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农林牧渔

超级稻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3)

时间:2006-03-30 10:10来源:作物研究 作者:bioguider 点击: 454次




  以往“超级稻”是以超高产为主要育种目标,但我国现有超级稻新品种做到了兼顾高产与优质。在产量连创新高的同时,超级稻品质也得到明显改善。如超级稻组合“两优培九”不仅超高产,而且品质优良。在部颁优质米标准9项指标中,有6项达到1级,3项达到3级优质米标准。既能满足喜食粳米人们的口味,又深受习惯籼米地区人们的欢迎。还兼抗稻瘟病(不抗华南部分生理小种)和白叶枯病,综合性状良好。  



2.5  超级稻研究与市场开发运作成功  



  我国超级稻研究仍然需要国家大力资助,但该研究与过去的水稻研究呈现出的一个明显不同点是除了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参与投入外,我国众多企业也参与了超级稻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及市场运作。如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湖南西城集团联合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及杂交水稻基因工程研究中心,专门从事超级稻基因组功能分析。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江苏明天种业公司于2005年7月正式签约,由“明天种业”出资1000万元,买断由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超级稻“国稻6号”的品种经营权,创单个水稻品种经营权转让最高记录。湖南省农科院还充分利用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之父”的品牌效应,于1999年6月29日成立了上市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近年积极参与了我国超级稻的研究与开发。  



  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从事超级稻研究的科技工作者还主动参与市场运作。如两优培九是迄今我国唯一公认的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被农业部列为“十五”期间重点示范推广品种,荣膺2000年中国科技进展十大新闻之首。两优培九的发明人邹江石研究员,专门成立了“南京两优培九种业有限公司”,近年使两优培九的开发与推广获得了巨大成功。1999~2004年,两优培九在全国16个省区种植约467万公顷,产生社会经济效益合计80亿元,已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2年已位居单个杂交稻年种植面积的第1位,成为我国继“汕优63”之后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开创了单个水稻品种推广速度最快的新记录,形成了水稻育种特有的“两优培九现象”。  



3  中国超级稻研究的发展对策  



  我国超级稻研究历经10年,从品种选育到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均已走向成熟。但是,在整个超级稻研究中还存在超级稻品种主要为中稻或一季晚稻品种,不同类型超级稻品种有待进一步配套完善;部分超级稻品种对病虫的抗性(稻瘟病、稻曲病)和高、低温耐性能力较弱;部分超级稻品种栽培措施要求严格、栽培水平要求高,普通群众的栽培水平又远远达不到种植超级稻的要求,所以,导致大面积推广的超级稻平均单产比高产示范片低30%左右等等,严重制约着今后超级稻的发展。  



3.1  完善与发展超级稻育种理论  



  我国超级稻研究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目前居世界领先地位,其原因与我国超级稻育种采用了新的育种理论与育种技术有很大关系。但是,我们认为目前的水稻超高产理论,内容不够全面,方法过于单一,有可能限制超级稻育种的进一步发展。  



  过去超级稻育种理论中的理想株型,仅仅考虑了超级稻地上部谷草的形态特征与地上部光合作用等机能,忽视了超级稻地下部根系的理想形态及其机能,这可能阻碍水稻进一步超高产。根据我们最近的研究,现有超级稻后期往往出现的早衰现象与其后期根系的衰减呈直线正相关,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后期的根系衰减呈现明显的品种间遗传差异;还可通过水稻生育后期喷施  6-BA  等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改善超级稻的根系机能,防止超级稻后期早衰。因此,超级稻根系育种与“理想根型”研究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新领域,它可以补充和完善超级稻育种理论,为水稻育种取得第3次飞跃提供一个可能的突破方向。  



  过去超级稻育种理论中的杂种优势利用,也仅仅注重了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而忽略了属间、种间远缘杂交的更强大优势,根本没有考虑杂交组合后代的超亲遗传变异及其异属、异种高产基因的转移利用问题;过去超级稻优化形状组配的“三好”理论,也只考虑了影响超级稻产量的直接因素如植株高矮、稻穗大小及稻株分蘖力强弱,而忽视了稻株生育前期生物产量和生育后期根系机能、功能叶片数等间接因素。因此近20多年育成的超级稻虽然都具有15  t/hm2  产量的库容,但因结实率较低、籽粒饱满度差等原因,只能达到12  t/hm2  的产量。因此,在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各类性状与机能的全面协调平衡才有可能获得超级稻的超高产。  



3.2  探索超级稻新品种的选育技术  



  2005年3月,倍受世界关注的中国超级稻第3期超高产计划在湖南启动,要实现超级稻的超高产育种目标,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超级稻新品种选育技术的研究。  



  我国超级稻过去20多年的超高产育种方法主要延用常规育种方法,现在育成的超级稻品种的绝对产量与20世纪50,60年代育成的品种相比没有显著的进步,仅仅在株型、抗性的改良取得了明显进展,称之为产量潜力的“维持育种”。今后超级稻育种仅仅依靠单一的常规育种方法,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特别是温度等因素影响,要实现大面积产量13500  kg/hm2  的目标已不太可能,这需要通过采取生物技术和分子育种,才有望跨越这道坎。因此,必须采用多途径、多技术方法的综合育种技术,特别应注意将常规育种方法与生物技术相结合,这将是今后超级稻超高产育种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3.3  加强超级稻配套栽培技术开发与技术集成研究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超级稻的发展,农业部提出了“加快一期推广、深化二期研究、探索三期目标”的思路,制定了《超级稻研究与推广规划(2005~2010)》,确定从2005年开始实施超级稻发展的“6236工程”,即:力争到2010年底,用6年的时间,培育并形成20个超级稻主导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水稻总面积30%,每公顷平均增产900  kg  左右。湖南省政府也确定了湖南发展超级稻的“3452”目标,即选育3个超级稻组合,全省超级稻推广面积达到26.6  万公顷,平均每公顷增产750  kg,增产粮食2亿公斤。2005年我国确定了协优9308、国稻1号等28个主推的超级稻品种(组合)。不同的超级稻品种其适应地区与高产栽培技术各不相同,因此各地区引种超级稻品种,一定要良种与良法配套,做好超级稻配套栽培技术开发与技术集成研究工作,从而充分发挥超级稻的产量潜力。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8)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