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蛋白质膳食中蛋白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的很少。人有观察Kwashior-kor(夸希奥科病,俗称金孩症或红孩症)患乾出现水肿、肝脾肿大、毛发脱色(皮肤常有炎症、腹泻)、血胆固醇、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均降低。这是由于对婴儿长期喂养的食品是用淀粉和糖水,缺乏蛋白同质之故。若膳食中蛋白质供给量低于最低需要量,血脂即降低。有人曾经试验,将膳食内100g蛋白质中的25g动物蛋白质被谷类或豆类代替(即100g蛋白质完全用植物蛋白质),则血胆固醇可以降低。可能因植物蛋白质含谷固醇和纤维素高,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对动脉硬化也很重要。有人观察将蛋氨酸喂动物,分量不足时,就发现动物血中胆固醇升高,如喂以足量的蛋氨酸就会防止血管硬化的发生。但是蛋氨酸也不应过多,因为蛋氨酸在体内通过酶的作用,脱去甲基,形成同型(高)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在体内堆积,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症。因此,应维持膳食中的蛋氨酸平衡。此外,血中游离氨基酸影响脑代谢,脑中游离色氨酸影响了5-羟色胺的合成。大量蛋氨酸与赖氨酸可使脑中异亮氨酸、亮氨酸及精氨酸耗竭。说明缺乏某种氨基酸固然不好,而某种氨基酸过多同样有害;即氨基酸必需平衡,偏多偏少都不合理。因此,脑血管疾病的蛋白质供应量应结合病来决定。一般来说,蛋白质可占膳食总量的12~15%,其中也应包括1/3的动物蛋白质,可能防治动脉硬化症,并能保持身体的氮平衡。 (4)热量膳食总热量摄入要维持身体消耗,过高热量会引起身体脂肪组织增加,即形成单纯性肥胖。肥胖者易患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症。有人调查皮下脂肪厚者,发生心肌梗塞者较多。体重过重者,心、肾、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根据北京市调查发现肥胖型冠心病中的发病率较瘦小型的高5倍。因此,控制体重,防止肥胖是防治脑动脉硬化及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适当的碳水化物和脂肪供给热量,也可以减少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并有利于改善氮平衡及增加体内氮储留量。对脑血管疾病更为有利。 (5)维生素 硫胺素在体内的总量约25mg,主要集中在心脏、脑、肝、肾及肌肉内。硫胺素在机体糖代谢过程中很重要。它是以焦磷酸硫胺素即脱羧辅酶的形式参加α-酮酸的脱羧。因此,在动物中发现高糖的食物更易引起硫胺素不足。硫胺素又与胆碱酯酶的活性有关,当硫胺素不足时,这种酶的活性增强,加速了乙酰胆碱的水解,干扰了正常的神经传导,以致影响内脏及周围神经功能。硫胺素供应不足时,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作用受到影响,妨碍糖的氧化,以至引起神经组织能量供应不足,因而影响脑组织的功能。因此,硫胺素和能量代谢有密切关系,它的需要量是随着热能需要增高而增加。 尼克酸是机体的递氢体,在机体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参加葡萄糖的酵解、脂类代谢、丙酮酸代谢,戊糖的合居与高能磷酸键的形成等,尤其是葡萄糖和脂类代谢与神经功能更有关系,采用200倍尼克酸的药物剂量,对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有显著作用。它能使末梢血管扩张,防止血栓形成,并能降低甘油三酯,对动脉硬化防治和预防脑血管病有一定作用。 维生素E对防治动脉硬化症有较好疗效。它能预防血栓的形成。维生素E有抗氧化功能,能阻止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改善心肌及脑血管缺氧,并具有修复血管壁瘢痕的修复能力。有人主张摄入1g不饱和脂肪酸,约需摄入维生素E0.6mg。 维生素B6是氨基酸代谢中多种酶的辅助因子,当机体内色氨酸、含硫氨酸及脏内谷氨酸代谢过程中,维生素B6参与中间代谢与合成。此外,在磷酸化酶中也含有维生素B6,这种酶使糖原转变为葡萄糖-1-磷酸。因此,维生素B6也影响糖代谢。最近还研究指出雌激素与皮质激素影响维生素B6的代谢。如缺乏维生素B6,则肾上腺萎缩,胰岛β-细胞变性。此外,还发现维生素B6缺乏,可使猿类动脉硬化,如用维生素B6与亚油酸同时治疗,能降低血脂。 维生素P有抗动脉硬化作用。此外,每日给动脉硬化患者100mg泛酸钙,有轻度缓解作用。 维生素C能恢复失衡了的神经系统功能,并能增强神经细胞的新陈代谢。以增强皮层张力。维生素C对脂类代谢也有一定的影响,国内外不少人主张用大剂量维生素C,可提高胆固醇转变胆酸的速度,加强血管壁韧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美国营养学家Pauling主张每日用1000mg维生素C可预防治疗冠心病及防止动脉硬化,有人用同位素标记胆固醇给予缺乏维生素C的豚鼠,则其血胆固醇为对照组血胆固醇的2倍,而且胆酸形成率也较低,胆酸不能从粪便中排出,致使动脉壁出现典型粥样硬化病变。说明维生素C有促进胆固醇的转运作用。 (6)无机盐及微量元素 镁:有人发现高热量低镁膳食,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镁缺乏引起冠状动脉凝血和动脉粥样硬化。故认为镁有利于脂质代谢,有抗凝血和血栓作用,防止血小板凝集,可减少脑动脉硬化。当低血镁时,可伴有低血钾和低血钙,容易产生心律不齐或心动停止。因此,在膳食中应选择含镁高的食物(如小米、玉米、黄豆、红小豆、牛肝、瘦猪肉、牛奶等)。 铬:铬缺乏可引起血胆固醇和血糖升高,并有主动脉斑。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主动脉内含铬量低,有人诊断铬与动脉硬化发病因素有关。含铬这几年来食品如粗制糖、标准粉、粗粮等。 镉:镉高能引起高血压,有人试验镉能使血压升高;肾动脉硬化,心脏地扩大和动脉硬化,死亡率增加。因此,高血压性脑病患者宜用低镉食品,并应注意镉/锌比例。因为锌和硒有对抗镉的作用。 铜:铜摄取量过低,可使血清胆固醇升高,铜缺乏可使主动脉弹性减低。 锰:能抑制动脉硬化。 钒:使大鼠肝脏胆固醇减低。 硅;能维持动脉壁的弹性,使脂质不易在动脉壁沉积。 (7)纤维素食物纤维是不可利用的碳水化物,是植物细胞的组织成分,在肠内不能被酶分解。它的特性有吸水、排泄和吸附作用。但是在人们膳食中却是不可缺少的成分。临床实践证明动脉粥样硬化症可能与膳食中缺乏纤维素有关。实验证明食物纤维能降低血胆固醇。如有人对10~12岁女孩,在三个阶段给三种不同膳食,每阶段10天。第一阶段给对照膳,第二阶段每人每天增加纤维素4g,则血胆固醇含量升高,胆酸经粪便排出增多,第三阶段再增加纤维素20%,则血胆固醇下降,粪便中排出胆酸更多。果胶大量存在于新鲜水果中。有人主张防治动脉硬化的膳食,食物纤维素量应稍高,但究竟供应多少,尚无确定。据调查,非洲人每日膳食中纤维素有25~30g,美国4~6g,我国10~12g。食物纤维素不可过高,否则会影响无机盐和微量元素锌、硒的吸收和利用。 (8)其它因素乙醇能促进肝内脂肪的生成和刺激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产生脂肪肝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也有人试验酒可以促进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和引起心肌梗塞,故脑动脉硬化患者应禁用烈性酒,对酒精含量较低的黄酒、葡萄酒、啤酒亦应少喝。 红茶与绿茶:茶叶中含茶碱、鞣酸、氮、粗蛋白、粗纤维及灰分等(表36-3)。 表36-3 绿茶与红茶的化学成分(%)
茶碱对于人体有三大作用: ①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茶碱主要功效为使头脑保持清醒状态,增加精神活动能力,使思想清楚而敏捷。 ②对于肌肉和心脏:茶碱能使各种工作省力,故咖啡碱有减少疲劳的作用。茶碱能使脉搏加快,并且能略提高血压,增加心脏肌肉的刺激。并对脊髓反射中区有兴奋作用,使肌肉收缩更有力。 ③对于肾脏:茶碱及其化合物为一种利尿剂,使尿的比重较正常为低,减少尿内的盐及尿素。 根据以上茶碱对人体作用来看,喝茶对人体有一定好处。但是不能过量饮浓茶。浓茶的茶碱过量,能使病人感到不安宁而烦扰,进而表现动物痉挛。全天喝浓茶,日久积累茶碱过多,能刺激骨髓,影响肾脏功能,并能对人体发生强烈刺激。此外,浓茶含大量鞣酸,与胃中未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成为不溶解的鞣酸盐,当进入小肠后,小肠内为碱性,游离的鞣到成为碱质鞣酸盐。因此,鞣酸有收敛性,可使肠闭塞而发生便泌及减少肠的分泌;而使人产生消化不良。而绿茶之鞣酸含量较红茶多。在医疗上,红茶与绿茶无区别。 饮淡茶的功效除能止渴,并促进发汗。少量的茶碱,能解除精神疲劳,恢复体力,使头脑保持清醒状态。有人试验证明空腹饮茶能降低体重。夜晚睡眠,更宜饮淡茶,以免刺激神经系统,影响睡眠。而脑血管病患者更应常饮淡茶。 有人试验证明泡制最佳之茶,浸泡时间以5min为限。在此时间内3/4的茶碱被浸出,1/3的鞣酸被浸泡出;第二次浸泡时浸出大部分剩余之茶碱及少量鞣酸。第二次浸泡较第一次刺激性略少,故脑血管疾病患者常饮第二次浸泡茶,更为相宜。 咖啡:有人发现健康人饮速溶咖啡12g(每g含咖啡因18mg)30min后,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发现游离脂肪酸增加,饮咖啡者血液葡萄糖和丙酮酸较不饮者高,恢复也慢,故脑动脉硬化及冠心病患者不宜饮咖啡。 蒜与洋葱:对人体实验表明,当食高脂肪膳食加入洋葱汁、洋葱精油、大蒜汁、大蒜精油,能使血清胆固醇下降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升高。 综上所述,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原因之一。是营养不平衡引起的代谢紊乱,长期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饱和脂肪酸)、高碳水化物,以及缺乏其它营养素,都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脑动脉硬化膳食的防治应注意以下原则。 (1)完全平衡合理膳食,能适合各年龄和工作性质的需要。 (2)对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如为肥胖型,应减轻体重10~15%。 (3)限制吃动物脂肪或含胆固醇较多的食物。 (4)多食用植物油,因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可促使血清胆固醇降低如花生油、豆油、菜子油、麻油、玉米油、茶油等。 (5)膳食中应有适当蛋白质(如蛋清、瘦肉、瘦牛羊肉、鱼、鸡肉、去脂牛奶)和豆类蛋白质(如黄豆、黑豆、赤豆、豆芽等)及豆类制品(豆腐、豆浆、豆腐片、豆腐丝等)。 (6)多吃蔬菜(如油菜、白菜、西红柿等)和水果,特别是富于维生素C的水果9如山楂、柑桔、柠檬、猕猴桃等)。 (7)多吃含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蘑菇、虾米等),有利于降血脂。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