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科技评论

两起“克隆门”事件引发的思考

时间:2006-03-12 19:34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466次
        “多莉”还是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斯纳皮”还是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狗,但威尔默特和黄禹锡已经不复从前,曾经是“克隆”界大腕的他们,相继在学术造假的丑闻中轰然倒地。  

  为何当今最受世人关注的两起学术丑闻都与“克隆”有关?这是巧合,还是必然?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课题组长许根俊委员在政协小组讨论休息期间就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之前他刚刚从《科技日报》获悉“威尔默特事件”。  

  许根俊认为,两起事件的发生有其必然因素。“克隆是目前世界上最热门的科研领域之一,一旦做出成果,在全世界都会产生轰动效应,从而名利双收。因此,各国科学家纷纷进入该研究领域,相互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  

  “有些科学家出于个人私利的考虑,不惜采取不正当或者不正常的手段,获得克隆研究方面突破性的进展。”许根俊说,他们可能轰动一时,但真就是真,假就是假。“造假的人迟早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黄禹锡事件’、‘威尔默特事件’就是生动的例子。”  

  “其实在学术界,不论在哪个领域,造假的事都时有发生。大家之所以如此关注黄禹锡和威尔默特,是因为他们在世界上影响比较大,并不是说搞‘克隆’研究就必定导致造假。”  

  谈起这两起事件对我们的启示,许根俊认为,相比而言,国内发生学术造假事件后,当事人付出的代价不够大。  

  “国外一旦发现这样的事情,第一反应就是在媒体上公之于众,让造假科学家无处藏身。而在国内,知情人有可能只是在私底下议论一番,最后不了了之。造假者该干嘛还干嘛———该讲课照样讲课,该鉴定照样给人鉴定,反正外人不知道。”  

  “所以对于类似事件,关键是看发生后怎么处理,处理得严肃不严肃。”许根俊说,严肃处理才会起到警戒作用。“某项科研成果经鉴定后,如果发现确实存在学术造假,相关机构应及时向社会公布。社会舆论的压力足以让那些后来的企图造假者三思而行。”  

  “但国内这样的机构在哪里?谁来监督、鉴定和发布?”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所长黄大卫委员随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他在听闻“威尔默特事件”后也曾想到,需要有一个相应的机构处理类似事件。  

  黄大卫说,医疗事故有“医疗事故鉴定中心”,刑侦领域有“物证鉴定中心”,但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机构鉴定学术造假。“相比医疗事故,学术造假的危害并不在其下。”  

  “由此引发我的另一个思考是,科学家本人一定要自律。”黄大卫说,他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些教授一年能带几十个研究生?“我一届招3个,一年带9个,就已经很累了。”黄大卫记得,有一篇学生的论文,他曾帮助连续修改12遍。“一个负责的导师,如果带几十个学生,估计一年内连开题都开不过来。”  

  但现状是,“有些有名气的科学家申请的课题一大堆、学生一大堆,平时还忙于科研之外的事务,他有多少精力、多少时间留下来搞科研?到年底课题需要验收的时候,他怎么办?”黄大卫认为,这正是滋生学术造假的温床。然而对此,我国目前并无限制措施。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7)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