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生物产业

构建“作物分子研究国家队”

时间:2008-07-13 09:17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71次
2007年12月3日,美国杜邦公司与北大未名共同组建的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北京凯拓迪恩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成立。消息传出,当天杜邦股票逆势上涨2.5%%。  



  在潘爱华看来,这是北大未名集团拓展生物农业领域,初获成功的一个佐证。  



  我国人均耕种地面积小,水资源紧张,干旱和盐碱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农业生物技术被看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途径,北大未名自然也要早做准备,对此领域投入大量精力。  



  2000年,由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共同组建了北京未名凯拓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暨国家作物分子中心。这无疑是一支以企业形式出现的“作物分子研究国家队”。该中心由北大未名集团控股,旨在通过先进运行机制的引进,打破不同部门和单位之间的条块分割,充分发挥我国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整合国内外优秀的研究人员。  



  潘爱华介绍说,凯拓公司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水稻突变体库的构建”、“水稻高产等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研究”等研发项目。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作物分子设计平台、构建了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近10万个)水稻突变体库、建立了规模化转基因技术平台。利用这些技术可有针对性地改良作物性状,克服常规杂交育种的随机性,提高育种效率,实现从传统的“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的“精确育种”的转变。  



  未名与杜邦的合作,是为了让这些代表国家水平的农业生物技术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杜邦的选择不是盲目的,未名凯拓公司出众的成绩让他们对合作前景充满信心。杜邦公司全球副总裁兼杜邦大中国区总裁苗思凯说:“这家以研发为导向的合资企业使我们能够开发出可持续性的技术,以应对全球提升农业经济的挑战。”  



  正如这家合资企业总经理周骅博士所说,研发中心的建立和有效运作将是一种全新创新机制的尝试。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将聚集更多的资金、人才,产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成果。  



  北大未名创新路上的每一步,似乎都和着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节拍。  



  打造决胜生物经济时代的中国旗舰  



  从没见过有人像潘爱华这样,为税务局寄来的一张缴税通知单无比自豪。  



  2007年,集团下属的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实现利税总额1.5亿元,人均利税42万元。“我们的高利润全都靠科技创新。”他骄傲地告诉记者。自成立以来,整个未名集团已经创造了超过10亿元的利税。  



  经过十余年的探讨、实践和发展,北大未名集团总结出了一系列发展生物产业的经验,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道路。在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出版的介绍中国生物技术和产业20年所取得的成就一书中,北大未名的业绩占据了重要位置。  



  这些年,北大未名常常出现在我国生物经济、生物产业的众多论坛上、书籍中,因为它带给中国生物产业的不仅仅是实践中骄人的业绩,还有一系列生物经济创新理论。  



  1995年,已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正在攻读政治经济学第二博士学位的潘爱华提出了“生物经济”的概念———生物经济是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他同时预言2020年世界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2000年,《时代周刊》发表文章提出,到2020年生物经济将取代信息经济。  



  2007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我国首个生物产业发展五年规划———《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认为,生物科技革命引发医药、农业、能源、材料等领域新的产业革命,有效缓解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健康、食品、资源等重大问题,各国已纷纷制订生物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努力抢占21世纪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制高点。  



  “真正的大国,如美国、英国、俄罗斯,促使它们崛起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经济模式的变化和经济时代的变迁。这点在英国和美国的崛起过程中体现得很明显。”潘爱华对经济理论的分析多于一般同行。“新的经济中心在哪里?我认为中国在生物经济时代大有可为。”这也正是他和他的团队在生物产业的路上不断创新,矢志不渝的原因。  



  创新总是意味着风险,投入新兴产业总要比成熟的传统产业多一份勇气。靠着这份创新的勇气和智慧,这些年北大未名涉足生物经济、生物药物、人用疫苗、现代中药、作物的分子育种、生物质能源和生物智能技术等多方面的研究,每年的研发投入达到5000万元,已申请及获得国内外专利近50项,创造了生物产业众多的第一:  



  世界上第一个神经创伤的治疗性药物———“神经生长因子”完成临床试验并已大规模生产、世界上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SARS病毒灭活疫苗”、中国第一个“人用禽流感疫苗”已获批生产、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的现代中药———“九味柔肝颗粒”被认为是世界上目前治疗肝纤维化最有效的药物、已进入Ⅰ期临床试验的创新生物药物———“虎纹镇痛肽”其镇痛效果强于吗啡但不成瘾……  



  潘爱华把现在集团的状况比喻成孔雀开屏。从前面看,辉煌亮丽;从后面看,有它艰难的一面,“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他说:“现在国内生物产业赖以生存的条件并不完备。未名犹如沙漠中的一株小芽,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把这株小芽保护好,同时努力把沙漠变成绿洲。”  



  北大未名成长的15年中,有过许多选择的机会,但集团的决策者们始终把眼睛盯在“生物经济”上,一心一意要在这个高新技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这样一群“看得懂基因的管理者们”坚信:2020年,人类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生物经济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新的机遇。把握机遇,中国必将大有作为。以孜孜不倦的创新实践,北大未名正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决胜生物经济时代的中国旗舰”。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33)
97.1%
踩一下
(1)
2.9%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