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人物事迹

吴孟超:在肝脏禁区弹奏激昂的人生乐章

时间:2006-05-03 21:25来源:《人物》 作者:admin 点击: 408次
  他是一个不知疲倦、永不停歇的人,虽然已经83岁高龄,却依然奋斗在肝胆外科手术一线上;他是一个勇闯禁区、不懈攀登的人,在50年的肝胆外科生涯里,创造了无数个辉煌和神奇;他情系病人、爱洒患者,在无数个身患绝症的病人眼里,他是穿着军装的活菩萨;他甘为人梯、桃李芬芳,他倾心培养的学生,已经成为我国肝胆外科领域的中坚力量。

  2006年1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将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发给他,以表彰他为我国肝胆外科学科做出的杰出贡献,使他成为我国医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此前,他于199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国际肝胆胰协会杰出成就奖,陈嘉庚医学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和全国“侨界十杰”称号。他就是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教授。



  “只要拿得动刀,我就会站在手术台上,直到我倒下的那一天。”  

  作为一个杰出的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每次走进手术室,都会觉得内心深处无比的清静和放松,并产生莫名的兴奋。对于一个83岁的老人和医院院长来说,这种清静和兴奋是多么难能可贵!

  2005年12月23日,星期五,上午9点。神采奕奕的吴孟超准时走进手术室。

  在去手术室的路上,他微笑着和每一个医生护士打招呼。走到更衣室第66号柜子前,他熟练地打开柜门,换上手术服,轻松地走进手术室。

  洗手是每一个外科医生的必修课。吴孟超像一个刚入门的医生一样,认真地洗手,从手指头、指甲缝开始,一点一点往手臂上洗,然后再从手臂一点一点往下洗,然后再洗上去。几十年来,他一直这样认真地做着进手术室后的第一件事,可能也正因为如此,与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肝病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吴孟超一如往昔的健康。

  当吴孟超从护士手中接过手术服,两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着衣服的两边,用力一抖,然后潇洒地抛向空中,在衣服下落的时候,他敏捷而自如地将双手插入袖口,动作流畅自如,一气呵成,像一个魔术大师的表演。

  再一次消毒之后,他走向手术台。说来也怪,最近几年,他的手平时写字时都颤抖,可一拿起手术刀,则挥洒自如,镇定自若。

  助手已经打开患者的腹腔,一个巨大的肿瘤正等他切除。肝癌是癌中之王,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人患肝癌,而我国就占43%之多。吴孟超从1956年进军肝胆外科以来,一次次闯进肝脏禁区,用手术刀为13600多个病人切除癌肿,创造了世界医学界的无数个奇迹。

  他熟练地将手伸进患者的腹腔,用敏感而神奇的双手探摸患者的肝脏,确定癌肿的位置。仅在一刻间,他已经用手将肿瘤从肝脏分离,接下来,开始切除肿块。而这种分离,一般的医生用器械还要十几分钟。

  15分钟后,癌肿被顺利切除。其间,吴孟超一言不发,或低头操作,或抬头思索,不过这一切尽在他的把握之中,他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神情镇定而轻松。“检查出血,准备关腹。”吴孟超轻松地说出走上手术台后的第一句话。这时候,手术已经基本完成。他也开始给助手讲肝癌切除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并轻松地开起了玩笑。

  护士俏皮地说,每一次看吴老手术,都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那是大师的精彩演出。他的弟子说,每一次跟吴老上台,都能学到新的知识,吴老的手总能化腐朽为神奇。吴孟超说:“只要能拿得动手术刀,我就会站在手术台上,如果真的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也许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但是,如果我不能保证完成手术的话,也决不再上手术台,因为,我不能拿病人的生命逞强。”

  这就是不知疲倦的吴孟超,除了学术会议和必须处理的公务,他最多的时间是在病房和手术室。只要没有出差和开会,平均每天都有两台手术等着他做。如果哪天没有手术,他也一定会去手术室看一看,转一转,然后心满意足地坐在手术休息室喝上一杯水,享受着无穷的乐趣。回到家,吴孟超雷打不动的习惯是看报纸和电视新闻,《解放军报》、《科技日报》和《健康报》一定要看,而《参考消息》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是必须要认真看完的。如果哪天出差,相濡以沫的老伴就把报纸收起来,等他回来再看,正是这个良好的习惯,使83岁的他“耳聪目明”。

  笔者特意查了一下医院近10年的手术记录,这个精力充沛的老人保持着每年200台以上的手术量,而这还要除掉出差在外的100多天!  



  “如果不在自己的祖国,我也许会很有钱,但不会有我的事业,如果不干医生,我可能很有钱,但不会有我的今天。”  

  在吴孟超很小的时候,父亲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到马来西亚打工,在那里当割胶工人。1927年,母亲带着当时才5岁的吴孟超漂洋过海去马来西亚投奔父亲。

  吴孟超是家里的长子,尽管当时生活极为艰苦,父母都支持他读书,他也非常渴望读书。读完小学后,于1937年到了由华人自办的光华中学里读初中。当时学校里来了一个思想进步的老师,经常给吴孟超他们讲国内的抗日形势,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加上那时身在异国他乡,经常遭受以英国为首的外国人的欺负,吴孟超那时就建立起一个信念:如果国家强大了,外国人就不敢欺负我们,小日本也打不到我们国内!

  在初中快毕业的时候,吴孟超和几个同学通过当时陈嘉庚先生组织的华侨抗战救国会,给在延安的八路军总部捐了款。想不到的是,竟然收到了朱德总司令和毛泽东主席的回信!这让身在异乡的他们激动不已。初中毕业时,吴孟超毅然放弃了父母为他做的去英国读书的安排,和6位同学相约回国去延安抗日。尽管那时他才18岁,但立志报国的理想已经很强烈了。

  1940年,吴孟超和其他6位同学一起经新加坡、越南,从云南入境回国。在越南西贡海关登岸时,发生了一件让他一生都感到耻辱的事:当时验关的法国殖民主义者要求他们在入关的护照上摁手印,而同时过关的欧美旅客都是签字。吴孟超就跟那个验关的说:“我们会英文,可以用英文签字,为什么不让我们签字却要摁手印?”可恶的法国人对吴孟超吼道:“黄种人签什么字?你们是东亚病夫!”他当时虽然气极了,但也只能屈辱地摁了手印过关。

  回到云南之后,吴孟超和同学们才发现根本就不知道延安在哪儿,也不知道怎么去延安,当时的形势更不允许他们去延安!他们只好在当地上学,吴孟超顺利考上了因战乱迁到云南的同济大学附中。三年的高中生活,经常为躲避日本鬼子的炸弹跑来跑去,这更加坚定了他将来一定要为国家做点事的理想。

  高中毕业时,吴孟超曾想过报考同济大学工学院,希望能够工业救国,因为他在马来西亚的父亲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割胶工人,他知道一个国家工业不发达就要受外国人的欺负。后来,他的同班同学、现在的老伴吴佩煜说她报考医学院,希望吴孟超也能报医学院,因为学医可以救治很多战场上的伤员,可以更直接地为国出力。于是,吴孟超就和她一起报考了同济大学医学院,并被顺利录取。这不但成就了一对有情人的爱恋,也改变了吴孟超的一生。

  在校学习期间,吴孟超幸运地听到了刚从德国回国不久的裘法祖教授的课。裘教授一手流利的手术刀法,从头到脚,人身上每一个部位的手术他都能做,裘教授成了吴孟超的偶像。从那时开始,吴孟超就希望将来能做像裘教授一样的外科医生。但是,在毕业选择职业时,又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吴孟超的个子很矮,只有1米62,不论是从传统意义上说,还是从人们的思想观念看,他都不具备一个外科医生的身材。而且,吴孟超大学毕业时外科成绩只有65分,小儿科成绩却是95分,是全班最好的。按当时学校的习惯,他也只能去当小儿科医生,但是,吴孟超一心想当外科医生!  

  吴孟超喜欢外科,他觉得自己的性格适合干外科。当时正值上海解放,吴孟超在中美医院实习时,参加了救治解放军伤员的工作,三天三夜没离开手术室。看到受伤的战士们做好手术包扎后即重返前线战斗,他觉得,干外科救病人立竿见影,解决问题快,更加坚定了毕业时一定要干外科的想法。

  可是,吴孟超接到的通知是留校到小儿科报到。当时吴孟超向院方提出干外科的要求,负责分配的那个教授却对他说:“你也不看看你的成绩,才刚刚及格,而且,你个子这么小,能做什么外科?”吴孟超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不但要做外科医生,还要做出个样来给你看看!

  那时候正逢华东人民医院(也就是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的前身)招聘医生,吴孟超前去应聘,在这里碰见了外科主任郑宝琦教授。吴孟超不服输的性格给郑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宽厚的郑教授把吴孟超留了下来,这一留,就留出了一个中国的“肝脏外科之父”。  



  “救治病人如果怕担风险,那么病人只能在医生的摇头与沉默中抱憾离开人世。”  

  吴孟超说,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是衡量一个医生是否具备医生资格的基本标准,医生只有敢于承担风险,才能在救助病人时不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如果一个医生在风险面前过多考虑自己的名利得失,那无数的病人也就可能在医生的犹豫和叹息中抱憾离开人世。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把病人一个一个背过河。

  1975年,安徽农民陆本海来到医院求治。当时,他挺着个大肚子,像十月怀胎的孕妇一样,吴孟超为他检查之后确诊为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之前,陆本海到过多家医院求治,没有人敢为他做手术。当时,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救治成功率还不到40%。吴孟超在得失取舍面前作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手术不成功,就会影响自己的名声;但是如果不为他手术,那么巨大的血管瘤非常容易破裂,进而导致病人死亡。当自己所要承担的风险与病人的利益冲突的时候,吴孟超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那天早上8点,陆本海被推进手术室。开腹、结扎、探摸、检查、切除、缝合、打结……整整12个小时,吴孟超和助手成功地将那个巨大无比的瘤子切掉了。他的助手将切下的瘤子一称,竟然重达18公斤!而这个时候的吴孟超已经被12个小时的高难度手术和精神的高度紧张折磨得筋疲力尽。但是,他并没有回家休息,而是抱着铺盖住进了病房,一住就是一个星期,直到陆本海出院。他要认真观察、记录陆本海术后的各种指征。现在,陆本海还依然健康地生活着!  

  2004年9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湖北女孩王甜甜在父母的陪伴下来到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找吴孟超求治。这个二十岁刚出头的姑娘中肝叶上长了个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严重压迫第一、二、三肝门,稍有不慎,病人就会因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中肝叶是肝脏禁区中的禁区,很少有人敢涉足这个禁区,强烈的生存欲望让她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找吴孟超教授。在多次讨论和论证之后,吴孟超决定再闯中肝叶禁区,手术切除血管瘤。9月18日,吴孟超带领学生姚晓平教授用了5个小时,成功将瘤体完全切除。

  时光回到1956年春天,吴孟超还是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外科的住院医生,这时,他已经成了我国外科之父裘法祖教授的得意门生。一天,裘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孟超,我国肝脏外科是个空白,如果你真想有所作为,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  

  当晚,吴孟超就一头扎进图书馆,找到了一本由美国人编写的《肝脏外科入门》,并和同事一起将这本20多万字的书翻译了出来,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译著。

  吴孟超迈出了从事肝胆外科的第一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1958年,他和同事胡宏楷、张晓华组成“三人小组”,开始了对肝脏外科的潜心研究,经过四个多月的辛苦努力,灌注出我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肝脏血管模型;

  1960年3月,已经掌握肝脏禁区“密码”的吴孟超,主刀完成了我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打破了中国肝脏外科零的纪录!

  1961年,他创造了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出血,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1963年夏天,他闯入肝脏外科“禁区中的禁区”,成功进行中肝叶切除术,这一成功使我国一举迈进国际肝脏外科的前列;

  1975年,他为安徽农民陆本海切除重达36斤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肿瘤大小至今还保持着世界纪录;

  1984年,他成功为一名仅4个月的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

  1993年,他和学生一起成功进行了世界首例腹腔镜下的肝癌切除手术;

  他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他带领学生开展的肝癌介入治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病毒治疗、基因治疗等方法相继投入临床,并接连取得重大突破;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