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神经心理

研究挑战“道德天生论”:婴儿不具备内在道德感

时间:2025-02-26 14:55来源: 作者:

摘要
一项大型国际重复研究挑战了“婴儿天生具有道德感”的观点。研究人员对1000多名5.5至10.5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测试,发现他们并未对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角色表现出一致的偏好。与之前的研究不同,新研究显示婴儿在选择帮助者和阻碍者时几乎各占一半。这些结果表明,十个月以下的婴儿无法区分道德上的好与坏行为,从而对道德的“天生性”提出了质疑。

关键事实

  • 1000多名婴儿未对亲社会角色表现出一致偏好。

  • 研究结果与早期认为婴儿具有天生道德理解的观点相矛盾。

  • 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同类研究,涉及40个发展心理学团队。

来源:慕尼黑大学(LMU)


研究背景

关于道德是否天生的问题,发展心理学界已经争论了数十年。尽管一些研究表明婴儿已经能够理解需要道德行为的情境,并倾向于选择“好”的角色,但这些发现被认为是道德天生论的证据。然而,最新的一项国际合作重复研究对这些早期发现提出了挑战。

研究方法与结果

这项研究由来自世界各地的40个发展心理学团队共同完成,测试了1000多名5.5至10.5个月大的婴儿。在实验设计中,婴儿被展示了一系列角色互动的场景:一些角色帮助其他角色爬上山坡,而另一些角色则阻碍并推下其他角色。随后,婴儿被要求在帮助者和阻碍者之间做出选择。

与之前的研究不同,新研究发现婴儿的选择几乎各占一半:约一半的婴儿选择了帮助者,而另一半选择了阻碍者。慕尼黑大学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系主任Markus Paulus教授表示:“婴儿并未对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角色表现出偏好。”

研究意义

这一结果表明,十个月以下的婴儿尚无法区分道德上的好与坏行为。Paulus教授指出:“没有证据表明道德是天生的。十个月以下的儿童还无法辨别好行为与坏行为。”这一发现对早期研究提出了质疑,并为进一步探讨道德发展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

国际合作与创新

这项研究是国际合作的典范,来自全球的40个发展心理学团队共同参与了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除了慕尼黑大学,德国其他研究机构如波鸿鲁尔大学、哥廷根大学、莱比锡大学、柏林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等也参与了研究。

Paulus教授认为,这种全球协作的研究模式具有高度创新性,能够有效验证现有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并为未来的婴儿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未来展望

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扩展研究范围,探索婴儿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认知发展。此外,他们还希望通过类似的大规模协作研究,揭示更多关于人类道德起源和发展的科学问题。


关于这项道德与神经发育研究的新闻

  • 作者:Markus Paulus

  • 来源:慕尼黑大学(LMU)

  • 联系人:Markus Paulus – LMU

原始研究:开放获取
“Infants’ Social Evaluation of Helpers and Hinderers, A Large Scale, Multi-Lab, Coordinated Replication Study” by Markus Paulus et al. Developmental Science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