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分裂的自我》莱恩(3)

时间:2023-08-11 19:39来源:生物导航网 作者:bioguider 点击: 2858次


分裂的自我99

裂性个体内部,不存在并且也不可能存在不相互冲突的罪感。
一般而言,可以假定,某种罪感也许源于假自我,而另一种
罪感也许源于内自我。然而,如果我们把假自我系统可能具
有的任何罪感称作假罪感,那么,我们就必须小心避免把内
自我视为“本真”或真正罪感的来源。
后面,我将在临床资料(参见边码第129页)的基础上,
对这一问题作出更深入的讨论;在此,我只希望略作准备。
如果说精神分裂性个体会相信什么的话,那么,他只相
信自己的毁灭。他不能相信,自己可以填充自己的虚空而不
会丧失什么。在他眼里,自身之爱以及他人之爱是破坏性的,
因而是可憎恨的。被他人爱,危及他的自我;而他的爱,对
他人也同样危险。他的孤独并不完全是为自己的自我,也出
于对他人的关注。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允许任何人去触摸
她,但这并非因为他们会伤害她,而是因为她认为自己会电
死他们。这种反应不过是精神病性质的表达方式,而精神分
裂性个体每天都有感于此。他会说:“我的爱对所爱者是不公
正的。”接下来,对于他可能爱及的人或事,他会“在内心”
加以摧毁,但是,他的用意正在于保护他(它)们免于被真
正的现实所摧毁。因而,如果说,这世上无所向往,无所嫉
羡,那么也就无所爱;但是,这世上也不存在什么东西可以
被他伤害,被他损削为无。这样,他的最后一着,只能是谋
杀他自己的“自我”,然而这并不像用刀抹断自己的咽喉那般
容易。于是他坠入非在的旋涡以逃避存在,可又拼命在自己
面前维护自己的存在。

-----------------------页面119-----------------------
100分裂的自我



第六章 假自我系统

“内自我”忙于幻想和观察,全神贯注。它观察知觉和行

动的过程。经验并不直接冲击这一自我(或者说,这无论如

何总是其意图),而个体的行动并不具备自我表达的性质。建

立与世界的直接关系是假自我系统的职责。现在,我们必须

对这一系统的诸特征加以讨论。

必须指出,下面给出的对假自我系统的描述,是特别就

①要想不作为自己而存在,假自我是一种方式。关于假自我这种非本真的

生存方式,还有一些更为重要的研究,试图对之作出理解。这些研究属

于生存论传统,它们是:克尔凯郭尔:《对死的厌倦》(1954年);海德格

尔:《存在与时间》(1953年);萨特在《存在与虚无》(1956年)中关于

“坏信仰”的讨论;宾斯万格:《生存失败的三种形态》(1952年)和《艾

伦?韦斯特病案》(1958年);A库恩():《伪装现象学》(1957
RKuhn

年)。在心理分析传统之内,也有一些与此至为相关的研究,如:狄尔茨

():《几种情感紊乱及其与精神分裂症之关系》(1942年);费尔
Deutsch

贝恩():《关于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1952年);冈特里普
Fairbairn

():《费尔贝恩的类精神分裂症反应理论》(1952年);温尼卡特:
Guntrip

《文集》(1958年)(参见各处);沃尔伯格():《“边缘”患者》
Wolberg

(1952年);以及沃尔夫():《精神分析临床实践中的精神分裂症》。
Wolf

  ——原 注

-----------------------页面120-----------------------
分裂的自我101

我们正在讨论的问题给出的,也即关于特殊形式的精神分裂
性存在。每个人,就其个人而言,都卷入了这样的问题:他
是否或在什么程度上“就其真实本性而言为真”。在临床实践
中,以癔症和轻度躁狂患者为例,他们都有不作为自己而存
在的方式。此处所要描述的假自我系统,是作为“内”自我
的互补而存在的;这一“内自我专注于如何维持其身分和自
由,其手段是超越、非身体化——亦即保持自己绝不被控制,
被固定,被困陷,被占有。它的目的是要成为纯粹的主体,而
排除任何客观生存。因此,除某些确定的、可能的安全场合
外,个体一般都倾向于将其整个客观生存视为假自我的表达。
当然,正如我们已经指出,也像后面将更深入地看到的那样,
如果一个人不是二维的;如果他不具有二维的身分——这身
分是为他人之身分(BB)与为自己之身分(
identityforothersiB
BB)相结合的产物;如果他不能既主观地生存同
dentityforself
时又客观地生存,而只有一个主观身分,一个为自己之身分
——那么,他不可能是现实的。
???
“不戴面具的人”的确是罕见的,甚至可以质疑:世上到
底有无这样的人。从某种角度说,每个人都戴着自己的面具;
同时另一方面,存在着许多事物,我们并未将自己充分置入
其中。“日常”生活看来就如此这般,很难是别的样子。
然而,就一些确定的重要方面而言,精神分裂性个体的
假自我有别于“正常”人的人格面具,也有别于作为癔病患
者典型特征的假面。为避免三种
 
?我形态的混淆,有必要先
作一简单的区分。
就“正常”人而言,他相当一部分行动实际上是机械的。

-----------------------页面121-----------------------
102分裂的自我

然而,这些实质上是机械的行为,并非其行为的全部。它们
不会不问青红皂白地排斥自然的、自发的表达,也不会完全
“不近情理”,不至于让个体感觉它们是外来的异己之物而试
图取消它们存在的权利。它们不会以一种自主的、强迫性的
方式,使个体感觉它们是“活的”,甚而至于感到有被它们谋
杀的危险,就好像它们已不是他自己的行动。总而言之,“正
常”个体不会被痛苦的张力所驱使,去攻击或摧毁自身内部
这种异己的现实(即机械行为),就好像这种现实有着几乎分
离的(自己的)存在。
然而,与此相反,“正常”人所不具备的上述特征,在精
神分裂性的假自我系统中却非常突出地表现出来。
癔症患者的特征在于,他把自己与自身的所作所为分离
开来,作为对自身行动的规避。对于这种技术,就我所知,最
好的描述见于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伦述“坏信仰”的一
章。在那里,对于这种假装自己不在自身行为“之中”的技
术,萨特给出了出色的现象学解释。他指出,这种对自身行
动中充分的人格含义的逃避,是癔症人格为自己建立的一套
生存方式。当然,萨特的“坏信仰”概念,其内容远非仅此
而已。
癔症患者试图通过其行动达到自身的满足,而行动的意
义却又是他所拒斥的。他的行动使其里比多欲望和攻击欲望
获得满足,这些欲望是针对他人的,他自己无法了解其意义。
因而,便产生了他那种随之而来的冷淡,也导致了他与自身
言行之意义的荒唐的分离。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状态与精神
分裂性个体之存在中的分裂,相去甚远。后者的假自我,并
???????

-----------------------页面122-----------------------
分裂的自我103

未作为实现和满足自我的工具。在精神分裂性个体身上,当
?????????????
假自我的欲望明显得到满足时,自我可能仍然处于根本的饥
饿状态。这时,假自我的行动并不去“满足”“内自我”。
癔症患者假装认为,他那些具有高度满足性的行为仅仅
是假装的,或者没有含义,或者没有特殊含义,或者,他不
过是被迫作出这些行为而已。然而,在内心深处,他的欲望
正是通过这些行为得到了满足。精神分裂性个体的假自我强
迫性地顺从他人的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它是自发的、不受
我们控制的,给人的感觉是错乱的!非真实性、无意义性、无
目的性等等,渗透了它的知觉、思想、情感、行动;它的彻
头彻尾的死寂,并非第二手防御机制的产物,而是个体存在
之基本动力结构的直接结果。
例如,一位癔症患者回忆自己的中学时代,那时他爱好


数学,轻视文学。后来,学校里演出了一场《第十二夜》,要
求每个学生就该剧写一篇文章。当时,虽然他讨厌该剧,但
却通过揣度评论权威们的口味和偏好,写出一篇高度赞扬的
文章。结果,这篇文章中了奖。“其中没有一个字表达了我的
感觉,整篇文章都是为别人写的。”患者当时就这么想。然而,
患者后来自己承认,他当时实际上已经真的喜欢这部剧了,而
??
文章中所描述的,也是他的真实感受。但是,他当时不敢承
??
认,因为这会使他陷入剧烈的内在冲突,他过去所建立的价
值体系将受到震撼;同时,这还会完全破坏他对自身的认识。
显然,这不是精神分裂症的表现,这只是癔症性神经症而已。

①莎士比亚的名剧。  ——译 注

-----------------------页面123-----------------------
104分裂的自我

后来,患者开始在各个方面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所做的事情
明明是自己内心希望的,可总要说服自己说,这不过是在做
他人之想做而已。通过这种方式,他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尽
管他自己难于承认这一点。也就是说,癔症患者的神经症反
应,表面看来似乎表明他具有精神分裂性个体那样的假自我
系统,但仔细考察就可明白,两者之间实际存在着巨大的差
异。
癔症患者总是假装不在自身行动之中,实际上却通过这
?
些行动实现自己。如果他看到自身内部强烈的罪感,他就会
感到害怕,其行动就将受到限制;换句话说,他会进入“癔
症性”瘫痪,使其有罪的自我满足行动得不到实现。
关于精神分裂性的假自我,我们有几个特别清楚的案例:
詹姆斯(边码第140页)、戴维(边码第69页)以及彼得
(第八章)。
在个人身上,假自我系统总是极为复杂,包含着许多相
互冲突的成分。在本章中,我们将试图作出具有普遍意义的
表述;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对上述相互冲突的成分逐一作出
描述。
我们还记得,詹姆斯①说:在他自己看来他不是人。在行

为中,他让自己成为一样“东西”,仅仅为了他人而存在。他
感到,母亲从未承认过他的存在。詹姆斯这种想法自有其道
理。他感到,母亲从不认为他有自由和权利过自己的主观生
活。只有从这种主观生活中,他的行动才可能表达他自己之

①见本书第三章“詹姆斯个案”(边码第47页)。  ——校 注

-----------------------页面124-----------------------
分裂的自我105

自主性的、整体的自我存在。然而,他只是母亲的傀儡,“我
不过是她的现实的象征而已”。在詹姆斯身上发生的事情是,
他只是向自身内部发展了主观性,却没有勇气让这主观性得
到客观表达。当然,在詹姆斯的案例中,他还没有完全丧失
客观表达,因为,詹姆斯能够十分清楚和有力地用话语表达
??
其“真正的”自我。对此,他知道:“我不过说说话而已。”然
而,如果注意到,詹姆斯除说话以外的所有行动,都不是由
他自身意志支配,而是被一个异己的意志所控制(这一异己
意志早已在他自己的存在中形成),那么,詹姆斯的话语就很
难说是别的什么,而是反映了他母亲的意志。这一意志来源
于与詹姆斯异己的现实,即他母亲的现实,现在通过詹姆斯
自身存在内部的源泉发挥着作用。对于詹姆斯来说,他人必
然总是首先意味着母亲,即是“作为母亲的那个人”。虽然,
詹姆斯这一假自我很大程度上是对其他人格的扮演或可笑的
模仿,但却并不必然是对母亲的模仿。眼下我们试图分析的,
是个体对他人意愿或期望(或他觉得是他人意愿或期望的东
西)的根本顺从。这通常表现在,个体过分地追求“表现
??
好”,绝不做没要求自己做的事,绝不“惹麻烦”,绝不坚持
甚至也不流露自己的意志。然而,表现好,并非是按个体自
身的主动意愿完成各种事情,被他人所称好;而是被动地与
他人而非自己的标准协调,并且还受到下述担心的激励:如
果在实际中一旦成为自己,那么会发生什么事情?因此,可
以说,上述顺从,部分说来是对个体自身真实可能性的背叛。
但总的说来,这是一种隐藏和维护自身真实可能性的手段,而
这些可能性绝没有变为现实性的危险。这只要它们完全收缩

-----------------------页面125-----------------------
106分裂的自我

到内自我之内就行了;对于这个内自我来说,一切事情在想
象中都是可能的,但在现实中都是不可能的。
我们说过,假自我产生于对他人意愿或期望(或想象的
他人之意愿或期望)的顺从。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假自我是
??
荒唐的好。假自我也可能是荒唐的坏。假自我中这种顺从的
基本特征,在詹姆斯这样一句话中得到了表达:他是“一种
反应,是对他人说我是什么的反应”。这反应是一种行动,是
对他人关于个体之看法的迎合;这反应也是一种逃避:使自
己对自己的看法以及意愿免于实现。通过这反应,个体成为
他人所期望的样子,只有在幻想中或镜子前,才能成为他
“自己”。因而,为了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或想象的自
己在他人眼中之形象)——或者说那个东西——保持一致,假
????
自我真的变成了那个东西。这个东西可能是假罪人,也可能
是假圣人。但是,在精神分裂性个体身上,就其整个存在而
言,并不以这种方式顺应或遵从他人。在他的存在中,基本
的分裂表现在,他在外部顺从,在内部却抑制自己的顺从。
埃古①总是假装是他之所不是。事实上,《奥赛罗》这部

剧,整个说来充满了这样的内容,亦即该剧所谓的“看上去
是这样,实际上是那样”。但是,在《奥赛罗》或莎士比亚的
其他剧作中,却找不到我们正在讨论的这类个体。莎士比亚
剧中的角色之所以“看上去是这样”,是为了实现他们暗中的
谋算。与此不同,精神分裂性个体之所以“看上去是这样”,
是因为他害怕不是这样;在他的想象中,这是他人内心对他

①埃古:莎士比亚戏剧《奥赛罗》中的反面人物。  ——译 注

-----------------------页面126-----------------------
分裂的自我107

的要求。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没有自己的打算,但他只是消
极地为自己而努力。换句话说,他对外部的顺从,在很大程
度上,正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存在。但是,他也可能“一气之
下”攻击自身的顺从性(见后面边码第102页)。
作为假自我之表达的可观察行为,常常是十分正常的。日
常生活中,我们总看到模范的孩子、理想的丈夫、勤奋的职
员。然而,这种假象在因袭相传中变得越来越僵化
 
?,到最后
发展形成各种稀奇古怪的性格特征。探讨这些性格特征,有
着不同的方向和线索,但只能逐一加以讨论。
在假自我对外界的顺从性中,最为清楚的一个方面,是
这一顺从性中隐含的恐惧。这恐惧是明显的:为什么别人不
照他的意图行动,却照他人的意图行动呢?此外,在这种顺
从中,也必然存在着恨:除了那使个体自己经受危险的东西,
什么是适当的厌恨对象呢?但是,自我所承受的焦虑,排斥
了自我直接发泄其厌恨的可能性。当然,在精神病中情况例
外,后面我们将会看到这一点。事实上,所谓精神病,在某
些时候,只不过是假自我面具的突然揭去;这一假自我面具
是为了维持个体行为的表面正常性,有可能从很久以前开始,
它就无法直接反映那隐蔽的自我了。于是,在这样的时候,自
我会突然爆发剧烈的责难,其矛头所向,直指假自我过去长
期顺从的那个人。
个体会声称,(他的假自我所长期顺从的)这个人(母亲、
父亲、丈夫、妻子等)一直企图害死他;或者声称,这个人
一直企图偷走他的“灵魂”,或他的头脑。他会说,这个人是
独裁者、施虐者、凶手、残害儿童的人,等等。现在对于他

-----------------------页面127-----------------------
108分裂的自我

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承认自己眼下的感觉,这样,他
这些“妄想”就好像成了真的。
然而,这种厌恨却还以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就某种意
义说,这种形式与正常状态相当接近。假自我有着这样一种
倾向:它会从所顺从的人身上袭取越来越多的性格特征。这
???????????????????
种对他人的袭取可能会发展为对他人人格的全面扮演。当这
种人格扮演变得可笑时,对人格扮演的厌恨就会显露出来。
??????????
假自我对他人的人格扮演,并不完全像它对他人意志的
顺从。这是因为,在人格扮演中,假自我可以直接与他人意
志相左。假自我的人格扮演可以是竭心尽力的,正如我们前
面从戴维所扮演的一些角色所见。但也正如戴维的案例所表
明的一样,人格扮演可能是强迫性的。个体可能不清楚,他
的行动到底把对他人的人格扮演进行到什么程度。人格扮演
可能具有相当的持续性和恒久性,也可能昙花一现。最后,实
际完成的人格扮演可能更多针对着幻想的角色而不是针对其
人本身,正好像顺从更多是对幻想角色而非对其人本身的顺
从。
人格扮演是自居认同的一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个体
部分袭取了别的某个人格身分。在人格扮演中,扮演者并不
必整个地卷入其中。通常见到的,是一种亚整体的自居认同
过程,局限在对他人行为特征的袭取——如他人姿态、风格、
表情等等的袭取,一般说来包括他人的各种行动。在更为整
体性的对他人的自居认同的过程中,人格扮演可能只是其中
一个成分。然而它的一个功能看来是:防止发生范围更大的
自居认同(那样就意味着个体自身身分的更大丧失)。

-----------------------页面128-----------------------
分裂的自我109

参考戴维的情况,从一开始,他的行动就一直是对父母
之意愿和期望的几乎完全的顺从。换句话说,他是个顶呱呱
的模范孩子,绝不惹麻烦。父母对他的行为完全满意,总是
满怀骄傲地向别人谈起——这绝非好兆头。
戴维10岁那一年,母亲去世;此后,戴维在广泛的范围
之内,表现出对母亲的自居认同:他穿上母亲的衣服,对镜
打扮,按母亲的习惯为父亲收拾屋子,甚至为父亲补袜子、织
毛衣、缝纫、刺绣、用墙毡装饰屋子、选购椅罩和挂帘等等。
戴维在何种程度上变成了他母亲,外人十分明了,他父母亲
却不清楚。还可以看出,戴维变成他母亲,是顺从了父亲的
意愿,尽管这意愿从未直接表达过;此外,父亲也不大注意
戴维的存在。这样,到14岁时,戴维的假自我已经发展成为
极为复杂的系统。他没有意识到与母亲的自居认同发展到何
种程度,但却强烈意识到扮演女性角色的冲动,以及摆脱女
性角色的困难。
为使自己免于沉湎于这个或那个女性角色而不能自拔,
戴维竭力培养与他人的感情。尽管他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想
要维持一个讨人喜欢的男孩形象(这是他苦恼不堪之假自我
的朴素理想),他的假自我却仍然整个地成了一个多元化的人
格扮演系统。其中某些人格,从社会的角度考虑是“可能
的”,另一些却不是;某些人格是强迫性的,另一些却是苦心
经营的。但不管怎样,总的趋势是,这种人格扮演越来越难
于维持,在这种扮演中总会产生一些令人不安的因素。
一般说来,在完善的正常性和调节能力的固有表现中,会
悄悄混进某种反常行为、某种强迫性的过度行为。它会沿着

-----------------------页面129-----------------------
110分裂的自我

反常的方向,把正常性的表现变成一幅漫画,导致烦扰、不
安,甚至憎恨。
例如,詹姆斯在某些方面“学父亲的样儿”。他父亲身上
一个令人不快的性格特征是:老是要已经吃得很饱的人再吃
一点,即便这些人声明不能再吃,也不放过。詹姆斯在这一
方面也“学父亲的样儿”。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请别人吃饭,要
别人再吃一点儿。表面看来,这好像是一种慷慨大度的关心,
希望别人吃饱。可是,这种恳请很快就显示出是强迫性的,让
人无法忍受,很快使人觉得讨厌,弄得詹姆斯自己尴尬不堪。
结果,詹姆斯认为,在他父亲的行动中,有着攻击性的内涵。
他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夸张地表达这些内涵,使之变成揶揄和
怒气。他实际上是利用他人激发自身某些感情,这些感情本
来是针对他父亲的,只是他无法直接在父亲面前表达,而是
通过关于父亲的强迫性的漫画,表达对父亲的讥讽。
精神分裂性的反常行为多系如此,即个体最初表现驯服
和顺从,最后却表现相反的意愿乃至憎恨。
假自我系统对他人意志的顺从,在自动服从症、动作模
仿症、语言模仿症以及精神分裂性紧张症的腊样弯曲中,表
现得最为极端。在这里,服从、模仿、复现等行为越出了正
常界线,变成了对服从、模仿、复现对象的滑稽讥讽和隐蔽
的控诉。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经常模仿嘲弄其憎恨或恐惧
的对象,作为对这些对象的可行的攻击手段。这或许是患者
秘密的玩笑之一。
自居认同作用对象之最可恨的方面,是通过人格扮演中
的揶揄、蔑视、嘲笑或憎恨而暴露出来的。戴维对其母的自

-----------------------页面130-----------------------
分裂的自我111

居认同,最后演变为强迫性地扮演一位恶意的女皇。
“内在的”隐秘自我憎恨假自我的性格特征,同时它也害
怕假自我的性格特征,因为,采用一个异己的身分,总会使
个体感觉是对自身身分的威胁。自我害怕被自居认同的扩张
过程所吞没。在某种程度上,假自我系统的行为与人体网状
内皮组织系统的行为相似,它阻挡和包围入侵的危险异物,从
而防止异物在体内进一步扩散。但是,对于人体网状内皮组
织系统来说是正确的防卫系统,对于假自我系统却是错误的,
因为,内自我并不比外自我更为真实。戴维之隐秘的内自我,
变成了精明的控制者,把他的假自我当作傀儡加以操纵;而
过去,他觉得自己一直是母亲的傀儡。这也就是说,他母亲
的影响既及于内自我,也及于外自我。
关于这一点,一位20岁姑娘吉恩的案例给我们以启示。
这位姑娘容貌不佳,并为由此产生的“自我意识”而苦恼。她
为自己浓施粉黛,结果,虽然掩去一些瑕疵,却平添几分滑
稽可笑。那面具般的妆容令人不快,根本没有改进她的形象,
与她试图掩饰丑陋的初衷不符。仔细考察这一案例,可以发
现,这位姑娘对自己容貌的态度,反映了她生活的根本问题:
她与自己母亲的关系。
她曾经十分沉湎于对镜细细自量。某一天她突然感到,自
己的容貌是多么令人厌恶。多年来,她一直认为自己长得跟
母亲一样。“厌恶”这个词包含着模糊的意思。她厌恶镜子里
那张脸(她母亲的脸)。她也看到,那张脸从镜中看着她,也
充满了厌恶;看着镜中这张脸,她与母亲产生了认同,与母
亲合而为一。这时,她既是自己,又是自己的母亲,正看着

-----------------------页面131-----------------------
112分裂的自我

女儿脸上的厌恶。这也就是说,她用她母亲的眼睛,从镜中
那张脸上,看到了自己对母亲的厌恶;还看到了,并憎恶着
母亲对自己的憎恶。
她与母亲的关系,从她母亲一方而言,保护她有些过头
了;从她自己一方而言,则过分依赖。实际上,她不能承受
对母亲的厌恶,也无法让自己承认母亲对自己的憎恶。她内
心世界中得不到直接表达和公开承认的一切,日积月累,导
致她目前的状态。问题的核心似乎在于,在她眼里,自己的
面容是令人厌恶的(充满厌恶)。她厌恶它,因为它与母亲的
面容如此相象。她害怕自己所看到的。她用化妆品掩盖自己
的面容,既为隐瞒自己的憎恶,也是对母亲面容的一种替代
性的攻击。她生活中其他方面也显示类似的情况。例如,在
她身上,孩子对父母应有的礼貌和服从,不仅变成对母亲各
种愿望的消极接受,还变成完全的自我隐瞒,并进而变成对
母亲所希望于她的一切的嘲弄的模仿。她把自己的顺从变成
了攻击,向所有的人展示她真自我的这一滑稽表演,那既是
对母亲的漫画,也是对自己礼貌和服从的“丑陋的”模仿。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当他人与个体的存在不可分割时,
个体对他人的憎恶就集中在他人的形象之上;而与同时,暂
时或长久地模仿他人的人格,就成为自身存在的方式,这一
方式似乎提供了安全感。在他人的人格之下,个体的行动会
比过去远为相称、自然、“可靠”——用D女士的话说,个体
情愿承受由此导致的虚废感。这种虚废感是上述行为的必然
产物。个体认为,坦率表达自己可怕的孤弱无助和迷惑的危
险举动,将比虚废感更难承受,因为,那意味着作为自己而

-----------------------页面132-----------------------
分裂的自我113

不是他人而存在的开端。
在上述过程中,假自我系统越来越没有生命力。某些个
体会发展到这样的状态,就好像自己的生命变成了机器人。这
种变化(显然)成了个体存在的前提。
假自我系统展示其“人格”,这“人格”不管怎样总算是
长久性的;在此之外,正如我们曾经提及,假自我系统或许
还不断企求小规模的暂时的自居认同。个体会突然发现,他
???????
突然获得了一种习气、一种姿势、一种语调,他的嗓音中出
现了一种新的成分,来自别人,不是“他的”。常常,他知道
自己特别不喜欢那种新习气。对他人行为特征的暂时获取,并
不必然是精神分裂性的问题。但是,在精神分裂性的假自我
系统身上,这种现象特别容易发生,并具有特别的持久性和
强迫性。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的全部行为不是别的,而
是他人之诸般行为特征的大杂烩。唯一的区别是,这些行为
特征在患者身上被表现得更为突出,与它们原来的背景不相
协调。下面的例子出自一位十分“正常的”人。
一位女学生名叫麦克娜姆,她对一位名叫亚当姆斯的男
教师产生了强烈而又冲突的感情。有一次,她恐怖地发现,她
把自己的名字拼成了“麦克当姆斯”。她回忆说:“我当时恶
心得直想砍掉自己的手。”
他人的各种特征置存于个体的行为之中,宛如留在体内
的弹片。如果能与外部世界保持明显愉快的关系,那么,个
体就会不断挑剔这些异己的碎片,它们(正如他感觉到)不
断从内部挤出。这些来自他人的行为侧面置留于属主内部,常
常使属主感到恶心和恐怖,并导致憎恶和攻击,正如我们在

-----------------------页面133-----------------------</<li>
 
?p>
114分裂的自我

刚才那位女学生身上所看到的。她说:“我直想砍掉自己的
手。”可事实上,这种破坏性的冲动恰好违背着她自己的手。
换句话说,要攻击这种从他人“摄入”的行为碎片,必须以
????
伤害属主自身的存在为前提(正如吉恩掩盖自己的面容,以
达到攻击母亲的目的)。
如果个体的一切行为都变成强迫性的,与其隐秘的内自
我相离异,而内自我则因此完全放弃自己,投入对他人行为
的模仿、扮演、漫画等等,那么,个体就有可能试图剥夺自
己的一切行为。这在临床上即是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的退缩表
现。这就好像为治疗全身性皮肤感染而剥掉自己的全部皮肤。
剥掉真正的皮肤虽不可能,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却可以剥掉自
己行为的皮肤。

-----------------------页面134-----------------------
分裂的自我115

第七章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按照其通常的用法,具有以下两种含义:其

一是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其二是从他人的角度对作为客体之
????????????
自己的意识。自我在第一种情况是自己眼中的客体,在第二
?????
种情况是他人眼中的客体。
自我意识的两种形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在精神分裂性
个体身上,两者都受到强化,并且都变得具有强迫性。在精
神分裂性个体对自身行为过程的意识中,这种强迫性常常使
他苦恼不堪;同样,在一个充满他人的世界中,他对作为客
体的自身身体的感觉,也为这种强迫性所左右,这也使他苦
恼不堪。个体感到自己始终被人注视,或随时都可能被注视。
这种被强化了的感觉,从原则上说,本可归结为身体的事情,
但是,觉得自己被人注视的先入之见,却可能凝结为这样一
种想法,即:自己精神的自我是易被穿透的、脆弱的;个体
会觉得,别人可以看穿他的“心”或“灵魂”。这种“透明玻
璃”的感觉,通常是一种隐喻或明喻。然而在精神异常的状
态中,他人的凝视或审察,会使个体觉得像是穿透了“内”自
我的核心。
强化了的自我存在意识(无论这存在是作为自己意识的

-----------------------页面135-----------------------
116分裂的自我

客体还是作为他人意识的客体),普遍见于青春期的个体,并
伴随着众所周知的腼腆、羞涩,以及局促不安。对于这样一
些表现,一般人容易以“罪感”加以解释,不过,如果说个
体的自我意识是“因为”其罪感的秘密(例如手淫),那么也
算离题不远。青春期个体大都手淫,其中为数不少的人害怕
这种行为会从自己脸上显现出来。但是,如果说“罪感”是
理解自我意识的关键,那么它为什么只产生这些特殊的结果
而不是其他呢?罪感不是还有许多其他形式吗?同样,强烈
地感觉到自己在他人眼里是一个尴尬的或可笑的客体,也并
非唯一的感觉方式。在这里,“罪感”就其本身的内涵而言,
并不能帮助我们。生活中许多人怀有深刻的、毁灭性的罪感,
但他们并不具有格外更多的自我意识。更有甚者,例如,有
人即便怀有罪感,也还是能撒谎,并不害怕会从脸上显出来,
也不怕报应。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个重要阶段。其
时儿童知道,当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看不到他时,他们就无法
知道他在干什么;他们也无法知道他想的是什么,除非他自
己告诉他们;而且,只要他自己不“露马脚”,他的“秘密行
动”就能始终保持秘密。那些因为各种原始的巫术般的畏惧
而不能守秘或不能撒谎的儿童,其根本问题在于尚未确立自
????
己的自主性和身分。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可以找
到充分的理由反对撒谎,但是,没有能力撒谎,肯定不是最
????
好的理由。
自我意识的人感到自己是他人过分关注的对象,他人对
自己的兴趣,超过了应有的程度。自我意识的人走在大街上,
碰上买电影票的长队,这时他会“悄悄溜过去”;多半,他会

-----------------------页面136-----------------------
分裂的自我117

沿着街道另一边绕过去。自我意识的人通常只身进餐馆,选
一张没有人的桌子坐下来。在舞会上,自我意识的人要等到
别人已翩翩起舞,才有勇气参加进去,等等,等等。
十分奇怪的是,那些被强烈的焦虑所折磨的人,当他们
当众表演或行动时,通常都必然不是“自我意识的”;那些通
常表现出极度自我意识的人,在当众表演或行动时,则可能
失去他们强迫性的先入之见。这种现象令人难以一下子加以
理解。
这种自我意识现象的进一步的特征,也许又使人试图用
罪感来理解我们眼下的难题。的确,自我意识的个体觉得别
人在注视他,在他的想象中,这种注视总是于他极为不利。他
害怕自己看上去像个傻瓜,或者害怕别人认为他想炫耀自己。
如果某一位患者表达了这样的幻想,那么容易使人想到,他
有着隐秘的、未被承认的欲望需要展示,他想引人注目,出
类拔萃,使旁人相形见绌。但由于这欲望中充满了罪感和焦
虑,使他无法体验。因此,这样一种欲望的幻想,即便得到
满足,也无丝毫快感可言。因而,个体将成为隐蔽的裸露癖,
在无意识中,他的身体等于他的生殖器。因而,当他裸露自
己的身体时,会有潜在的满足,但伴随着神经症的罪感,这
使他产生阉割焦虑。从现象学的意义上说,这种焦虑“代表
了”个体的“自我意识”。
我认为,以这样一些术语来理解自我意识,是逃避了自
我意识个体所面临的根本问题。这样的个体,他们的基本生
存状态呈现存在性的不安;他们的精神分裂性的本性,既是
其存在性不安的一种(诱因和)直接表达,也是克服存在性

-----------------------页面137-----------------------
118分裂的自我

不安的企图。对这企图,还可用稍微不同的术语略加强调:个
体想使自己免于存在的危险,这种危险来自争取自身身分之
安全感的失败。
在存在性不安的人身上,自我意识起着双重的作用:
1)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意识到:如果他人也意识到自己
的存在,那么他人就能使自己确信自己的生存,也确信他人
的生存。卡夫卡在他的小说《与恳求者谈》中,清楚地表明
了这一点。在小说中,恳求者的出发点正是存在性不安的生
存状态。他指出:“我始终无法从自身内部找到证据,表明我
活着。”也就是说,寻找自身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成为恳求者
根本的生存难题。为了寻找证据,他把自身看作现实世界中
的客体。然而,由于他的世界是非现实的,他只好把自己作
为他人世界中的客体,因为,对于他人来说,客体是真实的、
现实的,甚至是宁静美丽的。至少,“……事情只能如此,因
为,我常常听到人们就是这样谈论这些真实、宁静、美丽的
东西。”为此他说了心里话:“……让人们注意我,这就是我
??????????
生活的目的。听了这话可千万别在意……”(着重号为引者所
?????
加)
另一个因素是自我在时间上的非连续性。一旦自我的身
分在时间上出现了不确定性,个体就会表现出这样的趋势,试
图依赖空间的手段来确定自己。也许,对于被看见的人来说,
???
这可以说明被看见的极端重要性。然而,有些时候,最确切
的信心也会很快被自我意识所取代;当时间被经验为一系列
瞬间的连续时,这一点尤其如是。对于这样的个体来说,如
果对自己的时间性自我失之疏忽,而导致时间链条的缺环,个

-----------------------页面138-----------------------
分裂的自我119

体就会极度不安。杜雷()(1941年)曾举出不同的案
Dooley
例,来说明这种时间性的自我意识——它是个体“反抗被取
消恐惧之斗争”的一部分,也是个体“反抗被吞没被粉碎之
恐惧、反抗丧失……身分……”、维护自身完整性之努力的一
部分。杜雷的一位患者说:“狂欢节那天晚上,我把自己给忘
了。我入了迷,忘了当时是什么时候,自己是谁,身在何处。
突然间我发现了这一点,害怕得要死,随之产生了虚幻感。我
再也不敢忘掉自己。从那以后,我总是边干事儿边看钟,否
则就会不知道自己是谁。”(第17页)
2)在一个充满了危险的世界上,如果随时都可能为他人
所注视,那就意味着自始至终把自己暴露在危险面前。可以
理解,自我意识正是对这一点的意识。显然,要预备这种危
险,需要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使他人无法看见自己。
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情况中,问题必然总是那么复杂。卡
夫卡的恳求者之所以把引人注目作为自己的目的,是因为这
能缓和他的非人化、非现实状态,以及内在的僵死。他需要
他人觉得他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因为他无法从自身内部证
明自己活着。然而,这首先需要对他人付出信任,相信他人
具有宽厚善良的理解力,但这种宽厚善良的理解力,却并非
随处可见。一旦他意识到什么,什么就不再真实,尽管“我
总觉得他们只是昙花一现”。不用奇怪,这样的人对他人关于
他的意识,多少是不信任的。设想,如果他人反过来也对他
抱有这种“昙花一现的感觉”,那又会怎么样呢?那时他还会
相信他人的意识胜于相信自己的意识,从而使自己相信自己
活着吗?恐怕不会!事实上,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这样的人

-----------------------页面139-----------------------
120分裂的自我

会觉得,他危险之至的处境,会成为他人意识的对象。这是
一种恐惧,我认为,珀尔修斯和美杜莎之头——那“邪恶之
眼”——的神话,以及死亡的困惑,能够解释这种恐惧。
事实上,从生物学上可以认为,如果一只动物把自己暴
露出去,它就面临随时被敌人攻击的危险。任何一种动物都
有自己的敌人;暴露自己,就意味着生物学上根本的危险。正
因为如此,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使用伪装。下面一段文
字是一位患者的自述,她在12岁那年,曾使用一种巫术般的</<li>
 
?p>
伪装来帮助自己克服焦虑。

那时我大约12岁,常常不得不独自一人穿过一座大
公园到父亲的商店去。路途漫长而清冷。我想,当时我
一定十分害怕。我不喜欢这件事情,天黑时尤其不喜欢,
于是便设法做些游戏,让自己容易走完这寂寞的长途。大
家一定都记得小时候数石块以及迷路时的感觉——我做
的就是这种游戏。使我吃惊的是,我发现只要久久地凝
???????????????
视周围环境,我就会融化到里面,消失在其中——就好
????????????????????
像那儿亮开了一块虚空,我就消失在那虚空里面。就好
????????????????????
像,你让自己觉得:你不知道自己是谁,身在何处。也
??????????????????
就是说,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但是接着你就会感到
害怕,因为你无法鼓起勇气。当时我就这样,一边走,一
边觉得与周围融为一体;然后又因为害怕,只好反复念
着自己的名字,直到恢复正常为止。

在人类生活中,人会因为过分引人注目而产生各种焦虑,

-----------------------页面140-----------------------
分裂的自我121

这些焦虑使人的注意力转向自身。也许,这些焦虑有着生物
学上的对应行为现象。人为了防备过分引人注目的危险,便
试图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尽可能使他人难于识别自己。例
如,奥本多夫(,1950年)就曾提出,非人化是一
Oberndorf
种防御机制,其目的是“装傻”。在第八章,我们将通过彼得
的个案,较为详尽地考察这样一些防卫机制。
像每一个人,成为别人,扮演某人,假名,匿名,成为
无人(从精神病学上说,假装没有人)等等,都是一些防卫
机制。它们在某些精神分裂性和精神分裂症状态中,有着十
分彻底的表现。
就刚才那位患者而言,当她感觉自己融没于周围环境时,
便害怕起来。接着,正如她自己所说:“只好反复念着自己的
名字,直到恢复正常为止。”由此引出一个重要的问题。我认
为,这位患者那种特殊的焦虑防卫机制,恐怕只能是存在性
不安的产物。如果个体的身分感得到牢固的确立,它就不会
轻易失去。一位12岁的姑娘,不应该那么容易就失落在自己
的游戏之中。因而,有可能,首先,正是这种存在性不安至
少部分地诱发了她的焦虑;接着,她又以软弱作为逃避的手
段。实际上,在詹姆斯、戴维、女士以及其他一些人的个案

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同样的原理。就刚才那位患者而言,她
通过融入环境而丧失了自主性的身分,实际上她失落了自己;
而那被抛弃在虚空中、在愈益浓厚的夜色中,以及在危险中
的孤苦伶仃的东西,正是她的“自我”。
可以对上述原理作出如下最具普遍性的表述:当面临丧
失存在的危险,个体的防卫机制便萎退为一种非在(B
nonbeB

-----------------------页面141-----------------------
122分裂的自我

)状态;然而同时,个体内心始终认为,这种萎退仅仅是
ing
一种游戏、一种作假。
关于这一点,蒂利希(1952年,第62页)写道:“神经
症是通过逃避存在而逃避非在的方式。”个体的困难在于,他
会发现自己一直在作假;他还会发现,他的确萎退入了非在
的状态,其程度比他所能想象的更严重。他本来十分害怕这
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他丧失了自主感、现实感、生命感、
身分感;从这种状态,他无法仅仅依靠反复念诵自己的名字,
去重新获得他在生活之中的立足之地。事实上,前面那位姑
娘的游戏正是这样走火入魔的。在她写下上面那段文字之时,
她陷于严重的人格解体状态已经好几年了。
在所论问题范围之内,一切都是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
在第五章我们曾经指出,自我既害怕也渴望现实的生动性。自
我害怕变得生动和真实,因为它害怕由此走向毁灭。“自我意
识”就包含在这一矛盾之中。
那位12岁的小姑娘融没到环境之中;而在上一章我们看
到,也有人很容易融没到他人之中,也害怕由此失去自己的
身分。这样的个体把他对自身自我的意识用作与他人分离的
手段。在这种情况中,自我意识被用来帮助支撑个体风雨飘
摇的存在性安全感。对意识,特别是对自我意识的这种强调,
分散为许多方面。例如,与癔症患者相比较而言,癔症患者
多半只是很高兴能忘掉或“压抑”自身存在的各个方面;而
精神分裂性个体的典型特征,则是力图使对自身的意识尽可
能深广。
然而,我们已经指出过,在精神分裂性个体容易陷入的

-----------------------页面142-----------------------
分裂的自我123

自我审视中,是怎样充满了敌意。精神分裂性个体(此处也
可包括精神分裂症患者)并未沐浴在可爱的自敬自爱的温暖
之中。自我审视很不恰当地被视为一种自恋。就此处所论而
言,精神分裂性个体或精神分裂症患者都不属自恋之列。正
如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说(见边码第204页),她被炙烤在
一轮黑色的太阳之下,那黑阳闪着灼热耀眼的光芒。精神分
裂性个体就是这样,生存于自我审视的黑太阳之下,那是一
只苦痛而不祥的眼睛。自我意识的逼人目光毁灭了他的自发
性和新鲜活泼的生机,毁灭了一切欢乐。一切都在那灼人的
凝视之下雕谢枯萎;而在这同时,个体仍然强迫性地沉溺于
对自身精神和肉体过程的顽强观察,尽管从深刻的意义上说
个体并非处于自恋状态。
??
与此极为相似的一种情况,前面已用不同的方式谈到过
了,那就是,精神分裂性个体将他与他自己的关系非人化了。
换句话说,通过对自身存在之生动的自发性的严酷审视,他
伤害了这种自发性,把它变成了死气沉沉、了无生气的某物。
对他人,他复如此;反过来,他也害怕他人以己之道(僵
化)还己之身。
现在我们可以指出,由于个体害怕不死气沉沉、了无生
?
气(正如我们已经指出,他畏惧现实的生动性),他也就害怕
失去对他自己的意识。对他自己的意识始终是一种保证,使
??
他能继续生存下去,虽然这种生存也许不得不是一种僵死的
生存(BB)。对外界客体的意识变得不那么危险了。
adeathinlife
这样,意识变成一架雷达、一架扫描装置。这样,个体感到
客体是在自己的控制之下。这种意识发射死光,它具有两种

-----------------------页面143-----------------------
124分裂的自我

能力:僵化的能力(把自己或他人变为石头,变为物体),以
及透视的能力。于是,只要个体感觉到他人的注视,便会产
生持续的畏惧和怨恨,害怕被变成他人拥有之物,害怕被他
人洞穿自己,害怕被他人的力量所控制。这样的个体无法达
到自由的境界。
为预防上述危险,个体也许会试图将他人变为石头。然
而不幸的是,一旦他人被自己的目光僵化为石头,自然就无
法继续注视。于是,个体成为唯一能看见自己的人。这一过
程走向极端后,便会反过来沿相反的方向进行,个体会焦急
地渴望摆脱阴森、严酷的自我意识;而成为被他人洞穿和控
制的被动之物,反倒成了一种拯救。在这样的摆荡中,个体
别无选择,永无安宁。
这种强迫性的先入之见(觉得自己被他人注视,甚至仅
仅是可能被看见),意味着希望不被注视、不可见的幻想。前
面已经看到,如果可被看见这件事虽给人困扰,却能为生存
提供保证,那么,它就将具有两种同等的意义。
“自我意识”的人陷于困境,进退两难。他可能需要被他
??
人注视和认可,以便维持他的真实感和身分感。然而同时,他
人又意味着对他之身分和现实的威胁。为了摆脱这种进退两
难的困境,个体会作出极为复杂微妙的努力,用我们描述过
的隐秘的内自我和假自我行为系统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例
如,詹姆斯感到,“他人提供我的生存”。他觉得自己是虚空
和无人。“除非他人在场,我无法有真实感……”然而,他人
又总让他感觉不安,因为与他人相处(跟与他自己独处一
样)使他感到“危险”。

-----------------------页面144-----------------------
分裂的自我125

就这样,“自我意识”的人强迫性地寻找同伴,却又绝不
允许自己在他人面前“成为自己”。他害怕孤独,竭力避免社
会性的焦虑,但又从不与他人真正相处。他之所说与所想很
??
难相符,扮演的社会角色总与真实的自我相去甚远。即便某
人开的玩笑没有意思,他也尽力让自己发笑;但内心感到高
??
兴时,却表现得神色厌烦。对“的确”有好感的人,他相当
冷淡,却与内心并不喜欢的人交友。因此,没有谁真正了解
他,理解他。只有在孤独中,他才感到安全,才有可能成为
他自己,当然也伴随着空虚感和不真实感。只要有他人在场,
?&middo
 
?t;
他便竭力伪装自己,扮演暧昧的角色。他的社会角色让人感
到虚废。他最为渴望的乃是“一次认可”,但真正面对认可时,
他又没准会不知所措,甚至感到害怕,从而“放弃自己”。
他越是隐藏自己的“真自我”,他在别人面前的表现就越
是虚假,越带强迫性。结果,他会发展到极端的自恋,极端
的裸露癖。他实际上害怕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并因此厌恨
自己;然而,他却又强迫性地暴露那些他认为是无关紧要的
东西。他衣着浮华,不停地高声谈论,想引人注意。他总是
把注意力引向自己,同时却又把注意力引离他的自我。他的
?
整个行为是强迫性的;满脑袋想的是引人注目,渴望为人所
知,同时却对此畏惧不已。
在这里,“自我”变成了一种不可见的超越性的实体,只
为它自己所知。行动中的身体不再是自我的表达。自我并未
真实地存在于身体之中,它被剥离出来,形影孑孓。我们回
想起R女士(参见边码第54页),她的行为的含义是:“我只
是别人眼中之物。”而詹姆斯的个案则显示了相反的内心世

-----------------------页面145-----------------------
126分裂的自我

界:“任何人都无法看到真正的我。”对詹姆斯来说,他的裸
露癖是为了避免人们发现他对自己的感觉:觉得自己本来是
什么人,是谁。
面对他人,成年人无法把被人看见或不可见作为稳固的
防卫机制,因为,虽然这两种手段都能提供各自的安全感,但
是也都包含着各自的危险。这其中的复杂性,可以通过最早、
最单纯的婴儿状态中的复杂内容揭示出来。
捉迷藏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游戏。实际上,这种游戏可以
有不同的方式,既可以独自一人在镜子面前进行,也可跟成
年人一道进行。
1920年,弗洛伊德写过一段著名的文字,描述一个小男
孩玩线卷。在这段文字的脚注中,弗洛伊德谈到了这种游戏。
在引用这个脚注之前,有必要先转述这段著名的文字。

这孩子的智力发展,没有任何早熟的迹象。一岁半
时,他只能说不多几个可让人听懂的单词,可他能用几
种不同的声音表达他的意思,让身边的人理解。他与父
母和保姆阿姨相处得很好,常被夸作“好孩子”。他不吵
夜,很自觉,不乱动东西,也不乱窜屋子,特别是,即
便妈妈离开几小时,他也从不哭闹。可他很依恋母亲,她
不仅自己喂养他,也亲手照料他。然而,这个好孩子却
不时会表现出一种不安的行为:把能抓到手里的东西扔
到角落里或床底下或别的地方,然后寻找,捡起来。当
他进行这种行为时,便激动地发出响亮的、拉长的声音:
“喔—喔—喔—喔!”同时脸上显露兴趣和满意的神情。笔

-----------------------页面146-----------------------
分裂的自我127

者与孩子的母亲讨论的结果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感叹
词,而且是德语单词fort(不见了)。我终于认识到,这
孩子用手里的玩具或别的什么是在玩“不见了”的游戏。
另一次观察证实了我的想法。这孩子有一个绕着线的木
线卷,他从不在地板上拖着玩,把它当作马车或其他什
么。他总是握住线头,非常熟练地将线卷扔进有围帘的
摇床里,眼看着线卷消失在围帘后面,同时嘴里发出
“喔—喔—喔—喔”的叫声。接下来,他又把线卷拖出摇
床。当他重新看到线卷时,便高兴地发出“”(在这儿
da
哪)。可见,孩子进行的乃是完整的游戏:消失和再现。
通常,人们只看到第一个动作,看到孩子不厌倦地重复
这个动作,认为这就是完整的游戏。但实际上,第二个
动作无疑带给孩子更大的快乐。

在这段文字下面,弗洛伊德加了一条重要的脚注:

接下来的进一步观察充分证实了这一解释。有一天,
母亲离家耽搁了好几个小时。当她回来时,孩子冲她说:
“宝宝喔—喔—喔—喔!”最初还不明白其中的意思,稍
后便发现,在这段独自一人的时间里,这孩子找到了让
???????
他自己消失不见的方法(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家中有一
??????????
面离地面有一段距离的大镜子,通过在镜子面前蹲下的
方法,他得以使镜中的自己“不见了”。

也就是说,小男孩不仅是在扮演妈妈消失的游戏,也在

-----------------------页面147-----------------------
128分裂的自我

扮演自己消失的游戏。弗洛伊德猜想,两种游戏都应理解为
这样的企图:通过不断重复对危险情境的焦虑去把握这种焦
虑。
如果的确如此,那就意味着,小男孩对自己不可见的恐
惧,对自己消失的恐惧,是与对母亲消失的恐惧密切相联系
的。看来,就确定的年龄阶段而言,母亲的失去,会使个体
面临失去自我的危险。然而问题在于,妈妈并不只是孩子可
以看到的东西,而是可以看到孩子的人。因而我们可以认为:
???
作为一个人接受母爱的关注,这一经验是自我发展的必要成
分。一般而言,婴儿几乎总是处于成人的关注之下。然而,被
注视仅仅是他的整个存在所受的关注之一。他受到注意、爱
抚、轻摇、拥抱、抛空、洗浴,就某种范围而言,他的这些
肉体经历都不会重复。一些母亲能够认可孩子的“智力”发
展过程,并对之作出反应,但却不能富有责任感地接受孩子
具体的肉体实在性;另一些母亲则有相反的倾向。很有可能,
母亲对婴儿身上“智力”方面或“肉体”方面缺少有责任感
??????
的关注,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
对上述游戏的进一步观察表明,正如弗洛伊德所设想,孩
子能够通过消除自己在镜中的影象使自己消失。这就是说,如
??
果他看不到自己在那儿,他自己就会“不见了”。这样,通过
???
镜子的帮助,他得出一个分裂性的假定:有两个“他”,一个
在那儿,另一个在这儿。也就是说,当关注他之存在的人
????
(如妈妈)失去或不在时,为了克服或为了试图克服这种缺失,
他把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这个人从镜子里面关注着他。
然而,虽然他能从镜中看到的“人”既非他自己也非他
?

-----------------------页面148-----------------------
分裂的自我129

人,而仅仅是他自己的影象,但当他不再看到自己在镜子中
的影象时,他自己也就消失了。其方式可能是:当他不再感
到为妈妈或他人所关注时,他就感到自己消失了。对于个体
来说,现实的他人可能在任何时候离去、死亡,无法回应个
体对他的感情,从而让个体感受到威胁;现实的他人也可能
更直接地表现为爆聚或洞穿的威胁。无论哪种情况,精神分
裂性个体都力图以这个小男孩所遵循的方式成为自己的镜
子,把自己尚具整体性的亚二元性的自我变成两个自我,即
变为实际的二元体。对于上述这个有“两个自我”的小男孩
而言,他自己实际的自我是在镜外;可以想象,这一自我随
时准备与妈妈认同。当个体为某人所关注时,个体的自我与
????????????????
此人幻象的认同作用可能对另外那个从旁观察的自我之性格
?????????
特征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前面已经指出,这一旁观的自我常
常毁灭和窒息任何为其所注视之物。这种情况相当于在个体
之存在的中心存在着一个毁灭性的观察者。上面那位男孩便
可能是为异己的、破坏性的观察者所左右,这观察者当其不
在时便变坏了,占据了旁观自我的位置,占据了在镜子之外
的男孩自己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像他人一样观察自
己,他重新获得对他自己的意识,感到自己是他人眼里的客
体。这也就是相当于他把自己的眼睛借予他人,以使自己始
终处于注视之下。这样,他变成了自己眼中的客体,他自己
身上分化出的部分洞穿他、注视他。然而,这一部分身上已
经形成破坏性的特征;而他已经感到,这些特征将为那位真
正的他人所有。
上述镜子游戏可以有特殊的形式。一位男人突然发病,即

-----------------------页面149-----------------------
130分裂的自我

在他从镜中看到别人——“他”(其实是他自己在镜子中的影
象)——之时。在一阵妄想型的精神紊乱中,“他”变成了他
自己的杀手。“他”策划了谋杀他(即患者自己)的阴谋,而
他(患者)决定“用一颗子弹穿透‘他’”(他之错乱的自
我)。
在那位小男孩的镜子游戏中,小男孩充当了他的感知者
——他母亲。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正在以某种魔法谋杀自己:
谋杀他自己在镜子中的影象。在后面研究精神分裂症时,我
们还将回到这种特殊状态。小男孩的游戏中有两种成分:让
自己消失和再现,以及让妈妈(象征性地)消失和再现。对
??
于他来说,两者必定具有相似的含义。然而,只有当我们相
信,他所面临的危险不仅是看不到妈妈,也包括感觉不到自
己被妈妈所注视,他的游戏才有意义。在这种情形中,存在
=被感知,对他人和自我都是如此。
笔者自己的一个女儿在两岁半时也扮演了一种相似的游
戏。她命令我用手捂住自己的眼睛:“不许看!”然后又命令:
“看我!”这时,我就一下子放开手,并在看到她时表现出惊
喜的神情。我也曾被要求假装对她视而不见,还让她带着跟
别的孩子一道做这种游戏,其内容当然是装着没看见他们干
捣蛋事儿。其中的要点看来在于孩子暂时性地感觉自己没被
注视,而并不在于孩子没有看见我。还值得注意的是,在这
游戏中并未发生实际的生理分离,无论大人或孩子都不必藏
起来或真正消失。这是一种魔法般的躲躲猫游戏。
孩子在母亲离开时哭叫,是由于他自己的存在
 
?面临消失
的危险,因为存在=被感知,孩子也不例外。只有当母亲在

-----------------------页面150-----------------------
分裂的自我131

场,他才能充分地生存、运动、存在。为什么孩子都希望夜
??????
里始终亮着灯,在睡熟之前都不希望父母离去?这一类需要
的原因之一或许是:如果孩子看不见自己,或者说如果他感
觉不到在被他人看见,如果孩子听不见他人的声音或被他人
听见,他就会感到恐惧。从现象学上说,睡着意味着失去对
自身存在以及外部世界的意识。这本身就令人害怕,因而,在
他入睡即失去对自身存在之意识的过程中,他需要感到被别
?
的人看见和听见。在睡眠中,照亮自身存在的“内在”光明
?
熄灭了。因而,点燃一盏灯,不仅使他感到醒来时不含有黑
暗的恐惧,也提供一种魔法般的保护,使他在睡眠中能受到
仁爱的父母、善良的仙女和小妖精,以及小天使们的守望。比
起黑暗中可能潜伏的怪诞恐怖之物,或许还有更大的恐惧,那
就是,黑暗中空无一物,空无一人。因而,失去对自己的意
????????
识,或许正与虚无相同。精神分裂性个体让自己确信,他的
生存始终伴随着对自己的意识。然而他正是为他自己的内视
之眼和洞穿之眼所困扰。
希望被感知的需要,当然并非单纯视觉上的问题。它还
包括为他人所赞美、所鼓励的普遍性的需要,自身整个生存
被人认可的需要,以及被爱的需要。生活中有些人无法在自
身内部支撑起自己的身分感,或者就像卡夫卡笔下那位恳求
者,无法从内心相信自己活着。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只有当
他们被别人所感知,他们才会感到自己是真实的活人——就
像R女士,当她得不到别人(充分了解她的人)的认可或不
能幻想自己得到这种认可时,当她得不到别人(可以对她作
出重要反应的人)的反应时,她就会感到非人化的威胁。她

-----------------------页面151-----------------------
132分裂的自我

希望被注视的需要建立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我是他人所知
和所认可之所是。”她需要使自己确信:了解自己的人在场。
这样的人在场,会暂时减轻她关于自己是谁的不确定性焦虑。

-----------------------页面152-----------------------
分裂的自我133

第八章 彼得个案

我不喜欢用“心理”这个词,没有什么

东西是“心理的”。让我们说,人能够改善自
己的生活。
让-保尔?萨特

此处的个案涉及到许多问题,读者可以看到它们是怎样
产生的。这些问题将在后面两章中得到讨论。
彼得,25岁,身材高大,看上去非常健康。他向我抱怨
说,他身上老发出一种讨厌的气味儿。他自己闻得分明,却
不大清楚别人是否也闻得出。彼得认为这味儿主要来自下身
和生殖器部位。在新鲜空气中,它显得像是燃烧发出的味儿,
但通常使他想起什么酸臭腐败的东西;想起铁路小站的候车
室——满是煤烟、砂砾,霉气扑鼻;想起他在其中长大的家
——贫民区公寓里那几间破烂的房子。他无法摆脱这味儿,即
便洗上几次澡也不见效果。
彼得的叔父向我介绍了下面一些情况。
彼得的父母不太幸福,可他们彼此关系密切,两人形影
不离。结婚10年后他们生了彼得,这是他们的独子。两人的

-----------------------页面153-----------------------
134分裂的自我

生活并未因彼得而有什么不同。从出生到中学毕业,彼得一
直跟父母睡在同一间屋子里。父母看上去对他一直很好。然
而,尽管彼得总是在父母身边,父母却当他没在那里。
??????
母亲从未能给予彼得任何影响,因为她给不出什么影响。
彼得是奶瓶喂大的,身体长得不错,可从未得到抱抚和逗乐。
婴儿时,他总是哭叫。不过,***妈并不拒绝或忽视他的要
求,衣食冷暖都照料得不错。一直到青春期,彼得都没有什
么明显的异常。只是,***妈几乎完全不对他加以主动的关
注。她是个漂亮女人,喜欢穿着打扮和自我欣赏。他爸爸喜
欢***妈这样,一有可能就为她买衣服,非常自豪能让人看
见他跟漂亮的妻子一道。
彼得的叔父认为,他父亲对彼得十分喜爱,但是,似乎
有什么东西使他无法表现这种感情;相反地,他态度生硬甚
至粗暴,老挑彼得的错儿,还常常没为什么理由便一顿好打,
一阵乱骂:“废物!”“大笨蛋!”等等。彼得在学校里功课不
错,后来又找到一个好工作,使得贫困的家庭情况大为好转,
他父亲的确“为这孩子深感骄傲”。可是,后来彼得就什么也
不愿干了,“让他父亲感到沉重的打击”。
彼得是个孤独的孩子,从不调皮。9岁时,一次空袭夺去
了邻家小姑娘的双眼和双亲,这小姑娘也9岁。打那以后有
好几年,彼得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和她在一起;他待她无比
耐心、和善,教她识别周围的地形,为她讲解图片,与她促
膝交谈。后来姑娘部分恢复了视力。她对彼得的叔父说,是
彼得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在她双目失明、孤弱无助的时候,是
彼得陪她度过了艰难时光。

-----------------------页面154-----------------------
分裂的自我135

在学校最后几年,叔父通过巧妙的安排,激发了彼得对
律师这个职业的兴趣,可这兴趣又很快丧失了。在一个律师
事务所干了几个月后,彼得又通过舅舅转到一家航运事务所,
在那里一直干到服军役。在军队里他自愿选择了警犬员职务。
两年后服役完毕,他干了一件事情,“把他父亲肺都气炸了”:
他到一家赛狗场担任看养员,“成天跟狗打交道”。不过他只
干了一年就离开了,此后打了5个月零活,闲散了7个月。接
下来,他就遇上了“味儿”的麻烦。他身上其实并没发出什
么味儿。普通的大夫对此毫无办法,只好建议他找精神病医
生咨询。
彼得对他自己的生活作了如下描述:
他觉得,他的出生违逆了父母的意愿,他们都不希望他
生下来,并且从未饶恕这一点。他觉得,妈妈厌恨他是因为
他在出生时损坏了她的形象和身体。他坚持认为,在童年时
代母亲经常因此责难他。他觉得父亲厌恨他,首先仅仅是由
于他的存在,“他从不给我一点生存位置……”他还认为,父
亲恨他可能是因为他出生时损坏了母亲的身体,使她疼痛,不
愿有性生活。他觉得自己犹如窃贼和罪人一样来到这个世界
上。
读者记得彼得的叔父说过,彼得的父母彼此很感兴趣,而
对彼得,却常常好像没这个人。这种无视必然对彼得的自我
意识产生作用,我们第二次谈话的录音记录充分揭示了这一
点:

彼得:……打从能记事起我就有一种对自己的意识,一

-----------------------页面155-----------------------
136分裂的自我

种自我意识——你知道,从某种意义上看很明显。
我:很明显?

彼得:是啊,很明显。我不过就是在那儿……不过是意

识到了我自己。

我:在那儿?

彼得:哦,我想只是在那儿而已。他[他父亲]总是说

我打生下来就是个碍眼的东西。

我:碍眼的东西?

彼得:是啊,还把我叫作废物、大笨蛋等等。

我:仅仅是在那儿,这让你感到罪过,不是吗?

彼得:这个,我的确不太清楚……但我想,使我感到罪
?????
过的,首先只是因为我在这个世界上。
???????????????

彼得说,他小时的确常独自一人,但并不孤独,“独自一

人与孤独并不一样”。
彼得有一种或许应该算作“掩蔽性”记忆①:大约4、5岁

时,妈妈发现他正玩自己的阴茎,便告诉他它会因此而长不

大;7、8岁时,他与一位同龄小姑娘有过几次性接触;可是,

直到大约14岁,他都还没有手淫行为。所有这些导致了他自

我意识的紧张,对于他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他最初告诉我的

就是这些回忆,直到好多个月以后,他才不经意地谈起那位

瞎眼的小姑娘吉恩。

①掩蔽性记忆——精神分析用语,指一种记忆掩蔽了与其相关的其他记

忆。  ——译 注

-----------------------页面156-----------------------
分裂的自我137

上中学时,他关于自己的感觉变得更加定形。由于现在
有重建对于自身感觉的可能,他开始越来越强烈地感到,他
被大家安放在错误的位置上了。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为了老师
和父母而成为什么人,干些什么事,可他又始终觉得,这既
不可能,也不公平。他觉得自己被迫要用全部时间和精力去
为父母、叔父或老师增光,然而心中却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所
有这些努力全是欺骗和虚伪。例如,老师希望他“讲话要有
风度”、穿着“要讲身分”,但是,这只能使他不伦不类。他
是个手淫的孩子,她却让他给同学们念《圣经》,树他为榜样。
当人们谈到他会把《圣经》读得多么好时,他却在心里嘲笑
自己。“这只表明我是个多棒的演员。”他知道自己并
 
?是所
扮演的角色,但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人。他觉得
自己毫无用处,但又越来越觉得自己是某个极为特殊的人物,
肩负着上帝的特殊使命。但到底是谁?是什么人?……他又
说不上来。与此同时,他觉得周围的人都想让他成为圣徒,并
对此十分厌恶,“可以说他们只不过是想为自己增光”。这使
他无法在工作中感到快乐。他越来越厌恶周围的人,特别是
女人。他意识到自己厌恶别人,但他并不害怕这些人。既然
“他们无法不让我想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为什么要害怕呢?当
然,这其中隐含着这样的意思:“他们”有某种力量强迫他按
“他们”的想法去做,但是由于他对“他们的”意愿明显地表
示不满,他就避免了焦虑感,使他不至于迎合别人,压抑自
己。
在彼得于航运事务所谋职期间,他经历了最初的焦虑。当
时他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做诚实的人还是虚伪的人,是保持本

-----------------------页面157-----------------------
138分裂的自我

色还是逢场作戏。他知道自己是个伪君子、说谎者、骗子,但
问题在于,他能欺骗到什么时候呢?在学校时,他相信自己
在很大程度上能干得很顺利。但是,他越是掩盖自己的真实
感情,越是向别人随着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他就越是想从人
们脸上窥出对他的看法和了解。在事务所里,他认为是自己
“真实情感”的东西,大部分是对女同事的虐待狂性幻想,特
别是其中一位女同事,他认为此人看上去令人尊敬,但暗里
却可能跟他一样虚伪。他常常带着这些幻想在事务所的洗手
间里手淫,但有一次,就像过去被母亲发现一样,他刚做完
手淫便劈头碰上了这位女同事,他刚才还在想象中强奸了她。
现在她直视着彼得的眼睛,就好像看穿他的外表,在他的隐
秘自我中侦寻真实心理,看他刚才内心深处到底干了些什么。
他害怕极了。从此以后,他不再相信能够隐藏自己的真实行
为和思想,特别是不再坚信他的表情不会“出卖他”了。与
此同时,他变得十分害怕,唯恐精液的气味会出卖他。
到军队服役时,彼得正处于这种状态。不过,他没有显
露内在的苦恼,任务也完成得很好。相反,他看来开始变得
正常,并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焦虑。然而,他对此没有什么
感受。在他身上存在着“内在的”“真”自我与外在的“假”
自我之间的分裂,使他感到吃力和紧张,表面上的正常不过
是竭力平衡这种紧张带来的结果。这一点在他当时一个梦中
得到了表达:他跳出一辆疾驰的轿车,受了点轻伤,而车子
却向前摔得粉碎。他对此作了合乎逻辑的、但却是灾难性的
结论:他眼下玩的就是这种游戏。最后他终于尽其所能作出
了抉择,他让自己与自己脱离,让自己与他人脱离。这立刻

-----------------------页面158-----------------------
分裂的自我139

减缓了他的焦虑,让他表面上显得正常。但是,他所做的并
不止这些,产生的后果也不止这些。
彼得相信自己“真的”什么也不是,他更加感到漫无目
的、缺少方向、一无是处。他感到再也不知道怎样去伪装自
己,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谁也不是,因而什么也干不了。”他
现在不仅一心要脱离他的假自我,还坚决不让自己保持某种
确定的状态。他说:“我不让自己保持自己所想象的或他们所
想象的样子,这使我感到一种刻薄的满足……”
彼得一直感到自己只有一只脚踏进生活,而且即便如此
也还属于非法闯入。如他自己所说(十分凑巧这也是海德格
尔的话),他“处于存在的边缘”。他觉得自己并不是真正活
着,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也很难有要求生活的权利。他幻想
自己完全脱离生活,然而,一阵子,他又对哪怕一点点希望
至为珍视。女人对他来说还有些神秘的力量,女人的爱会使
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克服无用感。然而这条出路徒有虚名,因
为他相信:能跟他厮混的女人只会是与他一样空虚;而他能
从女人那里得到的(无论是他主动获取还是被动接受),只能
是跟他自己一样的一无是处之物。因而,任何女人,只要她
不像他那么一无是处,绝不会跟他有什么交道,特别是在性
问题上。他所有真实的两性性行为只有在乱交中才有可能。然
而在他经历的那些乱交中,他又无法突破自己的“封闭性”。
他与一位他心目中“纯洁的”姑娘保持了几年微妙的、柏拉
图式的关系,但无法使这种关系有任何变化和发展。如果彼
得读过克尔凯郭尔(实际上他当然没有读过),他就会同意克
尔凯郭尔的想法:如果他有信心,就会与他的列琪娜

-----------------------页面159-----------------------
140分裂的自我


()结婚。
Regina
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彼得要花这么多时间跟我谈起这
段友谊呢?无疑,这是他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事件,有可能正
是这一友谊,使他在青少年时期免于患精神分裂症。然而对
于彼得这一类人来说,他们会尽力把这一类事情隐藏在内心
深处,不让别人知道。他们不会忌讳的事情,只是幼时混乱
的性经验和手淫,以及成年后各种虐待狂的性幻想。

讨  论

就我所知而言,无论在自己的肉体中还是生活中,彼得

从不会感到“自在”,而是感到自己笨拙、尴尬、显眼。读者
还能回忆起他叔父的介绍:他母亲是个有自恋倾向的女人,既
不给予他抱抚,也不跟他一道游戏玩耍,甚至连彼得生理上
的存在也很难得到承认。“就当没有他这人似的。”在彼得这
方面,他不仅感到尴尬和显眼,还“首先因为自己的存在”而
有罪过感。
看起来,***妈的眼睛只是为她自己生的。她对彼得视
而不见。他不被看见。因而,彼得成为那瞎眼姑娘的好伙伴

①列琪娜曾是克尔凯郭尔的未婚妻,后来,克尔凯郭尔主动解除婚约。在

他致列琪娜的信中这样写道:“……忘掉写这封信的他吧,忘掉这个人,

他可能是这样或那样的人,但绝不可能使一个姑娘幸福。……”

——译 注

-----------------------页面160-----------------------
分裂的自我141

(说成为她“母亲”更恰当),这并非偶然。那姑娘也看不见
他。这一友谊有着诸多侧面,但其中重要的是:他跟她在一
道时感到安全,其原因是他能看见她而她却无法看见他。不
仅如此,她极度需要他,是他给了她眼睛;而他,当然也就
能表达自己难过的心情,而这是无法向***妈表达的。在这
个世界上,只有在那位瞎眼姑娘、巡逻犬和赛狗们身上,他
才有可能自然地显示自己的影响;反过来,也只有她和它们,
才可能自然地对他产生影响。
后来,彼得对几乎一切人都使用其假自我系统,抱怨别
人对他的期望。这种做法使他越来越厌恨别人和自己。他的
“真”自我应该包含什么?对此他的感觉越来越退化萎缩,因
而,这一“真”自我感到自己越来越脆弱;相应地,彼得则
越来越感到别人会透过他伪装的人格,看穿他内心各种隐秘
的幻想和念头。
现在,彼得能够正常地、审慎地对外界运用两种技巧,他
称之为“分离”和“脱离”:前者意味着加大其自我与世界的
存在距离,后者意味着切断其“真”自我与其已离异的假自
我之间的任何关系。这两种技巧基本上是为了隐蔽自己,它
们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当他在家跟父母一道或在外
面跟熟人相处时,他就会感到尴尬、不舒服、不自在,一直
到他进入某个角色为止。这个角色当然不是他自己,但他感
到正是适宜的伪装。接着——如他自己所说——他就能把他
的“自我”与他的行动相“脱离”,顺利地、没有焦虑地继续
下去。然而,从不同的方面说,这并非是其难题之满意的解
决方式。首先,如果他长期不能让自我进入行动,他就会越

-----------------------页面161-----------------------
142分裂的自我

来越强烈地感到生活的失败,感到缺少行动的欲望,感到无
法缓解的厌烦。其次,这种防卫技巧并不十分可靠,因为彼
得常常感到别人的注意或眼光突破他的防线,进入他“自
我”的核心。别人的眼光使他感到“危险”。这种感觉越来越
持久;而他用以保护“自我”不被别人看见的手段越来越无
效,无法缓减他的感觉。他常常感到别人能看穿他的伪装,无
法摆脱这一印象。
我认为,彼得总觉得被看见的先入之见,出于一种补偿
的企图。他老觉得自己是无人(没有人,没有身体),他试图
补偿的也就是这种感觉。在他对自身身体化的经验现实中存
在着根本性的不适,由此导致他的先入之见:他的身体是为
他人而存在,换句话说,他的身体是让(而且能够让)他人
看见、听见、闻见和接触的。无论这一“自我”意识对于他
来说是多么痛苦,它还是必然要产生于这样的事实:他的身
体经验与自我是如此相脱离,因而他需要意识到自己是他人
之真实的客体。他试图通过这种兜圈子的方式使自己确信:他
拥有一个可把握的生存。
不仅如此,与此同时,他关于自身气味的幻觉也变得更
加顽固了。
然而,面对特别的焦虑,彼得还找到了另一种方式调整
自己。这种方式恰好带给他另一种相反的好处,也带给他相
反的不利。彼得发现,如果与他相处的人对他一无所知,那
么他就能保持自我。然而,这种要求是难以达到的。这意味
着他必须不断移居,改名更姓,始终保持“陌生人”的形象。
如果能做到这点,那么他(几乎)可以快乐。然而,这种快

-----------------------页面162-----------------------
分裂的自我143

乐必然只能是昙花一现。他可以“自由”,但却只能“偶尔”。
他甚至能跟姑娘们发生性关系,在这种时候,他既无“自我
意识”也没什么“想法”。它们不再产生,因为他的自我与身
体的脱离此时已不必要了。在这种时候,他能做个身体化的
人。然而,问题在于,一旦他处于被人了解的境况,他就不
得不回到非身体化的状态中去。
隐姓埋名、不为人知、在陌生的世界里作一名陌生的过
客,彼得这种见诸行动的幻想,在具有自我意识倾向的人身
上是常见的。他们想象,如果能离开同事,离开家乡,重新
开始生活,就会没有烦恼。他们常常变换工作,搬家迁徙。然
而,这种策略只有暂时的效果,一旦他们与环境彼此熟悉,效
果就化为乌有。要不被“发现”是非常困难的。这些人就像
潜入敌国的间谍,容易变得疑神疑鬼、小心翼翼,而别人正


试图通过他们“出卖自己”的言行“抓住他们”。
例如,即便在一个陌生的城镇里,彼得也对去肉店一事
犹豫不决。屠夫引发他的焦虑,从根本上说来,这倒不是通
常意义的阉割焦虑。令彼得感到不适的是,在肉店里他不得
不回答一些关于他自己的问题,屠夫会非常“天真”地提问,
如:“你喜欢足球吗?”“那家伙赢了七万五千磅,你怎么想?”
等等。坐在肉店的椅子上,他就像被捉住的间谍,就像在经
历一场噩梦——梦中他被剪掉头发,同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的
身分,变成某个确定的人物
 
?。“人们总是免不掉讲出自己来自
何处、干什么活儿、认识某某,而我却尽可能逃避……”

①我并不认为这些说法就表明了所有有关的意思。  ——原 注

-----------------------页面163-----------------------
144分裂的自我

与此相似,彼得也不能持之以恒地进某一个图书馆,在
借书卡上填写自己的真实姓名。他总是去不同的图书馆借书,
并在借书卡上填写假名和编造的地址。一旦他认为管理员
“认出”了他,就再也不去那里了。
这后一种防卫机制确实需要很大的功夫、技巧以及高度
的警惕和戒备——正如潜入敌国的间谍,这样才能使他感到
自己未被“发现”,未被“认出”。虽然如此,这种方法的确
有助于满足他对“脱离”和“分离”的不断需要。但是,这
种方法需要始终保持格外的警觉,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抓住。不
过,就此而言,彼得的处境非常困难,但非完全绝望。当然,
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情况就会严重了:当他那分裂性的防卫
体系变成一种自我毁灭的意象性计划时,情况就会变得难以
????????????
收拾,他那岌岌可危的健全很快就会越过临界点,发展为精
神病——而本来,他的防卫体系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一种寻
求可行性生活方式的企图。

真假罪感

现在,我们必须进一步考虑彼得所承受的罪感,以及它

引起的后果。我们还记得,彼得不仅感到尴尬和显眼,他还
“首先因为自己存在”而有罪过感。在这一层面上,他的罪感
与他的思想和行动没有关系,他只是感到自己无权拥有空间。
??????
此外他还深信,他是由腐朽的材料所造就的。他关于肛门性
交的幻想以及粪便制造小孩的幻想正是他这种信念的表达。

-----------------------页面164-----------------------
分裂的自我145

这些幻想的一般细节不是我们眼下所关心的对象,但我们将
考虑,正是它们参与导致了他的统觉:他的自我是粪便做成
的。他父亲骂他“废物”(原意为“大粪堆”),而他自己比他
父亲走得更远。由于相信自己是一堆没用的大粪,因而,一
?
旦他对别人显示出任何价值,他就会产生罪过感。
????????????????????
手淫使他不安。我相信,他的罪过感的关键在于,要是
??
他戒弃手淫,他的无价值感就会增强;而当他真正想要什么
???????????????
也不做,什么也不是,真正成为“没用的东西”,成为“大粪
堆”时,他就会感到自己身上的气味变得无法容忍。他后来
谈到这种气味:“这味儿多少像是我对自己的看法。它的确表
明一种自我厌恶。”换句话说,他对于他自己来说是如此恶臭,
以至他自己都无法承受了。
事实上,彼得的罪感有两个完全对立的和相反的来源:一
种促使他去生,另一种促使他***;一种是建设性的,另一
种是破坏性的。它们导致的感觉虽然不同,但都极为痛苦。如
果彼得的所作所为显示他的自我肯定,表明他是一个有价值
的人,真实而生动,他就会想到:“这是欺骗、伪装。你是没
用的家伙,没有价值。”他要是不同意这种错误的自责,他就
不会觉得自己是那么无用、虚假、死气沉沉,身上的味儿也
不那么难闻;然而此时他又会被罪过感所折磨。另一方面,如
果他决意让自己什么也不是,他却依然觉得自己是个骗子,依
?
然感到焦虑,依然强迫性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意识到自己
的身体是他人知觉的对象。
彼得竭力让自己什么都不是,由此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
是僵化、死气沉沉。死气沉沉的气氛笼罩了他的整个生存,浸

-----------------------页面165-----------------------
146分裂的自我

透了他对自身“与外界相脱离的自我”的经验,浸透了他对
自身身体的经验,也浸透了他对“被分离开去的”的世界的
知觉。一切都开始停滞不前。世界变得失去现实性,而自己
则难以想象自己拥有任何为他人的生存。最糟糕的是,他开
始感到自己“死了”。从他后来对这种感觉的描述有可能看出,
其中涉及到自身身体之真实感和生动感的丧失。这种感觉的
核心在于:彼得缺乏对自身身体作为真正的为他人之客体
(BB)的经验。他变得只能(无法忍受地)为他
objectforothers
自己而生存,再也感觉不到他在世界的眼睛里也拥有自己的
生存。
看来,彼得多半是在与自身二重性经验之间的分裂作斗
争。父母的管教剥夺了他的存在,或者说,父母未能成功地
管教他。他觉得自己对于他人是可接触的、可嗅及的等等,这
种令他极为难受的强迫性的偏见是一种绝望的企图,企图在
自身存在中保留住一个层面,一个活生生的肉体:它拥有一
个为他人的存在(BB)。但是,为此他就不得
abeingforothers
不以一种辅助的、不自然的、强迫性的方式把对这一层面的
感觉“注入”他的身体。这是他的一个经验层面,它未能在
最初的婴儿期状况之外得到根本性的确立;分裂倒是得到了
填补,但却并非由于作为一个人而被爱、被尊敬的感情的正
常发展,而是由于另一种感情:所有的爱实际上都是伪装的
迫害,因为其目的是要将他变为他人之物——如他自己所说:
变为老师帽子上的一片羽毛。
然而,显然彼得在学校里和事务所里就已经遇到各种麻
烦,觉得自己是个骗子,并感到恐惧。但是,更特殊的情况

-----------------------页面166-----------------------
分裂的自我147

是,当他自己竭力想要填补自身存在的分裂时,他的状态就
开始恶化。他说,他竭力“把自己与一切分离”,这的确如此。
在此之上,他又增加了“脱离”的方法。他力图通过“脱
离”的方法割断自身存在中各有关方面的联系,特别是,他
力图不“在”自己的行动和表达中,不在自己的所作所为中。
可以看出,在这里,在自身与世界之间,他利用了身体行动
和表达的过渡状态。现在他试图说:“所有可作为他人之对象
的我均不是我。”
在“我”和世界之间,身体明确占据了一个含糊的、模
棱两可的过渡状态。从一方面说,它是我的世界的核心和中
心;另一方面,它是他人世界中的客体。对于自己身上可被
别人感知的任何东西,彼得尽力割断与它们的联系,使它们
与自己的内自我相脱离。它们包括各种态度、意图、行动等
等,是在顺应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为了脱离它们,彼
得还竭力将自身整个存在减缩为非在,相应地尽可能将自己
变得什么也不是,变为无物。由于他相信自己是无人、无物,
他还感到要驱使他成为无物的可怕力量。他觉得既然他谁也
??
不是,他就应该成为无人,隐姓埋名便是他用以将其所信变
为事实的一种魔法式的方式。正如前面所看到,彼得弃职后
便四方漫游,居无定处。他不属于任何既定的地方。他老是
从一个地方漂泊到不同的地方。他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
有财产,也没有朋友。他什么也不是,谁也不认识,也没有
谁认识他。他就这样为自己创造条件,使自己易于相信自己
是无人。
?

-----------------------页面167-----------------------
148分裂的自我

俄南①之罪在于遗精在地,因为这是对生殖力和创造力

的浪费。彼得之罪,如他自己所说,并不只是他的手淫和虐

待狂幻想,而在于他只能在幻想中与人们一道干有关事情,却

没有勇气付诸真实的行动;而一旦他试图在某种程度上约束

(如果说不是压抑的话)他的幻想,他的罪就增加了:既因这

种幻想而有罪,又因压抑它们而有罪。当他想让自己什么也

不是,他的罪就不仅包括他无权做普通人所能做的一切,还

包括他没有勇气超越、违背、不顾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做那些

事情;而他内心的想法告诉他的是:他此生与他人一道所做

或所能做的事情都是错的。他的罪在于,他自己决定承认自

己的感觉:他无权生活。他的罪在于他否定了自己走向生活

的可能性。

彼得的罪感主要并非由于他的各种欲望、驱力,或冲动

本身,而是因为他没有勇气与现实中现实的人们一道从事现

实的事情,从而成为一个现实的人。彼得之罪并非在其愿望,

而在于这些愿望始终只是愿望。他的一无是处之感产生于这

样的事实:他的愿望只能在幻想中而无法在现实中实现。手

淫使他得以用他与幻象的无生命力的关系,成功地取代与真

实他人的创造性关系。他的罪感在于:他的欲望只是幻想的

欲望,并非来自真实的人,并非真实的欲望;而本来,他可

能拥有这种真实的欲望。

海德格尔说:罪是存在于沉默中为自己发出的呼唤。可

①《旧约?创世记》第38章第9节:“俄南知道生子不归自己,所以同房的

时候,便遗精在地,……”  ——译 注

-----------------------页面168-----------------------
分裂的自我149

以称为彼得之真罪的东西,是他对非真之罪的屈服投降,是
??&nb
 
?sp;????
他把放弃自己作为生活目的的企图。

不管怎样,彼得身上还存在着前面提到过的内自我的分

裂。从一开始,他就被自己谁也不是的感觉所折磨和左右;现

在,他被迫痛苦地为自己创造条件,以证明这种感觉。然而

与此同时,他又觉得自己是某个特殊人物,肩负特殊使命和

目的,受上帝之托来到这个世界。这种空洞的万能和使命感

让他感到害怕,他把它们当作“疯狂的感觉”置于一边。他

意识到,如果他纵容这种感觉,那么就会像燕卜荪


(A)
WEmpson所说,只会导致“疯人院以及那里的一切”。然
而,相反的选择也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力图不在身

体中生活、不通过身体来生活,力图成为无人。正因为如此,

他的身体在某种意义上已死去。

因而,当他丢掉伪装,这伪装就会强迫他给予注意,他

就会被迫回忆起这样一种东西:肮脏、恶臭、可怕——一句

话,死气沉沉,没有生命。他以一种心理技巧把自己与自身

身体相割离,而他那非身体化的自我以及“被割离的”身体

都产生了生存的坏疽。

他自己的一段话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已经死了。我把自己与人群相

隔离,封闭在自身内部。任何人走这条路也将遭受同样

①燕卜荪(1906—1984):英国作家和教师,以用科学方法写评论和诗歌而

闻名。  ——译 注

-----------------------页面169-----------------------
150分裂的自我

的命运。人不得不生活在人群中间,否则就会有什么东
??
西在内心死去。这听起来似乎很愚蠢。我并不真正理解
这一点,但这样的事情似乎正在发生。真有趣。

-----------------------页面170-----------------------
第三部分

-----------------------页面171-----------------------
152分裂的自我

第九章 精神病的发生
    和发展   

万物崩坠,失却存在的焦点,

松垮的散漫占有了世界。

AA叶 芝
WB

前面,特别是通过戴维和彼得案例,我们讨论了各种精
神分裂性现象,这些现象已危险地接近显性精神病的边缘。在
本章中,我们将讨论突破这一边缘而进入精神病状态的几种
发展形式。当然,在健全与疯狂之间,在正常的精神分裂性
个体与精神病人之间,并非始终有可能划出清楚的界线。某
些时候,病情的发作极为戏剧化和猝然,症状十分明显,因
而诊断也就不成问题。然而在许多个案中并无这种突破的、明
显的、本质的变化,而只有绵延数年的缓慢过渡,此时就无
法对临界点作出清楚的判定。
在前面的描述中我们看到,当精神分裂性的生存状态出
现了特殊的分离形式时,就会发生由正常向疯狂的过渡。为
理解这一过渡阶段的性质,有必要考虑这一特殊生存情境中
发生精神病的各种可能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指出过:自

-----------------------页面172-----------------------
分裂的自我153

我为了发展和支撑其身分和自主性,为了逃避外界持续的威
胁和危险,便割断自己与他人的直接联系,尽力变成自己的
客体——试图只与自己发生直接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自我
的基本功能变得只是幻想和观察。
这一点达到后,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自我将难于支撑
任何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原因正好是它没有“接触”现实,从
未实际地与现实“打交道”,正如明可夫斯基(1953年)所说:
丧失了与外界的“性命攸关的接触”。相反,正如我们曾看到
的,自我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被假自我系统所取代,而这一
假自我系统的知觉、感觉、感情、思想和行动只有较小的真
实“系数”。
此时,个体的状况有可能还显得比较正常,但是,这种
表面上的正常,却是通过进行性的、越来越反常的和绝望的
手段加以维持的。自我卷入了幻想的世界,这是由“精神”事
物组成的私人“世界”,也即自我自身客体组成的“世界”;同
时自我观察着假自我,只有这假自我在参与那个“公有世
界”。由于与现实的公有世界中的他人的直接联系已落实给假
自我系统,因而,自我只有通过假自我系统这个中介,才能
与外在的公有世界产生联系。这样,自我最初为避免外界冲
击而设置的防线,就可能变为囚禁它自身的牢狱。
这就是说,针对外部世界的防卫机制,即便就其基本功
能而言,也是失败的。原来预想的功能是防备破坏性的冲击
(爆聚),维持自身生命力,避免成为他人控制和操纵之物等
等,结果却未能实现。焦虑卷土重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
强烈。假自我系统的症结——知觉的非真性和目的的错误性

-----------------------页面173-----------------------
154分裂的自我

——逐渐扩展为对整个公有世界的僵死的感觉,染及身体,事
实上还染及身体的一切,最后甚至侵袭渗透“真”自我。虚
无充斥了一切。内自我自身也变得全然虚幻不真,被“幻想
化”,被分裂,被僵化,再也无力承受关于自身身分的不安全
感。此时,内自我会试图将各种可能性用作防卫机制,例如,
试图逃避被认同以保持自身身分(如前所述,身分的获取和
维系是两方面的,既需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也需自己对自己
的认可);或者小心翼翼、处心积虑地保持僵死(BB
deathin
)状态,以逃避生活的痛苦——而这些做法将使前述情况
life
进一步恶化。
让自我进一步退缩与让自我恢复原状这两种努力,在精
神病状态中将合而为一。一方面精神分裂性个体会拼命试图
作为他自己而存在,重新获得和维持其存在。然而,这种欲
望与非在的欲望纠结在一起,要把它与后者分开是极为困难
的。这是因为,精神分裂性个体的行为,就其本质而言,大
都必然是含混不清的。彼得是在毁灭自己还是在维护自己,谁
又能作出断然的回答呢?如果我们囿于两者非此即彼相互排
斥的思路,那就不可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彼得用以防卫生活
的机制,很大程度上是在生活之内制造死亡。这种机制看起
来让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摆脱焦虑,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如此。
为了活下去,①
他不得不像负鼠一样在某种程度上装死。当他
不为人所知、所了解时,他可以“是自己”;当他不是自己时,
他可以让自己为他人所了解。这种两可的处境不可能一直继

①负鼠:产于美洲的一种动物,遇到危险时会躺下装死。  ——译 注

-----------------------页面174-----------------------
分裂的自我155

续下去,因为,身分感需要另一个人的存在,而个体正是为
??????????????????
这个人所了解;身分感还需要此人对个体自我的认可与个体
??????
的自我认可之间的联系。如果个体要脱离与所有他人甚而自
身一大部分存在的联系,那么他就不可能以正常的方式长期
生活下去。
这样一种与他人一道存在(BB)的方式,
beingwithothers
其先决条件是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基本上是孤癖的、内向的
身分来维系自身的现实。它假定,即便没有与他人的辩证关
系,也能作一个人。看来,这一策略的全部目的,是想通过
消除所有通向“内”自我的直接途径而防备想象的外来打击,
以便维护“内在的”身分。然而,如果“自我”未得到他人
认可,未承诺自己作为“客观的”元素,未生活在与他人的
辩证关系之中,那么,“自我”就无力维系现有的、已经岌岌
可危的身分和存在。

我们已对“内”自我所经历的变化作出了部分性的描述,
这些变化可以列出如下:

1.“内”自我变得“幻想化”或“发散化”,因而失
去稳定可靠的身分。
2.变得不真实。
3.变得贫乏、空洞、僵化、分裂。
4.变得越来越充满厌恨、恐惧和妒嫉。

这是同一过程的四种不同侧面,是从不同角度观察所得

-----------------------页面175-----------------------
156分裂的自我

的结果。
詹姆斯将这一过程推到了正常的极限,事实上或许还越
出了这一极限。这位28岁的年轻人,在他自认为的“真自
我”和他的假自我系统之间处心积虑地制造分裂。
在詹姆斯的头脑中,几乎没有
 
?何一种观察、思想和行
动不是虚假不真的。看、思考、感觉、行动,都只是“机械
的”和“不真实的”,因为那不过是“他们”看、思考、感觉、
行动的方式。清晨上班途中,不管碰到谁,他都不得不跟别
人一道笑谈那些大家都笑谈的事情。“我打开公共列车的门让
别人先进去,这是不用考虑的,因为这不过是大家都遵循的
行为方式。”然而,他仿效他人的努力背后,却是对他人的不
满以及对自我的蔑视。他既想隐藏又想显露自己的“真实”感
觉,而他的上述行为正是两者之冲突的荒诞产物。
他企图通过荒诞的想法来维护自己的身分。他是和平主
义者、神学诡辩家、占星术士、唯灵论者、神秘主义者、素
食主义者。看来,至少他能与他人分享他各种荒诞想法这一
???????
事实,对于保持他的正常来说,或许是最重要的独立因素,因
为在那些有限的领域之内,他有时能与他人相处,与之分享
??
自己的各种想法和奇特经验。就现时代的西方文化而言,这
些想法和经验倾向于把一个人与人群相隔离,把他孤立起来;
如果周围的人不把这个人拖入同样“怪癖”的小团体,他的
孤独就将发展到十分危险的程度,进入精神错乱状态。例如,
他的“身体图式”将扩展到生前和死后,消融了通常的时空
界限。他会产生各种“神秘的”经验,感到自己与绝对融为
一体,与道(1)融为一体。他神秘地“知道”,世
OneReaity

-----------------------页面176-----------------------
分裂的自我157

界是被统辖的世界,而他据以“知道”的法则则完全是神秘
的。虽然他是一位职业化学家,但他“真正的”信念并不在
化学和科学法则之中,而是在炼金术、黑白巫术,以及占星
术的法则之中。他的“自我”本来即便在能分享他见解的人
们中也只能得到部分实现,现在则越来越卷入巫术世界,而
“自我”本身也是这世界的一部分。幻想或想象的对象遵循着
巫术的法则,它们的关系是巫术的而非现实的。“自我”越来
越参与到幻想的关系之中,越来越不是现实关系的参与者。在
这一过程中,“自我”便丧失了自身的现实性,就像它与之发
生关系的对象一样,它自己也变成了巫术的幻象。这一过程
的一个含义是,对于这样一个“自我”,一切都变得具有可能
性,正像一切愿望必须或早或晚得到满足,突破现实性、必
然性、条件性和有限性的限制。“自我”可以是任何人,可以
出现在任何地方,可以生活在任何时候。詹姆斯的情况就趋
向于这种状态。“在想象中”,他越来越相信幻想的力量(神
秘的、巫术的、不可理喻的)。这些力量的特征是朦胧而不确
定,但都加深了他的想法:他不仅仅是此时此地的詹姆斯,不
仅仅是父母所生的詹姆斯,他还是某个非常特殊的人物,肩
负着特殊的使命,甚而是佛陀或基督的化身。
这就是说,“真”自我不再维系于现世的、终有一死的身
体,它“幻想化”了,它挥发到虚空中,成为个体自身想象
的变幻不定的幻影。与此相应的是,自我被孤立起来,以防
御外来的、威胁其身分的危险,但反而丧失了它本来拥有的、
虽然是不安全的身分。不仅如此,在现实面前的退缩导致
“自我的”贫乏。它的无所不能是以无能为基础,它的自由是

-----------------------页面177-----------------------
158分裂的自我

虚空中的自由,它的行动缺乏生命力。自我逐渐枯竭、死亡。
在他的梦幻世界中,在他所梦见的荒凉世界中,詹姆斯
感到自己是那么孤独,甚至为他真实生存中的孤独所不可比
拟。例如:

1.我发现自己在一个村庄里。那是一个被遗弃了的
村庄:残垣断墙,没有一丝生命的痕迹……
2.我站在一片荒芜不毛的地形中间。那是一片空荡
的平原:满目荒凉,几乎不生野草。泥浆淹没了我的双
脚……
3.……我来到一片孤寂的砂石地带。我是因为什么
事情逃来这里的?我想回到什么地方去,却不知道该怎
么走……

悲剧性的讽刺在于,即便到最后,也未能逃避焦虑的折
磨;相反,每一种焦虑以及其余的焦虑甚至变得更令人痛苦。
在梦里或在觉醒时,它们融和成各种各样的经验,以虚无和
朽灭之感啃噬着人的灵魂。
只有在与真人真事的关系之中,自我才可能是“真的”。
然而,自我又害怕被各种关系所吞没。如果“我”只是进入
与幻想客体面对面的游戏,同时假自我却忙于应付真实的世
界,那么各种深刻的具有现象学性质的变化就会在所有的经
验要素中发生。
这样我们就看到:超越的、虚空的、万能的、自由的自
我在幻想中可以是任何人,在现实中却什么人也不是。

-----------------------页面178-----------------------
分裂的自我159

这样的自我主要与其自身幻想的客体发生关系。作为这
样一个幻想中的自我,它实际上变成了挥发性的。它害怕作
出对客观成分的承诺,在这种畏惧中,它试图维护自己的身
分。然而,由于不再与事实、与条件性之物和确定性之物保
持牢固的联系,它就陷入了危险:有可能丧失它力图首先加
以保护的东西。失去了条件性,自我就失去了它的身分;失
去了现实性,自我就失去了在世界中体验有效的选择自由的
权利。自我让自己死去,以逃避被杀死的危险。此时,个体
不再像他人一样经验这个世界,尽管他仍然知道世界对于他
人(如果不是对于他自己的话)是什么样子。然而,对世界
真实性的直接感觉不可能为假自我系统所支撑。不仅如此,假
自我系统还无法对现实作出检验,因为检验现实需要一个人
自己的心智,它能通过比较作出正确的选择。假自我缺少这
种心智,这种缺乏导致了假自我的谬误。
当来自外界的经验渗入内自我,上述自我就无法再以社
会可接受的方式经验或表达它自己的欲望。
社会可接受性变得只是一种手腕,一种技巧。现在,个
体对事物的看法、该事物对于他的意义,以及个体的感觉和
表达,如果说尚非怪异之极,至少也会是怪癖的。自我越来
越裹入其自身系统之内,而对变幻不定之经验的适应和调整,
就只好留给假自我来进行。这一假自我系统看起来是有可塑
性的:它能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能适应环境的变化。然而,自
我却跟不上现实世界的变化。它那幻想的关系世界中的客体,
虽然沿着理想化的方向得到了修正,但仍然保持原来基本的
形象,甚至变得更为有害。在它那里,没有要用现实对这些

-----------------------页面179-----------------------
160分裂的自我

幻象(心象)加以检查、检验和纠正的想法,事实上没有机
会这样做。现在,个体的自我没有作任何努力去作用于现实,

去导致现实的变化。

在自我及其心象经受上述修正的同时,假自我系统则经

历着相应的变化。

现在让我们回顾原来的情况,它是用下述公式加以表达

的:

自我D(身体-世界)

身体是假自我系统的水平线。然而,这个系统却有被个

体抽象化的倾向,它扩张到了独立的身体活动之外。它在很

大程度上包含了个体“存在”中所有的有关方面,这些方面

被内“自我”认为不是个体自我的表达而加以遗弃。这样,就

像詹姆斯的情况所示,自我越来越退缩进排外的幻想关系之

中,越来越“脱离”,越来越不参与,只是观望着假自我系统

与他人的活动;而与此同时,假自我系统却越来越蚕食进来,

越来越深地侵入个体的存在,直至看起来一切都将归于这一

系统为止。詹姆斯最后几乎不能通过视、听、接触去感知客
体,特别是①,不能做他未感知的、“不是他自己”的任何事

情。前面我们已经举过一些例子,但实际上的事例不知还要

多多少倍,因为他在家里、工作上以及朋友中间都以这种方

①一个人存在中的分裂与其各种感觉形式之间的关系,至今仍受到极不恰

当的理解。  ——原 注

-----------------------页面180-----------------------
分裂的自我161

式行动。就假自我系统的性质而言,这种存在方式可概括如
下:

1.假自我系统越来越扩张。
2.越来越自主。
3.被各种强迫性的行为所“折磨”。
4.属于它的一切变得越来越僵死、不真、虚谬、机
械。

自我与身体的分离以及身体与他人的密切联系,把自我
自己推向精神病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身体被要求不仅仅
是要顺从和安抚他人,而且要为他人所实际拥有。个体开始
感到,不仅他的知觉是虚谬的(由于他始终用他人的眼光来
观察事物),而且这些知觉还玩弄了他,因为,他感到人们也
正通过他的眼光来看世界。
詹姆斯差不多已进入了这种状态。他已经感到,他“头
脑”里的思想——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并不真是他的。他
??
的大部分智力活动都是企图把握自己的思想,把他的思想和
感觉置于他的控制之下。例如,他妻子在夜里常常给他送去
??
一杯牛奶。对于这种情况,他常常不假思索地微笑着说:“谢
谢!”但他随即会突然反感地想到,妻子所作的只是机械行为,
而他的反应也是“社会机器”式的反应。他想要牛奶吗?他
??
想微笑吗?他想说“谢谢”吗?不。然而,他却不假思索地
?
做了这一切。
在詹姆斯这样的状态中,个体的处境是极为严重的。他

-----------------------页面181-----------------------
162&
 
?分裂的自我

在很大程度上已变得不真和僵死。虽然真实和生命的可能性
??
并未丧失,但它们可能不再被直接感受或体验到。他人拥有
??
真实和生命。真实和生命或许存在于大自然(更具体地说是
大自然母亲体内),或者它们能以某些确定的经验形式予以把
握,通过理智的约束和控制重新获取。然而,自我充满了对
丰富的、生机勃勃的、饱满的生命之厌恨;这生命无时无处
不在,但始终在彼而绝非在此。而自我,如我们所说,是虚
空的、枯竭的。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自我称为口欲的自我,它
是虚空的,它渴望被填满,可又畏惧被填满。就其口欲性而
言,它又从不能由喝、喂、吃、嚼、吞咽等等得到满足。它
不能与任何对象合作。它是一口无底深井,是一只无法填满
的大胃。在一个浸透了欲望的世界上,它无法遏制吞咽的需
求。假如自我有可能将世界像食物一样摄入并加以破坏的话,
自我本可能产生罪感。然而,实际上自我不可能出于建设性
目的产生罪感。自我竭力想把世界碎为齑粉,却并不想从中
汲取任何营养。它的厌恨将客体贬为无物,不用消化。因而,
虽然这“自我”是孤寂的,并且极度妒羡着它想象是寓于他
人的善(生命、真实等等),但它必然是破坏这善而不是汲取
它。对于这样的自我来说,“获取”生命和真实而又不毁灭自
己,已成了一个问题。然而此时,对现实的破坏和对现实的
偷偷摸摸的需要却以一种基本上是巫术性的程序在进行。对
现实的这种偷偷摸摸的需要包括以下几种巫术性的方法:
1.触摸、接触;
2.袭用、模仿;
3.巫术性的偷取。

-----------------------页面182-----------------------
分裂的自我163

当个体能对他人身上的真实产生直接印象时,他甚至还

能在某种程度上感到这种偷偷摸摸的需要有了保障(这些方

法将在萝丝个案中得到说明,参见边码第150页)。

个体想要体验各种真实的、有生命力的感觉,为此他将

付出进一步的努力,那就是:把自己投入强烈的痛苦和恐惧。

一位精神分裂的女人习惯用燃着的香烟揿按自己的手背,用

拇指使劲挤压自己的眼球,慢慢地撕扯自己的头发,等等。对

此她解释说,她之所以这样做,是想体验“真实的”东西。极

为重要的是,这位患者并非是在追求受虐狂性质的快感,也

不是麻木。她的感觉系统正常。她能感觉各种事物,就是不

能感受生动的、真实的存在状态。明可夫斯基也报道过,他

的一位患者也出于相似的原因而点燃自己的衣着。冷漠型的

精神分裂性个体会“追求刺激”,追求极度的紧张、激动和恐

怖,投身于极度的危险,以便像一位患者所说的那样,“把生

①女
命刻进自己内部”。荷尔德林尔
写道:“哦,上苍的女儿,自


天父的花园向我显现,如果尔不能许诺尘世的幸福,那就许

诺惊吓吧,用别的什么来惊吓我心。”然而,这样一些希望是

难以实现的。正如詹姆斯所说,也几乎像卡夫卡的恳求者所

说:“现实离我而去。我接触的一切,我思考的一切,我认识

的一切,都在我走近时变得虚幻不真……”

随着与他人的脱离,我B你共处(BBB)之
meandyoutogether

①荷尔德林(1770—1843):德国著名抒情诗人,生前很少得到赏识,死后

被遗忘,直到20世纪初才被重新发现,获得世界性声誉。1798年后精神

分裂直至逝世。  ——译 注

-----------------------页面183-----------------------
164分裂的自我

B)也将随之丧失。在这种进行性的丧
weness
感和我们之感(
失过程中,女人会变得比男人更为冷漠,更为疏离,更为危
险。突破宾斯万格(1942年)所谓“在世界之中的存在”之
二重模式的最后希望,或许能通过同性恋而达到,或者通过
与孩子或动物之间长期持续的爱之纽带而达到。博斯描述了
一位男性同性恋,他的世界因孤独而萎缩了:

这个人甚至“头皮和心肌”都萎缩了,他越来越不
能“达到”男女之爱中丰厚的生存性满足,再也不能获
得“主的祝福”、“热情和欢乐”。这些东西,他只有在过
去对表妹的爱情中曾得到过。后来他失去了这种纯洁的
爱情。那个女子变成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遥远的、“异
域的”生存;她越来越“苍白”、“虚幻”,是“不消化的
食物”,最后终于完全脱离了他的世界。与此同时,他的
生存也开始并越来越贫瘠起来,进行性的精神分裂症
“耗尽了他的精力”,男性的各种感觉也大都“用光了”。
这时,他突然生平第一次感到某种力量驱使他向同性恋
“敞开自己”。他极为生动地描述了自己的成功:同性恋
使他体验了至少一半程度的生存满足。获取这种满足并
不需要他“尽”很大力气。在这种有限的爱的空间,几
乎没有“失去自己”的危险,几乎没有“耗尽”的危险;
相反,同性恋能“补充”他的生存,使他“成为一个完
整的人”。

博斯正确指出:

-----------------------页面184-----------------------
分裂的自我165

弗洛伊德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所有的偏执狂都有同
性恋倾向。我们的上述观察赋予这一思想新的内容。弗

洛伊德相信,这种同性恋倾向是被迫害妄想的原因;而

我们在两种现象——同性恋和被迫害妄想——中看到的

不是别的,正是同一种精神分裂症萎缩之两种平行的表

达形式,也即两种不同形式的企图,其目的都是想要重

新获得失去了的部分人格(第122—124页)。

个体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其中,他就像可怜的弥达
斯①一样,身边的一切都因为他走近而变成僵硬的金属。处于

这样一种阶段,他所能面临的或许只有下列两种可能性:

1.他可能决定不顾一切地“成为自己”;

2.他可能企图谋杀自己的自我。

这两种可能性中无论哪一种,只要一旦实现,都可能导

致精神病的发作。我们将分别予以讨论。

当假自我系统尚保持完好、尚未被来自自我的攻击所破

坏,或者尚未被各种过渡性的疏离行为之积累所破坏时,个

体表面上会显得完全正常。然而,在这种正常的外表下面,内

部的精神病却在悄悄地发展。

个体表面上的正常与对日常生活之成功的调节和适应,

在其“真”自我看来,越来越显得是可耻的和(或)可笑的

①弥达斯:希腊神话中愚蠢而贪婪的国王。曾获点物成金术,但却无法节

制,以至将一切包括食物都变成黄金,几乎饿死。  ——译 注

-----------------------页面185-----------------------
166分裂的自我

伪装。与此同时,他的“自我”在自身幻想性的关系中,变
得越来越发散,摆脱了各种相关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它们
阻碍它成为外部世界中他人之间的客体。在这个世界中,个
体知道,他应该接受对此时此地的承诺,以血肉之躯服从生
与死的命运。因而,如果“自我”(它本已变得越来越发散而
耽于幻想)现在决定要顺从逃离自身封闭性的欲望,决定要
中止伪装和欺骗,决定要坦诚地、旗帜鲜明地揭明自己,那
么,严重的精神病就发生了。
这样的个体,尽管外表正常,内部却越来越失常。对这
一类情况,如果不作深入的考察,很难加以把握。因为,如
果仅仅满足于对“客观”病史的考察甚至追溯,并不能发现
任何可理解的突然打击,也找不到猝发前的明显指征。只有
直接采自个体自身的关于其自我的历史,只有其假自我系统
???????
的历史而非通常的精神病史,才能对个体的精神失常加以解
????????????
释。
下面两个精神病发作的例子是十分常见的。精神病医生
都很熟悉,但都觉得“难以思议”,令人迷惑不解。
一位22岁的年轻人,在父母和朋友们看来,完全“正
常”。一天他到海边度假,驾小船出海,远远漂离海岸,好几
个小时之后才被人救回来。他说,他失去了上帝,他到海上
去寻找上帝。这场精神病发作使他在医院里呆了许多个月。
另一位年约50岁的男子,从未有过任何“神经”问题,
至少就他妻子所知是如此。直到精神失常那天,他仍表现出
“通常的自我”。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他带着妻子和孩子们
到河边野餐。吃完东西后,他当着全家及其他野餐者和旅游

-----------------------页面186-----------------------
&
 
?nbsp;分裂的自我167

者的面脱了个精光,走进河里。到此为止也许一切还算正常。
然而水及腰深时,他便往自己身上浇水,再也不上岸了。他
说,他在清洗自己的罪,那就是,他从未爱过妻子和孩子们;
在罪过洗清之前他不会上岸。最后,警察把他拖上岸,送进
了精神病院。
在这两个案例中以及其他类似案例中,精神正常(或者
说看上去“正常的”表情、衣着、行为、动作和语言以及一
切可观察的东西)是由假自我系统加以维持的,但在这同时,
“自我”却越来越深地卷入了一个世界:它不是“自我”自己
的世界,而是自我眼中的世界。
我个人十分相信,相当一部分精神病的所谓“治愈”,其
实质是:患者出于这种或那种原因决定再次扮演正常。
????
不少人格解体(无论是否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声称,他
们谋杀了自己的自我,失去了或让别人夺走了自我。
通常,人们把这样的话称为幻觉,但是,如果说它们是
幻觉,那它们是包含着生存论真理的幻觉。只有在个体自我
的参照系之内,它们包含的真理才能得到理解。
那些说自己犯了自杀罪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完全清
楚,他并没有割开自己的喉咙,也未自沉运河;他会期望这
一点对于谈话的对象也同样清楚,要不然这个对象就会被认
为是傻瓜。事实上,许多这样的表达或许就是一些圈套,是
患者为他眼中的蠢人和愚众编织的。对于这样的患者来说,想
要通过割断喉管来杀死自我,可能完全是无根据的推理,因
??
为他的自我和喉管之间只有细微和遥远的关系,彼此很难产
????
生影响。也就是说,他的自我实际上是非身体化的。自我在

-----------------------页面187-----------------------
168分裂的自我

他看来或许是不朽的,或由几乎不朽的、非身体的物质所组
成。他可能会把这自我称为“生命物质”或“灵魂”,或者以
自己的姓名称谓之,并且感到它可能被夺去。这是施雷伯
(,1955年)著名的精神病理论的中心思想之一。
Schreber
通过比较对失去“自我”的恐惧和更常见的对性无能的
神经症焦虑,我们能得以接近这一相当棘手的问题。在性无
能的个体身上,可以发现下述潜伏的幻想:个体害怕失去性
功能,因而,他通过假装被阉割的样子,将性功能藏而不用,
以避免被阉割,消除被阉割的危险。精神病人也采用了相同
的原则作为防卫机制,只是他考虑的不是其性功能而是其自
我。这是根本性的防卫机制,也是最为自相矛盾的防卫机制,
没有什么巫术性的防卫机制能比此更为根本和更为荒诞。就
我所知而言,它是一切精神病的基本防卫机制,虽然它会有
不同的表现形式。对此,我希望作出最具普遍性的概括:拒
?
绝或反抗存在,以此作为维护存在的手段。精神分裂症患者
?????????????????
觉得他杀死了他的“自我”,这显然是为了避免其“自我”被
消灭。为了活下去,他让自己死了。
各种各样不同的因素汇集起来,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促使
个体摆脱他的自我。自我努力想要与身体分离,反抗与身体
的同一,但最终仍无法摆脱焦虑,所有为之付出的思想、感
情、感觉、行动、知觉也是徒劳;它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反
而进一步整个陷入它最初想要逃避的焦虑之中。
陷入这种状态的个体将感到极为痛苦,下面两个案例将
表明这一点。
我认识萝丝时,她23岁。那时她对我说,她就要疯了,

-----------------------页面188-----------------------
分裂的自我169

事情真是如此,她怕得要死。她说,那些恐怖的记忆又回到
脑海,她怎样也无法忘掉;而关于这一点,她现在终于找到
了答案。她说,她眼下正想通过忘掉自己而忘掉那些记忆,她
????
现在总是只注意别人,而绝不注意自己。最初,她还感到某
种安慰,索性放任自己,不加反抗,但内部总有什么东西在
抵制这种倾向,迫使她作些相反的努力。但是,相反的努力
越来越困难,到最后,几乎所有的思想和行动都要让她付出
很大的意志。紧接着她开始感到,她再也没有意志了——她
已将它用光了。不仅如此,她开始不敢为自己做任何事情,不
敢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任何个人责任。与此同时,她感到再
也无法为自己而活着了,为此她痛苦不堪。“我的生命在其他
一切人手里,就是不在我自己手里。”她没有了自己的生活,
她仅仅活着而已。她说,她感到“她”眼下已经“每况愈
下”,她试图摆脱“它”,趁还来得及。然而她又感到,事情
已走得太远,她“没有足够的能力把握住自己”,而“它”则
从她身边“溜走了”。她说,如果她能喜欢别人,情况就会好
一些。
几天以后,她对我说了以下一番话:

这些想法越走越远,一直越过了边界。我真正的自
我掉下去了——通常它就在我的喉头,而现在它掉得更
远了。我正在失去自己。它掉得越来越深,每况愈下。我
想告诉你事情,但又不敢。我的头脑里满是各种想法、恐
惧、厌恨、妒嫉。我的头脑无法把握它们;我尤法控制
它们。我就在我的鼻梁后面——我是说,我的意识就在

-----------------------页面189-----------------------
170分裂的自我

那儿。它们裂开了我的头,这就是精神分裂症,不是吗?
我不知道我是否有这些想法。我想,我上次谈出这些想
法,只是为了得到治疗。哦,如果我能够喜欢和爱而不
是厌恨,那该多好。我愿意喜欢人们,然而我又想恨他
们。我也是在消灭我自己。

接下来几个星期,她一直这样谈下去。所谓她正在杀死
自己,现在变成她相信她已经杀死了“她自己”。她几乎始终
??
坚持认为,她真的杀死了自己,有时又说她失去了自己。当
她偶尔没有感到自己已完全“失去”或“死去”的时候,她
反而会感到“奇怪”、“陌生”,感到她和别的事情都不再具有
真实性。她痛苦地意识到,她失去了以真实的方式体验事物
的某种能力,失去了思考真实思想的能力。她同样强烈地感
到别人拥有这种能力。她还描绘了她目前为“重新把握现
实”而使用的各种有意无意的手段。例如,如果有人对她谈
起被她分类归入“真实”的事情,她就会对自己说:“我得想
想。”接着就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那个单词或片语,希望能由
此得到一些其中所包含的真实性。她觉得医生是真实的,因
而自始至终努力记住医生的姓名。她总想在别人身上制造效
果,例如谈论一些她希望能使别人困窘的事儿。她觉得这事
儿很客易,因为她感到她与别人的感觉相去甚远。如果别人
显出困窘的迹象,她就会对自己说:她必然是真实的,因为
她能够在真实的他人身上引起真实的效果。只要有人“进入
她脑子里”,她就会对自己说她就是那个人。现在她觉得,既
然她能够喜欢某人,那么她就应该像这个人。她常跟在人们
?

-----------------------页面190-----------------------
分裂的自我171

后面,模仿他们走路的样儿,学他们说话,模仿他们的各种
姿态。她在这种时候会同意别人所说的一切,也常常以此激
怒了别人。然而,在这种时候,她又总是说她离真实的自我
越来越远了。她希望能“接近”别人,也希望让别人接近她,
可这一点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了。随着绝望的加深,她反而不
那么感到恐慌了,可是仍摆不脱一种顽固的畏惧。她变得不
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了。看到别人做各种事儿,可她却认为
她“无法理解。那是一种盲目的感觉”。她相信人人都比她聪
明。他们都在干聪明的活儿,可她却无法明白他们最简单的
行动的意图。她没有未来,时间也停滞了。她无法前瞻,过
去所有的记忆也变得凝固而僵化,挤满了头脑。显然,她正
在失去的,是区分事件之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感觉——用明
可夫斯基的话说是“体验”时间的感觉。
一个极为重要的事实是:萝丝越是感到她和人们无法彼
此接近,越是觉得置身于她自己的世界中——“他们进不来
我也出不去”,那么,她这个私人的、封闭的世界就越是从外
面受到精神病的威胁。换句话说,在某种意义上这个世界就
变得越是“公开”。她变得越来越猜疑他人,开始藏东西,觉
得别人要偷她的东西,不时地检查手提包,清点个人财物,以
便确信没让别人偷走什么。萝丝这种越来越退缩同时越来越
脆弱的矛盾,由她自己给出了最清楚的表达。她认为,一方
面,她正在谋害她自己;另一方面,她又害怕她的“自我”会
失去或被别人偷走。她只有别人的思想,只能想别人之所说。
萝丝又谈到自己是两个人。“有两个我。”“她总是我,我
也总是她。”她听到有声音叫她去谋杀她母亲,她知道这是

-----------------------页面191-----------------------
172分裂的自我

“其中一个我”的声音。“这儿(她用手指着额角)全是棉花。
我没有自己的思想。我完全糊涂了,总是我、我、我。我无
法区分我和我、我和我自己。说到我自己,我知道一定出了
什么事情,什么事情正对我发生,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这就是说,尽管她害怕失去自我,但她试图“重新把握
现实”的努力却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逃离自我或谋杀自我
的企图,继续被她用作基本的防卫机制,事实上,它们变得
更强烈了。
个体之所以要“干掉自己”,不仅是出于焦虑的压力,也
出于其罪感;在这类人身上,罪感特别强烈,特别具有破坏
性的、压倒性的力量,常常使个体走投无路。
前面已经看到,沉重的罪感使彼得成为无物,成为无人
????
——什么也不是,谁也不是。下面我们将看到另一个例子。一
位患者也走上了与彼
 
?相类似的道路,但幸运的是,她及时
挽救了自己。更确切地说,她没有让自己发展到精神病的状
态,一旦进入那种状态就很难恢复了。
这位患者名叫玛丽(),20岁。在大学里念书的第
Marie
一学年一直未能通过任何一门考试。她总是在考试之前或之
后几天来到考场,不是太早就是太晚。如果偶尔赶上考试,她
也不耐烦答题。第二学年,她索性连课也不上了,别的事儿
也不干了。很难找出其中的具体原因。有人建议她来找我咨
询。我安排她两周见一次面。然而,无法知道她将于何时到
达。说她不准时,还算是在为她开脱了。她完全不遵守约定。
谈话时间实际上安排得很松散随便,以便尽可能将就她。本
来安排在周四下午的谈话,她可能要到周六上午才来参加;或

-----------------------页面192-----------------------
分裂的自我173

者,她可能在下午5点打来电话,说她刚起床,因而无法参
加安排在4点的谈话,不过,如果她在一个小时内赶到,是
否还来得及?等等。她不打招呼就放弃了5次谈话。有6次
准时到达,也未作任何解释。每次都接着上次中断的地方继
续下去。
玛丽苍白、瘦弱,面带倦容,头发也不梳,披散在肩头。
她的装束没有定准,含糊而怪异。关于她自己,她表现得十
分闪烁和隐秘。她跟许多人都有着一般性的接触,就我所知
而言,其中没有一人知道她的生活方式。她家住伦敦郊外,自
从上大学后,她即在城内寄宿,并老是搬迁。父母从不知道
她的地址,她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让父母来看她;跟他们打
招呼的方式,就好像偶然认识的熟人,而事实上,她是家中
的独女。她走路轻快,几乎是踮着脚尖。她讲话柔和而独特,
但是散漫、离题、平静而做作,没有生命力。她不喜欢谈论
自己,但对政治、经济一类话题却有兴趣。她对我显然冷淡。
她通常明确向我表示,在她眼里我不过是无数熟人之一,不
过是一次谈话的对象。然而有一次她又说我很有趣,只是我
生性恶毒而污浊。她从不暴露要从我这儿得到什么的欲望或
期望,而对于她的确感到从我这儿得到了什么,也绝不会很
清楚。当她发现自己对我很冷淡时,感到很奇怪,因为,为
了见到我,她常常是不辞长途。
总之,这位姑娘的种种表现,与临床精神病学关于早发
性痴呆或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的典型描绘相符,她似乎是很难
治愈的了。
然而,有一天她却按时到来,举止言行都有着惊人的变

-----------------------页面193-----------------------
174分裂的自我

化。就我所知而言,她这是第一次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衣
着举止都不再那么奇怪,不再让人总觉得不对头;动作和表
达都明显有了生命力。谈话一开始她就说,她认识到自己过
???
去割断了与别人的真实关系,这种生活方式使她感到害怕;与
此同时她也明白了,这是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显然,这意
味着什么极为重要的事情发生了。据她自己所说(我看不出
理由对此表示怀疑),是看一部电影导致了这场变化。有一个
礼拜,她每天都去看一部意大利影片《斯特拉达》,该片描写
一位男子和一位姑娘。这位健壮的男子是一个巡回剧团的演
员,总是从一座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扮演他的角色,包括突然
鼓起胸膛挣断锁链这样的动作。他向一位姑娘的父母要求,让
她做他的助手。这个男人强壮、冷酷、下流、恶毒,他把姑
娘也当作下流货色看待,随意强奸、毒打、抛弃,毫无良心
和自责;他不把姑娘当人,即便后者尽力让他满足,对他表
示忠诚,他也毫不感激。他明确表示,她做的这一切并不比
别人做的更好,也不可能做得更好。因而,姑娘看不到自己
生命的意义,她的一切都被这个男人拿走了,但在他眼里她
却没有价值。她又悲伤又孤单,虽未被痛苦所压倒,但却因
没有意义而绝望。她跟马戏团里一位走钢索的演员交上了朋
友,向他诉说她的苦恼。然而当他叫她一起逃走时,她却拒
绝了,她说:如果她离开了,就没人跟那个男人在一起了,他
又该怎么办呢?走钢索的演员捡起一块石头说:他不敢相信
她竟是如此毫无用处,她至少应该跟这块石头一样,因为这
??
块石头至少还存在着。他还指出:既然她知道自己是那个男
人唯一不从身边赶走的人,那么就凭这一点,她也应该看到

-----------------------页面194-----------------------
分裂的自我175

自己是有用的。这位姑娘单纯透明,一点不懂狡诈和欺骗,一
举一动都暴露出内心的感情。当那公牛般的男人就在她眼皮
底下杀害了那位走钢索的演员,并毫无忏悔之意时,她只有
哭泣:“这蠢货没救了,这蠢货没救了。”此后她形同木偶,也
不吃东西。那男人见她没有回转的迹象,趁她睡着时将她遗
弃在风雪交加的路旁。
玛丽把自己认同于那位姑娘,同时也看到相反的地方。那
个强壮、恶毒、冷漠、残酷的男人,正好体现了她关于她父
亲(以及某种程度上关于我)的幻想。不过,最让她感到震
动的是,尽管那么绝望和不幸,尽管生活是那么可怕,那姑
娘却没有割断与生活的联系。她从未变成自身的破坏者,也
没有扭曲自己的纯洁。那位姑娘并不特别具有宗教感。她不
像玛丽,没有玛丽那种对在(她可能称之为上帝)的信仰;她
的信仰是一种无名的信仰。然而,尽管如此,她的生活方式
不管怎样总是对生命的肯定而非否定。就在这位姑娘的生活
方式和玛丽自己的生活方式之间,玛丽看到了令她震动的对
比。她感到,她一直在阻碍自己走向造物的勃勃生机和宽怀
大度。即便电影里那位悲惨的姑娘,也还能让剧团里的小丑
逗得大笑不止,因为一位走钢索的演员而激动不已;也还能
从一支歌里找到慰藉,至少像一枚卵石一样有她自己的价值。
从“客观的”、临床精神病学的观点看来,玛丽的变化意
味着进行性的或许是器质性的精神分裂症恶化过程的中断。
然而,从生存论精神病学的观点看来,玛丽的变化意味着:她
中止了谋杀自己的行为。她看到,她的生活已经变成了一种
有系统的企图,其目的就是要破坏她自己的身分,使自己变

-----------------------页面195-----------------------
176分裂的自我

得什么人也不是,变成无人。本来,通过某些事情,她可以
让自己被确定为特定的、具体的人,通过特定的工作与他人
发生联系,可是,她却避开了所有这些事情。她试图让自己
的行动没有任何真实的结果,以使自己相信,它们并非真实
的行动。我们普通人都是特定的人,我们都通常通过特定的
行动来达到现实的目的,并因而在行动中找到越来越确定的
位置;她却不是这样,而是试图把自己贬低为无限消失的点,
其手段则是:绝不做任何特定的事情——绝不让别人看到她
在任何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与特定的人一道,做特定
的事情。事实上她跟我们普通人一样,自始至终都是特定时
空中的人。但她总想把自己抽象化,让自己“事实上又在别
处”,以此逃避特定时空的含义。她行动的方式就好像有可能
不“把自己置身于”行动中。把自己与自己的行动相分离这
样的做法影响到她的一切行为,包括她要干的工作、她希望
缔结的友谊,以及她的一切姿势和表情。她试图由此成为无
人,什么人也不是。可见,她与彼得的状况十分相似。两位
患者都同样感到越来越相信,对于他们来说,成为某人是虚
伪,成为无人是坦诚,因为无人正是他们“真正”感到自己
之所是。这是一个自我毁灭的过程,但对于“客观的”、临床
的精神病学家而言,它只是恶性发展的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彼得和玛丽的案例表明,处于这种状态的个体,如果说
他们有罪感的话,那么主要并不是因为他们所喜欢或承诺的
特定思想或行动。他们在这些方面的罪感被另一种范围更广
的一蹋糊涂之感和无价值感取而代之,正是后者打击了他们
特定存在的权利,打击了他们成为什么的权利。个体感到敢
??

-----------------------页面196-----------------------
分裂的自我177

于成为什么之罪,相应地也感到未能成为什么之罪,以及过
分害怕成为什么之罪;个体还感到企图谋杀自己——如果不
是在生物学的意义上也是在生存论的意义上——之罪。这些
罪感是强大的因素,阻碍个体积极地参与生活,让“自我”陷
于孤独状态,并迫使“自我”进一步退缩。可以说,罪感一
直附着于个体的防卫机制之上,而这一防卫机制最初也是由
罪感促发的。
例如,詹姆斯曾做过一个梦,他用手比划着描述了这个
梦境:
“两个原子沿平行轨道运动,接着又原路返回,停下来的
时候几乎相撞。”他恐惧不已,带着可怕的不祥之感从梦中醒
来。
詹姆斯对这个梦的解释是:那两个原子正是他自己,它
们没有沿“自然轨道”继续运动,而是“返回自身”,因此
“触犯了事物的自然秩序”。这个梦的进一步的含义是:詹姆
斯对于他与自己的“返回自身”式的关系有着深深的罪感,因
为这种关系意味着:

1.手淫,换句话说,浪费自己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2.从实际的异性恋关系向后倒退,在自身存在的两
部分之间建立关系,其中一部分代表男性,另一部分代
表别的女性。
3.从与其他男性的关系中向后倒退,在自身内部建
立与自身的排他性的同性恋关系。

-----------------------页面197-----------------------
178分裂的自我

这就说明了更困难的问题,那就是,在所论的情况中,自
我与它自己的关系是一种罪感的关系,因为正如我们前面所
指出,自我在自身内部(或试图在自身内部)形成一种关系,
“就事物的自然秩序而言”,这种关系只能存在于两个人之间,
??
而不可能通过排他性的自我得以实现。
自我的分裂(萝丝的“两个我”、詹姆斯的两个原子,等
等)为一种幻觉提供了基础。分裂后的一部分自我通常似乎
保留了“我”的感觉,而余下的“自我”则会被称为“她”。
但是,这个“她”却仍然是“我”。萝丝说:“她是我,我是
?????
她,始终如此。”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告诉我:“她是一个在
???
寻找着我的我。”〔在严重的精神分裂状态中,自我似乎会碎
??
裂为几个部分,每部分都有自己的内核,都包含某种确定的<
 
?“我”感(B),而且都把其他部分感知为部分的非我〕属
Ixence
于“别的”自我的某一“思想”容易具有某种性质的知觉,这
是因为,在感知着“别的”自我的那个自我看来,这一“思
想”既不属于它,也非它之幻想的产物。这就是说,别的自
???
我是幻觉的基础。更具体地说,自我解体后,每一保存有残
?
留的“我”感的自我内核都可形成一个自我断片;而幻觉,则
是所谓“别的”自我断片的一种“宛如”知觉。在症状明显
的精神病患者身上,这一点变得更为明显。不仅如此,这种
自我-自我关系还为患者内心各种好斗幻象之间的激烈冲突
提供了内部环境,这被体验为幻象的凝固或具体化(见下一
章)。事实是,正是来自这样一些内心幻象的这些冲突和相互
攻击,使得个体声称他被谋杀了,或者说“他”谋杀了他的
“自我”。然而,即便用“精神分裂症性言语”来说,虽然一

-----------------------页面198-----------------------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8)
80%
踩一下
(2)
2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