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31.1 膳食中营养素与癌瘤发生的关系(2)

时间:2006-07-22 22:10来源:大众医药网 作者:admin

  总之,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动物实验结果虽不完全一致,但可看出维生素A、胡萝卜素以及人工合成的视黄醇类物质可降低肿瘤发生,提示了用维生素A及人工合成的衍生物防治肿瘤的可能性。

  应当注意的是,大剂量应用天然的维生素A,有毒性作用。现在人工合成的视黄醇类已有近百种,其中全反式视黄酸在体内分布均匀,毒性较小。国内也进行了人工合成视黄酸衍生物的防癌研究。

  (2)维生素C(抗坏血酸)一些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食管癌、胃癌高发区居民维生素C摄入量不足,在大量的人群调查中癌的发病率与人群维生素C摄入量成反比。胃癌高发区人群饮食中缺乏维生素C或维生素C量不足,如冰岛为胃癌高发国,居民吃鱼、羊肉等量多,谷类靠输入,蔬菜只见到少量土豆。除了利用温泉水或温室栽培少量水果外,不生产水果。而美国胃癌少的南方则生产柑桔类。

  日本人胃癌高,但冲绳和夏威夷的日本人只为本土人发病率的一半,发病率低的一个理由为饮食习惯不同。冲绳和夏威夷人饮食相似,饮食中肉类、绿黄蔬菜和油脂类为日本本土的2倍。日本胃癌患者男性974人,对照2405人。以每日嘱绿黄蔬菜所占比例作χ2测验,χ2为6.51,有显著差别(P<0.01)。

  Higginson在美国调查胃癌病人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少。如胃癌组从不吃新鲜水果的为5.7%,从不吃或很少吃生蔬菜的为25.8%,而对照组分别为2.3及17.9%。

  日本的胃癌低发区静岗县是中国柑桔产地中心。有人提出日本不患胃癌者大量吃生菜和芹菜。胃癌低发区的乌干达本地非洲人主食为香蕉。

  关于食管癌与VC的关系也有流行病学资料。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普遍缺少新鲜水果、蔬菜,已在河南林县食管癌高发点使用VC等阻止食管上皮增生转化为癌。江苏省在食管癌高发扬中县和淮安县及低发区邳县和吴县调查,也是低发县的VC摄入量较高。最近的调查结果还认为VC摄入量增加,喉癌及宫颈癌危险性降低。

  Mirvish等进行动物实验,首先证明VC能在体外阻断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随之证明能在动物体内阻断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其后的实验继续证实VC有阻断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

  Park等对白血病病人进行骨髓细胞体外实验,培养液中添加VC,并以谷胱甘肽(还原剂)及盐酸(同样降低pH)做对照,其结果为如向白血病病人骨髓细胞培养液中添加抗坏血酸浓度为0.3mM时,可使白血细胞生长受阻抑,阻抑程度平均为对照的21±9.2%;这种阻抑作用加了谷胱甘肽或盐酸后即不显示,因之不是由于pH改变或氧化还原作用。

  这种作用是有选择性的,正常人骨髓细胞在VC浓度达1mM时才显示阻抑作用,而白血病病人细胞在小至0.1mM时(正常人体内可达到的水平)即显示阻抑作用。

  Benedict等将鼠胚胎细胞株C3H/10R1/2接触致癌物3-甲基胆蒽(MCA)24h,其浓度为1μg·ml-1或5μg·ml-1,如每日添加VC,其浓度为1μg·ml-1则可完全阻止MCA引起的细胞转化,VC与MCA同时加到培养基可完全阻止转化,迟至MCA处理后23天再加维生素C也能完全阻止转化。经MCA处理6~8周后已转化的细胞,再每日加VC,使其浓度为1μg·ml-1,可使80%细胞逆转为正常细胞。

  由目前已有资料看来,VC能够阻止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因此可以认为VC有防癌作用。Pauling等在他们的专著“癌瘤与维生素C”中提出用增加VC摄入量来预防癌瘤。VC的作用可能由于VC的一般解毒作用而破坏致癌物以及刺激机体的自然保护机制即免疫体系。

  (3)维生素E(生育酚)维生素E也像维生素C一样,具有阻断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合成的能力,而VE还优于VC,因为它在脂溶液及水溶液两种体系中都能有阻断作用,它也可以阻断体内、外的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所以从这点出发VE也是有防癌作用的。除此之外,也有观察VE抑制致癌物的动物实验,如Cook和McNamara用二甲基肼诱发小鼠结肠肿瘤的实验,动物食高VE饲料(600mg·kg-1)较低VE饲料(10mg·kg-1)组患总肿瘤数,腺癌数、一级及二级腺瘤数都明显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05)。作者认为VE对致癌物有作用。还有些作者研究VE降低DMBA诱发动物乳腺癌,认为也有降低乳腺肿瘤发病的作用。

  (4)其他维生素 Bell(1980)发现乳腺癌病人尿中维生素B6的主要代谢产物——4-吡哆酸低于中位数者,乳腺癌易复发。4-吡哆酸的排出量还可表示维生素B6的营养情况,B6缺乏可能免疫受损而使病人预后不良。

  对膳食中趋脂物质(主要为胆碱、叶酸和蛋氨酸,也可包括维生素B12)对肿瘤关系也有些研究。据认为动物饲料中缺乏趋脂物质,动物的免疫功能下降,肝脏能解毒的一些酶活性降低,肿瘤发生率增加。Roebuck报告用氮杂丝氨酸诱发大鼠肿瘤,证明高不饱和脂肪酸(20%玉米油)饲料组,100%大鼠有胰腺肿瘤;趋脂物质缺乏组为95%,并且75%有肝细胞癌,与高蛋组和限食组差异都有显著性。Roger和Nuwberne认为趋脂物质缺乏主要是促进肝癌的发生,其次为结肠癌。对其他器官促癌作用不恒定。

  关于前致癌物的致活或去活包括酶代谢过程,这与B族维生素有关。如维生素B2可对二甲基氨基偶氮苯所诱发的大鼠肝癌有保护作用,这就是由于黄素酶系统可加强去毒作用。van Rensburg认为食管癌高发区主食中VB2及尼可酸不足。但也有相反的报道,认为VB2可增强其他化合物的致癌作用,因前致癌物变成终致癌物的活化需维生素B2

  B族维生素对化学致癌作用的影响可能较为复杂,因为多方面有关的代谢影响不同,再者与免疫反应,细胞复制等有关,这之间的相互关系难以用简单的实验讲清楚。

  31.1.3 微量元素

  现将机体生理上必需的,又是随食物摄入的和肿瘤发生有关系的几种微量元素简述如下:

  (1)碘有些学者认为,碘缺乏影响甲状腺肿瘤;有的认为碘的摄入量与甲状腺肿瘤无关系;有的认为滤泡状甲状腺癌与碘缺乏有关,乳头状甲状腺癌与摄入高水平碘有关。

  除此之外,尚有人研究膳食碘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的关系,但结论也不相同,Stadel认为碘摄入量低,甲状腺机能减退,而伴随催乳激素、性激素等不平衡而使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发病增加。

  (2)锌 Lin等分析了香港中国居民患食管癌病人的血、头发、食管癌组织、非癌食管样品中锌含量并与其他病人(其他类型肿瘤或非肿瘤患者)及正常人比较。患食管癌者血、头发中锌含量低(食管癌患者12.0±2.3μmol·L-1、162±33μg·g-1,正常人为15.8±2.8μmol·L-1、195±29μg·g-1)。癌组织内锌含量低于非癌组织部分。我国河南食管癌调查,发现饮水、食物、血、发和尿中锌量与发病率为负相关。

  van Rensburg分析食管癌低发的21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我国山东省,又分析17个食管癌高发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河南林县,他认为高发地区主要吃玉米或小麦,而主食中锌、镁、核黄素及尼克酸不足;食管癌低发区主食小米、高梁、红薯、花生等,所含营养素较多。因之他支持食管癌是由于长期缺少几种微量元素所致。

  Fong等又以大鼠作为模型,用甲基苄基亚硝胺为食管癌致癌剂,证明锌缺乏的动物诱发的肿瘤发癌率高。并且发生肿瘤的时间早于锌正常的动物,所以作者认为锌缺乏可能与食管癌发生有关。但也有些动物实验报告锌缺乏能阻止肿瘤细胞生长,如白血病细胞,肺肿瘤细胞、Ehrlich腹水肿瘤细胞、浆细胞瘤等,他们认为肿瘤细胞的生长需要锌。Schrauaer还证明饮水中含特别高量锌(200mg·L-1)抵销了硒的保护作用而使肿瘤生长快。研究结果不一致,需进一步研究。

  (3)钼中国医科院肿瘤防治研究所测定了食管癌高发县林县的低发县禹县、信阳及永清县居民和食管癌患者的血清钼、夜尿钼和发钼含量。林县居民血钼最低,为220ng·L-1;禹县、信阳及永清县居民分另为480、590及550ng·L-1,差异十分显著(P<0.001)。夜尿钼量也以林县最低,为56.9μg,而禹县为296μg,信阳为319μg,差异也很显著,(P<0.001)。发钼林县也最低(44.6ng·L-1),与禹县(76.6ng·L-1)、信阳(80.9ng·L-1)比,差异也十分显著(P<0.001)。林县居民血钼、尿钼及发钼与林县以外的各县食管癌患者比较无差异。植物缺钼易导致硝酸盐和铵聚集,此二者为合成亚硝胺前身物质,为体内合成致癌物质提供了有利条件。

  他们又进一步观察对大白菜等6种蔬菜施钼肥后,菜中钼含量比不施的增加5~6倍。对8种蔬菜施钼肥后除菠菜外,都比对照平均增产6.6%(3.2~12%),并使维生素C含量平均增加24.8%,而硝酸盐含量减少19.0%,亚硝酸盐减少26.5%。所以从亚硝胺病因来看,钼可减少合成亚硝胺的前体物质——亚硝酸盐、硝酸盐。可是栾川县的钼矿附近粮食及土壤中钼含量高,也为食管癌高发区。所以钼的缺少还不能完全解释这一现象。

  我国的研究工作者尚发现钼能抑制由亚硝基肌氨酸诱发的大鼠食管及前胃的肿瘤。国外有作者发现氧化钼能使小鼠肺腺瘤数目增加,钼酸能使细菌发生致突变反应。

  (4)硒硒为抗氧化剂。硒和肿瘤为负的相关关系。如Shamberger等将美国的卅种饲料作物含硒量分为高、中、低三类,然后再观察年龄调整的肿瘤死亡率与硒的关系,见下表:

表31-1 1968年55~64岁年龄调整肿瘤死亡率与硒的关系

州数 饲料作物含硒量(ppm) 肿瘤死亡率(1/10万)(平均数±SE) P值(与硒低的州比)
6 特高,0.26+ 392±11.6 <0.001
19 高,0.10+ 429.7±12.8 <0.001
11 中等,0.06~0.09 450.0±12.2 <0.001
20 低,0.01~0.05 516.0±10.7 -

  注:所列饮料作物包括苜蓿、大豆、玉米。

  又分析了19个城市的35~74岁男女性的血硒及肿瘤年龄调整死亡率之间关系,相关系数为-0.49,P<0.05。

  Sshrauzer等分析20多个国家食物消耗量,由此计算硒摄入量,发现硒摄入量与白血病、结肠、直肠、胰、乳腺、卵巢、前列腺、胆囊、肺和皮肤等部位的肿瘤成负相关。

  我国胡荣华等测定了广东丛化,江苏扬中、福建薄田及甘肃截止威等14个胃癌不同死亡水平居民的饮水、土壤、男性健康人发样的硒含量,结果除广西扶绥(低发点)饮水中硒较高,福建长乐(高发点)稍低外,其余12个高发点偏高,低发点偏低,相关系数为:

  r=0.58, P<0.05

  而土壤硒及发硒则无规律性。

  硒的实验研究很多。早期研究了硒的诱癌作用,后来研究硒的抗肿瘤作用及致突变作用。四十年代认为硒可能加强致癌物质的作用,因而导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甚至缺硒地区也禁止在动物饲料中添加硒。但后来的研究证明硒有抗肿瘤作用,将硒加在饲料或或饮水中,多数报告可降低肿瘤发生率约50%。Schrauzer等报告小鼠乳腺自发性肿瘤对照组为82%,而补充硒组为10%。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