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科技评论

人民日报:大学校长正从“职务”转向“职业”

时间:2012-07-13 18:28来源:科学网 作者: 点击: 125次

  7月9日,即将迎来110年华诞的北京师范大学正式“易帅”,新任校长董奇在就职演讲中庄严承诺:在担任校长期间,做到“四个不”,即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招新的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个人不申报院士。董奇表示,要把100%的精力用于学校管理,要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

  这样的承诺,并非首闻。去年年底,因为承诺担任校长期间“不申报新课题”、“不新带研究生”,湖南大学新任掌门人赵跃宇一度成为焦点人物。这一次,董奇将“两个不”扩展到“四个不”。而且,这些要求不仅提给自己,也提给了全体新一任学校领导班子。

  从湖南大学到北京师范大学,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过程中,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将大学校长从“职务”推向“职业”的探索。

  选材

  不再局限于学术权威,公开选聘打破上级任命惯例,从专家向教育家转变

  其实,近一年以来,我国高校探索大学校长从“专家”到“教育家”的轨迹已经清晰可见。

  2011年底,我国首次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两所直属高校——东北师范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的校长,教育部明确要求,“熟悉高等教育规律,有较丰富的办学治校经验”是必要条件。

  几乎同一时间,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退出“学术道德委员会”再度引发关注。此举直指我国高校以行政为中心,校长、处长、院长几乎掌握学校的所有学术与公共资源,而普通教授、教师却处于弱势位置的尴尬现状。有媒体评论:“大学校长不一定是学术权威,大学校长的行政权力要服务于学校之学术,这才是根本。”

  2012年2月,清华大学陈吉宁接任顾秉林担任校长,将大学校长到底应不应该是“学术权威”的讨论推向高潮。很多人惊诧于陈吉宁非“院士”的身份,因为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我国最知名学府的领路人,一定是学术大家,甚至是学术领军人物。

  但中组部给予陈吉宁的评价,已呈现出我国大学校长选材风向标的改变——“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治校办学理念清晰,创新意识较强,有国际化办学视野”。果然,上任之后,陈吉宁以其先进的管理理念、清晰的学校规划思路,给当时的质疑者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个校长,虽然不是学术权威,但却是一位懂管理、善管理的管理者。

  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大学校长“职业化”的轮廓正日渐清晰。大学校长首先应该是“学术权威”的概念在逐渐淡化,以往我国大学校长多从学术精英中选拔的方式正在逐渐改变,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管理经验渐成大学校长的必要条件,公开选聘也已经打破完全由上级任命的状况,成为大学校长人才选拔的重要方式。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