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农林牧渔

转基因棉大战

时间:2006-01-15 12:28来源:农博网 作者:bioguider 点击: 241次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场大规模的棉铃虫病虫害在人们毫无防范之中悄悄袭来。就在人们惊慌失措之时,它已迅速席卷了我国黄淮海流域的产棉区。在希冀中等待棉花带来丰收的农民突然发现,棉铃虫已成了田野里的主宰,孕育中的棉蕾变成了他们的佳肴。来不及多想,许多人扛着农药直奔田里,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把损失降到最低。但这些狡猾的小虫子似乎看透了农民的心思,疯狂地把这场灾难向着一个又一个高潮推去。他们在迅速产生抗药性,并且这种能力惊人强大。

  李付广博士在谈及此事时说:“棉农原本在棉花种植期间只需喷施农药1次到3次,然而在那场灾难中,即使是喷施农药20多次,也不能保证完全控制住棉铃虫。”那时节,曾有人将棉铃虫放在农药原液里,这些棉铃虫居然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企盼的丰收一时间化为乌有,农民们欲哭无泪。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全国常年种植面积在8000万亩左右,占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但棉花的产值却占农作物总产值的10%。棉花是我国3亿多棉农的重要经济来源,从事棉纺及相关行业的人员达1000万人之众,纺织品每年出口创汇500多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创汇总额的1/5。棉花的生产种植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始终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但被无数双眼睛关注的这种重要农作物,却栽在了小虫子的“嘴”里。农民如临大敌,棉花专家们更是心急如焚。应急方案用了一套又一套,农药洒了一遍又一遍。但棉铃虫还是依然如故,毫无“退却”之意。

  在黄河流域产棉区一番耀武扬威之后,棉铃虫又气势汹汹地一路疯狂南下,很快就兵临长江产棉区。肆虐的虫害给国家和农民带来了巨大损失。1992年,某省常年亩产量在65公斤左右的棉花地亩产仅11.5公斤,千疮百孔的庄稼和肆无忌惮的棉铃虫注定了棉农难逃减产减收的厄运,农民一季的辛苦被棉铃虫吃了个精光。

  那时,棉铃虫给国家和棉农造成的经济损失有100多亿元。农民因防治棉铃虫中毒死亡事件1000多起,中毒人数24万人次。棉铃虫似乎已无法阻挡。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当时的农业部部长宣布:谁能治住棉铃虫就奖谁100万元!

  紧急关头,用生物技术防治棉铃虫成了必然选择。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打响了。

  悬赏抗虫是农业部部长的无奈之举。但这条“悬赏令”对每一位棉花科研人员来说,不啻是抽在身上的一记响鞭。棉花专家连最基本的棉花安全都保证不了,还如何配得上这个称谓?棉铃虫,一时间把众多尖端科技前沿人物拉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就在我国的棉花产业被一个个小虫子搅得天翻地覆之际,国外的棉花生物技术已向前跑出了一大截。现代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技术的竞争。谁最先抢占科学的制高点,谁就能成为这一领域的控制者。在这个高新技术时代,拥有高新技术就会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占有主动权。精明的国外垄断公司焉能不知其中道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重视生物技术的研究、应用。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涉足农业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美国的孟山都公司就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1984年,该公司正式成立了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全方位研究农作物转基因技术,并第一个拥有Bt杀虫基因专利权,他们培育成功的Bt基因抗虫棉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棉花本身不具备抗虫性。转基因抗虫棉就是通过生物技术,在实验室内培育出具有抗虫性质的棉花,并让其具有世代遗传性,以便推广应用。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孟山都公司开始了其又一个大手笔运作,他们与美国最大的棉种经营公司联合,大大增强了转基因棉花的产业化能力,所培育的转基因棉花迅速推广应用。大后方稳固之后,他们的目光穿过浩瀚的太平洋,盯住了世界产棉大国——中国。

  上个世纪90年代,棉铃虫正在我国肆虐。这时,美国孟山都公司的代表来到我国,表示愿意帮助我们“绞杀”棉铃虫。他们提出,只要中国肯出9000万美元的价格,他们就可以把转基因抗虫棉技术转让给我国,但这种转让并不包括技术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专利权。

  传统农药已失去了对棉铃虫的杀伤力,国外公司又对我国的棉花产业虎视眈眈,带着转基因这一高科技“武器”杀上门来,情况已是万分紧急。是接受美方苛刻条件,高价买下对方现成的技术,还是背水一战,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从国家领导到棉花专家都面临着一个艰难抉择。

  接受他们的条件,有可能在最短时间内遏制猖獗的棉铃虫。但这同时意味着,我国未来的棉花产业将受到他国制约。同时,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状况千差万别,大规模种植美国转基因棉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谁都不敢轻易断言。几番深思熟虑之后,国家领导和专家们最终决定,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坎坷,一定要研制出自己的棉花转基因技术。

  说干就干,一场与时间、与棉铃虫赛跑的攻坚战全面铺开。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迈出了转基因抗虫棉研制的第一步。为尽快战胜虫害,实现优势资源最佳组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牵头,以规模化转基因技术平台体系建设为纽带,全国上中下游优势单位强强联合,组建了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联合舰队”。

  “联合舰队”分工协作,紧密配合,向着培育成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棉方向全速航行。以中国农科院生物所为代表的上游基因构建单位成功构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基因;以中国农科院棉花所为主建立了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大批量创造转基因棉花种质新材料,并将所获得的新材料快速发放给育种研究单位;接过“接力棒”的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等10余家棉花育种单位迅速培育出适宜我国不同棉区种植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并在河南安阳、山东惠民、安徽望江等地的生态育种试验站进行“中试”试验。

  那段时间,以中棉所为龙头的全国各级科研单位全都开足了马力,夜以继日,加快研制步伐。李付广博士说,那时候,科研所每个人内心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农民盼望技术的迫切心情、国外公司的技术炫耀、国家不遗余力全力支持,都让每一位科研人员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无比重大。不找到“剿灭”棉铃虫的技术决不停歇!这成了每一位科研人员无声的誓言。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2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