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基因组

基因测序:千亿规模的低价竞争之忧

时间:2012-10-16 09:53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未知

基因测序技术正在越发深刻地影响着疾病预防诊疗、食品安全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本期开始本报将陆续关注基因测序产业的现状、趋势等问题,以期为行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报见习记者 王庆

 

与基因测序技术迅猛发展相伴的是基因测序市场快速扩大,《福布斯》杂志甚至预测其规模将高达千亿美元。

 

具体到中国,“在两三年以前,国内做高通量测序的公司,两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但现在国内具有高通量测序能力的公司也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技术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任鲁风说。

 

对于火热的基因测序市场,一些业内人士却冷静地向本报记者指出了本土产业如今的低价竞争现状及其背后隐忧。

 

“隐形”的千亿产业规模

 

就在上月初,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生了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又一重大新闻:国际科学界宣布“DNA元素百科全书”(简称ENCODE)计划获得了迄今最详细的人类基因组分析数据。业内人士认为该项目对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都将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可是与业界的热切关注相比,记者随机采访的一些普通民众却大都表示基因测序技术对生活的影响“不怎么了解”,当记者提出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将高达千亿美元时,很多被访者都感到夸张。

 

“现在iPhone手机随处可见,你要说它市场巨大我很认同,可我没发现基因测序有什么实际应用。”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说。

 

当记者问他是否知道近年发生的本·拉登被击毙以及德国曾出现致命的大肠杆菌疫情时,他都表示关注过这两个热点事件。

 

实际上,对于拉登身份的确定以及德国大肠杆菌疫情的控制,基因测序技术都起到了关键作用:Life Technologies公司提供的测序技术,帮助美军确定死者即为拉登本人以及锁定一种新混合型致病大肠杆菌菌株是导致德国致命疫情的原因。

 

此外,基因测序技术正在应用于疾病诊疗和食品安全等各个方面。当上述被访者了解到测序技术的更多应用实例之后,也认为“千亿规模也许并不夸张”。

 

企业抢占地盘

 

实际上,基因测序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要不断挑战人类的想象力。

 

当2005年突破性的高通量测序技术进入市场之时,业界为了区别于第一代技术而将其称为“下一代测序技术”而不是“第二代测序技术”,因为当时科学家普遍认为,第三代测序技术还遥不可及,但仅仅4年之后,新一代技术便横空出世。

 

相比普通民众,嗅觉灵敏的基因测序专业人士早已瞄准这一巨大市场,并展开了激烈争夺。

 

“华大基因这样规模大的企业自然要占据尽可能大的市场。”任鲁风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在上个月,本土基因测序行业的龙头华大基因收购了美国第三代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以期通过并购的方式集聚市场。

 

“而中小企业的发展路径在于去争夺相对空白的领域和那些处在夹缝的市场。”任鲁风指出。

 

诺赛基因是国内这两年做得比较成熟的中型基因测序企业之一。因具有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和科研经验的优势,诺赛基因一直以承接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家大型项目为主,近些年也正在更多地面向公众服务,其中包括利用测序技术判断儿童在哪方面更有天分。

 

“大公司不可能把所有市场业务都吃掉,它没那么多的渠道和力量,所以会在市场里面留下很多夹缝。”任鲁风说,“还有一类小公司就专注于这些小型业务,服务于几家医院,做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然后把样品送到相对大一点的公司,进行测序和数据分析,然后将结果跟之前得出的数据进行对比,再把结果反馈给客户。”

 

价格战

 

对于目前的市场环境,诺赛基因总经理李秉珅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在激烈的竞争下,本土基因测序行业不少小公司选择了价格战,甚至存在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的现象。

 

金唯智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中平曾对记者表示:“中国市场有个不好的地方,我们卖什么什么便宜,买什么什么贵。比如我常和员工说,在中国做基因测序,那么多公司在做,导致我们的价格比在美国还便宜。”

 

即便是对于国内基因测序行业规模第一的华大基因,尽管近些年扩张迅速,但其发展模式和盈利能力依然令人担忧。

 

对于华大基因近期对Complete Genomics的并购,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研究员韩健却表示,一个不盈利的公司用巨资购买一个亏损的公司,并购以后如果不能展示强力的盈利结果,股价维持很不容易。

 

在测序价格单方面持续降低的背后,选择新的发展模式是基因测序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悉,在2011年中国的测序市场规模达10亿美元,其中一部分将用于测序仪设备的购置,而大部分将消耗在测序试剂上。

 

对此,任鲁风指出,我国市场上用于基因测序服务的设备和试剂大多来自于少数几家国外供应商,不得不承受比供应商所在国家更高的设备购置和应用费用。

 

诺赛基因常规测序负责人张隽辉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目前基因检测设备和试剂的供应基本上由欧美企业垄断,这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国内基因测序服务企业的利润空间。”

 

而实际上,我国测序服务公司设备和试剂过分依赖进口的隐忧,反而是忙于“打价格战”的各公司新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