武平博士个人获4项美国专利。今年获得青年创新奖的7名获奖人,都是45岁以下的年轻人,用专家对他们的评价就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具有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从他们身上映射出时代的夺目光辉和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

  据奖励主办方介绍,基金积12年评选经验,力图顺应时代的要求,伴随国家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旋律,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增设“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就是这一努力的结果。20位科学家获得“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说明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大有人在,他们深深扎根在科研和生产一线的沃土中,我们要精心培育这些盛开着的绚丽科技之花,让他们结出丰硕的科技创新之果。



        11月15日,第13届何梁何利基金2006年度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宋健等与捐款人代表一起向39位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位荣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奖者颁奖。

  今年获奖者有几个特点:年龄由过去平均68.8岁,降低到61.4岁;非两院院士的获奖者比例由25%提升到49.2%;获奖科学家中56.4%科研和创新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女性获奖者、少数民族获奖者比例高于往年。

  此次近1/4奖项被生命科学和医学医药领域专家获得,包括8名医学药学奖:研究青藏铁路卫生保障工作的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天一;研制成功治疗心绞痛复方丹参方的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张伯礼;发明消炎镇痛药双氯芬酸钠合成新工艺的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陈芬儿;提出慢性肾脏病发病机制创新性观点的解放军总医院肾科主任医师陈香美;研制成功抗疟新药蒿甲醚的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嵇汝运;首创小儿双断臂和婴儿断指再植成功的解放军第89医院主任工程师王成琪;从事慢性肾病机理和防治研究的南方医院肾科主任医师侯凡凡;一生从事麻风病防治研究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桓英。生命科学奖由长期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研究员王恩多获得。

  今年何梁何利基金增设了“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分设“产业创新奖”、“青年创新奖”和“区域创新奖”。与医药卫生相关的获奖专家是:青年创新奖获得者、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陈化兰;青年创新奖获得者、北京化工大学教授谭天伟。产业创新奖颁发给了东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一奎。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