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分家长感慨如今的孩子交往空前活跃的同时,却有孩子由于太“乖”,要走入心理咨询中心寻求援助。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吉梅主任近日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
男大学生小A走进咨询中心时心情极端压抑,见到老师小A就说,他已经被折磨得快要死去,不想活了。他的注意力长期不能集中,甚至连日常生活中的吃饭、洗衣服都会走神,更不要说上课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了,非常痛苦。他曾经上网查资料进行自我治疗,也曾去医院治疗,吃了无数的药,可是都不见效。现在的他对医院已非常排斥。他对咨询老师说,如果老师治不了他,帮不了他,他真的不想再活下去了。 咨询老师听了小A这番话,请他坐下来慢慢谈。经过几次接触,这位男生渐渐向老师敞开心扉。原来,小A从小接受了父母的教诲:你只要一门心思好好学习。只要成绩好,将来什么都有了。家里什么事情都不要他做,他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中学时代小A的生活就是两点,学校――家,家――学校。到了大学里,小A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 吉梅主任称,这名男生的症状可以说是目前独生子女中另一种典型的成长的烦恼,在心理学上可归结为社会适应不良。由于成长过程的断档,家长让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不问其他事,导致孩子很乖、很单纯,但用“单纯”又不能完整地定义他的这种状态。确切地说,应当用“空白”这个词――社会适应能力非常差,几乎是空白――他不知道和同学怎样相处,更不知道怎样和女生交往,一见女生就会脸红,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心理咨询师为这名同学度身制定了一套治疗方案,每星期花1到2个小时进行心理治疗,连续1个学期。其中的一次咨询开始的时候,这位男同学非常开心地告诉吉老师,他终于有勇气走上讲台参加班级的一次演讲。就是这短短的几分钟演讲,让他激动不已,他发现,上讲台演讲的感觉真好,同学们其实对他很友善。看到这名男生一天天健康起来,咨询老师觉得,“自己挺有成就的。” 吉老师说,大学生心理咨询可采取多种方式。目前校方开通了热线电话,还开通了聊天室利用网络进行咨询,也有团体咨询的。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