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生物医学,人类只开了条“门缝”

时间:2006-10-13 20:09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admin
        左边一位,一身休闲打扮,听讲时投入专注;右边一位,始终正襟危坐,唰唰记着笔记。昨天,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召开的“上海生物医学大师论坛”上,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英国伦敦皇家癌症研究基金会蒂莫西·亨特教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岛津制作所生命科学实验室田中耕一教授不期而遇。两位生物医学领域“大师”性格迥异,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却都强调:生物医学探索,人类迄今只开了一条“门缝”。



  做好一无所获的准备

  上世纪80年代,亨特教授发现了第一个细胞周期蛋白分子,该物质被证明对控制细胞周期起重要作用。凭这项发现,2001年他与两位同事共享诺贝尔奖。“历经20多年研究,我终于找到了它!”谈及当时的惊人发现,亨特坦率地说,“科研有成果,勤奋、智慧与合作必不可少,但运气也很重要。从那之后到现在,20多年的努力又过去了,我还什么都没找到。这就是科学绚烂而残酷的魅力。”

  “细胞周期蛋白分子的发现犹如小窗子,而窗外是浩瀚的未知世界,真正被人类所知的那部分非常渺小。”花甲之年的亨特仍活跃在实验室内,“坚持再坚持,不停地想、不停地问,这是发掘未知的唯一途径。”



  能想会做更要敢“秀”

  2002年,田中耕一因发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法”完整分离生物大分子,荣获诺贝尔奖。所有生物都有包括DNA、蛋白质在内的生物大分子,揭开生物大分子“真面目”一度成为热点,但测定单个生物大分子的质量难度颇高。田中发明的办法是用激光轰击成团的生物大分子,实现相互完整地分离。

  有谁会想到,20年前的田中,还看不懂一个专业英文单词。“交流太重要了。在充满未知的生物医学领域,亚洲学者应积极主动参与进来。‘闭门造车’不会创造奇迹,反而会因盲目而失去方向。”田中研究的转折点,正是来源于与外界的大量交流。当年田中的前辈教诲他,“屏幕上一闪而过的图像、匆匆跃过的数据……错过一个微小线索,成功可能就像流星般滑肩而过。”如今,田中教诲学生时再加一句,“‘秀’出你自己,把自己放在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吧。”

  两位诺奖得主表示,最近两年,人类不断破译人类基因组图谱、水稻基因组草图等,但生物医学领域没有尽头,破译基因功能、解析蛋白质结构、发现蛋白质如何发挥生理作用……更难更深更广的课题正等待着人类去探索。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