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农林牧渔

转基因棉大战(2)

时间:2006-01-15 12:28来源:农博网 作者:bioguider 点击: 241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辛苦努力之后,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研究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成功掌握了控制虫害的核心技术,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Bt杀虫基因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控制虫害的核心技术已被掌握,在这场科技与虫害的战斗中,科技似乎大获全胜,接下来,在产棉区大面积推广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应是顺理成章之事。然而,科研人员还来不及品尝成功的喜悦,又一场战役已悄无声息地逼近了。

  美国公司乘机迅速抢占中国市场。如何打破垄断,成为横在大家面前的又一个“碉堡”。中国研制成功转基因抗虫棉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美国孟山都公司,想向中国高价出售转基因抗虫棉技术的希望彻底破灭。但美方并没打算就此回头,打道回府。中国有如此庞大的棉花种植、消费市场,他们岂能轻易罢休?出售技术这条路被堵死之后,他们迅速调整战略,采用迂回战术,抢先占领中国植棉区。

  孟山都公司来者不善,直接把“大本营”安在我国的两大产棉区——河北省和安徽省。这两省不仅植棉面积大,而且地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控制住这两省的棉花市场,就等于把美国的转基因棉插在了我们的棉区心脏之上。美国妄想控制中国棉花市场之心已是昭然若揭。

  1997年,孟山都公司在河北省和安徽省建立了子公司,凭借其成熟、领先的高新技术优势,一步步将美国抗虫棉向中国市场全面推进。短短一年时间内,美国的抗虫棉成了中国棉农的宠儿。1998年,我国抗虫棉种植面积为380万亩,在这380万亩抗虫棉中,美国抗虫棉就霸占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国产抗虫棉仅有不到5%的市场份额。

  “5%”成了扎在中国棉花科研人员心中的一根钢针。棉花是战略物资,一旦美国公司对中国形成垄断,他们将会通过控制棉种来制约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威胁我国棉纺织行业及其相关产品的出口安全。我们的棉花产业岂容他人为所欲为?刚刚找到打败棉铃虫法宝的科研人员又迎来了一个“劲敌”。对方已兵临城下,我们岂有坐以待毙之理?一场不可避免的恶战拉开了帷幕。究竟鹿死谁手,将决定未来中国乃至国际棉花市场的走势。虽然没人言明,但所有参战的科研人员都明白,在这场战斗中,我们只能赢,不能输。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们同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基因,具有相对领先的常规育种技术,但是为什么我们的抗虫棉在中国境内就无法与美国抗虫棉抗衡呢?科研人员经过细致分析后发现,棉花转基因技术是为育种家创造基础材料的重要基础,美国孟山都公司每年能够获得1万棵以上的转基因棉花植株,这有力保证了其抗虫棉育种的需要。当时,我国棉花转基因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阶段,每年获得的转基因棉花植株仅有几十棵,根本无法全面保证我国棉花育种工作者对抗虫棉培育的需要。这已成为我国抗虫棉研究的一个主要“瓶颈”。

  病因找到了,如何对症下药呢?向规模要效益就是一剂灵丹妙药。中棉所的棉花专家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及其生物技术育种与产业化的构想,并迅速得到了科技部810万元的项目支持资金。

  与势力强大的美国科技公司作战并非易事,单枪匹马不仅效率低下,还极有可能损兵折将。全国棉花科研单位又一次不约而同地把手握在了一起,展开了与美国公司的又一轮较量。在“国家转基因棉花中试及产业化基地”课题支持下,科研单位建立了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平台,累计获得转基因棉花植株2万余份,筛选、评价、鉴定有利用价值的转基因棉花种质材料1000多份。专家们根据各地生态情况的不同,研制出了适合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产棉区种植的20多种抗虫棉。同时,他们还研制出了与美国抗虫棉品质相同,但单产能提高10%的抗虫棉品种。

  从2002年起,国产抗虫棉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这一年,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上升到了35%。2003年,这一比例达到了60%。2004年,已占到了62%。2005年,国产抗虫棉所占市场份额已达65%,国产抗虫棉在全国遍地开花。中棉所副所长李付广博士欣慰地说:“这一数字标志着我们彻底打破了美国抗虫棉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并且我们还将做得更好。”

  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在大面积种植中表现良好,在二代棉铃虫发生期间不需要农药防治,三代、四代棉铃虫发生期间仅需防治一两次,每亩可节省农药用量60%到80%,可减少农药喷洒次数10次以上,每亩可增产皮棉7公斤,增收节支约120元。目前,全国累计推广种植国产转基因抗虫棉5000万亩左右,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约50亿元。在一组组节节攀升的数字面前,棉花专家们紧绷多年的弦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这场与国外垄断公司的多年鏖战以中方的大获全胜暂时告一段落。

  “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又一个寒冷的冬季到来了,不少人已开始把自己埋在柔柔暖暖的棉衣里,抵御瑟瑟冷风。尽管有了不少替代品,棉花仍是这个寒冷季节当之无愧的主角,厚厚的棉衣、厚厚的棉被,为我们筑起了一道抵挡严寒的防线。因为其温暖的性质,所以在国外有人把棉花亲昵地称为“太阳的孩子”。在今天,棉花已不仅仅是温暖的象征,凭借着独有的特性,棉花已成为健康、时尚、环保的代名词。我们喜欢穿纯棉的衣服,喜欢用纯棉的制品,我们享受着她的柔软,享受着她的舒适。

  转基因抗虫棉,这个战场上走出的农作物“尖兵”,田垄里的高科技农作物“先锋”,必将带给我们更多的丰收,更多的温暖和喜悦。



专家点评:棉田里发生的中外种子争夺战

  6月22日,中央农业部宣布,中国转基因抗虫棉从科研到推广均取得长足进步,种植面积从2001年的2500万亩增加到2004年的5550万亩,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2/3。科研单位先后育成几十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占70%,超过了几年前孟山都公司在中国种植抗虫棉的面积。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转基因抗虫棉自主知识产权最多的国家。

  点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北方棉区棉铃虫爆发成灾,棉花减产50%,有的地区几乎绝收。据专家估算,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人民币100多亿元,引起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经过农业部批准,孟山都公司第一次把保铃棉种子引进中国。1998年起在河北、安徽省大面积推广种植,2000年900万亩,2003年达到5000多万亩,孟山都公司转基因抗虫棉种子占据中国6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抗虫棉研究奋起紧追,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棉花转基因技术平台,迅速赶上并超过了孟山都公司抗虫棉的种植面积。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育种速度快,突破性品种少。二是推广品种多,生产用种多、乱、杂。三是市场主体多,缺少优势企业。四是种子利润高,品种权益难保证。最关键的难题是谁来推进国产抗虫棉产业化?权威人士指出:尽管发生在中国棉田里的中外种子竞争初战获胜,但中国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却陷入了难以逾越的发展“瓶颈”,它涉及到体制、机制和环境。根据中国现在的行政管理制度、科研育种体制以及种业市场化进程,还有很多亟待解决和难以理顺的问题。国产抗虫棉产业化发展设想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和议论上,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2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