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这本书是1995年出版的,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当时,我认为这本书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有警示作用,应该重视。但对这本书的封面有些反感,对一些推论和预测的情况我也有不同的看法。这次博鳌论坛圆桌会议的主题是“中国和平崛起与亚洲的新角色” 。 我想要谈和平崛起,不能?避中国的粮食问题,那就必须对莱斯特.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做出回答。我首先学习、消化和提取出了他的主要论据和论点。第二步,汇集我国近15年的有关数据,与他预测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他的预测结果没有兑现。这时我决定写这篇文章。 先说莱斯特布朗的研究方法,他以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工业化过程中粮食的生产、消费和进口需求为模板;以中国政府1950到1990年40年间公布的有关数据和发展轨迹为依据,对中国后40年的人口、耕地、粮食生产等进行外推,得出了中国到2030年发展状况的一些重要结论,主要有三点: 第一、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从1990年的11.4亿增长到16.6亿; 第二, 到那时中国的人均耕地将由1990年的人均1.2亩下降到8分地; 第三,中国对粮食的需求按人均消费400公斤计算,将达到6.4亿吨,而到那时中国自产粮食的能力只有2.7亿吨,不足需求量的一半,短缺3..7亿吨,即一半以上的粮食需要靠进口。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现在全世界的粮食出口量只有2亿吨左右,那么,就是说,将世界市场上销售的粮食买光还不够中国的需要,可见问题之严重程度!所以纽约时报说,“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会使世界挨饿!”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 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布朗的预言正确与否,需要靠中国农业发展的事实来检验。从1990到2004年,已经走过了15年,相当于布朗预测后40年时间的1/3以上,用15年的事实和布朗的预测对比一下,看看两者的轨迹是否一致?这是世界人民,也是我国人民关心的大事!我们对比的结果是,布朗的三个推论都不正确,都不符合中国实际!第一,人口增长速度比他预计的慢了1/3, 布朗预计后40年人口年平均增长1200万, 而2003年我国人口实际增长只有761万;第 二、人均耕地减少的速度不像布朗预计的那样严重,因为通过遥感测定我国耕地面积比原来公布的传统数字多出了36.9%;第三,我国粮食15年合计进出口基本持平,净进口量只有879.4亿斤,相当于总消费量0.6%, 微不足道。 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将这些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现在如此,将来我们相信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12、一生中能做的事情有限,所以目标必须明确集中 从事科研工作几十年,您觉得在您的科研生涯中能够取得一些成绩的关键是什么、经验是什么?您认可的科研态度、科研精神是什么?您的人生座右铭是什么? 回顾50多年来我所走过的历程,我感到有四点在我的工作中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第一、要有社会责任感:我觉得父母和亲友,老师和学校,领导、组织和单位,总之是社会养育、培养和教育了我,我应该向他们、向社会做出回报,这样就使自己始终觉得有一种责任感。 第二、工作要有明确的目标: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智慧有限,一生中能做的事情有限,所以目标必须明确集中,如果能集中精力和时间做成一两件对社会真正有益的事情,那就不错了。 第三、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探索和揭示自然规律,需要经过一个反复试验的过程,研究对象越复杂,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如小麦育种,平均需要8年时间才能育成一个新品种。所以,做这类研究,没有毅力是绝对不行的。 我常常想到顾炎武的名言“以兴趣始,以毅力终”,我认为,它对加强科技工作者的个人修养很有帮助。 第四、要依靠集体和团队:现代科学技术,除数学外,很少能有个人来完成,一般都需要一个团队,因此依靠集体和团队是成功的保证。 13、 荣誉首先应该归于集体! 荣誉首先应该归于集体,没有集体的艰苦奋斗,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荣誉。比如以小麦远缘杂交研究为例,小偃4、5、6号是20年前在陕西杨陵西北植物所时完成的,完成人就有10位,还有当时研究所支持和为这项工作服务的所有同志;另外,小偃54和小偃81是我1987年回到北京后,在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的,也是集体成果,所以我说荣誉首先应该归于集体。 当然这其中也有我自己的一份努力,使我受到很大的鼓舞。在荣誉面前,我一方面对政府和人民给予的荣誉表示十分感谢;另一方面感到更应进一步做好工作,牢记“发展农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继续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新的贡献。 荣誉归于集体,这次奖金也应归于集体,所以,我已向单位说好了,将这次奖金全部捐给单位,作为学生的“助学基金”,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助一臂之力。 14、继续着力培养青年一代 75岁之后,您给自己定的任务是什么? 第一、 继续着力培养青年一代,促进他们的工作有更大发展。 第二、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业咨询工作。 第三、 看看书报,练练书法。 附李振声院士简历: 出生年月: 1931年2月25日 学 历: 1951年 山东农学院农学系毕业 经 历: 1951--1956年 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研究实习员 1956--1965年 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后改名为西北生物土壤究所)助理研究员,农业研究室副主任 1965--1987年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遗传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 1983--1987年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陕西省科学院院长 1987--1992年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遗传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991--2001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1993--2003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委(第八届、第九届) 1992年至现在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女儿眼中的李振声:“生活上非常朴素,绝不浪费粮食” “父亲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做人,他经历过很多‘运动’,告诉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2006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李振声的女儿李滨把对父亲的感受娓娓道来,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普通而慈爱的父亲形象。 在女儿眼中,李振声既是一个平易简朴的父亲,也是一个慈爱严谨的父亲。“他自己非常正直。工作上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生活上非常朴素,从不挑食,绝不浪费粮食。” 李滨是李振声的二女儿,在陕西长大,1987年才回到北京,当年29岁,一直在李振声课题组工作,一家三口也一直和李振声住在一起。“他在家里常常是写东西,也就吃饭的时候交流,讨论工作基本是在单位。” 尽管“交流很少”,李滨清晰地记得不善于用语言表达爱的父亲在她6岁生病时,带她去杨凌看病的情景:“老中医家很远,需要上一个很大的坡,父亲用自行车推着我满头是汗,后来又背着和抱着我坐火车,没让我走过一步路。”“还有一次是我快40岁的时候生病的一次,父亲对我非常关心,在家悉心照顾我,但他从来不在外表上显示对你的爱,可能是父亲山东人性格的缘故。” 李滨堪称是和李振声在一起时间最多的人,在百度上输入“李滨和李振声”,很快就可以搜到相关网页655篇,大多是父女在同一课题组工作的资料。对父亲的获奖她没有感到特别意外,“去年课题组的人一个假期都没有休息,都在为这个奖项整理材料。”“正如父亲说的‘这是一个集体的荣誉’。” 1956年,我国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条锈病大流行。国家的粮食产量当时只有2000多亿斤,就有100多亿斤被条锈病给吃掉了。李振声带领着课题组,分别试用了9种牧草与小麦杂交,终于有3种成功,其中长穗偃麦草和小麦的后代表现最突出。但是这仅仅是第一步,难题接踵而至,比如杂交的第一代多数不育。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反复试验来改进。“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父亲和母亲分别主持了两个不同的课题,他们经常出差蹲点,忙得照管不了我们。”李滨说,“那时等父母回来的时候,感觉就特别好,可以和妈妈睡到一块了,和爸爸睡到一块了,比过年还高兴。” 李滨说,父亲出身于农民家庭,对农业比较熟悉,一辈子都和麦子打交道,不太喜欢聚会,就是逢年过节的时候看看老友。 “父亲今年76岁了,已经从中科院副院长的职位上卸任,他不会玩牌、不会打麻将,就是看看电视,散散步,常常爱去小麦育种基地走走。”记者问到李先生的爱好时,李滨毫不犹豫地说:“毛笔字,一有时间就写。” 采访结束时李滨给我们留了她家里的电话,那隽秀的字体可以看出父亲对她的影响。 得知李先生决定将这次的50万元个人奖金全部捐给单位,作为学生的“助学基金”时,李滨说:“我们没有意见,全力支持父亲。” “和蔼可亲、思想开明”——学生眼中的李振声 “带着对李振声的崇敬之情,我报考了先生的研究生。很幸运,我如愿以偿地考入中科院遗传发育研究所,成为李先生课题组的一名博士研究生。”童依平对自己当初报考博士生的情景记忆犹新。 作为李振声的接班人,童依平对自己的恩师满怀崇敬之情:“对待科研工作,李先生一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十分关心学生的研究进展,总是主动与学生交谈,交换研究思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李振声指导学生,跳出了单纯的知识传递,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科研方面,给学生足够的研究空间,鼓励青年人发挥创新精神,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小麦育种是李振声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在整个小麦生长期里,他经常前往研究所农场试验田,亲自调查麦子的生长状况。 从寒风萧瑟的早春时分到骄阳似火的盛夏时节,总能看到李先生在田间地头工作的身影。童依平说:“有时,先生突然发现一个好材料就像找到了一个宝贝,并且总能想出办法把这个材料尽快用到育种工作中去。往往在田间工作大半天,我们都感到有点儿累了,他仍然不知疲倦地调查记录。这种对工作的热忱和激情鼓舞着后辈,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待本职工作的朴素的情感。” 李振声的生活非常节俭。童依平介绍说,在实验站调查时,他与大家吃在一处,从不搞特殊,他深知农民种田不容易,所以从不浪费粮食。身教重于言教,与他一起工作的许多同事和学生身受感染,最终把节俭朴素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