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医药健康 > 医学 > 癌症研究

生物荧光抗癌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

时间:2005-08-30 08:58来源:健康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588次
  前不久,一位男性患者的颈侧、右锁骨下、胸壁、纵隔淋巴结广泛转移,气管、食管压迫移位并伴有吞咽困难,经病理活检,诊断为绒毛膜上皮癌。在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内科专家建议下,患者及家属同意取患者锁骨上转移淋巴结一枚,应用国际先进的新兴技术——ATP生物荧光抗癌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ATP——TCA)进行体外检测。

  由于该患者曾经用过多种抗癌药物无效,因此该院肿瘤生物学检测中心为患者设计和筛选了九种联合化疗方案,经过检测比较,专家发现长春瑞滨加表阿霉素为惟一敏感治疗方案。治疗一个半周期后,患者胸水消失,颈侧、右锁骨下、胸壁、纵隔淋巴结病灶消失或缓解,HCG激素水平从600单位降至60个单位。

  今年4月,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开发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TP——TCA试剂盒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经营许可,标志着我国成为继德国之后,第二个掌握ATP——TCA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生产的国家。



  为病人“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医科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生物检测中心常务副主任张伟教授介绍,目前化疗药物的疗效仍然较低,以胃癌为例,目前胃癌患者的单药化疗有效率仅为15%~30%,联合化疗的有效率仅为30%~50%。大家公认具有较高化疗疗效的乳腺癌新药紫杉醇一线单药有效率为32%~62%,二线有效率仅为26%~33%。严酷的现实使临床化疗界意识到,探寻一种更科学高效的技术手段,在实施化疗之前,从体外检测肿瘤细胞的药物敏感性,是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的关键。

  肿瘤的体外药敏试验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所涉及技术也有十余种,但这些方法在某些方面存在较严重的技术缺陷。

  张伟说,应用ATP生物荧光技术检测细胞活性的过程,就是模仿萤火虫尾部“发光”的过程。当肿瘤细胞经体外给药死亡时,内源性三磷酸腺苷(ATP)即迅速水解,因此测定细胞内源性ATP的含量可以即时反映细胞的活性和活细胞数量,从而评估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ATP含量越低,荧光强度越弱,说明药物越有效。

  德国和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敏感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为28.5个月,而不敏感组按传统方案化疗无病生存期为12.6个月;比较患者的总生存期发现,该技术指导的化疗组为46.1个月,传统方案化疗组仅为17.6个月,个体化治疗显著提高了疗效。



  临床应用还要过“三关”

  自2002年开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应用自主开发的ATP-TCA试剂盒对200例卵巢癌进行了临床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ATP-TCA肿瘤药敏检测技术在卵巢癌标本中的可评价率为94%,整体预测值为90.6%,其中阳性预测值达到94.7%、敏感性90%、特异性91.7%,其整体效果优于国外试剂指导的临床治疗的疗效。

  专家同时提醒,任何新兴技术势必都有一个认识、认可乃至修正的过程。ATP-TCA技术的临床应用将至少面临三方面的“考验”——

  就患者个体而言,该项检测仍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国外学者研究发现,ATP-TCA技术指导下的膀胱灌注治疗显著降低了五年复发风险(由60.6%下降至19.1%),但仍然有接近20%的患者在五年内复发。因此,建议医生在应用该技术时一定要首先对患者讲明利害和缘由。

  其次,体外药敏实验平台下的肿瘤个体化化疗是一种客观有效的治疗模式,如何实现二者在化疗理念上的统一是医生面临的问题。在临床治疗实践中,医生经常发现除治疗无效外,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表现为肿瘤迅速增长,体外药敏实验也表现为加药后非但药物对肿瘤没有杀伤作用。张伟认为,临床医师应将药敏实验结果作为用药前的参考指标,将传统治疗方案和药敏结果二者结合起来,以降低无效治疗的风险。

  第三,从事药敏检测的人员除了具有一般的实验室操作和组织培养技能外,还要在药理学、临床医学和计算机方面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因此从事药敏检测的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后才能上岗。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9)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