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第二节 神经病综合征(三)

时间:2006-06-20 10:11来源:大众医药网 作者:admin 点击: 274次

第二节 神经病综合征(三)

  三十一、Gerstmann氏综合征

  又称,左侧角回综合征;优势半球综合征。

  【病因和机理】 主侧半球顶叶与颞叶角回病变,以顶后动脉或角回动脉闭塞常见。亦可见于脑瘤、脑外伤、脑萎缩、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各种精神病、催眠状态等。

  【临床表现】 Gerstmann氏综合征成立的前提为:言语理解力和表达能力无障碍、物体和空间的认识保存,无感觉、运动和智能等的障碍。

  此综合征包括手指认识不能、计算不能、书写不能、左右定向力障碍四个症状。临床上不一定出现典型的四联症,常可见其中的部分症状,或再加上其他症状,如失语、失用、失读、右侧偏盲及忽视,右侧轻偏瘫或痛觉信号失认等。

  【鉴别诊断】

  (一)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 主侧半球顶后动脉和角回动脉闭塞常见本综合征。病人年龄多偏高,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病史。睡眠或晨起后发病,起病突然无诱因。梗塞累及颞叶后常伴有发作性精神障碍,还可出现幻听、幻视和记忆缺损等。累及顶叶可伴有失结构症、偏瘫失认症等。

  (二)顶叶肿瘤(tumor of parietal lobe) 优势侧半球肿瘤出现本综合征。在神经症状出现前,有时可产生一种特殊的癫痫征象,即短暂的体象障碍。这些征象很易被误认为功能性精神疾患。良性肿瘤多以癫痫为首发症,恶性肿瘤则多以头痛为首发症。

  (三)一氧化碳中毒(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假愈期”后出现的神经系统后发症,表现为精神障碍,神经症状除可表现Gerstmann征外,尚以巴金森氏征最为突出。

  三十二、Guillain–Barre氏综合征

  又称,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急性上升性麻痹;Landry麻痹。

  【病因和机理】 病因至今尚不明确,多数学者倾向于慢病毒感染与自体免疫学说,推测为病毒感染损伤了周围神经的鞘膜细胞,而释放出具有抗原的物质,或病毒在周围神经表现产生新抗原。

  【临床表现】 四肢瘫是本病最常见症状,多先出现双下肢瘫,继而出现上肢瘫,或同时出现四肢瘫。以下肢症状明显,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有主观感觉障碍(麻木、疼痛以及异常感觉),客观感觉轻,或有手、袜套样感觉障碍。肌压痛是重要症候,以腓肠肌及手的第1、2骨间肌处明显。脑脊液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本征约半数病人有前驱疾病,其中最多见的是腹泻和上呼吸道感染。重症病例呼吸肌、颈肌也相继瘫痪。70%病人有脑神经症状,以往面瘫最多见,近数年舌咽及迷走神经首先受侵犯而出现球麻痹或延髓麻痹。

  【鉴别诊断】

  (一)脊髓前角灰质炎(anterior poliomyelitis) 为由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继发热之后出现无感觉障碍的弛缓性瘫痪。根据脊髓前角受累部位及范围的不同,这种瘫痪可出现于一侧肢体,或单个肢体,或两侧肢体,以一个下肢的瘫痪多见。脑脊液中蛋白质持续增高,鼻咽腔分泌物和大便病毒培养阳性。

  (二)急性脊髓炎(acute polimyelitis) 本病是神经系统受病毒感染后引起的自体免疫反应。病变水平以下的运动、感觉、反射消失,在感觉消失区的上缘可有一感觉过敏区,偶有束带样疼痛感,多伴膀胱、直肠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炎症播及脑干及大脑可出现精神症状、抽搐和昏迷等。

  (三)周期性麻痹(periodic paralysis) 为一组原因不明、呈周期性发作的弛缓性麻痹,每次突然起病,持续数小时至数日后恢复。根据发作时的血钾改变和临床特点分为低钾性、高钾性及正常血钾性三类。无意识障碍和感觉障碍。

  (四)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间传递功能障碍的慢性病。本病特点为受累肌群的异常易于疲劳,几乎每个病人均有颅神经支配肌的无力。症状晨轻夜重,经休息后有明显的改善。

  三十三、Hoffmann氏综合征

  又称,成人甲低性肌病。

  【病因和机理】

  (一)甲状腺性 常见于各种甲亢碘治疗后,亦可因甲状腺炎症、手术切除、碘代谢紊乱、药物、食用和遗传等因素引起。其主要机理是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

  (二)垂体性 由于垂体分泌和释放TSH不足,甲状腺发生继发性功能低下。常见原因为肿瘤、手术、放疗或产后坏死。

  (三)下丘脑性 下丘脑肿瘤、慢性炎症和受放疗等慢性损毁时,TRH分泌不足而使TSH及甲状腺激素亦相继减少而引起三发性甲减。

  【临床表现】 动作缓慢,外观呆滞,皮肤干燥,肌肉坚硬和疼痛,肌肥大的分布不均匀,以肩胛带肌群和腰部大腿部肌群肥大较明显,舌和手部亦肥大。深反射特别是踝反射迟钝。叩击肌肉后不出现凹陷而引起肌丘反应(假性肌强直)。肌电图呈电反应静止状态。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显著增高。甲状腺素治疗有特效。

  【鉴别诊断】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 goiter) 此系摄碘不足引起的甲状腺代偿性肿大,呈区域性发病。表现甲状腺肿大、突眼、心悸、多食、基础代谢率增高等甲亢症状。碘治疗有特效,当碘治疗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时,则可因摄碘过多,反射性引起TSH分泌不足,因而甲状腺素合成减少,发生甲低性肌病。此种肌病随着碘治疗的中止,病情可望迅速缓慢。

  (二)甲状腺切除术后 多因单纯甲状腺肿、甲状腺癌施术。其特点为术后不久出现特征性肥大性肌无力,血清中甲状腺素水平低于正常。此与甲状腺切除或手术损伤,以及原发病所致甲状腺的广泛变性坏死有关。

  (三)垂体瘤(hypophysoma) 表现头痛、视力障碍,蝶鞍扩大与占位。肌病可以发生于头痛和视力障碍之后,也可以肌病为首发症状。血清中除甲状腺素水平较低外,尚有其它内分泌激素失调。

  (四)儿童甲低性肌病(child hypothyroid myopathy) 发生于小儿患甲状腺功能减退后,伴有广泛性或局限性肌肥大和肌无力以及发育障碍。表现为呆小病,无痛性痉挛和假性肌强直。

  (五)慢性甲状腺毒性肌病(chronic thyrotoxic myopathy) 其特点为缓慢进行性肌无力及肌萎缩,亦以骨盆带、大腿部肌群显著,可累及全身肌,多为双侧性,常伴明显的甲亢症状,甲亢治愈后肌无力逐渐恢复。

  三十四、Horton氏综合征

  又称,Horton氏头痛,丛集性头痛。

  【病因和机理】 病因尚不明,一般认为是颅内、颅外血管扩张所致。Horton氏认为此种类型头痛与组织胺关系密切,它曾对此病患者在间歇期内皮下注射组织胺试验表明,60%的患者可诱发头痛发作,并且血中组织胺之增高和消退均非常迅速,提示与急剧头痛发作有关。

  【临床表现】 本病头痛特点是头痛发作似成群而来,表现为一连串密集的头痛发作。发作呈周期性,无前驱症状。发作时疼痛从一侧眼窝周围开始,急速扩展至额颞部,严重时可涉及对侧。呈搏动性,兼有钻痛或灼痛,可于睡眠中痛醒。特征性的伴发症状有:颜面潮红、出汗、患侧流泪、结膜充血、鼻塞。除颞浅动脉怒张外,尚有患侧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等不全性Horner氏综合征。

  每天可发作1~2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约数十分钟至2~3小时,发作快消失的也快,缓解时间很长。患者很少有后遗的疲乏或嗜睡情况,头痛每天有规律地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发生,常于午后或凌晨发作。饮酒或硝酸甘油可以激发头痛发作。头痛常局限于同一侧。

  【鉴别诊断】

  (一)偏头痛(migraine) 头能开始表现为一侧眶上、眶后或额颞部位的钝痛,强度增长时具有搏动性质,尔后持续为一种剧烈的固定痛,并扩展至整个半侧头部,甚至上颈部。患者面色苍白,常伴有恶心,呕吐,头痛通常为一整天,常为睡眠所终止。头痛前往往有前驱症状,且多为双侧性,一般在青春期发病,多有家族史。血中组织胺稍有增高而五羟色胺(5-HT)显著降低。

  (二)Sluder氏颅—面血管性疼痛 大多发生于男性,表现单侧固定的阵发性头痛,累及眼眶及其上下区域而不超越至对侧,伴有植物神经及血管—分泌症状如Horner氏征、结膜充血、流泪、鼻堵及单侧流鼻涕等。无大脑皮质症状。发展有特殊性,3~6周内每日或数日发作一次,继而完全缓解数日或数年,然后复发。

  (三)基底动脉型偏头痛(basilar migraine) 常见于青年女性,与月经关系密切。发作突然,前驱症状包括视觉先兆:闪光、闪辉性暗点、偏盲或短暂性黑蒙。或有前庭功能紊乱、听力减低或丧失,且可伴有小脑症状,出现眩晕、耳鸣、共济失调、构音不良等。先兆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后出现枕部剧痛,常为跳痛、多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等。有时尚能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此种头痛是一种弥散性血管运动功能紊乱。

  三十五、Kluver-Bucy氏综合征

  又称颞叶切除后行为变态综合征。

  【病因和机理】 切除恒河猴两侧颞叶(包括20、21、22区,海马回,杏仁核)后,经3周~2年出现此特殊表现。在人类见于切除双侧癫痫病灶、脑炎后,Alzherimer氏病及Pick氏病、脑挫伤、脑动脉硬化等,与边缘系统的损伤有关。

  【临床表现】 双侧颞叶切除术后立即出现症状。对人物的认识丧失,包括不认识最亲近的人,无恐惧与愤怒反应,自残型性欲过盛,同性恋倾向,食欲过盛,思维变化过速(对每一对象或事件均作出动作反应),记忆力显著减退。

  【鉴别诊断】

  (一)Alzherimer氏病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部疾病。早期即发明显智能缺损为主,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缓慢,病程进行性,可有一段时期病情静止,但不可逆。

  (二)Pick氏病 是一种中年发病的进行性痴呆疾病。早期可有人格改变和社会功能减退,逐渐发展为记忆、智能和语言功能损害,常出现较低级的精神活动脱抑制症状,如道德沧丧、撒谎等行为,先于明显记忆障碍。伴有情感淡漠或欣快,偶有锥体外系症状和癫痫发作。临床上与Alzherimeer氏病不易鉴别,主要是病理形态上的区别。

  (三)脑动脉硬化症(cerebral arteriosclerosis) 是指脑动脉粥样硬化等脑动脉管壁变性所引起的非急性、弥漫性脑组织改变和神经功能障碍。常在50岁以后逐渐出现神经衰弱症状群,相当长时间内人格及自知力相对保持完整,病情时好时坏,逐渐发展为性格改变,多疑,缺乏自知力,思维单调而不连贯,痴呆,甚至出现幻觉、妄想。常伴脑血管损害引起的轻偏瘫、Babinski征阳性等体征,如有局限性脑叶萎缩,可出现定位性皮质损害症状。

  (四)脑挫裂伤(contusion and lacerationof the brain) 为头部外伤,造成脑组织器质性损害。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生命体征改变,可在伤后立即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锥体束征阳性,常伴损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十六、Leigh氏综合征

  又称Leigh氏脑病、亚急性坏死性脑病、小儿Wernick氏病(误称),是婴幼儿期亚急性地进行性遗传变性疾病。

  【病因和机理】 病因未明,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现病人脑内三磷酸硫胺缺乏,中枢神经系统对称性坏死灶,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显著性增生,但脑处无特殊改变,推测可能与硫胺缺乏有关的先天性代谢障碍。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