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科技评论

堵住人才流失的漏洞

时间:2003-11-30 00:00来源:http://www.natureasia.com 作者:admin 点击: 1060次

(Nature Vol 417 13 June 2002)

中国培养出非常好的科学家,但是太多的科学家却到国外接受训练,并不再归来。英国《自然》杂志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通讯记者David Cyranoski在中国上海访问一个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给远走高飞的科学家们一个留下来的理由。

中国培养出非常好的科学家,但是太多的科学家却到国外接受训练,并不再归来。英国《自然》杂志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通讯记者David Cyranoski在中国上海访问一个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给远走高飞的科学家们一个留下来的理由。

罗利群( Liqun Luo 音译)很受欢迎。为了他在上海生物科学研究所开设的细胞生物学课,学生们在清晨7点就开始排除。罗利军是一位访问讲师,他的课实际上要在1个半小时后才开始,学生们早早到达是为了找到最好的位置。

回到他在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后,罗利军研究小组的同事们拿他的摇滚巨星般的地位来调侃。但是,与真正的摇滚迷们一样,对科学很认真的中国年轻学生们感到他们应该走和他一样的路,到国外去接受训练,而且绝大多数都不再回国。罗利军的课程是为了说服学生们留下。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估计,1999年约有33000名中国学生在美国研究生院注册,在这一年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中,有90%的人说他们计划留在美国。如果中国要实现它雄心勃勃的扩大生命科学研究的计划,它就必须阻止人才的外流。

罗利军的课程是生物科学研究所新的研究生项目的一新部分,这个计划是要将世界一流的教学带到中国。一年2万美元的预算仅够一位访问学者的开销。但是,有了这笔小额经费,组织者们就能设立这种课程,鼓励学生并在中国教育界中掀起波澜。

这也是饶毅和吴家瑞的全部理想。饶毅是美国密苏里州华盛顿大学神经科学家,吴家瑞(音译)是上海生物科学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学家。吴家瑞在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获得了他的博士学位,然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他说:"在海外受到很好的教育后,我觉得有责任为中国一流研究生教育做些事。"



吴家瑞与饶毅一道说服中国科学院,资助为期一年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生课程项目。这些课程从2000年开始,在中国教授却放眼全球。所有25位讲师都在国外工作,其中15位在美国工作,每年回来一周上课。



这些课程让学生们耳目一新,他们已习惯于讲师们从课本和中文期刊的论文上照本宣科。李林(音译)是一年级的学生,他说:"这些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最新的研究,因此我们也知道它是科学的前沿。"学生们也喜欢轻松的课堂气氛。二级年的学生李元(音译)说:"在传统的教室里我们不能问教授太多的问题,我们也不想冒犯他们。"



这个项目的授课老师们要求学生以批判的眼光查阅论文。比如说,饶毅向他的学生提出挑战,要他们批评一篇《自然》杂志上的论文。他说:"学生们常常崇拜发表在《自然》、《科学》和《细胞学》等期刊上的文章。重要的是他们应该思考一篇论文的内容,而不要被论文是否发表在时髦的期刊上所吸引。"



这样做行得通吗?与任何一门新课程一样,这个项目也有它的缺点。一些学生抱怨说,由上一届研究生负责的讨论课程部分无法解释他们必须讨论的所有问题。其他学生则说不同课程的内容很难联系在一起。授课老师们也承认200人的课堂让学生难以与老师接触。



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影响学生们听课的热情,但是这些课程能说服他们留下来吗?尽管李林赞同这些课程,但他毫不犹豫地表明他的下一步打算:"我要到美国去做博士后。"许多学生都这么说。



授课老师们对这样的评论并不感到惊异。罗白(音译)是美国马里兰州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国家研究所的神经科学家,他说:"我并不认为只是一个好的教学项目就能留住中国许多顶级科学家。" 但是,中国政府正在向生物科学注入大量资金,并寻求研究结果的商业化。如果中国的其它地方能够模仿上海生物科学研究所的项目,那么这也能留住人才提供一个理由。如果中国能够培育自己的研究生,那么它就能让更多海外的科学家回来,与这些经过高级培训的人才共事。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