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目前大力提倡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政策导向下,大力弘扬检验医学的发展与创新,无疑暗合了国家医学、经济领域的双重标准。检验医学的发展离不开检验医学工作者。开辟《检验中坚》栏目,旨在通过对检验中坚力量的报道,勾勒出一幅检验医学图谱,形成一个系统性、完整性、前瞻性的交流平台。
记者:6月1日始,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开始正式实施,我们应如何认识此管理办法? 徐国宾:我国对保证临床实验室的质量一直十分重视,早在1980年就成立了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各省也成立了省级检验中心,但对临床检验没有规范、明确、统一的要求,此办法首次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提出明确的质量和安全管理的具体规定。不仅明确了室内质量控制的要求,也为实现各实验室间检测结果的可比性与准确性奠定了基础,其最大意义在于使质控从无法可依转变为有法可依,是一次质的飞跃! 记者:此办法在具体医院是采取什么措施落实的? 徐国宾:早在此办法出台前的20年,全国各检验部门在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中华医学会的指导下,已经开始为提高质控做了许多工作,包括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对检验部门给予了必要的投入;同时,创办的各种培训班遍布全国,使从业人员的资质得以保障,为质控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办法实施之后,按照规定要求,医院在资金投入方面将加大力度,合理配置资源,使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加强对检验人员的培训;临床检验的设备、试剂等一定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要求;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对检验人员定期培训考核,要有应付意外情况的预案,特殊项目特殊管理。 记者: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实验室管理存在着哪些问题? 徐国宾: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市各大医院主要是根据卫生部和北京市卫生局的相关要求来管理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也主要是,资源浪费和人员配置不合理。如一些医院有多个实验室,有些是业务发展和科研的需要,也有个别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患者就医,为做不同化验项目,要进行多次采血,对医院来讲浪费资源,对患者来讲加重身体负担,而化验报告散布医院各处,也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就医奔波。 记者:这些问题将如何解决? 徐国宾:对临床检验实验室布局进行调整,集中资源是关键,集中仪器,每个项目检测不能有多个出口,对检测进行归口,对标本的采集、报告、发放、质控、质评等,在科学性、安全性、严格执行的基础上进行集中。这种检测归口是节省资源的发展趋势,将带来人员的调整,这种归口趋势也给实验室人员提出新的要求:拓宽专业知识。所以,人才培养很关键。检测归口、统一管理是必然趋势,包括质控也要归口,归口的下一步即制定量化,促进具体实验室的提高,做到质量持续改进。 但是,这种归口将带来人员的调岗,专业重组后能否适应岗位、做好心理调整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处理不好也将给医院的稳定带来隐患。 记者:6月1日,伴随着《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实施,“一单通”也开始在北京实行,您如何看待二者关系? 徐国宾:“一单通”的提法欠缺科学性,何为“一单通”?一张单子真正能通吗?准确地说,“一单通”应该为“参考价值更准确”取代。加强结果可比性的工作我们一直在做,检验结果其实一直在“通”,这种参考价值一直存在,不存在“不通”,到任何医院就诊,医生都要根据以往病史和目前症状发展情况进行多方位综合考虑,然后作出是否需要重新检查的决定。 检验追求准确性,避免重复性,参考价值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不准确”发展到目前的“比较准确”,归功于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的推进工作、归功于国产诊断试剂产业的不断壮大、归功于自动化检测仪器制造业的发展。“参考价值更准确”与《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互相促进,对提高实验室整体提高有合力作用。 徐国宾: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主任,重活医师学会检验医师分会委员,全国医学技术职称资格考试委员会检验医学专委会委员兼临床化学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是临床化学检验及其量值溯源研究,参与大型译著《希氏内科学》的翻译和北京大学《实验诊断学》临床化学部分的编写。 研究课题: (1)重组心肌标志物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I-C复合物、心肌肌钙蛋白T、CK-MB、BNP以及NT-proBNP的原核/真核表达,免疫/生化活性鉴定; (2)人血清和尿中肌酐、尿酸候选的参考方法(HPLC-UV)和决定性方法(GS/MS-MS)的建立、考核; (3)肾小球滤过率(GFR)MDRD推算公式的建立及偏离多中心调查研究(美国MDRD实验室和美国肾脏病基金会资助); (4)肾移植患者基因库和移植术后血清库的建立以及体液免疫在肾移植术后慢性排斥中的作用研究(北京大学“211工程”项目,美国加州大学Terasaki基金资助)。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