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科技评论

科学行为调查表明:美国三成科学家曾作假

时间:2005-11-16 08:08来源:千龙网 作者:bioguider 点击: 310次

  科学本不允许半点虚假,然而,美国今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多达三成的美国科学家都承认他们曾经有过程度不一的弄虚作假。最近,在美国著名学府——麻省理工学院,一位曾被公认为是免疫学研究“学术新星”的年轻副教授被发现学术作假。这一丑闻也印证了调查结果。

学术新星原来是学术骗子

  据美联社报道,

现年35岁的卢克·范·帕里耶斯是麻省理工学院道格·拉芬伯格癌症研究所的一位免疫学副教授。10月28日,他突然成为《纽约时报》和《波士顿环球报》等著名媒体的“焦点人物”。不幸的是,这并非由于他的学术成就,而是因为他在科学研究中的弄虚作假。麻省理工学院宣布,范·帕里耶斯在承认了自己的学术造假行为后,已被正式开除。

  麻省理工学院负责科研的副校长艾丽丝·盖斯特发表声明说,科研诚实是该校的“根本原则”,开除范·帕里耶斯表明校方“极其严肃地对待这些问题”。记者在麻省理工学院癌症研究所的网页上看到,该研究所拥有包括一名华裔学者张树广(音)在内的12名成员的个人介绍。其中,唯独称范·帕里耶斯的链接无法打开,页面提示已经不存在。

  在造假骗局被戳穿之前,范·帕里耶斯的学历和“学术成果”堪称“辉煌”。他生于比利时,在英国剑桥大学读完本科,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加州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其导师是该校校长、诺贝尔奖获得者戴维·巴尔的摩。自2000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后,范·帕里耶斯已在《科学》、《自然遗传学》、《全国科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涉及分子免疫学、核糖核酸干扰技术等前沿领域。同事们称,他总是能最快出成果,是免疫学领域的世界级“金童”。

美国学术打假不含糊

  目前,这一学术丑闻已经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一些知名学术刊物迅速展开相关调查。据最新报道,范·帕里耶斯1998年和1999年在《免疫学》杂志上发表过3篇论文。正是凭借这3篇有影响力的论文,范·帕里耶斯顺利完成了他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并被麻省理工学院直接聘为副教授。而按照美国高校惯例,毕业后一般先得当好几年助理教授,然后才可以升迁到副教授。丑闻爆发后,《免疫学》杂志也坐不住了。该杂志的出版商细胞出版社董事长兼总裁琳恩·赫恩登表示:“如此弄虚作假是对我们的一种严重冒犯,我们对此十分重视。”

  《免疫学》杂志的严肃对待不是没有道理。在美国科学界,弄虚作假行为,即抄袭或伪造实验数据,违背了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诚实态度,是一种“科学不正当行为”。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研究诚实办公室”专门调查和处置那些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中的不诚实行为,并随时公布违规者的姓名、单位、违规情节和处置决定。“自愿排除”是美国政府对不诚实研究行为的主要处罚方式,根据情节轻重,期限不一。如,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一名博士生,在论文中用多种方法伪造实验数据。“研究诚实办公室”给予的处置是“自愿排除”3年,在3年内,不得参与任何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也不能在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设立的任何委员会任职。同时,他必须给刊登其论文的刊物去函更正。

三成美国科学家承认曾弄虚作假

  尽管美国打击学术作假决不含糊,但是,从20世纪后期开始,科学研究成了一种有利可图的职业甚至是生意,既可养家糊口,又可名利双收,因此也就吸引了一批既无真正兴趣又不合格的研究者,甚至还有少数心术不正者。美国今年曾进行过首次大规模科学行为调查。虽然伪造实验结果,甚至明目张胆剽窃他人成果的科学家屈指可数,但是,多达三成的美国科学家都承认他们曾经有过程度不一的弄虚作假。上述调查由总部设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健康伙伴研究基金会”完成,其调查结果已刊登在《自然》杂志上。该调查的首席主持人为明尼苏达大学的布莱恩·马丁森教授。他和该大学的另外两位教授梅丽莎·安德森和雷蒙德·德弗雷斯向获得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资助的几千名科学研究人员发出了这一问卷调查,然后从匿名回答的问卷中挑选出了3247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发现,0.3%的科研人员承认伪造过研究数据,1.4%的研究人员坦白曾有过剽窃行为。更加触目惊心的是一些看起来不那么严重的不道德行为。4.7%的受访者承认曾用一模一样的数据发表过两篇或者两篇以上的论文,目的就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履历。5%的科学家承认,他们曾经抛弃过自己的实验数据,因为这些数据与他们先前的研究成果不相符,而抛弃数据的结果就是随意拼凑数据,以便能够自圆其说。10%的科学家承认,他们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存在着署名不当的问题,或者是把自己的名字“搭车”署在他人的论著中,或者说让其他人“沾光”,在自己的论著中成为作者。还有13.5%的人承认,曾使用过根本不可能产生正确结论的实验方案,而他们这么做是为了迎合资助方的要求。对这些研究人员来说,只要能拿到钱,他们怎么干都无所谓。

  马丁森表示,虽然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制定的有关科学研究条例,上述弄虚作假还算不上是“明目张胆的科学不道德行为”,但是,它们对科学研究的致命影响不亚于一次证据确凿耸人听闻的伪科学事件。马丁森说:“就公众信任而言,这种弄虚作假的后果也是毁灭性的,它们对科学产生了腐蚀作用,尤其是这种现象已经到了司空见惯的地步。”马丁

  森指出,美国科学界目前存在的这种不正之风的根源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科研人员对于科学研究奖项的设立以及评比方式存在的不满情绪是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由同行鉴定其成果的价值感到有失公正。简而言之,科学家已经把科学研究与许多实际利益紧密相联,因此,科学研究就很难保证其严肃性。马丁森说:“就其竞争性、获得资助的程度以及对科学家的商业压力来说,科学已经改变了许多。我们已经把科学变成了一种生意,但是却未能注意到,科学规则与这一模式是不相适应的。”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9)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