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李宁:让克隆牛造福百姓(2)

时间:2006-12-31 09:05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admin




  5年多时间,在李宁和他的科研团队的努力下,共出生了300多头克隆牛,活下来的有100多头。“这个数字老在变,每个月每个星期都有出生的,也有死亡的。寿命最长的克隆牛已经5岁多,当上了祖母,就是说这头克隆牛生了女儿,女儿又生了女儿。这些祖母牛证明了一点,就是克隆牛是正常的,克隆技术本身是可行的。”李宁说,但目前他们还不知道怎样做才能保证所有的克隆牛都正常地存活下来。这也是他们目前要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北京上庄现代化奶牛场的建成,将会为李宁他们的研究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场地。



  目前,克隆动物已在中国进行产业化推广,江西、山东、河北等地已建立克隆动物繁殖基地,每月都会从北京基地移植克隆胚胎。



  ■鼓励学生大胆实验,敢与发达国家比高低



  对于多年的工作感受,李宁如此总结,“科学有成功有失败,而且可能失败的多。所以,科学家要承受太多压力。也许正因为压力始终存在,我们才一直努力工作。因为很多工作创新性强,全世界只有我们几家在做,路子也只有我们在闯,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失败的可能性很大。”李宁说,对以前出现的失败,他都有心理承受能力,“要想取得成果,就要敢为人先,就要能够承受来自各方面的打击。”



  在做“转基因牛优质抗过敏奶”项目时,幸运的是克隆的公牛、母牛都出生了。不幸的是,结果一头在出生两小时后死亡,一头在出生三天后死亡。“我也到现场了,但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两头克隆牛的死亡,对我们打击特别大。”李宁说,像这样的打击太多了,但也有很兴奋的事情,比如“人乳化牛奶”项目成功了,这种牛奶的好处,一是可以提高婴儿免疫力,二是促进大脑发育。



  “目前,我们已克隆出20多头这样的奶牛,已经产出一定量的牛奶了,正在准备向国家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报批,装备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化。”李宁说,这些牛都很皮实,当普通牛养就行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业化,“住好房吃好料,克隆它们还有什么意义。”



  除了科研,李宁还指导了30多个博士生,也正是这些博士生构成了他的科研团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课题。对于博士生的未来,李宁直言:“他们毕业后大部分去了国外,但他们总有一天会回来的。现在已经有回国的了。”他觉得和学生在一起的感觉非常好,“同学们学习、工作热情很高。因为他们知道,不管哪项技术突破了,对我国畜牧业和生物经济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人乳化牛奶一旦产业化可能形成上百亿的产业。”



  让李宁感觉特好的是,“我的学生志向都很大,动物基因工程专业的硕博连读生袁晶同学,觉得出国也未必能碰上自己心仪的大课题,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袁隆平、王选那样的精英。”他告诉记者,“我对待学生的科研,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更看重他们是否有敢为人先,敢与发达国家比高低的勇气和志向。”



  对于家庭,李宁有着太多的感激。“我父母都是医师,1968年下放到江西鲤鱼洲有血吸虫病的地方工作。我上学时,有的教室就是茅草棚,没有单独的桌椅,初中、高中的教室都是我们学生自己帮助建成的,校园是从一块坟地里平出来时。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我知道如何珍惜现在的大好机会。”人到中年时,值得李宁骄傲的除了克隆牛、克隆猪之外,还有一个人,就是17岁的儿子,“他现在身高一米八多,小时候喜欢到我们实验室来看,现在他有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也非常努力。”



  由于科研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李宁每天晚上12点之前很少回家,夜里一点之前很少上床睡觉。对此,他觉得对不住妻子和儿子,但“现在她已经习惯了,儿子也大了”。最后,李宁说了句:“我敢说我是农大最勤奋的人之一。”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