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科技评论

“大兵团夹击胰岛素”解密(3)

时间:2005-09-23 08:57来源:新民周刊 作者:bioguider 点击: 384次




  中央领导非常重视这些建议。接受指示后,1978年12月中国科学院召开了一个为期近10天的“胰岛素人工全合成总结评选会议”。会议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诺贝尔奖候选人。



  经过长时间的小组讨论和多方面考虑,“最后推荐钮经义同志代表我国参加人工全合成研究工作的全体人员申请诺贝尔奖金。”此后,杨振宁、王浩、王应睐分别向诺贝尔奖金委员会推荐。但出乎国人意料的是,这项成果没能获奖!



  以后,对于未获奖的原因,开始流传着各种说法。



  其一是“歧视说”:诺贝尔奖金评选委员会的委员都是西方人,因为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对于中国人存在偏见,根本不愿意将这个奖项授予我们。



  其二是“时间久远说”:如果胰岛素工作及早申报,它是能够得奖的。



  其三是“候选人过多说”,认为中国推荐的候选人太多,不符合评选规则。这种说法流传最广,目前依然相当流行。



  “候选人说”显然是错误的。“时间久远说”也经不起推敲:获诺贝尔科学奖的都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工作,通常获奖距离成果完成平均有12年左右。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从1966年完成论文到1979年参加评奖,也不过13年时间。



  至于评选委员会是不是有歧视心理,就无从检验了。但是,对于一个享誉世界百年、未曾出现明显歧视现象的大奖,我们还是不宜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



  如果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上述原因,那么,它会是什么呢?难道是——我们的工作未必达到了获诺贝尔奖所要求的水平?



  四十年后再回眸



  事情必须回到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意义上来。对于这个问题,自工作刚完成时起就一直都有不同意见。



  邹承鲁、王应睐、钮经义、李亮、潘咸新等生物化学家和医学家对这项工作的意义评价很高,他们认为:这是人类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蛋白质,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新时期;它表明我国在多肽和蛋白质合成方面的科学技术水平已在世界上领先。曹天钦指出,在人类认识生命现象的历史上,这个成果是继从无机物中取得了第一种有机物尿素之后而出现的第二次飞跃,“往再高一级飞跃,人工合成第一个生命物质也不会是很遥远了”。



  而汪猷、邢其毅、黄鸣龙等有机化学家以及个别生物学家则认为这项工作意义不大。他们说:我们所合成的胰岛素,只是合成了一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多肽激素,说它是蛋白质也无不可,但它的合成并不表示有多少重大意义。“只能说是一般的研究工作成果罢了”。



  现在,如果再开一次鉴定会,人们又会如何看待这项工作呢?带着这个问题,从2001年开始,笔者访问了不少专家。



  邹承鲁院士认为,蛋白质人工合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工合成一个有活性的蛋白质是人工改造生命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一定意义上,这一成就从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而言是超前的,人们终究会更加充分地认识到这一成就对自然科学,对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深刻影响。



  邢其毅院士指出,这项工作对于我们国家的科学声誉,对于提高我们国家的科学地位起了不小的作用。“有人说它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并且外国人对我们中国人的偏见也可能是未获奖的一个原因。我觉得给个诺贝尔奖也是可以的。”



  而有机化学家张滂院士说:“合成胰岛素,严格地说,没有新的概念,都是应用前人的一些思路和方法,所以它没有被授予诺贝尔奖金的价值。能不能说它完全没有新的东西呢?也不是没有,但是不多,数量很少。”



  科学史家李佩珊说得更为直白:“我认为这东西的意义就是在于证明合成蛋白质并不是不可逾越的。这个方法不是商业上生产胰岛素的方法。它并不能从化学上解决合成问题,也不能从理论上证明生命的起源。我觉得它的意义就这么大,你吹得再厉害也没用。”



  看来,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工作未能获诺贝尔奖有令人惋惜之处,却也并不值得愤愤不平、怨天尤人。事实上,获得诺贝尔奖提名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相当高的荣誉了。(作者为中国现代科学史研究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生。他与中央党校王克迪教授合著的《“合成一个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全合成》一书即将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