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大城市居民的生活长期处于紧张刺激和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导致居民逐渐缺乏激情、过分理智、高度专业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原子化。中国大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居民的心理特征也在变化中。 中国现代城市的发展,在形式上基本延续了西方大城市发展的套路:用钢筋水泥构建高楼大厦和城市道路,采用中心化的能源供应和信息体系,城市空间被划分为生活区、娱乐区、商业区、金融区、工业区、大学区等。 在城市社会生活中,一方面保留着以家庭生活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另一方面大城市居民的心态正在悄然变化,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浅薄自大。 这些现象与100多年前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对于柏林城市发展的描述,不无相似之处。 “都市流感”:冷漠化、浅薄化、理智化 齐美尔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人家庭,一生居住在柏林,与柏林一起成长。经历了柏林从不足60万人口的小城市,增长到4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的变化。柏林的城市发展变化,对齐美尔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大城市与精神生活》是齐美尔的代表作之一。美国社会学家桑得斯认为,大城市的理念在齐美尔思想中的地位,犹如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理论在其著作中的地位。 齐美尔认为,历史的发展趋势是走向大城市,现代化的结构就是大城市化。城市是货币经济的基地,没有大城市的兴起,货币经济也就无法发展到最高的形式。 通过对柏林市民心理状态的研究,齐美尔把大城市中一般市民最普遍的心理状态归纳为三个特征:冷漠化、浅薄化、理智化。它们像“流感”一样,不可遏制地传遍所有的新生都市。 齐美尔认为,城市居民的生活长期处于紧张刺激和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导致居民逐渐缺乏激情、过分理智、高度专业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原子化。 社会的个体化和原子化加强了人的社会化,使个人对集体的依赖不断加深,这也赋予了集体对个人更有力的控制力量。 计较、浅薄和冷漠,是城市人对于过分拥挤而又变幻无穷的都市景象的反应,是人们感到无助时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 在小城市和乡村里,环境平和安逸,居民友善热情;而在大城市里,人们永远生活在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对外界采取着某种防范措施。 中国重情理 西方靠理智 齐美尔以西方社会的组织形式作为研究的基础。西方大城市中人际关系浅薄、冷漠和计较,是传统的集体主义、唯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和货币经济相互作用的结果。100多年过去了,这种社会心态,是否会成为中国大城市居民的心理特征,有待观察。梁漱溟认为,中西文化的路径不同,导致社会和政治生活迥异,中国人是以情理为主导,西方人则以理智为先驱。 未来中国大城市的发展,在形式上与西方大城市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在社会生活上,由于社会组织的实质不同,人际关系植根于不同的文化理念,城市居民的心理特征、精神生活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