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真正迷恋的不是学校本身,而是一种自由的生活” 眼下正是大学毕业生离校的日子,千千万万的学子告别校园奔赴全国各地,开始新的生活,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无法割舍与学校的丝丝缕缕,仍然选择把自己放逐在学校周围,他们被称为“恋校族”。 郭勇是河北大学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目前已在北京某房地产公司上班,一毕业就能很快在京城立住脚,这着实令很多马上要卷起铺盖走出校门而工作还没有着落的同窗羡慕。但蹊跷的是这位郭同学一到星期六星期天,但凡有空,肯定买张火车票奔回学校,一个刚刚走入社会的学生不利用业余时间好好熟悉今后生活的地方,一只刚刚挣钱囊中羞涩的“菜鸟”有事没事老给中国铁路事业做“贡献”,确实怪异。 回到学校的郭勇,可以脱下西装换上球衣,和同学尽情踢球,可以和朋友敞开心怀地聊天而不必担心得罪谁,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郭勇承认,自己就是“传说中的‘恋校族’”。 “我迷恋这种自由的氛围。我就是喜欢在学校生活的这种感觉,喜欢到几乎上瘾的地步。每次一走进校门,心情马上就变得很放松。在公司里太累,主要是心累,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件事都要思前想后、谨小慎微,脑子里的弦儿一点也不敢松,社会上人际关系真的是很复杂,人家不是说,办公室里不能交朋友嘛,你说在傻大傻大的北京,我连一个朋友都没有,我不回学校回哪呢?” 同样喜欢踢球的小陶,已经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一年,眼下在北京一家行业性报纸做记者,一直在学校周围租房居住的他不愿远离学校的首要原因是“学校是个生活成本很低的地方”。 “就拿踢球来说,在北京除了学校,你还能找出免费的运动场地吗?而且学校周围的小馆子好吃又不贵,对于我们这种刚刚挣钱的人的确很实惠。”小陶说,“再说这里毕竟是我生活了四年的地方,哪有洗衣店、哪有网吧、哪有书店,我都很熟悉,与其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受罪,为什么不在学校周围呢?” 和两位刚刚离开学校没多久的年轻人不同,魏平是一位资深“恋校族”,今年已经40多岁的他内心始终有一份恋校情结,当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工作单位在复兴门,可魏平偏偏舍近求远地在北大周围租了一间小平房,而且一住就是5年,直到结婚才不得不搬离。 时至今日,魏平回忆起那段岁月仍然一脸的向往:“当时我整个人的生活状态很放松,我与大学生的区别就是,他们上学的时候我上班,其他的都一样。我托老师的关系办了一张饭卡,继续吃学生食堂,平时可以打篮球、听讲座、看电影、找留校的老同学聊天,甚至当时我还有一个幼稚的梦想,等哪一天我挣够10万块钱,就不再工作,靠这笔钱吃利息,重新回到学校读书。” 魏平认为,“恋校族”真正迷恋的其实不是学校本身,而是大学自由轻松的氛围,这种迷恋可能是终生性的,“你让我现在再回到学校周围租个破烂小平房生活,显然不可能了,但对学校生活的怀念是我终生的情结,这是对单纯和梦想的一种怀念,每个人都会有,所以才会有我这么老的‘恋校族’。” 而对于刚刚走出校门、阅历很少的毕业生来说,魏平认为,他们的“恋校”实质上更大程度是对自己生活惯性和同族关系的依赖,“其实,恋校情结很像故乡情结,当一个毕业生拎着行李站在马路上时,环顾这个城市,只有他生活了四年的学校是最有安全感的,就像自己的‘故乡’一样,所以他对自己熟悉的生活状态产生一种依恋这也是人的本能,很自然。” 现在魏平有空还会回母校溜达,他发现在北大周围聚集着大量像年轻时的他一样的“恋校族”,“这些年轻人有的是准备考北大的研究生,所以租房在北大长期奋战;有的是北大或者其他学校毕业没找到理想工作所以游荡在学校周围,继续寻求机会;有的则是大学毕业以后不想离开,所以在学校里开个小店当起小老板,不图挣钱发财,能继续待在大学的氛围里就行。反正形形色色什么样的都有,这些人现在已经是大学里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有着一定的共同特征。” 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看来,大学周围出现这样一个群体一点都不奇怪,“大学的文化氛围天然就是一块吸铁石,大学里自由的空气和单纯的生活对任何人都具有吸引力,而对于刚刚接触社会的毕业生来说,他们中很多人或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找到工作也要面临经常被炒鱿鱼的压力,这就使得大量的年轻人处于不安定的生活状态,内心的漂泊感很强,大学氛围对他们的吸引力自然就更强烈。相对于社会上的尔虞我诈,大学确实是一块难得的净土,年轻人自发聚集在大学周围生活不足为奇。” 对于这批年轻人,周孝正表示,“恋校”是他们面对社会突如其来的激烈竞争时的一种过渡,这样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平缓改变,不至于发生心理上的断裂,“这就好像他们现在一只脚在学校,另一只脚在社会,慢慢过几年等他们适应了,自然会把这只脚拔出来,到时候两只脚都踩在社会上,会踩得更实,但要给他们一个过渡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社会心理学博士宋振韶也认为,大学生毕业后依恋母校很正常。 “毕竟学生们在那里度过了四年的青春时光,有着许多难忘的记忆,母校在心理上形成了大学生的‘舒适区’。人在‘舒适区’中就会感到自由自在,毕业生依恋母校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寻找这种感觉。”宋振韶说。 宋振韶介绍,现代西方认知心理学认为“舒适区”(ComfortZone)是指人们一定限度的感知和联想的范围,在这一范围里,个人或集体能有效地运作,不会出现不自在和恐惧,所以人们会本能地寻找自己的“心理舒适区”。 但宋振韶同时也提醒广大毕业生,“舒适区”只应是避风港而非安乐窝,“人不可能总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中,那样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因为成长的过程并非是舒服的,而是痛苦的,这就是所谓的成长的烦恼(growingpains)。‘舒适区’只是迎接下次挑战之前刻意放松自己和恢复元气的地方,人要有所成长就必须勇敢地突破‘舒适区’,所以毕业生最终应该走出对母校的依恋,勇敢乐观地面对新生活。”(中青在线)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