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人物访谈

生命科学国际人才状况与中国的人才引进(2)

时间:2009-06-04 15:02来源:科学网 作者:bioguider 点击: 206次


  

千人计划的评审,我也讲一点,我觉得应该有两个委员会来评,而不是像去年第一期千人计划那样评,甚至还有20分钟面试,我觉得很不好,也很不对,没有说引进人才、高层人才这样引进的。张老师在讲人才引进的时候,我很想加一句话,其实世界非常非常小,小到什么程度,在海外三千多华人生命科学家,我觉得我每个人都认识,我是在吹牛吗?当然是吹牛,我并不是每个都认识,但是我告诉你,三千人里你说出一个人来,我一定通过另一个人马上认识他,我一定很快知道他的底,知根知底。这个世界不是行政人员想象的,你怎么样权衡一个人是不是好的科学家,水平是不是世界一流,很简单,你信任一个人,你让他去做,如果这个人学术水平到一定程度以后,他一定做得很好。

  

MIT原来没有生物系,后来却全球遥遥领先,当时它的负责人鲁瑞(音译)一个人开始招人,这是良性独裁,你给我举一个例子,在一个大学在一个系不是良性独裁的例子!当一个系在高速发展的时候,很多地方很难照顾很多利益。行政领导挂钩的时候,不懂科研,要提交各种各样的证明,咱们国家什么都要证明。你信任一个人,他确实是国际一流大师的话,你让他做一定不会出错。行政领导你只要做好支持工作,你应该想一想他这样做,从人性化的角度这样做应不应该,符不符合国际惯例,而不是他是否违背了什么条例、规定。当时我们建议,千人计划评审一定要有一个专业委员会,一定要有一个总体委员会,总体委员会的组成,一定要世界一流水平的,下面可以分不同的专业委员会,每个专业委员会一定要国际一流水平,一流的人才招聘一流的人才,二流人才只能招聘三流四流的人才,因为他不自信,这话不是我的话,是鲁白的话,所以我觉得对评审我们很有一些想法,希望这个评审能够继续改进。

  

最关键的刚才张杰老师讲到,千人计划我觉得最关键的倒不是评审,也不是资历,而是进来以后怎么用,这里面关键是定位问题。经济条件重要不重要,重要,工资、房子、医疗保险这些东西都重要,但是都不重要。我觉得,如果回国的话,海外有玻璃天花板,有很多的才华可以发挥,但是在海外得到不了发挥。中国人在海外我觉得非常爱国,至少我出国之前没有出国之后爱国,一大批非常爱国的科学家在海外很想回来,就这么简单,但是怎么定位是很关键的。如果回来以后,你只让他讲一门课带个研究生,对不起,我觉得他不回来,给祖国做的贡献一样多,因为科学研究是开放的,他不需要存到什么档案里,不涉密的会啊就不需要保密。我在普林斯顿一样可以培养中国人的研究生,一样可以做贡献,不需要回国,我觉得海外千人计划回来有一个定位问题。

  

我想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提问A:

施教授您提到的生命科学研究所这样的模式是不是有更大的推广价值,比如说海归是到清华还是生命科学研究所。

  

施一公:

这个问题非常好。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是我非常支持的研究所,但是这存在一个怪现象,生命科学研究所在国内的支持很弱,领导想做都做不下去,我很难理解。就因为它是八方不靠,它不是体制内的东西,体制内的人都恨死它了,都不想让它发展下去,就这么简单。

这样一个所为什么得不到支持,因为它是体制外的产物,但是这个所为什么成功,很简单,成功就成功在王晓东一个人,独立于体制外,给了这个权利让他去做,出不了大乱子,他能干嘛?他能把钱拿去给自己买房子、买车?!不可能!还是一个信任的问题。这个所的机制我觉得值得全国所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学习。国家领导的批示很正面,大家都觉得很好,但是这个所的发展却遇到了资金困难,我觉得不可思议,我非常支持这个所,我希望这个所能够发扬光大。

  

提问B:

中国有一批优秀的人,已经在千人计划推出之前已经成为国内全职的正教授。因为千人计划还带来很高的荣誉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会把这部分人排除吗?

  

施一公:

千人计划我也是第一批进来了,有人认为我们这些人不应该进来,你现在已经回来了,不是海外人才引进吗?我不知道国家是怎么样宣传千人计划的,因为至少在千人计划的初衷是希望有一个这么一个团体,能够发挥作用,在我本人看来的话,我倒觉得去年还是前年回来的,都无所谓,只要水平够了也应该进来。千人计划一开始我提的应该叫“国家教授”,而且还有一个年轻人的问题,还有“国家青年教授”,还没有开始执行,中国最后的发展,一定是靠年轻人,一定是靠自己培养,我非常非常同意张杰老师的观点,2020年以后像交大、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一定是立足本国培养年轻人,绝对不能靠引进。

中国将来一定是靠年轻人,那么为什么现在引进一些国外的正教授呢?因为要营造一个气氛,营造一个能够冲击一下改变科技体制的气氛,能够改变科学环境的气氛。我只想要说良心话,希望大家能够接受,能够理解我的话的一些初衷。我觉得中国需要一批敢说话的人,他们一定会影响今后的发展。

  

科学网博主李小文院士:

你讲话讲得很好,很多我都赞成。不过我提一点,我觉得你不要怕科学网的那些网民,你不想理的不理就完了,但是别人建设性的意见我觉得还是可以回应的,因为你既然上了科学网,走到我们中间来了,你主动跟人家点个头也浪费不了时间。

另外爱国这个事,我同意你这个说法,你不出国的话不爱国,我是同意的,我自己也是海外回来的,你出国以后,隔得远了反而越爱这个国家。我不知道你怎么想的?

  

施一公:

非常感谢,今天第一次在这个会上见到李小文老师,第一点,你给我提这个建议,您的博客我看过,我觉得写得挺好的,我确实这样想的,我觉得写得挺好的。我跟大家说一点,我确实有点力不从心。我觉得在清华时间有限,我这辈子唯一不能再生的东西就是时间,我的时间非常宝贵,我经常不得不做决定什么东西做什么东西不做。科学网的博客,去年科学网十月给我开通博客,这是个好东西,但是直到今年5月份我才写了第一篇文章,这是为什么?告诉大家,5月份觉得我第一口气喘过来了,为什么呢?有的时候,我也挺委屈的,觉得自己在国外时间挺长的,比较有资历了,但是回来以后,大家觉得你必须在国内做出东西以后再说话,所以我就铆着劲,5月份我第一篇Science文章已经发表了,Cell文章也基本接受了,这时候我在国内说话的时候,大概不会说一句话,在网上就不至于有几百个攻击的贴子,当时有一种冲动,想要对一些还比较关注我的人有一个回应,这个情况下写了第一篇博文。说心里话,我的博客我自己看,我关注有什么人留言,但是我敲中文的速度很慢,我写一篇中文文章的时间可能是大家的两三倍。所以确实是时间问题。

饶毅是我很敬佩的一个人,他不会见人说人话,他不会阿谀奉承,他不会把一句话颠来倒去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从正面和反面说给不同的人听,他是一个很正直的人。我觉得我对我的学生,对我的河南老乡,对农村人,我都很亲,但是我确实是时间问题,我没有这个精力,就这么简单,我会尽力。

第二点我为什么爱国,以后我跟您好好交流一下,我前两天看了我哥哥的一个博客,我觉得我自己的经历比较复杂,包括我在国外的经历也比较复杂,我跟您说几件我的事,92年我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过文章,当时中国游泳队拿金牌以后,美国媒体说我们中国人吃药,我气够呛。谢谢大家。

  

科学网博主、中国石油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肖立志:

我想施老师刚才宣传的是一个千人计划,我个人来说非常赞成,您讲的是保证千人计划合理实施,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如果不能合理实施有哪些原因。千人计划还是从上到下的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可能的影响因素里面,有能不能一致实施的问题,也有下面,包括普通的学者的态度,我们经常上网看网上有很多声音在反对这个计划,也表达了一种心态,反对这个计划。我刚才在想,千人计划最后能不能成功,能不能请来有水平的人,请来以后能不能呆下去,呆下去以后能不能真正做出成果,最后要这三条来确认。但是这里面的一个问题,我看了你有一张ppt讲定位,你究竟定位在管家上面还是参谋上面,这是不一样的,在普通的学者心目中,对这个计划的疑问和疑虑就在这个定位上,这是我的第一个想法。

第二个想法,你前面讲两个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讲到,对我们国家工程方面材料专业的这个排名的问题,这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你对科学,对纯Science能够比较好的评价,到了工程以后,怎么来评价,所以您就有了一个国内的标准,这个专业可能在国际上是第七位,在另外教授的心目中可能不到30位,这个问题也是一直困扰我的,因为做纯Science有一个亮点就成功了,做工程有一个瑕疵就失败了。您怎么评价?

  

施一公:  

对千人计划,其实我也知道,因为我也看《科学新闻》杂志上反对声音比较大,反对声音各种原因都有,我非常希望有机会寻求一种理解,这个计划我的想法也比较单纯一点,我想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在海外有这么优秀的人才资源,国家花一些财力物力,引进一批人,改变国家现状应该是好事情,为什么要反对呢?应该支持才对。有的反对的人,包括有人在我博客上留言,说中国农村问题还没有解决,甚至有人说中国最需要是世界一流的农民,不是一流的科学家。对不起,我很难同意,你想,咱们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么困难,咱们都做了两弹一星,为什么?集全国之力增加这个国家总体的实力,两弹一星有了,不容易被人欺负了。就这么简单。

同样的道理,这个国家穷得可以极穷,富的也很富了,作为国家来讲,为了国家的安全,为了整个国家的发展,能够把世界最高级的科研人才引进来,这很容易达成共识,为什么这点达不成共识?

第二、对于工程,我觉得是这样,无论科学还是工程都有研究型的学科,比如MIT,比如说普林斯顿,在工程系里面也靠发文章,但是它也做项目。但是还有一些技术性的东西就不一样了,就是说它已经不是靠发文章了,我想说一点,技术性的东西,都是基于科学和工程的基础研究,其实我更看重的还是人才培养,我非常希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果中国科学工程走到世界前沿,一定会有很强很强的技术性人才出来,怎么讲呢?这就像金字塔似的,下面有坚强的基础,上面可以做,如果没有基础的科研,科学和工程的研究的话,这也是魏钱光(音译)魏老的观点,他说排名第七还是三十,他指工程研究,不是指的做项目,这是区别,我们只是排序,看怎么分配的问题。

  

提问C:

我这是第一次听施老师正式的报告,有很多的感触和感动,也有很多想法和理念。相关的一个问题,在美国或者其他发达国家里面,不管做学术还是研究,学院里面出来的,还有相当一部分从工业界里面来的,包括诺贝尔奖有一部分也是从工业界来的,您提到千人计划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工业界里面来的,刚才讲的是从学校的角度来讲的,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可能还是跟科学和技术和工业界有相关的。(施一公插话:我非常同意)我想听听您的建议,在现在中国的情况下,怎么有效地利用现在的机会,包括千人计划的机会,有效地把工业界与学术界结合起来,为中国的人才引进,为中国的科技做出贡献。

  

施一公:

非常好,我很愿意回答这个问题,我告诉大家我的体会,对错大家自己判断。大家都知道,辉瑞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制药企业,一年销售额500亿美元,每年75亿美元用于研发,辉瑞公司的研发部门的一个人控制这个公司研发,大家可能知道,同样美国的一个重要委员会也是同一个人控制的。我想说什么呢,其实科学家,有影响的科学家,在很多层面上可以很深的真正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的结构布局等等,时间关系我PPT里面没有讲,其实我觉得关键,我说一个自己的看法,像我爬香山似的,东门上去北门上去看到的风景是一样的,其实没有区别,我本人是做纯学术,我从来不愿意把1%、2%的时间花到工业界,但是我和工业界有很多的合作,那么我不花时间怎么合作呢?其实我自己有一家公司在美国,是个制药公司,我自己公司的一类抗癌新药年底上临床,我自己也为美国一些大公司咨询。我换句话再讲一个例子,你看我前不久去了一趟MIT  Broad,简单点它讲就是世界制药的技术中心,我觉得最好的技术都在那里,全新制药小分子的“库”,它是用最新的技术来制药,这个制药技术我觉得将来一定能够引领世界制药界。你知道咱们国内的制药有多落后,Broad在上个月通过正式的决定,Broad想在清华建立一个制药中心,在中国想建一个Broad,把他们的技术完全放到中国来。当然我和他们非常熟。我听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我有这个魄力,有这个能力把这个东西拿到清华来,拿到中国来,我相信10、20年之后,这个事情计划实施需要三年,我觉得可以彻底革新国内的制药界。其实做这件事情需要投入的钱不多,但是我没有办法说服有关部门,这件事情我说句肺腑之言,一定能改变中国的制药工业,从根本和结构上改变,让中国制药界从背后赶上,走到世界前列去。可能我在宣泄一种个人英雄主义,但是其实也没有,我觉得是这样。其实你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很相通的,很多事情是需要人来做,你有人才在的时候,你一定可以让这些人做这些事情,你没有必要做太多的规划。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