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分裂的自我》莱恩(2)

时间:2023-08-11 19:39来源:生物导航网 作者:bioguider 点击: 2860次


42分裂的自我

填充,因为他感觉到,他命中注定只能是虚空,只能是可怕
的无物、无人。因而,与现实的任何“接触”,对他来说都是
可怕的威胁,因为在他看来,现实必然是爆聚性的;从而,对
????
于他自己所能设想的任何身分,现实本身都表现为一种威胁,
??
就像吞没焦虑中与他人之关系是对自身身分的威胁一样。
当现实使个体面临吞没和爆聚的威胁时,它就成为患者
痛苦的根源。
事实上,如果以这种经验方式生活,我们都将脆弱不堪,
就像一只只能承受两、三度变化的温度计,一个小小的打击、
一次低热,就会导致致命的冲击,使我们感到世界末日的降
临。

3.僵化和非人化

对于所用的“僵化”一词,可以先探讨它的几种含义:
(1)一种特殊的恐惧形式。在这种恐惧中,个体被僵化
了,换句话说,被变成石头。
(2)对上述恐惧的害怕:害怕由一位活人变成或被变成
死物,变成石头,变成机器人,变成自动装置,没有行动的
自主性。
换句话说,变成没有主体性的东西。
??
(3)一种“巫术”行动,施行者试图将某人“僵化”为
石头;进一步,还可以指这样的行动,施行者否定他人的自
主性,无视他的感情,视他为物,摧毁他的内在生命。在这
个意义上,也许可以更恰当地说,施行者将他人非人化了,物
化了。施行者不把他人看作人,看作自由的主体,而是当成

-----------------------页面62-----------------------
分裂的自我43

一样东西。

非人化是一种技术、一种手段。当他人变得太让人厌烦
时,就常常用这种手段去对付他。这时,当事人不再让自己
对他人的感情作出反应,并准备将他人当作没有感情的东西
加以处理。这里谈到的当事人具有两种倾向:感觉自己或多
或少被非人化;同时又对他人进行非人化。当事人始终害怕
被他人非人化。对于他来说,把他变成一样东西的行动就是
?????
僵化。当他自己被当作一样“东西”时,他的主体性就不知
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他脸上的血也一样,因而这时他脸色苍
白。基本上说来,他需要不断从他人那里证实自身的生存。
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进行部分的非人化,是一种广泛
运用的手段,人们即便不着意追求这种手段,也将它视为理
所当然。大多数人际关系都以某种部分的非人化倾向为基础。
当事人不管他人如何看待他人自己,不管他人本身是什么,而
将他人实际看作机器人,正扮演某个角色;或看作一架大机
器中的部件,而当事人自己,也许正是其中另一部件。
人们常常抱有美妙的幻想,认为生活中会有这样一个生
存空间,虽然有限,但其中却不存在非人化之虞。然而,也
许正是在这样的空间,我们会感到更大的危险;而在具有存
在性不安的人看来,这是一种潜在的、巨大的危险。
这一危险存在于下面这种状态之中:如果个体把他人经
验为自由的主体,那么他就有可能把自己经验为自身经验的
客体,就有可能感觉失去了主体性。这使他面临这样的危险:
??
他可能变成他人世界中的某样东西,没有自己的生命,没有

-----------------------页面63-----------------------
44分裂的自我

自身的存在。由于这样一种焦虑的存在,把他人经验为人,对
于当事人无疑于自杀。在《存在与虚无》的第三部分,萨特
对这一经验作了出色的讨论。
我们的问题总的来说在向前发展。个体可能会发现,他
人赋予自己生机,提高了自己的存在感;另一方面,个体也
可能发现,他人使自己变得贫乏空洞,死气沉沉。个体可能
认为,与他人的任何关系都会导致后一种结果。要是这样,任
何他人都是对他“自我”(即自主性行动的能力)的威胁,其
原因并不是他人所作的什么特别的事情,而正是他人的生存。
詹姆斯是一位28岁的化学家,他的生活对上面的若干内
容作出了说明。
詹姆斯()一直抱怨说,他不能成为一个“人”,他
James
“没有自我”。“我仅仅是他人的反应,没有自己的身分。”(在
后面第五、六章,我们将有机会详细描述当事人的这种感觉:
不是自己真正的自我,只是虚假的自我)他觉得自己越来越
变成“一个神秘的人”,没有重量,没有肉体,“像只软木塞
在海上漂浮”。
詹姆斯最关切的是他没有成为一个人,他把这一点归咎
于自己的母亲:“我仅仅是她的标记而已。她从未认可我的身
分。”他感到自己渺小,没有确定的身分;与此相应,他感到
随时有可能被可怕的现实压倒和摧毁,虽然他人却能容纳这
同样的现实。他感觉自己没有重量,感觉到自己的不确定性、
非实在性;相反这些感觉本身却是沉重的、确定的、明显的、
????
实在的。詹姆斯感到,在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他人都比
他“高大得多”。

-----------------------页面64-----------------------
分裂的自我45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詹姆斯却并不容易被吓倒。他常
常用两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安全感:其一是表面上顺从他人
(见第七章);其二,他在内心深处对他人保持着一种可怕的
理智态度,一种僵化他人的倾向。两种手段合起来,维护了
他的主体性。他从未背叛自己的主体性,同时,这一主体性
也不可能得到直接的、及时的表达。正由于这种隐秘性,所
以它是安全的。这两种手段合起来,使詹姆斯有可能逃避被
吞没和非人化的危险。
詹姆斯说,他不过是大海上一只软木塞。他用表面上的
行为预先防止了随时威胁着他的危险:变成他人的东西。(的
??
确,在大海上,还有什么比软木塞更安全呢?)然而与此同时,
他却把他人变成自己眼中的一样东西,悄悄地解除了敌人的
全部武装,也解除了自身的危险。在他看来,通过摧毁作为
人的他人,他就剥夺了他人的力量,使得他人无法摧毁自己。
通过抹煞他人的生动性,将他人视为机器而不是人,他就解
除了这种生动性对他的威胁,使得他人的生动性无法吞掉他,
爆聚到他自身虑空之中;或将他变为附庸。
詹姆斯的妻子是一位生动活泼的女子,情感丰富,精神
高雅,个性有力,头脑清醒。詹姆斯与她保持着一种自相矛
盾的关系:一方面,他感到完全孤独和疏离;另一方面,又
觉得自己像只寄生虫。例如,他梦见自己像只海贝,吸附在
妻子身上。
詹姆斯的梦揭示出隐藏在梦境后的更大的需要:将他的

-----------------------页面65-----------------------
46分裂的自我

&nb
 
?sp;①
妻子仅仅看作一件东西,一架机器,或者一艘船。他以“临
床的”精确性描述妻子的笑声、忿怒和忧伤,甚至把她叫作

“它”,听起来真叫人不寒而栗。例如,“然后它便笑起来。”她

被看成“它”,是因为在詹姆斯看来她的所作所为都是可预见

的、确定的反应。例如,他告诉妻子(它)一个普通的笑话,

如果她(它)笑了,他就认为这表明了她的(它的)本性像

机器人一样,是被“调节”好了的。此时他用以描述的术语,

跟某些精神病学理论用以描述人类行为的术语相差无几。

最初,詹姆斯表现出明显的能力,对我所说的内容表示

不同意或表示同意。我对此很觉意外,也感到高兴,这似乎

表明他有头脑,甚至超过他自己的估计,也似乎表明他并不

十分害怕暴露某种程度的自主性。但后来我发现,他这种能

力只是表面上的,他的行为看上去像有自主性,实质并非如

此。实际上,他是在悄悄运用上面揭示的秘密手段对付我,不

把我看作有自我身分的人,而是看作机器人;他只需输入指

令,我就会通过快速运算向他输出信息。正是这种秘密手段

使他显得像个“人”。显然,詹姆斯没有承受正常的人与人关

系的能力。

詹姆斯这一类人常常做这样的梦:它们表达了上面讨论

的某种焦虑和畏惧。具有存在性安全感的人们,也会产生被

别人吃掉的恐惧。詹姆斯他们的梦与这些恐惧并没有什么不
同。被吃掉并不必然意味着丧失身分。约拿②就曾经身陷鲸

①海贝常常吸附在船体上寄生。  ——译 者

②约拿,《圣经》中的希伯来先知。  ——译 注

-----------------------页面66-----------------------
分裂的自我47

腹。很少有噩梦会使人害怕真要丧失身分,从而产生焦虑。这
通常是因为,大多数人无论在实际中或是梦中遇到什么危险,
他们仍然作为人存在:可能受到攻击或伤害,但基本的生存
性内核本身并没有丧失。典型的噩梦总是使人因恐惧而惊醒,
但这种恐惧并不是害怕丧失“自我”。一位患者梦见一头肥猪
坐在他胸膛上并试图闷死他,他恐惧地醒来。在这个噩梦中,
患者最坏不过是有被闷死的危险,但他的存在并未受到解体
的威胁。
把威胁到自己身分的母亲或其他女性形象变成一样东
?
西,这也是一种防卫手段,它也常常出现在患者的梦中。一
?
位患者反复梦见屋角有一个小黑三角形,它越长越大,眼看
就要把他吞没,在这当儿他总是在极度恐惧中醒来。这位年
轻的精神病人与我的家庭一道生活了几个月,因而,我对他
有相当了解。就我所知,只有听爵士乐才能使他“放松”,而
不为希望重新找回自己的焦虑所折磨。
女性形象即便在梦中也受到如此的非人化,这一事实说
明女性形象对患者自我的严重威胁。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大
概是女性形象本身受到的各种可怕的非人化,以及正常非人
????
化过程的失败。
???
博斯(1957年,)曾给出几个梦作为案例。做梦的人后

来都患了精神病。其中一位妇女梦见自己被火吞没:

一位年近30的妇女在患病之前,曾梦见自己在一片
马厩里燃烧起来。在她(火)的周围,渐渐形成了越来
越厚的熔岩层。半从体外,半从体内,她能看到火怎样

-----------------------页面67-----------------------
48分裂的自我

慢慢被熔岩层窒熄。忽然间,宛如魔鬼附身,她整个人
置身火外,抄起一根棍子打火,试图敲破硬壳,放空气
进去。但一会儿,她累了,火(她)渐渐熄了。4天之后,
她患了急性精神分裂症。这个梦从细节上准确地预示了
患者的特殊病程。她开始变得僵硬,最后完全封闭。此
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像在梦中一样拼命搏斗,试图
使自己的生命之火免于被窒熄的命运,直至身心交瘁,变
成了一座死火山。几年过去了,她依旧如此。(第162
页)

在另一个例子中,当事人梦见了他人的僵化,预示了当
事人自己的僵化:

……一位25岁的姑娘梦见自己做好了晚餐。她摆好
饭,叫父母和弟妹用餐,可是没人应答。只有自己的声
音传回来,就像是一个深邃的洞穴的回声。她毛骨悚然,
感到整个屋子空无一人。她冲上楼,在第一间卧室里,看
见两个妹妹分别僵坐在两张床上,毫不理会她焦急的呼
唤。她走过去试图摇醒她们,但突然发现她们是两尊石
像。她恐怖地逃进母亲的卧室,可母亲也变成了石头,呆
坐在扶手椅里,眼睛瞪着半空中。绝望中,她只好逃向
父亲的屋子。父亲站在屋子中央。她奔向父亲,渴望得
到他的保护,紧紧抱住父亲的脖子。可是,父亲也是石
头做的。使她更为恐怖的是,在她抱紧父亲脖子的时候,
父亲就从石头又变成了沙子。她在无以复加的恐怖中醒

-----------------------页面68-----------------------
分裂的自我49

来,被梦中的经历震撼,久久不能动弹。在以后几天之
内,这一恐怖的梦境又接连重复了4次。当时,患者身
心健康,堪为楷模,被父母称为家中的阳光,视为全家
的骄傲。从噩梦重复4次之后10天开始,患者发作了急
性精神分裂症,表现出严重的紧张症状。她陷入僵化状
态,跟她梦中家人肉体上的僵化极为相似。她虽然活着,
却被彻底打垮了。(第162—163页)

看来,一个普遍的规律是:正是那些最令人害怕的危险,
它们的范围是有限的,实际上常常不会发生。因此,放弃自
己的自主性,反成了维护自身自主性的秘密手段;而装病、装
死,则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生动性〔见奥本多夫(),
Oberndorf
1950年〕。把自己变成石头,是为了免得被别人变成石头。尼
采呼唤:“坚强起来。”但我相信,在某种意义上,尼采自己
并不想变得硬如石块。也就是说,假装死亡,梦见死亡,或
以某种方式演出死亡,其意正在避免被他人变成僵死之物。同
理,彻底理解自己(吞没自己),也就预防了被他人吞没的危
险。最后,用自己的爱消耗自己,便阻止了被他人消耗的可
能性。
采用适当的手段攻击他人,看来也建立在相同的原则之
上,也就是说,个体感到,在他人与自己的关系之中,隐含
着他人对自己的攻击,正因为如此他才攻击他人。因而,当
一个人害怕自己的主体性被他人淹没、冲击或封闭,他就会
反过来试图淹没、冲击、消灭他人的主体性。由此产生恶性
循环;换句话说,想要通过抹煞他人的个体性来维护自己的

-----------------------页面69-----------------------
50分裂的自我

自主性和身分,只会越走越远。这是因为,对他人存在性地
位的每一种否定,都是对自身存在性安全感的削弱,而他人
对自我的威胁则变得更为强烈,因而更需要加以否定。
从个人自主性的意义上说,在上述损害中包含了这样的
失败:个体无法与他人一道维持自己之为人的感觉,也无法
独自维持这种感觉。同时,个体无法独自支撑他自身的存在
感。这是自我实现()的失败,是独自生存的失败。正
tobe
??
如前面那位患者詹姆斯所说:“别人提供我的生存。”这似乎
与前面讨论的那种畏惧(他人将剥夺自己的生存)相矛盾,然
而真正矛盾或者说真正不合理的是,这两种态度在詹姆斯那
样的人身上并存,正好形成他们这种人的整个人格。
对自身自主性的经验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意味着自己
已经认识到,自己是独立于他人的。无论我对某人的欢乐或
痛苦负有多大的责任,他终不是我,我也不是他。无论多么
孤独多么悲哀,我仍只能独自生存。他人不是我,相应地,我
身上属于他的东西只是部分的我。他也许死了,离开了,走
了,但我属于他的东西依旧。只是我无法替他***,他也一
样。正因为如此(正如萨特评论海德格尔这一思想时所说),
他不能代我去爱,不能代我去作决定,我也一样。一句话,他
无法是我,我也无法是他。
如果个体感觉不到自身的自主性,那就意味着,他无法
以通常的方式经验与他人的分离以及对他人之联系。缺乏对
自主性的感觉意味着,个体感到自身的存在被束缚在他人身
上,反过来他人也是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这已经越出了人
之关系结构中的实际可能性。这意味着,个体用对他人的存

-----------------------页面70-----------------------
分裂的自我51

在性依赖(即为了自身的在而依赖于他人),取代了本真的相
互关系和依附。在这样的个体看来,如果不是彻底脱离和孤
立,就只有像海贝或吸血鬼一样寄生在他人身上。这时,他
人之血既是自己生存的前提,又是对自身存在的威胁。换句
话说,他不是在正常的分离和联系之间寻找平衡,而是在完
全孤立或彻底融入之间走极端。他始终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
而这两个极端都是错误的。他就像那些机械的自动玩具,上
紧发条后便按既定程序作正向运动,到达某一点后又按既定
程序调整为反向运动,直到又作正向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摇
摆不已。
患者詹姆斯声称,他人是他之生存的必要前提。另一位
与詹姆斯类似的患者则采取如下行为方式:他让自己一连数
月与世隔绝,独居斗室,节俭度日,玄思冥想。但他很快便
感觉不对头,越来越空虚,“生活是进行性地贫乏”。他的骄
傲和自尊大部分来自他自己的独立生存,然而,随着自身非
人化
 
?状态的加重,他会突然闯入社会生活,来一次短暂的放
纵,靠他人过一次“瘾”但“绝不过量”。就像一个酒鬼,实
在熬不住戒酒的日子,便突然破戒狂饮一次,如此周而复始。
跟酒鬼或吸毒者一样,他也对自己的瘾癖感到害怕、害羞和
忏悔(差别只在于,他的瘾品不是酒精或毒品,而是他人)。
他很快会感到,他又将掉入过去的泥坑,于是,怀着可怕的
无助、疑虑和羞耻,他又会慌忙回到自己的孤立状态中去。
上面讨论的某些要点将在以下两个个案中得到说明:

个案1,孤独感焦虑。女士遇到的麻烦是害怕上街(广

?????

-----------------------页面71-----------------------
52分裂的自我

场恐怖)。通过较细致的观察发现,在大街上或类似的什么地
方,只要她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就会产生孤独感焦虑。问题
的另一方面是:只要她没有觉得自己真正是孤身一人,她就
会自在起来。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她的过去。她是独生女,自幼孤单。
家庭中没有公开的轻视、粗忽和敌意。然而她感到,父母彼
此倒是十分关注,对她却不甚留意。长大后,她渴望弥补这
一情感的空缺,可始终没有成功,无法自信。她希望在别人
???
眼里自己总那么重要,不可忽视。她生活中不能缺少这样的
??
人。爱和赞美当然最好,如果没有,憎恨也行,因为对她来
说,没有什么比被人忽视更糟糕的了。无论干什么,她都希
望别人注意到她的重要性。她无法忘记自己的童年,那时,她
在父母眼里真是轻描淡写,他们既不爱也不恨,既不赞美也
不羞辱。
结果,她经常从镜子里面打量自己,但始终无法相信自
己是某人,始终担心镜子里并没有人。
??
直到她后来长成一位动人的少女,在17岁那年嫁给一位
军官,这位军官真正注意到了她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对于她
来说,特别具有意义的是,父母一直没有注意到女儿内心日
益成长的不安,直到她宣布订婚为止。在丈夫温暖的关注之
下,她感到满足和自信。可是不久,丈夫要去国外短期执勤,
她无法随往。分离期间,她经历了严重的恐慌。
应该看到,女士当时对丈夫暂时离别的反应,并非是因

渴念而导致的忧郁和悲伤。我认为那是一种恐惧:本来,她
内心的某种东西已经开始得到丈夫持续的关注,赢得了生存

-----------------------页面72-----------------------
分裂的自我53

的权利,可随着丈夫的离去,那种东西又开始消散了。她好
像一朵花,一日无雨,芳命其萎。然而,就在那时她母亲突
然患病,使她摆脱了困境。父亲急切请求她帮助,希望她回
家照看母亲。正如她自己所说,这一年,她与过去判若两人。
现在她对这个家显得很重要,直到母亲去世,而她盘算离家
与丈夫团聚为止,再没有表现一点恐慌的迹象。不管怎样,在
最后这一年她终于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父母的孩子。现在,作
为丈夫的妻子倒不是非要不可的事情了。
我们再一次看到,女士当时对母亲的逝世并没有什么

悲哀。她当时注意的焦点仍然是对自己孤独的担心。母亲去
世了;剩下的还有父亲;或许再加上丈夫,“除此之外——一
无所有。”这一点并不使她忧伤,而是使她恐惧。
在那以后,她到国外与丈夫团聚,过了几年快活的日子。
然而,她无休无止地要求丈夫最大的关注,永不满足,但丈
夫所能给予的越来越少。终于,婚姻破裂了。她回到伦敦,跟
父亲住在一幢公寓里。在此期间,她作了一位雕塑家的模特
并与他同居,就这样生活了几年,直到28岁。就在这一年我
与她相遇。
R女士这样谈论大街:“在大街上,人们来来去去,各自
忙碌,没有人认识你,即便有,也不过点点头,最多也就聊
几分钟。没人知道你是谁。大家只对自己感兴趣。没人关心
你。”她曾看见有人在大街上晕倒,而其他人都漠不关心。
“没人在乎。”正是这样的背景,这样一些想法,使她感到焦
虑。
在父亲家里,虽然她经常也独自一人,但情况就不同了,

-----------------------页面73-----------------------
54分裂的自我

因为这时她从没有真正感觉到自己。她做早餐,收拾床,洗
??
刷,要多慢有多慢。白天太漫长,但她并不太在意。“身边的

东西都很熟悉。”这儿是父亲的椅子和烟斗搁架;那儿是母亲

的像,从墙上望着自己。所有这些熟悉的东西,就好像用某

种光辉照亮了这些屋子,而对于拥有或使用它们的人,那本

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就这样,好像魔法似的,虽然她孤

身在家,总感觉有人伴着自己。可是在嘈杂而陌生的繁忙大

街上,魔法消失了,她只是一位无名的过客。

如果对这位患者盲目运用关于歇斯底里的经典精神分析

理论,就会得出结论说,这位女子被无意识的恋父情结所束

缚,并且由此产生了无意识的罪感,以及无意识的惩罚需要

和C或惩罚恐惧。这种理论会认为,女士最终未能摆脱恋父

情结的束缚;由此可以解释她的所作所为。她决定与父亲住

在一起,实际上是取代母亲的位置。作为一位28岁的女子,

每天用大部分时间想着父亲,也说明了这一问题。同理,她

在母亲病中所作的奉献是无意识罪感的结果,这一罪感源于

她对母亲的无意识的矛盾心理;而她在母亲去世时感到的焦

虑,实际上是她对自身无意识愿望(希望母亲去世)的焦虑。


等等。

然而,女士生活中根本的或者说中心的问题并不是“无

正如对我们来说)
意识的”,相反,这一根本问题对她来说(

是相当明显的(尽管她认识不到与她有关的很多问题)。

①关于明显的“歇斯底里”症状之最有价值的文献,可参见塞格尔(,
segal

1954年)。  ——原 注

-----------------------页面74-----------------------
分裂的自我55

她整个生活的根本问题在于,她缺乏存在自主性。如果
???????
没有了解她的人在场,或者,如果无法在其人不在时想象他
在场,她就会感到自己身分的消失。她的恐慌是因为存在的
消失。她就像一口破钟,为了生存,她需要别人相信她的生
存。她的情人该是雕塑家,而她该是他的模特儿,这本是多
么必要!她的生存需要别人认可,当无人认可时,她被焦虑
所淹没,那又是多么必然!对于她来说,生存就是被感知,被
注意,而不仅仅是一次偶然的邂逅,作一位无名的过客。正
是这种看法僵化了她。如果她被看作无名之辈、看作无人重
?????
视的对象,或被看作一样东西,那么她就什么也不是。她存
??
在于别人眼中。如果此刻没有人注意她,她就只好用想象的
魔咒呼唤出什么人(爸爸、妈妈、丈夫、情人,依当时情况
而定),想象自己正与他们在一起。对于这些人来说,她感到
自己像回事情,是个人。如果这些人离开了或死去,那么她
?
真正感到的不是悲哀,而是恐惧。
R女士的根本问题无法转换为“无意识的”问题。即便我
们发现她还有着当妓女的无意识幻想,那也没有解释她的大
街焦虑(广场恐怖),也没有解释她对那些晕倒在大街上却无
人相助的女人的关注。相反,只有将这一无意识幻想归于她
的根本问题,才能得到解释和理解。换句话说,问题仍在于
她的自在(B)、她的为己之在(BB)。她
selfbeingbeingforherself
的孤独恐惧并非是对乱伦的性幻想或手淫的“防御”。她的确
有乱伦幻想,但这些幻想就跟她对于作女儿有着“固恋”一
????
样,只是对孤独恐惧的防御,而不是别的。它们是克服孤独
??????????
焦虑的手段。如果她的生存状态是另一个样子,如果她能够

-----------------------页面75-----------------------
56分裂的自我

从自身出发并向前发展,如果她像正常个体一样追求满足,追
求快乐,那么,她的无意识幻想就会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然

而,从
 
?本上说,她的性生活和性幻想并不是为了追求满足
???????????????????????
和快乐,而是为了寻找基本的存在性安全感。在作爱时,这
??????????????????
种安全感就在幻想中达到了,而在此基础上,满足和快乐也

就是可能的了。

无论在怎样的意义上使用自恋这个词,如果把R女士的

状态视为自恋,那都是极大的错误。事实上,她没有能力爱


上自己的倒影。如果把她的问题转换成精神性欲的发展问

题(口腔的、肛门的以及生殖器的等等),那也是错误的。事

实上,她是“一到年龄”,便抓住了性欲这根稻草。她并不性

冷淡。在暂时得到存在性安全感的基础上,性高潮也能带给

她生理的满足和快乐。与爱她的人(她有相信自己被某人所

爱的能力)性交,带给她最美好的时光。但这爱是短命的,因

为她无法承受孤独,也无法让她的爱人与她一道承受孤独。

R女士需要他人注意的心理状态,还有可能导致这样一

种说法:她有暴露癖。但是我们再一次指出,只有从生存论

的角度加以理解,暴露癖这一术语才是有意义的。而这又需

要更详细的讨论。女士“暴露自己”,然而她绝不“给出自

己”。这就是说,她在暴露自己的同时又总是约束自己,封闭

自己。因而,表面上她的问题是没有别人在一起,但实质上,

即便有人在一起她也是孤独的。换句话说,她始终是孤独的,

①自恋一词源于希腊神话,美少年那喀索斯因爱恋自己的水中倒影,结果

憔悴而死。  ——译 注

-----------------------页面76-----------------------
分裂的自我57

越是与别人在一道,她越是不相信。显然,她对别人自主性
?????
生存的认识,与她对自身的自主性的信念一样脆弱。如果别
人不在眼前,对于她来说,就相当于不存在。在性高潮中,通
过拥有拥有她的男人,她拥有的是她自己。但她无法是她自
己,无法靠自己成为自己,从而无法真正成为她自己。

个案2,在这里我们要考虑目前最奇特的人格现象,人们
已经对之进行了几个世纪的观察研究,但至今未有满意的解
释。在这种情形中,个体似乎是一个人格容器,其中装着一
种非他自己所有的人格。也就是说,另外一个人的人格似乎
“占有”了他,并通过他的语言和行动表达自己,在此期间,
个体自身的人格却暂时“丢失”或“离开”了。与此同时,个
体表现出各种恶意行为。这种人格现象分布甚广,既有简单
的、良性的表现(所谓“跟他爸爸学的”,或者“跟***妈的
脾气一模一样”,等等),又有极端的表现。在后一种情况中,
患者极度痛苦,感到承受着可怕的压力,使他被迫要采取一
种人格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他并不喜欢甚至憎恨,或者与他
自己的人格特征完全不一样。
在不情愿和被迫的情况下,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导致身
分感崩溃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害怕发生这种现象,也是吞
没恐惧和爆聚恐惧的因素之一。这时个体会害怕喜欢任何人,
他发现自己受到这样一种压力:他会变得跟他喜欢的人一样。
后面我将试图指出,这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动力之一。
在这种现象中,个体的自我和人格受到那样一种异己的
亚身分(B)之深刻修饰,以至使个体产生了吞没
subidentity

-----------------------页面77-----------------------
58分裂的自我

焦虑,害怕失去自己的身分和现实感。下面的病案对此给出
了说明:
D女士,40岁,她对病痛的诉说表面上含糊不清,其实
表达了强烈的恐惧。她说她害怕一切,“甚至天空”。她说她
对丈夫始终感到不满,无缘无故生气,尤其觉得他“缺乏责
任感”。她的恐惧是,她“身体内部好像有什么人要拼命站起
来,挣出来”。她十分害怕像自己的母亲,她厌恨她母亲。她
说自己“无依无靠”,表达了她感到的挫折、困惑和无可奈何,
而她把这些感觉归于这样的事实:她所做的一切从未使父母
感到高兴。她无法知道“他们希望我成为什么样的人”,无法
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无法“确切地”了解自己是好还是坏;因
为父母的爱或恨、同意或否定完全没有定准,无法预见;对
此她极为不满。在回顾过去时她认为:父母亲厌恨她。但同
时她又认为:父母对她过度的压抑使她过分焦虑,以至她无
法知道自己会不会有能力恨他们,也许只能爱他们。她现在
认为,她正在寻求“安慰”,希望从我这儿得到一些指导。对
我的非指导性的态度,她特别感到难于容忍,因为这种态度
跟她父亲的态度那么相似:“别问!告诉你的都没有假!”她
感到迷惑,渐渐习惯于这样一种强迫性的思维方式:总觉得
有必要问:“这是什么意思?”或者“这是为什么?”并只好自
己回答自己。她把这一现象解释为:由于她不可能从别人那
里得到安慰,因而她只好尽力自己安慰自己。她渐渐感到深
深的沮丧,对自己的感情极为失望,认为它们幼稚可笑。她
总是希望别人理解她是多么为自己而悲哀。
我认为,“她”并未真正为她真实的自我悲哀。在我看来,

-----------------------页面78-----------------------
分裂的自我59

她倒极像爱发牢骚的母亲老是在抱怨淘气的孩子。实际上,她
母亲看上去总是“跟她一模一样”,始终在数落“她的”幼稚。

她与母亲的相似,不仅体现在这抱怨、数落上,也体现在其


他各个方面。例如,跟她母亲一样,她老是冲着丈夫孩子大

喊大叫,老是厌恨一切人,老是掉眼泪。事实上,生活对她
来说的确苦不堪言,因为她无法成为自己,只能像她母亲。然

而她知道,她越是感到孤独、失落、害怕和迷惘,她就越是
她真实的自我。她也明白,生气、厌恨、喊叫、掉泪、抱怨

等等,都是她自己的缘故,因为,她越是让自己像这样(即
像她母亲),她就越不感到害怕(这倒的确如此,不过其代价

是放弃真实的自我)。然而,越是如此,她后就会越是烦恼;
情绪的风暴过去之后,她会深感自己没有出息(没有保持她

的自我),并因而厌恨那个影响她的人(即她母亲),厌恨自

己的自我的两重性。这位患者的问题是,如果她要保持真实
的自我,她就会感到焦虑;但是,她用以克服这种焦虑的手

段却是错误的。当患者认识到这一点时,她就不得不在某种
程度上判断清楚:通过放弃自我来克服上述焦虑是否值得。她

从我这里受到的挫折(使她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厌恨情绪),并
不能通过性驱力或攻击性驱力在移情过程中所受到的挫折加

以充分的解释,而应该理解为生存意义上的挫折。这种挫折
产生于这样的事实:我没有提供她希望从我这儿得到的“安

慰”,没有告诉她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迫使她认识到:
??????????????

①据她自己所说。我从未见过她母亲,不知道她母亲本人是否真与她所说

的一样。  ——原 注

-----------------------页面79-----------------------
60分裂的自我

她必须自己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她的父母没有尽其责任,没
有让她对自己有正确的了解,即没有给她提供生活的出发点。
由于这一点,她就否定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利;而我拒绝提供
“安慰”,则强化了她的敌对情绪。但唯有拒绝,方有可能使
她自身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
因而,从这种意义上说,心理治疗的任务,恰如雅斯贝
尔斯所说,是对患者自由的呼唤。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则
是心理治疗取得成功的标志。

-----------------------页面80-----------------------
第二部分

-----------------------页面81-----------------------
62分裂的自我

第四章 身体化的自我和
    非身体化的自我

到此为止,我对若干形式的焦虑作了描述,它们从不同

的方面体现了基本的存在性不安。这些焦虑产生于基本的存
在性不安这种特殊的生存情境,是这一情境的作用产物。当
自身存在具有安全感时,这些焦虑就不会如此有力和顽强地
表现出来。
然而,即使缺乏这种基本的安全感,人还是必须生活下
去。因而,研究者现在必须努力回答的问题是:具有存在性
不安的人,发展了怎样一种与自身的关系。我将尽力指出,具
有存在性不安的人看来没有基本的整体感,这种整体感能经
受得住最剧烈的自我冲突。这种人对自身的体验,是根本的
心-身分离。通常,在分离的心、身两者之间,他们对
“心”具有最接近的认同感。
上述基本的路径会引出某些确定的结果,在这些结果中,
个人的存在能够在其自身之内组织起来。从原则上说,本书
以下的部分与这些结果有关。心-身分离将被看作一种意图,
其目的是要解决基本的潜在的存在性不安。在某些情形,心
-身分离也许是一种手段,使得即便有着存在性不安也能有

-----------------------页面82-----------------------
分裂的自我63

效地生活;也许是一种企图,目的是要超越存在性不安。然
而,心-身分离也容易使各种焦虑感持续下去,尽管在某种
意义上,心-身分离正是针对焦虑感的防御机制;同时,心
-身分离也有可能提供一个出发点,导致精神病的发生。如
果个体身上存在着令人感觉是非身体化的部分,而个体又过
?????
于专一地力图将自己认同于这一部分,那么,上述最后一种
可能性就始终存在。在本章中,我将首先用最通常的术语,对
身体化的自我和非身体化的自我进行对照比较;在后面几章,
????????
我将不再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形,而进入实际结果的讨论,较
为详尽地分析个体的存在从总体上的严重崩溃,正是这种崩
溃可能导致精神病的发生。

身体化的和非身体化的自我

每个人,包括那些最为非身体化的人,都感到自己无可
<
 
?逃避地被约束在自身身体之上或身体之内。一般而言,如果
一个人感觉自身身体是生动的、真实的、实在的,那么,他
就会感觉自己是生动的、真实的、实在的。对于大多数人来
说,身体的开始便是生命的开始,而身体的死亡便是生命的
结束。可以认为,他们感到自己是身体化的。
????
然而,这并非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我们主要关注的是:
在这些偶尔遇到压力时才部分感受到心-身分离的“普通”

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人,他们的生命并没有渗透在身体之
中,相反,他们感到(事实上他们一直)或多或少与自己的

-----------------------页面83-----------------------
64分裂的自我

身体相分离。对于这样的个体,我们可以说“他”从未实现

相当程度的身体化,他自己则会说他或多或少是非身体化的。
?????
在这里,自我在生活中的位置表现出基本的差异。相应

于各自得到充分发展的身体化和非身体化而言,存在着两种

不同的作人()的方式。大多数人会认为,前者
beinghuman
是正常的、健全的,而后者是反常的、病态的。本书认为这

种看法并不十分中肯。从某些观点看来,身体化可以认为是

正常的;然而,另外一些观点则认为,个体应努力摆脱身体


的束缚,使自己达到纯粹的精神境界。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面临两种基本的生存情境。情境的

差异并没有排斥共同的基本问题,如好与坏、善与恶、生与

死、身分、现实与非现实。这些基本问题在不同的情景中都

会产生。然而,不同的情境却会决定上述基本问题基本的体

现方式。换句话说,我们面临两种极端不同的可能性,当个

体的状态大致接近于其中一种时,他就会以相应的方式去感

受他与他人及世界的联系;而我们对这两种可能性的考察,则

应根据个体这种感受来进行。

身体化的人感到自己有血有肉,筋腱骨骼俱全,感到生

①例如,布尔特曼在他的《原始基督教》(1956年)中,曾就诺斯替教的灵

(真实的自我)肉分离给予了简短而杰出的说明。忏悔和赎罪是通向灵肉

分离之路。布尔特曼引证了诺斯替教的如下教义:“〔肉体是〕黑暗的牢

房,是行动着的死亡,是丧失了感觉的僵尸,是你与生俱来的坟墓,是

你背负的十字架,是你盗贼般的朋友,他佯作爱你,暗中却妒恨你

……”(第169页)关于心-身分离的心理病理学研究,可参见斯各特

(1949年)和温尼卡(1945年、1949年)。  ——原 注

-----------------------页面84-----------------------
分裂的自我65

物学上的生动与真实:他知道自己是实在的。他完全内在于
???
他的身体,就此而言,他可能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感。他感到
自己面临攻击、伤害、疾病、衰朽、死亡等种种危险,它们
威胁着他的身体。他被身体的欲望、身体的满足和快乐,以
及身体的挫折所纠缠。个体由是有了自己生活的起点;他的
身体对他来说是一个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他可以作为一个
人与其他人交往。
然而,尽管他的存在没有被分离为“心”与身,他的自
我仍然可能以许多不同的方式遭到分离。在某些情形中,他
的生存状态比那些或多或少与身体分离的个体更为危险。这
是因为,在遭到身体伤害的时候,他缺少那种精神神圣不可
侮的感觉;而具有非身体化倾向的人,则常常会有这种感觉。
例如,一位因精神分裂而两度长期住院的患者告诉我他

一次遭遇,从中能看到他在被攻击时的反应。那时他精
神尚属健全。一天夜里他路经一条小巷,迎面走来两个男人;
在擦身而过的一瞬,其中一个人突然挥起一根棍子向他打来。
那一击并不很准,只是令他大吃一惊。他一个趔趄,但很快
恢复过来,尽管赤手空拳,仍然迎上去还击入浸者;一阵打
斗之后,那两人转身跑开了。
在这个故事里,令我们感兴趣的是主人公体验突然事件
的方式。在打击面前,他首先的反应是吃惊。紧接着,当他
还没有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他就开始想到,这两个人袭击他
真是太没目标了。他身上又没带钱,从他这儿他们什么也捞
不到。“他们只能打我一顿,但并不能给我造成任何真正的伤
??????????????????????

-----------------------页面85-----------------------
66分裂的自我

害。”也就是说,任何身体上的伤害都无法真正伤害他。当然,
?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一种态度是大智大慧的表现,例如苏
格拉底就坚持认为,善良的人是不可能被伤害的。回过头来
就我们这位患者而言,“他”和他的“身体”是分离的。在打
击面前,他远不像一般人那么害怕,因为在他自己看来,他
并没有什么真正重要的东西可以失去。但是,从另一方面说,
这位患者的生活充满了一般人所没有的焦虑。
一般身体化的人,完全被身体的各种欲望、需要和行动
所纠缠,他也要面对伴随这些欲望、需要和行动而来的罪感
与焦虑,面对身体的挫折和打击、身体的满足和快乐。存在
于这样的身体之中,免不了自责,而这自责可能是难于承受
的。这样的身体化无法防御绝望和虚空的袭击。在他的身体
之外,他依然不得不关心自己是谁。他或许感到自己的身体
是衰朽的,是有毒的,正在走向死亡。一句话,身体自我
(B)并非不可侵犯的要塞,无法抵挡存在性怀疑和不
bodyself
确定性的侵蚀;身体自我本身无法消除精神病的危险。反过
来,自身存在被分离为非身体化和身体化两部分,与完全的
身体化相比,并不更容易导致精神病。换句话说,完全的身
体化并非精神健全的标志和保障。
也就是说,即便个体真正以身体为基础(即身体化),也
绝不能说他是统一的和完整的人。不过,以身体为基础的生
活,至少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出发点。由此出发,可能
导致各种可能性。而自我与身体相分离的个体,则只能经历
到另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页面86-----------------------
分裂的自我67

非身体化的自我

在非身体化状态中,个体感到其自我或多或少与其身体
???????????????
分离。个体感到其身体是一个客体,与世界中其它客体一样,
????????????????????????
而不是自身存在的核心。身体不再是他真实自我的核心,而
??????????
成为某个假自我()的核心。在这种情形中,被分离
falseself
的、非身体化了的、“内在的”、“真正的”自我,有可能怀着
温柔、体贴、有趣或厌恨的心情,观望着假自我。
这样一种自我与身体的分离,使得非身体化的自我不可
能直接参与现实生活的任何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是身体知
觉、感觉和运动(表情、姿势、话语、行动等等)之高度专
一和深思熟虑的结果。因而,非身体化的自我作为所有身体
行为的观望者,无法直接参与其中,它的作用只能是观察、控
制和批评身体的经验和行为,从事那些通常所谓纯“精神”的
活动。
也就是说,非身体化的自我变成了一种过度意识(B
hyper
)。
consious
它试图安排自己在生活中的地位和形象。
它与自身以及身体的关系,可能是极为复杂的。
目前,关于身体化的个体,人们已经作了大量心理病理
学的研究;与此相比较,对那些具有严重心-身分离的个体,
我们却几乎没有什么可言。当然,人们也研究自我与身体暂
时分离的状态,然而,人们通常把这些分离视为正常状态的

-----------------------页面87-----------------------
8分裂的自我


产物。在这种正常状态中,自我最初是身体化的,只是在压
力下发生了暂时的分离,当压力解除,又回复到正常的身体
化状态。


 
?;)
David
一个“边缘性”案例——戴维(

在本节中我将直接给出关于戴维的描述,尽可能不加评

论,因为我希望读者明白,像戴维这样的人以及他们面临的
问题并非我自己的发明,而是存在于现实之中。戴维的案例
也给下一节的一般性讨论提供了一个基础。
我遇见戴维时他年方18,独生子,10岁那年母亲去世,
此后一直跟父亲生活。中学毕业后进入大学学习哲学。父亲
看不出儿子有什么异常,有什么必要去咨询精神病医生,可
导师却为这孩子着急。戴维似乎沉溺于幻觉,他的行为方式
总有些古怪。例如,他穿着长长的斗篷到班上听课,肩膀和
手臂都全然不见;有时又携着一根手杖;举止十分做作,讲
话多半是背诵语录。
戴维父亲对戴维的介绍十分空泛。他认为戴维一直很正
常,最近的反常行为不过是一段青春期的插曲;戴维始终是
个好孩子,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惹麻烦。母亲在世时全
心全意爱他,而他也离不开母亲;母亲去世时,他“非常勇
敢”,还帮父亲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料理家务、作饭、购买食
品,“取代”了母亲或者学母亲的“样儿”,甚至对于各类室
内装饰,也用母亲的眼光来打量。关于这些事情,他父亲谈

-----------------------页面88-----------------------
分裂的自我69

得很多。
戴维看上去十分古怪——好像是丹尼?凯(
Danny
)扮演的青年克尔凯郭尔。头发太长,衣领太大,裤子
Kaye
太短,鞋太大!还披着剧院里买来的二手斗篷,拎着手杖!他

哪里只是古怪,在我看来他是在扮演古怪。整个效果是他一
??
手策划和导演的。可是,为什么别人不这样做,单是他戴维


呢?

戴维的确是一位相当老练的演员。事实上,至少从他母

亲去世以来,他就一直在扮演这个或那个角色。在母亲去世

之前他曾说:“我仅仅是她所希望看到的样子。”关于母亲的

去世他说:“我只记得,我当时相当高兴。也许我有点难过;

不管怎样,我愿意这样想。”直到母亲去世,他仅仅是她所希

望看到的样子。母亲死后,他也并不更容易成为他自己。戴

维在成长起来的过程中,完全理所当然地把他所谓他的“自

我”和他的“人格”看作两件相当分离的事情。他从未严肃

地想象过其他可能性。同样,他还理所当然地认为,其他人

也都大抵如此。他关于一般人性的观点,建筑在他关于自身

的经验之上,那就是,每个人都是演员。这一关于人及人性

的确定信念或者说假定支配了他的生活。认识到这一点是很

重要的,正是这一点,使得他很容易成为他母亲所希望看到

的样子,因为他所有的行动仅仅是属于他正在扮演的这一部

分或那一部分。如果说这些行动最终属于他的自我,那也仅

①戴维并不像特里林优秀短篇小说《此时彼地》中的“特尔丁”。

——原 注

-----------------------页面89-----------------------
70分裂的自我

仅是属于一个“假自我”,这个假自我的行动遵从她的意愿,
??
而不是他自己的意愿。
他的自我从未通过他的行动直接显现出来。看来,在从
??
婴儿状态成长起来的过程中,他一方面带着“自己的自我”,
?????
另一方面则带着“他母亲希望看到的样子”,带着他的“人
格”。戴维就从这样的起点开始,把自己的自我(只有他自己
知道)与别人眼中的自己相分离,以此作为目标,并尽心尽
力。他在这样的状态中越陷越深,因为他总是感到羞涩,敏
于自我意识,易受伤害。通过扮演某一角色,他发现能在某
种程度上克服自己的羞涩、自我意识和脆弱。想到无论自己
在干什么都不代表真正的自己,他便感到宽慰。也就是说,戴
维也使用了前面已经提到过的防御手段:他强化了引发焦虑
的条件,试图以此来缓和焦虑。
戴维始终铭记的要点是,他在扮演角色。通常,他知道
自己在扮演别人。但有时他也扮演自己(他自己的自我)。此
时,他并非简单地、自然而然地是他自己,而是在扮演自己。
??
他的想法是:绝不要向他人暴露自己。结果,通过他所扮演
??????????
的角色,他给他人留下了转弯抹角、暧昧可疑的印象,但对
于他自己来说,他的想法是完全坦然和诚实的。
戴维的整个存在方式,建立在其内“自我”与外在“人
格”的分离之上。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状态在没有其“人
格”(即他与别人打交道的奇特的行为方式)的情况下,也存
在了好几年。
表面现象无法揭示这样的事实:戴维的“人格”并非真
实的自我表现,而主要是一系列的人格扮演。他认为自己在
????

-----------------------页面90-----------------------
分裂的自我71

中学期间主要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早熟的中学生,聪明过人,但
多少有点冷漠。然而他说,到15岁那年他就认识到,这一角
色行不通了,因为“它的声调让人讨厌”。于是,他决定修改
这一角色,使它招人喜欢,“取得理想的效果”。
但是,他用以维持自身存在方式的努力受到两种威胁。其
中第一种并没有带给他太多的麻烦。这一威胁是在不知不觉
间变得自然起来的危险。作为一位演员,戴维希望自己始终
与所扮演的角色保持距离,这样他觉得自己是情节的主人,以
完全清醒的意识控制了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准确地把握对他
人产生的效果。因而,变得自然就是愚蠢,只能让人可怜自
己。
第二种威胁就比较具体了,令他感到无可奈何。戴维真
正向我抱怨的就是这种威胁而不是别的,它使戴维的整个生
存技巧面临崩溃的危险。
在童年时期,戴维一直非常喜欢对着镜子扮演角色,如
今依然。但是现在,在这种对镜扮演中,他不知不觉沉浸于
一种特殊的角色之中,换句话说,当他在镜子面前扮演这种
特殊角色时,就不知不觉变得自然起来。这种特殊的角色就
是女人的角色。戴维发现,这是他的败着。在镜子面前,他
穿穿母亲遗留下来的服饰,或者扮演著名悲剧中那些女性形
象。渐渐地,他开始感到身不由己:不仅走路、说话像女人,
甚至也像女人那样观察和思考。这就是他目前的状态,这就
是他对自己目前奇装异服、古怪举止的解释。他说,他感到
唯有如此,才能阻止自己陷于那些女性角色之中,那些女性
角色不仅要吞没他的行动,甚至还要吞没他“自己的”自我,

-----------------------页面91-----------------------
72分裂的自我

要否定他所渴望的对自身存在的把握和控制。他厌恨自己目
前这种斗篷一手杖式的角色,也知道别人都在嘲笑他,但他
身不由己。他知道唯有这一“精神分裂性”的角色能够保护
自己,使自己免于被自己内在的女性所完全吞没。他知道,这
种女性不仅内在于自己,而且随时都可能跃然而出。
在下面的篇幅中,我们将对这一类人加以讨论,戴维正
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很明显,如果不深入这种精神分
裂性状态的细节,就不可能理解这一类人。就戴维的个案而
言,我们必须对下述内容作出详尽的描述:戴维“自己的”自
我的性质、这一自我与戴维“人格”的关系、“自我意识”和
“脆弱”对于戴维的重要性、他精心进行人格模仿的意义,以
及一个异己的“人格”是如何让它自己(她自己)入侵了戴
维的“人格”(这一入侵显然是自发的,它不受戴维控制,反
而要威胁到他“自己的”自我的生存)。
根本的分离存在于戴维所谓他“自己的”自我及其“人
格”之间。这种分离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研究者的面前。在
戴维这样的人看来,他们所谓“自己的”、“内在的”、“真正
的”、“真实的”自我,是与他们所有可观察的行为相分离的,
是与戴维所谓“人格”相分离的。出于方便,可以把这“人
格”称为个体的“假自我”或“假自我系统”。我之所以建议
以假人格系统相称,是因为这样一些个体所拥有的“人格”、
?????
假自我、面具、“模样”或面具人格可能存在于各种不同部分
自我的混合体之中,而这些不同部分的自我,没有一种因为
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具有了自身综合的“人格”。对这样的个
体进行仔细的了解,可以发现其可观察的行为可能包括相当

-----------------------页面92-----------------------
分裂的自我73

精心的人格模仿,与之伴随的是各
 
?可能的强迫性行动。研
究者可以明确观察到的不是单个的假自我,而是一组部分自
我,其中只有某些是精心炮制的。如果其中任一单个的部分
自我都得到充分的变化,那么这些部分自我是可以组成人格
的。正因为如此,我建议将这样一种由部分构成的整体称为
假自我系统。
存在于这样一种精神分裂性状态的“自我”,通常或多或
少是非身体化的。这样的自我被体验为一种精神实体,它进
入了克尔凯郭尔所谓的“封闭”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个体
的行动没有让人感到是其自我的表达。戴维所谓其“人格”而
我建议称为假自我系统的这些行动,是分离的,只有部分是
自发的。自我并未感觉到在参与假自我的行动;假自我的行
动给人的感觉是越来越假,越来越浮。另一方面,自我自己
把自己封闭起来,把自己看作“真正的”自我,而将其面具
人格视为虚假的。个体抱怨自己虚废并缺乏自发性。然而,与
其愿望相反,他的自发性会因此越来越低,他也会越来越觉
得自己虚废。他抱怨自己不真实,脱离现实,不能有效地组
织生活。从生存论的意义上说,个体的这些抱怨在很大程度
上是正确的。他的自我有高度的自我意识,并且通常以高度
批判性的态度注意着假自我。另一方面,他的自我又是其假
自我或面具人格所独有的特征,其自我意识是很不完善的。正
因为如此,他的自我通常是不完全的。然而,假自我系统会
进行全面的扩张,从这种扩张中,或从这种扩张的一部分之
中,自我会感觉到自身的危险处境(参见戴维对女性角色的
恐惧)。

-----------------------页面93-----------------------
74分裂的自我

如果用“自我意识”(见第七章)一词意指另一种完全相
反的情况——即那种为他人所观察的感觉,那么,就上述情
??
况而言,个体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可怕的“自我意识”。
上述亦表明,个体对他自身的关系具有不同的层面,而
不同层面之间关系的变化,又总是与个体的人际关系相联系。
??
这些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它们与人和人之间发生的现象完全
不同。
就所论情况而言,个体的自我关系变成一种假人际关系,
而自我则把各种假自我当作他人去处理,这些他人是被自我
非人化了的。戴维就是一个例子,他身不由己地扮演了某个
他所厌恶的角色,对此他说:“它的声音令人厌恶。”从所扮
?
演的角色中,自我由里向外打量观察角色的虚假言行,并且
像旁观者一样感到憎恶。所有这一切表明了一种企图:个体
想在完全不依赖外界人事的前提下,在自身内部创造各种人
事关系。个体在自身内部创造了一个小宇宙;不过这一孤独
的、自我中心的、隐秘的、内在的“世界”当然只是一个虚
幻的世界,一个不可行的世界,无法与我们共有的、唯一的
真实世界相提并论。其实,正因为如此,精神病学才有了存
在的必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一位精神分裂性个体,将试图努
力通过封闭在自身存在之内变得无所不能,而不依赖与他人
之创造性的关系,不依赖各种创造性的关系形式,因为这些
关系形式本身要依赖于他人和外部世界的存在。他自己会觉
得,他就是一切人和一切事,但这是不真实的、不可能的。在
他看来,孤独带来了自由、自足和自控。这些想象的好处对

-----------------------页面94-----------------------
分裂的自我75

于真实的自我是安全的。
当然,这一投射性的防御机制也有其不利的方面,那就
是,它是不可能的,是一种虚假的希望,并将导致持续的绝
望;此外,这一防御机制还必然导致持续的、痛苦的虚幻感。
这是因为,虽然那隐藏的、封闭的自我参与了假自我系统的
各种准自主性的活动,但它本身并不承认这种参与(除非表
现为别的面具人格,正如在戴维的案例中我们看到的一样),
因而,它只能获得一种纯“精神性的”存在。进而言之,这
一封闭的、孤立的自我无法通过外部经验丰富发展自己,因
而,其整个内部世界将变得越来越贫乏,直至个体感觉自己
全然是一团虚空。这也就是说,全能感和万有感,原来是无
能感和虚无感的孪生物。表现在个体身上,在某一时刻,个
体会感觉自己身在此地,内在充实而富有;相形之下,外在
??
的生活在那儿运行,在他眼里是多么贫乏可怜。此时他感到
??
自己的优越性,感觉自己超越于生活之上。可是,在某一时
刻,个体又会渴望重新进入生活内部,渴望让生活进入自己
??
内部。此时,个体会感到自己内在的死亡,会产生深深的恐
??
惧。
这样一种精神分裂性个体身上的关键特征,在于他所遭
受的各种焦虑的本质;我们已经描述过这些焦虑的表现形式,
如吞没、爆聚等等。我们还描述过各种畏惧,如丧失内在自
主性之畏、丧失自由之畏等等;还指出了,这些畏惧实质上
是害怕由自主的人变为事物,变为机械,变为石头,变为东
西,变为它,也即害怕被僵化。
我们还研究过,精神分裂性状态的发展是怎样强化了这

-----------------------页面95-----------------------
76分裂的自我

些焦虑。
当自我放弃了身体及其行动,并退入纯精神的行为,它
就会感觉自己是一个实体,这实体或许存在于身体中某处。我
们已经指出,个体的自我把与他人的任何一种关系看作是对
其身分的威胁,在这种威胁面前,个体将努力维持自身的存
在;而刚才提及的向纯粹精神状态的退缩,则正是这种努力
的一部分。这样的自我只有在隐蔽中和孤独中才会感到安全。
当然,对于这样的自我而言,无论他人是否在场,它都能在
任何时候进入孤独状态。
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
在他人的目光面前,精神分裂性患者会比一般人感到更
“脆弱”,更不堪审视、不堪暴露。当他尚未尖锐地意识到他
人的审视(即所谓“自我意识”),那么,他还能通过这种或
那种方法,暂时得以避免自己的焦虑被证实。要么把他人变
为事物,并相应地把自己对这一事物的感情非人化和客体化;
要么就装作冷漠。非人化的方法和冷漠的态度密切关联,但
并不十分同一。被非人化者可被当作使用、操作和行动的对
象。正如我们在第一章指出,与一个人相对应,一件事物的
???
基本特征在于:事物没有主体性,因而无法具有回应的意向。
而就冷漠的态度而言,个体以漫不经心的、生硬无情的方式
对待人或事,就好像他或它无关紧要;从根本上说,就好像
他或它并不存在。一个人,只要有那么一点儿主体性,他也
可能是重要的,一件事情也可能很有意义。冷漠的态度否定
人和事的意义。我们还记得,僵化正是珀尔修斯用以消灭敌
人的手段。用美杜莎之头的目光,他把敌人变为石头。僵化

-----------------------页面96-----------------------
分裂的自我77

是消灭敌人的一种手段。当然,如果我们充分确信自身的生
存,那么,即便我们感到别人的目光不把我们当人而是当作
一样东西,我们也不会害怕。换句话说,对于“正常”人来
说,被别人视为物并非灾难性的威胁;只是对于精神分裂性
个体而言,他所遭遇的每一道目光似乎都来自美杜莎之头,使
他感到隐含着可怕的力量,试图消灭或毁坏他那风雨飘摇的
内在生命。正因为如此,他拼命要将他人先变为石头,以为
这就是使自己免于被僵化的手段。通过这种手段,他感到获
得了某种程度的安全。
概而言之,精神分裂性个体并未致力于防止自身部分身
体的失落。宁可说,他的全部努力俱用于维护他的自我;而
??
这种维护,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是不稳定、不可靠、没
有保证的。个体将始终陷于这样一种恐惧:害怕消失在非在
之中,害怕陷于威廉?布莱克①所谓作为最后一着的“混乱的

非在”(BB)之中。他的自主性受到吞没焦虑
chaoticnonentity
的威胁。他不得不保卫自己,以免主体性和生动感的丧失。正
因为他自己感到空虚,因而,与他人有关之饱满的、实在的、
生动的现实,对于他就成为一种冲击。他始终无法把握这冲
击,它随时可能发展为爆聚,使他的自我面临被彻底压倒和
否定的危险,一如突然涌入的空气否定真空,或水注满水库。

①威廉?布莱克(1757—1827):英国诗人、水彩画家、版画家,其艺术独

具慧眼和创造性,新颖、简练,表达思想感情率直而有力,深切关注人

的灵魂世界和生存难题,因而对当代哲学和美学思想有较大的影响。

——译 注

-----------------------页面97-----------------------
78分裂的自我

他人是现实的、活生生的,精神分裂性个体害怕与他人之现
实的、活生生的辩证关系。他只能与被他非人化了的人建立
关系,只能与他自己幻想的产物(心象)建立关系,甚或只
能与物、与动物建立关系。
因此,我们认为,我们所描述的精神分裂性状态,可以
理解为一种企图:企图维护一种结构不稳定的存在。后面我
们将进一步指出,存在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结构,在童年早期
就已发生和形成。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基本结构和基本要素
(例如,时间的连续性、对自我和非自我的区分、幻想与现实,
等等)都具有确定的稳定性,因而可视为理所当然。在这种
稳定的基础上,我们所谓“人格”中某种可观的弹性或灵活
性得以存在。然而,在精神分裂性人格结构中,却缺乏上述
稳定性和安全性。这是放弃自身存在基础并在不现实的超结
构中寻求脆弱补偿的结果。
如果个体的整个存在未能得到保护,个体就会沿着他的
防卫路线一直退缩到底。为了维护他的“自我”,他将不惜否
定一切。然而悲剧在于,如此保卫自我,实质是在摧毁自我。
在精神分裂症状态中,明显的、实际的破坏和解体,并非产
生于外部敌人(实际的或假想的)的打击,而是上述内部防
卫机制的毁灭性后果。

-----------------------页面98-----------------------

 
?;分裂的自我79

第五章 精神分裂性状态
    中的内自我  

你可以逃避这世上的痛苦,这是你的自

由,也与你的天性相符。但或许,准确地说,你

唯一能逃避的,只是这逃避本身。

弗兰茨?卡夫卡

在我们所描述的精神分裂性状态中,自我与身体之间存
在一种持续的分裂。个体自认为是真实自我的东西,却或多
或少表现为非身体化的;而身体的经验和行为,却转而表现
为假自我系统的成分。
对上述分裂中的两种要素,有必要加以更详尽的考虑。此
外还需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对精神或非身体化
自我加以考虑。
大家知道,在普通人身上,也会发生自我与身体的暂时
分离。一般而言,对大多数人来说,当他们发现自己被封闭
在某种具有威胁性的经验之内,而且从生理上说又没有逃避
的可能时,就容易表现出这种分离。这是一种通常的反应。集

-----------------------页面99-----------------------
80分裂的自我

中营的囚犯就试图这样生存,因为,无伦从空间上还是从时
??
间上说,他们都看不到出路。唯一的出路是一种生理的撤退:
“脱离”身体,“进入”自我。作为一种特征,这种分离通常
伴随着这样一些想法:“这好像一场梦”、“这多半不是真的”、
“我不相信这是真的”、“看起来没有什么”、“我无法相信”、
“这与我无关”,等等,并伴随着被分离和被剥夺的各种感受。
在这种情况下,身体会以正常方式继续各种外部行为,但在
内部,身体的行为却被感觉是朝向自身的,是自发的。
然而,经验的这种梦的性质或非现实性,以及行为的自
发性,并未影响自我的状态:这时候,自我远未“休眠”,相
反格外警觉,思考和观察也可能格外清醒。
自我与身体的暂时分离也可以在睡梦中表现出来。
一位19岁的姑娘出于某些原因害怕即将来临的婚姻,当
婚礼日益迫近时,她梦见自己坐在一辆小车的后座,没人驾
驶,小车却自己在行驶。这位姑娘并非精神分裂性个体,但
却对特殊情况作出了精神分裂性的防卫反应。
R接受治疗后不久便作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公共汽
车上车的踏板上,车没人驾驶,在他跳离以后继续向前行驶,
摔得粉碎。经过4个月的心理治疗,他作了另外一个梦。“我
正在追赶一辆公共汽车。突然,我发现自己站在车的踏板上;
与此同时却仍在车后追赶;我竭力想追上自己,但车比我跑
得快。对此我感到害怕。”我们情不自禁要把这个梦解释为一
个度量,它表明我们希望看到的某种转变。
可以举出很多这种暂时分离的例子,这是一种普通的经
验。有时,它被我们有意识地弱化了;但更多的时候,它却

-----------------------页面100-----------------------
分裂的自我81

是个体无法控制的。不过,我们讨论的主要对象是非常态的
患者。对于他们来说,自我与身体的分离并不仅仅是对特定
危险境况的暂时反应——当危险过去以后,这种反应也就消
失了;相反,对于他们来说,这种分离是基本的生活定向。如
果追溯这些非常态的生活,通常会发现,它们似乎从婴儿期
的最初几个月就开始了——那时,上述分离已在形成和发展
之中。对于“正常”个体,如果置身于威胁其存在的处境中,
且无可逃避,那么他就会进入一种精神分裂性状态,竭力试
图超越这一处境——即便不在生理上,至少也在精神上变成
精神的观察者,超然地和漠然地观望着自身身体的所作所为
及其遭遇。“正常”个体尚且如此,因而可以设想,那些其在
世方式始终呈现分裂状态的个体会感到,对于他——如果不
是对于我们——来说,这个世界从每一个方面威胁着他的存
在,并且无可逃避。对于这样的人,事情确系如此。对于他
们,世界是无形的囚牢,是没有铁丝网的集中营。
偏执狂患者有着特殊的困扰,他老觉得有人在跟他作对;
有人在密谋窃取他的脑子;卧室的墙里隐藏着一台机器发射
脑电波软化他的脑子,或趁他睡熟时对他施行电击;等等。在
这种状态中,他感觉为现实本身所困扰。世界就其本身而言,
???????????
他人就其本身而言,对于他都是一种危险。
于是,自我着手寻求安全感,其手段正是力图通过非身
体化的存在来超越这个世界。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自我
会感到自己脱离了一切经验和行动。其结果,它变成了一个
虚空。一切在彼,在外部;但却无物在此,自身内部空无一
物。不仅如此,那种把世界拒之门外的需要,非但没有缓减,

-----------------------页面101-----------------------
82分裂的自我

反而强化了自我对于一切在彼的恐惧以及被压倒的恐惧;而
在此同时,自我可能超乎一切地渴望参与到世界之中。这样,
自我最大的渴望就表现为最大的软弱;而屈服于这一软弱又
是自我最大的恐惧,因为,自我害怕它的虚空会因参与世界
而遭到否定,害怕被吞没,害怕失去身分,这身分象征着自
我的超越——哪怕这是一种虚空中的超越。
自我的这种内在分裂意味着,它从未直接显示于个体的
各种表达和行动,它也从未有过任何自发的或当下即时的经
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始终保持一个僵硬不变的距离。在这
样一种基本的知觉和行动方式中,自我与他人以及世界之间
任何直接和当下即时的关系,都将变得是无意义的、无用的、
虚假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用图解的方法帮助我们描述两种
不同的状态,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必然遵循其中一种。
在图一中,自我真实地感知对象。自我体现出来的思想
感情是生动的,让人感觉是有要点、可把握的。自我所承诺
的行动是真实的、真诚的。
图二则显示了另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个体把自己
与他人的所有交往都推诿于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在他的
存在之内 可并不等于“他”;这个系统只能体验到不真实的
世界,而属于这个系统的一切,都让人感到是虚假的、虚废
的、无意义的。
这样一种虚废、无意义和无目的之心态,每个人都会在
此时或彼时或多或少感觉到;只是对于精神分裂性个体而言,
这种心态特别显著,特别持久。这种心态的根源在于,知觉
的大门和行动的大门没有掌握在自我手里,而是被假自我所

-----------------------页面102-----------------------
分裂的自我83

左右和控制。这假
自我作为一个系
统,其有关部分与
“真”自我相分离;
在个体与他人和世
界的关系中,这一
假自我系统阻碍、
排斥着真自我的直
接参与,由此必然
产生知觉的不真实
性以及行动的虚假
性和无意义性。
这样,在个体
自身的存在之中,
&
 
?nbsp;可以感到一种假二
重性。他不是以完
整的自我与世界打
交道,而是推诿自
己与外界人事的当
下即时的联系,部分地放弃自己的存在。可用公式说明如下:

在正常状态中,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应该是:
(自我C身体)D他人
但对于类精神分裂症个体而言,情况却是:
自我D(身体—他人)

-----------------------页面103-----------------------
84分裂的自我

也就是说,自我未能与真实的人和事物建立直接的关系。
当这种情况发生在患者身上时,患者的自我就会竭尽全力,维
护关于其自身的真实感、生动感以及身分感。
再联系图一、图二。在图一所示的正常状态中,我们看
到一种良性循环:由于自我与他人建立了直接关系,世界的
现实和自我的现实彼此相互强化。在图二中,我们看到一种
恶性的循环:一切都变得越来越不真实,越来越没有生命;爱
无法实现,恐惧取而代之;到后来,个体会绝望地感到一切
都停滞不前,淤积在一个再也走不动的地方。无运动之物,无
生动之物;一切死寂,连自我本身也无法幸免。自我为分离
所阻,无法接近真实性和生动性,无法具有饱满的经验。个
体无法体验到良性循环中与他人那种创造性的关系,无法体
??????
验到自我与他人的相互强化、相互丰富;相反,个体只能作
出条件反射,作出机械的反应。这种反应一时看来是有效的、
稳定的,但没有“生命”在其中(无生命力的关系)。一种类
???????
似它-它反应代替了健全的我-你关系,这种反应只能导向
毁灭。
在这种情况中,内自我试图寻求确定的(明显的)补偿。
这样的自我会怀有某些确定的观念、希望或幻想,内心的真
诚即是其中一种。关于这种内心的真诚,我们已在前面第四
章关于戴维的案例中看到过了。正因为与他人的所有交往都
充满了伪装、暧昧、虚伪,因而,个体转而追求一种自我关
系,这种关系中反过来充满了一丝不苟的真诚和坦率。一切
都或许要隐瞒他人,但没有必要隐瞒自己。在其中,自我企

-----------------------页面104-----------------------
分裂的自我85

图把自己变成“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把它自己和它自己联系


起来”,同时却排斥其他一切。由此引起自我内部进一步的

分裂。个体的存在分裂为“真”“假”自我,真假自我如前所

述都丧失了其真实性,但它们都在自身之内破碎成为新的亚

系统。因而,在自我所具有的与它自身的关系中,我们可以

发现第二种二重性,那就是,内自我进一步分裂而具有了与

它自己的一种虐待-受虐关系。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内自我

甚至就将开始丧失其不得不首先具备的身分——我们已经指

出过,内自我最初是作为一种手段产生的,其目的是企图牢

牢把握不稳定的身分感(关于此点的临床解释,特别参见罗

斯的案例,见后面边码第150页)。

当个体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危险和害怕的世界中,其畏惧

又未能被爱所缓和,个体就会倾向于用前述类似它-它反应

代替健全的我-你关系。此时个体害怕周围的一切。任何一

种冲击都可能使他感到是毁灭性的,使他感到爆聚、洞穿、破

碎和吞没的威胁。此时他会害怕自身的一切“运作”,害怕任

何东西逸出自身,害怕在任何经验中失落自己,等等;一句

话,他害怕自己被用竭,被耗尽,被抽空,被夺取,被吸干。

也就是说,自我希望控制;而自我的孤独,则是这一需

要的必然结果。他宁可偷取,而不愿被他人给予;宁可给予
??
他人,也不愿——如他所感觉——被他人偷取自己身上任何

东西。例如,正如我们在戴维及其他案例中看到,对于谁或

①见克尔凯郭尔:《对死的厌倦》(,1954年),但
TheSicknessuntodeath

用于此处含义已大为不同。  ——原 注

-----------------------页面105-----------------------
86分裂的自我

者什么进入了自己内部,谁或者什么离开了自己内部,个体
都不得不力图加以控制。我们已经指出过,这一防卫系统是
惨淡经营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存在性安全感的缺失。对
自身存在确信不疑的个体则无需这样的防卫系统。然而,对
那些无法确信自身存在的个体而言,他们想让自己超越性的
自我脱离危险,想遥控直接经验和行动;而这种努力将导致
各种非希望的结果,由此造成的损害,可能要比实际得到的
好处大得多。
处于孤立和分离状态的自我无法承诺与他人的创造性关
系,相反被各种先入为主的幻觉、思想、记忆等等(心象)所
左右。这样一些心象无法直接向他人表达;相应地,这样的
自我也无法直接为他人所感知。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对
于这样的自我一切都成为不可能的了。无论假自我系统经历
了什么样的失败或成功,自我都不会受到什么影响。在幻想
中,自我可以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处所,可以从事任何事
情,可以拥有一切:无所不能,绝对自由——可惜只在幻想
之中。一旦着手任何实际事务,就会遭受痛苦和屈辱——这
并非失败和错误带来的必然结果,而仅仅是因为自我在必然
性和偶然性面前放弃了自己,被它们所支配。幻想的无所不
能和自由是有害的,越是沉溺于其中,就会变得越软弱、无
助、无能。无所不能和自由的幻想,只能在其自身魔幻般的
封闭性内才能得到维持。为了使幻想得以维持,不被哪怕最
微小的现实所侵扰,自我不得不将幻想与现实分离。
萨特在其《心理学与幻想》(1950年,第165—166页)中,
对上述分裂作了出色的描述:

-----------------------页面106-----------------------
分裂的自我87

……我们可以在自身内部辨认出两种不同的自我:
心怀各种意向和欲望的幻想的自我,以及真实的自我。对
于幻想的自我来说,存在着各种幻想的虐待狂和受虐狂,
存在着关于各色人等的狂想。在与现实接触的每一瞬间,
幻想的自我碎裂、消失,让位于真实的自我。这两种自
我就其各自的本性而言,不可能并存;它们是两种不同
的客体,其各自的感觉和行动完全无法通约。
因而,可以认为,不同的个体应该归为两种类型,分
类的依锯是个体的生存趋向:是趋向幻想的生活,还是
现实的生活。但是,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幻想型生活的
标志,这绝不是对对象的简单比较和选择。例如,我们
不应认为,一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与病态的梦幻者是要
用非现实的、更诱人的内容去取代生活的现实内容;不
应认为,他们力图视自己的幻想为真实呈现的客体,据
此决定自己对这些幻想客体的反应,以便忘记它们非现
实的性质。不,喜好幻想型的生活,并不仅仅像普通人
喜好财富、美,以及其他奢望一样,只要将它们非现实
的性质置之不顾就行了。喜好幻想型的生活,还需要对
????
其幻想的性质投之以“幻想的”感受、感情和行动。这
不仅仅是选择这种或那种幻想,而且在于幻想的状态。这
种状态体现在每一件事情之中;它不仅仅是逃避现实的
内容(贫穷、受挫的爱情、事业的失败,等等),而且是
逃避现实的形式,逃避现实呈现的特征,逃避现实要求
??
我们所作出的反应,逃避我们自己的行为对客体的适应,
逃避无休无止的知觉,逃避它们的独立性,逃避发展它

-----------------------页面107-----------------------
88分裂的自我

们的感觉方式。

幻想和现实之间的这种分裂,正是明可夫斯基(B
Minkow
)关于孤独症概念的核心。
ski
然而,问题在于,生活在幻想而非现实中的人,他自己
???
变得不现实。对于他来说,实际的&ldq
 
?uo;世界”变得萎缩和贫乏
?????
了;“现实的”物质世界和他人不再是创造性幻想的源泉,越

来越失去其自身的意义。幻想,由于它从某种意义上说并未

落实到现实中,或者没有从“现实”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因

而愈来愈空洞和涣散。“自我”与现实的联系本已薄弱,现在,

随着它越来越深地卷入与自身幻象(心象)的幻想性关系,它

便愈来愈不现实,愈来愈幻想化了。

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如果没有开放性的回路,那么幻想

就会失去限制。如果没有补偿性修复的意愿,那么,个体的

罪感就会淡化,不再急于回到正常状态。此时,个体将在幻

想中走向崩溃。这种崩溃将愈演愈烈,无法控制,直至世界

和自我在幻想中化为灰烬。在精神分裂性状态中,世界是一

片废墟,而自我则(显然)死亡。无论怎样的行动,恐怕都

无力带来新生。

也就是说,欲望带来相反的后果。现实的荒诞进犯幻想


的天国,而鬼魂却在人间行走。也就是说,自我的身分再次

沦入危险。

①见穆尔(A,1887—1972,美国女诗人。——译 注):《诗集》。
MMoore

——原 注

-----------------------页面108-----------------------
分裂的自我89

对于这种情况,说自我只与自身相联系,并不十分正确。
这种说法必须从一方面加以限制,而从另一方面加以引申。前

面我们已经指出,我们此处讨论的,是一种直接的、当下即

时的关系(联系)。这就作出了所需要的限制,因为,在自我

与他人之间,甚至在自我与他人之存在的诸层面之间,这种

直接的、当下即时的关系,恰好是不可能的。

例如,一位患者的生活表面上沿着相对“正常的”道路

进行,同时却存在着内在的分裂。他诉说了自己深深的苦恼:

他无法与自己的妻子性交,除非把妻子另作一番想象。这就

是说,他与妻子在肉体上发生了关系,但在此同时,他精神

的肉体却只能在一旁观看并幻想自己正与想象的妻子性交。
??

由此引起的罪感,使他寻求精神治疗。

这个例子说明了幻想与现实分裂所导致的后果。自我逃

避与现实中人的直接关系,却代之以自身对自身,以及自身

对自身所假想之物的关系。自我可让自己与那种对象发生当
??????????????
下即时的关系,该对象并非现实中人,而仅系其自身幻想或
????????????????????????
回忆的产物。当然,即便对个体自身而言,这一点并不总是
?????
那么明显的,对他人而言更其如是。上述患者的妻子很难知

晓,她的丈夫感觉“他”从未直接与她性交;他只是与自己

关于她的心象性交——这一心象与现实中的她符合得很好,

但他内心却知其有别。

①后面第八章我们将看到彼得()所感受和经历的罪感,它与此处讨
Peter

论的精神分裂性罪感是相关的。我认为,人们对后者迄今尚无充分的认

识。  ——原 注

-----------------------页面109-----------------------
90分裂的自我

这是一种逃避,其特征之一在于,自我从中能享有一种
自由感。自我害怕失去这自由感,它知道,如果它回归现实,

它就会失去这自由感。这一点,对于知觉和行动两方面都一

样。就知觉而言,例如,对于上述患者,无论他在作爱时是

多么孤独,他的自我感觉总是安全的:心智保有自由,虽然

这自由最终令他产生罪感。

就行动而言也有同样的问题。在他人看来,个体的行动

可能显得确切无误,得到个体的承诺。但是人们最终会发现,

在“他”所进行的行动中,“他”感到他并未“真正”干些什

么事情。正因为如此,我们上面那位患者说,“他”知道自己
从未“真正”性交过,虽然金西①绝不这样认为。如果一位患

精神病的百万富翁说,他从未“真正”拥有过什么金钱,那

么他与上述患者的情况就明显相似,虽然也很微妙。在后面

第十章我们将看到,上述情况的原因大概在于现实感的丧失

(当然,这是金西意义上的现实感)。当这种丧失是如此彻底

时,个体对其自身“生存性”真理的表达,就会变得跟我们

对事实的描述一样;而我们的事实,是在一个共同的世界中

得到一致确认的。

可以设想,如果上述患者不是说他从未与自己的妻子

“真正”性交,而是说这个与之作爱的女人并非他真正的妻子,

那他就是精神病人。然而,从生存论的意义上说,这一说法

却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从生存论的意义上说,他“真正

①金西(,1894—1956):美国动物学家,人类性行为研究者。
Kinsey

——译 注

-----------------------页面110-----------------------
分裂的自我91

的”妻子是他自己幻想的产物(幻象或心象),而并非床上这
个人。
在精神分裂性的个体身上,其非身体化的自我无法真与
什么人结婚,它永远存在于孤独之中。当然,患者这种内心
的孤独及其对承诺的放弃,并非没有自我欺骗在其中。
上述患者这样的人,对行动始终抱有疑虑。行动最终是
局限的。行动是对可能性的否定,是对自由的否定。对于这
样的个体,每一行动中必然是包含着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
性质;正因为如此,“自我”不可能陷于其中。
关于行动,黑格尔(1949年,第349—350页)早有以下
论述:

行动是直截了当的、确定的、有普遍意义的;行动
被人们作为抽象的、独一无二的整体加以把握;行动是
谋杀,是偷窃,是利益,是勇敢,等等,是任所说之物。
????
它是如此这般、如此这般,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表征;
?
它是事实本身。它是如此这般,而个体则是它之所是。行
???
动是直截了当的事实,个体置身于这事实之中。对于他
?
人来说,他是他本身之所是,并且也带着确定的、普遍
的人性,而不再仅仅“意味着”这、“假定为”那。无疑,
个体并未被迫固守这一精神形式。但是,当其存在作为
存在成了问题时,当其存在之身体形态和行动彼此冲突,
两者都力争要作为个体真正之现实时,具体行为本身就
??
代表了个体真实的存在——而不是他的形象或形态;后
两者会表达他“意欲”由行动所表达之物,或表达他所

-----------------------页面111-----------------------
92分裂的自我

能采取的行动,而这是任何人都能“假定”的。同理,另
一方面,当他的对外表现受阻时,当他内在的可能性、能
力或意图遭挫时,具体行为本身就将被视为他真正的现
???
实,即便他在这一点上欺骗了自己,即便——在他由行
动转入自身内部之后——他意欲在其“内部世界”中成
为别的什么,而不是他在行动中之所是。个体性不得不
让自己承诺充当客观成分;当它发展进入具体行为,无
疑就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面临着被改变和被滥用、被
误解的可能。但是,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行动的性质——
无论具体行为是否为(结为一体的)真实事情;或者,无
论它是否仅仅假装或“假定为”对外表现(这表现本身
是无用的,并且总会消逝)。客观化并不改变行动本身;
它只表明具体行为是什么,换句话说,只表明它是否是
&
 
?nbsp;??
或是否无。
?

不难理解,为什么精神分裂性的个体如此厌恶行动;正
?
如黑格尔所描述,行动是“直截了当的、确定的、有普遍意
义的……”然而,个体的自我却希望自己变得复杂、不确定,
并且独具特质。行动是“任所说之物”,但个体绝不愿成为任
??
所说之物;他一定要使自己始终不被把握和控制,始终变幻
不定,并且具有超越性。行动是“如此这般、如此这般……
它是如此这般,而个体则是它之所是”。但是,个体却必定要
尽一切努力不是其行动之所是,否则他就会孤弱无助,成为
最可怜的人。“行动是直截了当的事实,个体置身于这事实之
中。对于他人来说,他是他本身之所是……”但是,这又刚

-----------------------页面112-----------------------
分裂的自我93

好是他最恐惧之物可能发生之处,并且还刚好是他力图用虚
假自我加以逃避之物,这种逃避使“他”绝不是他真正与他
人相处时的样子。“他”,他的“自我”,是无休无止的可能性、
能力、意图。行动始终是虚假自我的产物。行动或具体行动
绝非个体的真正现实。个体希望的是永远不“承诺充当客观
成分”——因而,个体的具体行动始终是(或者说至少个体
自己相信是)假装,是假定为对外表现的;此外,个体还会
尽其所能,主动培养“内在的”消极性——把自己所作的一
切说成是“徒劳”。长此以往,“他”身上将没有什么东西能
生存于这个世界上,能生存于现实中,生存于“客观成分”中;
其自我将留不下一点痕迹。因而,自我在知觉和行动两方面
都退回自身,不再承诺充当“客观成分”。正如不存在自发性
的知觉,也不存在自发性的行动。由于个体逃避了对行动的
承诺,因而,其知觉也就让人感觉像是对行动的承诺,这种
承诺危及个体所拥有的自由:成为无物。
由于自我“不承诺充当客观成分”,它就可以自由自在地
做梦,幻想一切。由于不考虑客观成分的存在,自我对自己
而言可以意味着一切——拥有无条件的自由、力量、创造性。
但是,它的自由、它的无所不能,其实只是虚空中的儿戏;它
的创造性,也不过是产生幻想的能力。因而,内在的诚实、自
??????
由、无所不能,以及创造性,虽然被“内在的”自我珍视为
????????
理想,但却被共生的、扭曲了的自我分裂感、缺乏真正自由
之感,以及彻头彻尾的无能感和虚废感所抹煞。
当然,在这里我主要关注的是,精神分裂性状态是如何
发展成为精神病,而并非是描绘其中内含的各种可能性——

-----------------------页面113-----------------------
94分裂的自我

这些可能性会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其他方向。但是我们必须
记住,就初始的精神分裂性状态而言,个体精神状态的恶化
和解体,仅是一种可能。十分清楚,真正的自由、力量和创
造性,是可能达到和实现的。
许多精神分裂性的作家和艺术家,都不同程度地远离他
人,生活于孤独之中,但他们却同世间诸事物成功地建立了
创造性的关系,使之成为他们艺术创造的源泉。不过,这并
非本书关注的主题。在本书中,我主要关注精神分裂性状态
的发展,我的思考只瞄准范围不大的一片领域。
回到我们的思路,尽管自我有着自由和无所不能的姿态,
但是,它对“客观成分”的逃避,却使它陷于无能的境地:
“现实”之内它没有自由。而且,即便在它那被现实所包围的
???
飞地之中,在远离现实的状态中,它始终无法摆脱(如它自
己所感觉)爆聚之“现实”或吞没之“现实”的威胁;并且,
虽然它专注于自身及其自身的对象,它仍然高度清楚地认识
到,它在他人眼中也是一个对象。就这样,我们所描述过的
精神分裂性防卫系统的特殊性质,使精神分裂性个体的悖难
处境不断恶化。
当然,上述个体也许始终拥有选择的机会,他或者承认
自己脱离现实的状态,或者致力于参与到生活之中。但是,精
神分裂性的防御“现实”的机制,存在着重大的问题。在这
种机制中,现实中的危险因素和威胁性质,有被不断延续和
强化的趋势。自我参与生活是可能的,但同时必须面对剧烈
的焦虑。卡夫卡对此知之甚深,他说:唯有通过焦虑,他方
能参与生活;也正因为如此,他无法没有焦虑。对于精神分

-----------------------页面114-----------------------
分裂的自我95

裂性的个体来说,直接参与进生活,会使他感到一种持续的
?
危险,那就是被生活摧毁,因为,正如我们说过,自我的孤
独状态实际上是自我的一种努力:在自主性和完整性面临威
胁时维护自身的存在。
也就是说,精神分裂性自我必须理解为这样一种企图:陷
于基本的存在性不安的个体,面对根本的危险,努力寻求补
偿性的安全感。在这种基本的存在性不安中,有一层面与
“自我”具有着相当特殊的联系,这一层面即是:个体对自身
生动性之主观感觉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他人的感觉;这些
他人威胁着个体这种不确定的感受。这一问题将在“自我意
识”一章得到更为充分的考虑。
与世界的自发的、自然的、创造性的关系,是一种摆脱
了焦虑之束缚的关系。一旦缺乏这种关系,个体的“内自
我”就会产生一种全面的内在贫乏感;到最后,个体会感到
自己的内在生活中充满了空虚、死寂、冷漠、枯燥、无能、荒
凉、无意义等等。例如,个体会强烈地感觉到想象力和情感
生活的枯竭。一位患者对此的解释是,这是他决心把自己与
现实相隔离的结果。他指出,他最终未能从现实获取任何东
西去补给自己的幻想。
另一位患者则陷于一种摇摆状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他
感觉体内充满力量,喷薄欲出;随后几个月,他又感到内在
一派虚空和死寂。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在“躁狂①
”期亦即他
感觉自己内在力量喷薄欲出的时期内,他真实的感觉也不过

①与抑郁相对。此患者属两种症候交替发生的躁狂B抑郁症。——译 注

-----------------------页面115-----------------------
96分裂的自我

是:体内装满了高压的炽热空气,此外别无他物,由此产生
了他那种膨胀欲裂的感觉。精神分裂性个体经常用这样一些
术语谈论自己;而同样这些术语,我们则在现象学的意义上
合理地用于谈论自我所感觉到的虚空——自我感到:它自己
即是虚空。
如果上述患者谈到他自己的空虚、无意义、冷漠、荒凉、
枯燥等等,是与丰富、有意义、温暖、友谊相比照而言的;如
果他还相信,在这广大的世界上仍存在着这些美好的东西
(当然,在患者身上,这种信念通常发展和表现为一种理想化
的幻想,与任何直接的经验相比较,便能看出是不正确
的)——那么,在患者身上,就可能产生不同情感的剧烈冲
突。本来,他感觉到剧烈的渴望,希望得到他人拥有而自己
??
却无的东西;可后来,他会发展出疯狂的嫉妒,仇恨一切他
??
人拥有而自己却无的东西,甚而希望破坏世上一切善和一切
新鲜美好富足的东西。当然,这些感情也可能被另一些相反
的心态——如轻蔑、藐视、反感或漠然——所冲淡或抵消。
患者身上这种虚空感,这种内在的贫乏感、虚浮感和无
价值感,如果压倒了他那虚幻的全能感,那么,也可能成为
巨大的动力,驱使患者去“接触”现实。荒漠枯瘠的灵魂或
自我因而渴望新的生机,但是,它不仅仅渴望分离的存在之
间的关系,而且渴望完全被他人所浸泡,所充满。
詹姆斯(参见本书边码第143页以下)曾经诉说:一个
夏日黄昏,他独自在公园散步,看着一对对情意缠绵的情侣;
突然间,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觉,好像他与整个世界融为
了一体,与天空、树木、花草融为了一体,也与那些情人们

-----------------------页面116-----------------------
分裂的自我97

融为了一体。恐怖驱使他跑回家里,沉浸到书本之中。詹姆
斯对自己说,他无权参与这样的经验;但实质上他是恐惧,他
害怕当他的自我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他就会丧失自己的身
分。他知道,要么就沉溺于自我,陷于极端的孤独,要么就
完全溶化到世界之中,舍此别无中庸之道。他害怕融入自然,
被自然吞没,害怕由此失去自我而无法挽回。然而,他最畏
惧之物,也是他最渴望之物。正如霍普金斯①所说,红尘之美,

是危险的。如果上述个体能记取他的忠告,那么无论怎样,事
情都会好得多。然而,这正是我们的个体所无法做到的。
丰富在彼,丰富被渴望着;与此相对,虚空在此,在个
体内部。然而个体感到,不丧失存在的参与是不可能的,而
且也是不充分的。因此,个体必须牢牢抓住他的孤独(缺乏
自发、直接之关系的脱离现实的状态)不放,因为这样他就
抓住了自己的身分。个体的渴望是完全的融合。然而,这同
一渴望又是他恐惧的来源,因为它会带来自我的终结。个体
不希望两个“意气相投的”存在者之间那种相互给予和获取


的关系,他不接受辩证
 
?的关系。

①霍普金斯(AA,1844—1889):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富于独特
GMHopkins

风格的作家之一,所作诗歌把纤细的情感、知识的巨大力量和强烈的宗

教情感相结合,对20世纪主要诗人艾略特、托马斯等有明显的影响。

——译 注

②柏拉图认定,友谊只能存在于“意气相投的”存在者之间。然而,《吕西

斯》一书中关于友谊之可能性的讨论,却陷于这样的困境:如果两个存

在者并不“想要”什么,那么他们为什么想要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呢?正

是在这一根本的问题上(他的自我本已充实还是“想要”什么?),精神

分裂性个体的生活容易触礁沉没。  ——原 注

-----------------------页面117-----------------------
98分裂的自我

可能发生的事情是,个体的孤独的自我之失落这一经验,
在一定的情形中能得到容忍,而不会有太多的焦虑。可能而
非必然的是,个体可以把自己失落在音乐欣赏或各种准神秘
主义的经验之中;其时自我感到与一非自我融为一体,这一
非自我也许是所谓“上帝”。然而,自我逃避其自身单调沉闷
之交际的渴望,一般说来会遭遇两种不可克服的障碍:焦虑
与罪感,它们正是上述渴望所激发的。前面已多次谈到因被
吞没而丧失身分所引起的焦虑。当然,从他人取自身所欲取,
同时又保持对获取过程的控制,方法之一即是偷取。
精神分裂性的偷窃和被抢劫幻想,即是上述困境的产物。
如果你从他人偷取你之所欲取,那么你还能保持控制;你没
有任人给予。但是问题在于,偷窃的意图,会被个体作出病
态的推广,即认为自己反过来也会被偷窃。偷窃的欲望会孕
育被抢劫的恐怖。通过偷窃所获取的任何东西,又会被他人
偷回去,这两种幻想常常是前后相随的〔参见第九章关于萝
丝()的个案〕;自己拥有的任何东西,最终都会失去——
Rose
不仅是自己所拥有,还包括自身之所是,即包括自己的自我。
????
因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声称,他们的“自我”被偷走了,
甚至防御这一持续危险的机制也被偷走了。
自我的自我封闭,其形成的最后工程,是由其自身的罪
感决定的。在精神分裂性个体的罪感中,也有着前述二难困
境:万能与无能、自由与奴役、幻想中的无所不是与现实中
的虚无。在个体的存在中看来有着各种各样的罪感来源。由
于个体的存在被分裂为不同的“自我”,因而必须弄清楚,哪
一个自我有着罪感,为什么产生罪感。换句话说,在精神分

-----------------------页面118-----------------------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8)
80%
踩一下
(2)
2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