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33.2 烧伤的代谢反应

时间:2006-07-22 22:10来源:大众医药网 作者:admin

33.2 烧伤的代谢反应

  烧伤后,在蛋白质、糖类及脂肪代谢方面出现一系列复杂的变化。早期研究创伤及烧伤后发生代谢改变的是Cuthbertson,他在40多年前即将创伤后的代谢变化分为两个阶段,提出早期的反应为短时间的基础代谢下降,称为代谢低潮期(在伤后1~2天内出现),继之出现较长时间的高潮期(从伤后第三天起可长达数周至数月),称为代谢旺盛阶段(或高潮期)。目前对于代谢旺盛阶段的存在已经证实,主要是分解代谢增强,产热和氧耗增加,蛋白质过度分解以及由于肌肉、脂肪和水分减少,体重下降一系列变化。近年的研究表明:烧伤后出现的代谢变化,一方面是糖原异生过程加速;另一方面是出现细胞代谢的紊乱,烧伤后机体组织破坏极为严重;长时间的负氮平衡,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糖类等物质的储备严重损耗,使机体处于急性营养不良状态,以致严重影响烧伤创面愈合及康复过程。

  33.2.1 热能代谢

  近年着重研究了体内能量的产生。体温反映人体内热量产生和丢失间的平衡,并受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Stoner等人研究了大鼠双后肢烫伤后的代谢改变,在室温20℃的情况下,大鼠的产热能力受到抑制,在濒死的动物中,体温迅速下降到32℃或更低。此种情况可能持续数小时甚至24小时。在这段时间内,血内葡萄糖及乳酸盐增加,并出现脂肪分解。由于三羧酸循环的部分中断,导致葡萄糖及丙酮酸盐氧化不全。根据上述观察结果,可以认为:大鼠烧伤后出现代谢低潮期与中枢体温调节受到损害有关,至于出现的一些生化改变是属于继发的。

  烧伤后代谢如何由低潮期转入旺盛阶段尚不了解。关于烧伤后人体内是否出现代谢低潮期,目前亦不能肯定。但临床上可见到烧伤后2~3日出现代谢旺盛阶段;代谢方面变为过度产热和氧耗增加,同时有心动过速和发烧,这种情况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烧伤的严重程度有关。严重烧伤病人体温可在38~40℃之间,心率120+·min-1,可持续数月。大面积Ⅲ度烧伤时,代谢可增加50~100%。代谢率随烧伤面积增加而直线上升(表33-1)。代谢率也随伤后时间而变化,大约在伤后6~10天达到高峰,随着创面愈合或感染消退而下降到基础水平。在代谢增加的同时,病人出现体重减轻,脂肪动用与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并由尿内排出非蛋白氮。目前,认为过度产生的热量,有80%来自脂肪组织,15~20%来自蛋白质。

表33-1 烧伤面积和代谢率增高的关系

烧伤面积(%) 10 20 30 40 50 60
代谢率增高大于正常(%) 28 54 70 85 93 98

  Wilmore观察到烧伤病人的平均体温和皮肤温度都高于正常。因此比正常人的蒸发散热多。目前大面积烧伤病人多采用暴露疗法,容易散失热量,如果室温低,热量丢失更多。

  一些研究表明,造成过度产热的原因有多种;细菌感染能使代谢增加,在烧伤病人中,由烧伤创面上蒸发的水分也是丢失热量的重要原因。烧伤病人每小时蒸发丢失水分

  (ml)=(25+体表烧伤面积%)×体表面积(m2

  当皮肤温度在32℃时,蒸发每升水分需要产生2419kJ(kcal),才能保持体温不致下降。但Wilmore认为烧伤病人的蒸发失水并不是高代谢反应的主要因素,而是与产热增高和内源代谢活动的重调有关(2),即下视丘的体温调节点重新调整至较高水平。烧伤后儿茶酚胺增高,代谢率和儿茶酚胺呈直线关系。寒冷、感染都可增加儿茶酚的分泌,使高代谢进一步加强。有人提出:提高周围环境的温度可以降低体内蛋白质及脂肪的分解代谢,并减少尿内儿茶酚胺的排出,但需进一步研究加以证明。

  33.2.2 蛋白质代谢

  1929年Cuthbertson等发现骨折及其它组织损伤后,尿内的氮含量增加(表33.2),这种分解代谢反应与创伤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表33-2 创伤、烧伤或疾病对氮丢失的影响

创伤、烧伤或疾病

负氮平衡

分解代谢期(天数)
总量(g) 平均每日量(g)
阑尾炎 26 2.2 12
骨切开术 32 2.3 14
肱骨骨析 98 3.4 29
股骨骨折 124 3.0 41
烧伤 200 4.5 44

  一些作者观察到烧伤后第二日尿内氮排出量增加,并持续数日,甚至数周。尿内丢失的氮每日可达28~45g。Soroff等研究中等烧伤的分解代谢可持续30天,分解的蛋白质累积数可达12kg。同时有磷、钙、钾、镁、锌及硫的丢失。通过测定排出的硫和磷与排出氮的比例,说明当时发生的分解代谢涉及全身组织,特别是肌肉。尿中排出大量钾也证明了此点。烧伤病人出现肌酸尿,表明肌肉发生分解,但心、肝、肾及其它器官不受这方面的影响。有人报告在烧伤病人尿中发现氨基酸,这种现象表明体内的氮丢失来自蛋白质的分解。Nardi在烧伤病人的尿中发现的氨基酸达10种之多,其中包含一些非必需氮基酸,如组氨酸、酪氨酸、谷氨酸及天门冬氨酸。此外,一些在正常情况下存于尿中的丙氨酸、甘氨酸及赖氨酸等在含量上也有都有增加。氨基酸尿持续到烧伤创面愈合为止。这种情况与尿氮丢失增加同时存在,有时甚至为时更长。这可能是肾小管重吸收功发生障碍,因而使氨基酸得以排出。

  从烧伤创面还可丢失相当的数量的氮。面积达1/3的深度烧伤人,创面渗出液丢失的氮量占总丢失量的10~20%。而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丢失的氮可达总量的20~30%。

  烧伤病人由于蛋白质的分解和尿氮增加,以致机体的损失氮是极其严重的。根据北京积水潭医院的资料(1960年),烧伤病人尿氮排出量与烧伤面积、深度万正比,病人发生负氮平衡。每次手术切痂、植皮及并发败血症时,尿内氮排出量显著增高(图33-1及33-2)。合并败血症时,尿内氮排出量高达60.5g。烧伤病人尿氮排出量受手术、严重感染以及全身情况的影响。

图33-1 烧伤总面积54/Ⅲ°20%烧伤后手术及发生并发症时尿氮排出量变化。

 

图33-2 烧伤总面积86/Ⅲ°44%烧伤后每次手术及合并败血症时尿氮排出量的变化

  近年来,烧伤治疗中采用了早期切痂植皮,消灭Ⅲ度创面、加强营养与减少消耗,使尿氮排出大为减少。如病例陈××(图33-3)早期切痂植皮,创面干燥,植皮生长好,渗出物少,高体温持续时间不长,进食佳,全身营养情况好,尿氮排出量最高为12g(伤后第12天)。表明大面积烧伤病人,及早消灭Ⅲ度创面,及时补充营养,是可以减少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图33-3 烧伤总面积97/Ⅲ°45%尿氮排出量的变化

  烧伤病人尿中氮的排出与病人的年龄、性别(男较女多)、体重、烧伤严重程度、伤前营养状态、感染以及蛋白质、糖类摄入多少都有一定关系。营养良好的人,体内蛋白质储备大,尿氮排出亦多。

  烧伤病人由于长时间的负氮平衡,体内基础能量增加,饮食摄入减少,体重可迅速下降,烧伤愈重,体重丢失愈大。烧伤大于40%体表面积时,预测将可丢失20%的原有体重,在长时间的细菌感染后,体重可减少到原来的1/3。导致病人衰竭无力,恶液质。Soroff等揭示了体重的变化,可准确反映烧伤后数周内血浆的丢失。Newsome等观察到如不注意营养。烧伤面积>40%的病人二个月后将丢失入院时体重的22%。体内蛋白质丢失1/4~1/3,即有生命危险(相当于丢当40~50%体重)。故控制体重丢失在10%以下,是对病人加强营养支持的重要界限。增加膳食蛋白质和热能,可明显地改善负氮平衡和降低组织消耗。增加糖类可以减少氮的丢失。

  在分解代谢阶段过去后,尿内氮排出减少到正常量以下,氮排出<氮摄入,氮在体内潴留,使蛋白质的合成和组织修复得以顺利进行。在一段时间内这种合成代谢非常活跃,甚至局部蛋白质分解的产物也重加利用作为组织修复之需。

  关于烧伤后氮代谢改变的发生机制,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的各方面还不十分了解。在尿内氮排出量增多的同时,肾上腺皮质类固醇(主要是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和排出均有增加,这些激素可以使蛋白质分解亢进和增加氮的排出。在实验中,如事先切除肾上腺,则创伤后不出现此种反应,可见体内分解代谢的发生与肾上腺皮质分泌有关。可能是这种内分泌激素与胰岛素对抗的结果。胰岛素的作用在于能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内及其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另外烧伤后肌肉释放出氨基酸至肝脏生成葡萄糖,以维持一些主要器官的功能。糖原异生作用也导致氮排出增高。近来通过输注标记同位素14C或15N的氨基酸,研究体内蛋白质的转换,发现创伤后氮丢失的原因主要是蛋白质合成受到阻抑,其程度更甚于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增加。因氨基酸不能储存,如果合成受阻,未被利用的氨基酸则作为燃料。这样解释是否适用于烧伤病人,尚待证明。关于甲状腺素对组织代谢的改变是否有影响,尚无定论。

  33.2.3 脂肪代谢

  脂肪组织大约占体重的5~25%。当机体需要热能时,储存于脂肪组织中的脂肪(甘油三酯)通过水解而被动用,所产生的游离脂肪酸进入血液与血清白蛋白结合,使其成为水溶性,进行代谢过程,供机体利用。当血浆中游离脂肪酸超过机体需要量时,又重新进入肝脏,转变为甘油三酯(再酯化),并以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进入血液,回到脂肪组织中储存血用。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的过程称为脂解作用。正常时,脂解作用与再酯化在脂肪组织中保持着平衡。烧伤破坏了这种平衡。体内脂肪发生分解。波及皮下组织及体内它处的脂肪储备。严重烧伤脂肪丢失量每日可达600g以上。早期切痂也丢失大量可动用脂肪而使存脂减少。

  早在1939年Christophe曾发现烧伤后病人有脂血症。近年,Harvengt研究了大面积烧伤但未经治疗的家兔血脂的变化,发现烧伤6h以后血浆总脂含量(甘油三酯)急剧上升,达正常值的7~8倍。血浆游离脂肪酸与总胆固醇水平也上升,在2日内恢复正常。烧伤后头12h内血浆磷脂减少,以后回升并可超过正常水平。Harvengt还发现在上述烧伤家兔中,如输给适量的右旋糖酐75或血清白蛋白,可推迟脂血症的出现(注射后24h才出现)。但输盐水则无此种效果。由于输给胶体溶液后,可以防止出现脂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似乎能促进脂血症的发生。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