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神经心理

请不要总是对我发牢骚

时间:2006-07-28 22:38来源:转载 作者:admin

  对于在教学、科研单位工作的知识分子来说,评职称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它不仅意味着你的能力与业绩是否得到了客观承认,而且它还与工资、待遇、今后的升迁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密切相关。

  作为导师的得力助手,小文在读研究生期间,参加了几项重点课题,发表了一些文章。工作一年后,小文轻轻松松就评上了中级职称。离高职还有五年时间,所以对于评职称一事,按说小文现在是隔岸观火,一身轻松。

  但实际上,自从单位开始进行有关人员情况摸底调查以来,“职称”这两个字让小文听得耳朵里都快生出茧子来了。一件原本与已无关的事令他十分心烦意乱。

  原因出在同事老刘身上。因为是第二次参加中进高的职称评审,所以老刘对此十分看重,成天三句话不离评职称一事。但十分遗憾,老刘今年的高级职称又泡汤了。

  自从得知自己落选的消息,老刘就一直耿耿于怀。思前想后,真是愤愤不平,气不打一处来。同在一处办公室的小文,自然是老刘最便利的倾诉对象。

  “为什么别人能上去,我就上不去呢?”“某某比我差远了,不就是因为人家关系硬吗!”某某的老爹是什么领导,某某的老公是什么干部,某某善于和领导套近乎,某某的本事是卖弄风骚,某某最贪财、一定是收受了贿赂,等等。几乎所有的竞争对手和几乎所有的评委,都遭受到了老刘的嘲弄和贬损。虽然对于一些人和事,在小文看来,明显地是在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下,老刘将其夸张和恶化了。但是,老刘刚开始口株笔伐的时候,因为联想到自己曾经遇到过的几件不公正的事情,对于老刘的的牢骚和抱怨,小文觉得挺解气,好象老刘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己的代言人,替自己把憋在心里令自己不舒畅的事情一吐为快。但几天过后,小张越来越对老刘感到厌烦。老刘的絮絮叨叨不仅影响了他正常办公,而且也给他的心情踱上了一层灰色。“这个地方真的这么黑暗吗?”“这些人真的很差劲吗?”他脑海中闪过许多疑问,本来满怀热情的他开始懊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并对自己的前景产生了深深忧虑。终于有一次,当老刘又打开话匣子倒苦水时,小文忍不住打断:“老刘,请你以后不要再这样对我牢骚满腹了,好不好?”老刘顿时一愣,脸也立刻拉长了。

  其实,一个人在不满的时候,偶尔发几句牢骚属于正常,它可以减轻心理压力,避免长期抑郁而产生心理问题。但是如果象老刘那样牢骚不断,就会使本来有理的事变成无理取闹,失去别人的同情,不仅无益于任何实际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作用。

  因此,有了牢骚,不应当不加控制地任其发泄,而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抵御,促使其消解。可以抽一个专门的时间与亲人谈一谈,也可以找自己信任的领导和同事、朋友倾诉,请他们帮自己出谋划策。求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别人的劝解可以帮助你开阔眼界,放宽胸怀,想问题更宽一些,更全面一些,思想上的疙瘩解得更快一些。

  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冷静下来。进行自我劝慰、自我开导、自我调适,把问题想通、想透,这是克服牢骚心理的最好的办法。之所以会产生牢骚,固然与身边的不公正现象有关,但也与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和认知方式有关。想一想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否对头,是否只从个人意愿出发;想一想自己考虑问题是否全面,有没有偏激;想一想还有没有比发牢骚更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能做到这三个“想一想”,一定就不会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了。

  革命老帅陈毅曾赠友人诗云:“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宜放长眼量。”面对现实生活中暂时不完善的地方,大发牢骚,象裁判员、检查官那样居高临下地评判、抨击和指责别人,这是比较容易的。难能可贵的是看到自己的责任,拿出实干的精神和勇气来。这,才是一种建设性的,于已于人更有益的态度。(华夏心理网)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