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神经心理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爱发怒

时间:2006-08-04 07:08来源:时尚健康 作者:admin

  毫无疑问,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比从前的人们更容易愤怒。

  装修新家,似乎不给工人一点颜色看看,他们就会偷懒;快递如果晚到20分钟,便会劈头盖脸一通埋怨;车在路上堵住了,市政交通环保工业制造业几大部门都逃不脱你的指责,再疯狂按几下喇叭,好像那样就能畅通道路;对亲人也不例外,爱人一句话说得不对便是犯大错了;母亲在电话那头的叮咛,听来都是罗嗦重复,烦透了。

  为什么我们不能如19世纪那样,悠闲地嘬一小杯茶,安静地晒一下午太阳;和谁见面时都可以微笑地称呼“您”?

  为什么我们变得越来越易怒?因为生活让我们越来越孤独。我们比从前更自我中心,更偏执。

  最典型的例子是堵车。下班高峰时在二环路上一堵半个小时,一动不动,人在这种特殊的形式下被孤立了起来。这种都市化的孤立使人焦虑不安,情绪动荡。他陷在他的世界里面无法自拔,就是那四轮之上的小小空间,他是这个小小空间的中心,一旦有点磕磕碰碰,他就会爆发,这被心理学家称为“马路暴怒”(road rage)。

  在人类生活空间相对宽松的过去,“马路暴怒”是难得一见的事情。研究文艺复兴的哲学家发现:在那个时代,一个生活在田园的农民很难动怒,他甚至非常有智慧,生活得很安乐。但是现在的人们比从前更具有侵略性,可以上演种各种各样的暴怒。“办公室暴怒”、“家庭暴怒”、“谈话暴怒”,都是时常发生的都市情景剧。

  堵车状态下的心情,背后是都市人生存的困境。逼仄的生活空间,激烈的竞争态势,巨大的压力排挤,使得好多时候都像在堵车时候的狭路相逢。我们需要更多透气的出口,于是摇下车窗,竖起中指,简直是一种必要的发泄。没有人可以坐在别人的车里去体会别人的心情,我们必须把自己的不快释放出来。

  其实,发怒是一种对社会常规的触犯。触犯礼貌,触犯和谐,触犯相安无事,不过这种触犯只是一下下而已。心理学上把发怒看作是心理上的自动防御机制,用来保护自己不陷入郁郁寡欢,以及消除罪恶感——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刚换的白衬衫溅上了菜汤或倒茶时水洒了一桌子,我们都禁不住要生气。其实我们发怒的对象往往不是眼前这个人这件事,而是长久以来让我们不爽的某种困扰,可能来自积压已久的情绪。只是有了一个发怒的出口时,我们可以在心理上舒服一些。

  总经理受了董事长的气,一整天都觉得秘书打得文件不顺眼,横加指责;而受了气的职员没有下属可以发泄,只能对着迟到的快递引爆自己的怒火。某些人确实犯了错,但不至于要被如此指责。只是因为我们身处夹缝之中需要发泄,而他们不幸提供了机会。

  不必想着温良恭俭让,求胜心态少一点,享受心态多一点,对愤怒也能有所免疫

  一对一的发怒还是需要有些勇气,除非你具有绝对优势(比如上司对下属,占理的对不占理的)。集体愤怒更容易发生,因为是群策群力,而且可以不负责任。

  一起看球,一起扔可乐瓶子,一起违反日常规则,这种集体愤怒让人无比释放,足球流氓成了很多国家政府都头疼不已的老大难问题。千万人一起的状态下,可以如此愤怒又可以如此安全,因为向来有“法不

  比集体愤怒更有安全感的是匿名愤怒。例如在网上使劲骂人,在网上伪装成另外的身份对某种现象和人百般攻击。那些口吐狂言整日拍砖的愤青,在网上写下生活中从来不会说出的粗口,对看不惯的现象和人穷尽刻薄词汇去挖苦。例如对影片《无极》的种种反应,对名人博客之争的帮腔或者添乱。表面看是一场娱乐狂欢,实质是匿名愤怒的释放。这种愤怒丝毫不影响愤怒者在第二天阳光灿烂的早晨梳妆得体去上班。都市生活越重压,恐怕匿名愤怒就越多。连愤怒都不能痛痛快

  “急了就没劲了!”游戏中我们总是说到或听到的这句话,正好可以作为制怒法则。

  NBA的口号是“I LOVE THIS GAME”,从球员到观众都以“找乐子”为目的。比赛是惨烈的,但选秀却是扶弱锄强,为的是各队实力不过于悬殊,使胜负到最后一刻才能决出。球迷带着欣赏态度去参与,妙趣横生的节目分分钟逗你玩。这种民主的游戏法则使篮球激烈而不粗野,球迷狂热而不渴血,玩篮球透着童心和娱乐,所以不见有“打砸抢”,也没有“篮球流氓”出现。

  不必想着温良恭俭让,求胜心态少一点,享受心态多一点,对愤怒也能有所免疫。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