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科普知识

揭秘《碟中谍3》中的高科技情节(组图)

时间:2006-09-06 20:01来源:《科技新时代》 作者:admin
科技时代_揭秘《碟中谍3》中的高科技情节(组图)
《碟中谍3》剧照


科技时代_揭秘《碟中谍3》中的高科技情节(组图)
《碟中谍3》剧照

揭秘《碟中谍3》中的高科技情节(组图)
《碟中谍3》剧照

  在影片《碟中谍3》中,超级特工伊森·亨特在众多高科技装备的帮助下,击败了邪恶的军火商欧文·戴维安,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电影中那些有关高科技的情节真的是可能的吗?

  文/图 科技新时代

  这是一部高科技场景贯穿始终的影片。超级特工伊森·亨特准备淡出IMF原有的工作,隐姓埋名,并开始筹备婚礼。然而甜蜜的日子还未过多久,IMF传来消息—伊森的伙伴被邪恶的军火商欧文·戴维安挟持。在特工部领导的再三劝说下,伊森再次组建特工小组,率领老朋友—电脑天才卢瑟、爱尔兰语言专家戴克兰以及美女特工李美琪3人与冷酷的恶魔戴维安决一死战。在这场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中,伊森必须穿越整个世界,对抗重重挑战,在解救自己心爱女人的同时再度拯救这个陷入困境、行将毁灭的世界。

  电影院内,屏幕反射出的光线照亮了各式各样的面孔——有的在吃爆米花、有的在喝可乐,还有的在目瞪口呆地盯着屏幕。只有一个观众,当屏幕上的场景不断变化时,他的眼睛也在一刻不停地转动着——这些高科技场景真的可能吗?

  就《碟中谍3》中的高科技场景的真实性问题,我们采访了以下专家:

  刘加: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网络与人机交互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卞纯宗:北京工艺美术学院,硕士。

  曹宗胜:解放军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所主任、博士、博士生导师。

  马强:解放军总装备部某基地军官,中校、博士。

  场景一:

  为了营救落入敌手的女探员琳西,由著名影星汤姆·克鲁斯饰演的超级特工伊森·亨特先是在一处巨型厂房内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枪战,随后又凭借智慧在武装直升机的追逐下死里逃生。然而,琳西的头部被植入了一颗微型炸弹,从CT片子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炸弹在大脑内部的轮廓。伊森准备用心脏起博器令炸弹短路,就在心脏起博器充电完成前的几秒钟,炸弹爆炸了。

  怀疑的观众:

  这可能吗?如果像影片中演的那样、将炸弹从鼻孔射入大脑,怎么能保证不对大脑造成致命损伤(CT片子上显示的炸弹可是深深嵌入在大脑内部的)?用强电令炸弹短路似乎也不太靠谱—就算炸弹是金属的(这样才能保证它导电),人的大脑组织能够承受令炸弹短路的高电压吗?曹宗胜:

  这个场景其实是完全可能的,尽管影片中根据需要做了些许艺术化的处理。从鼻孔射入的炸弹不必钻入大脑,只需停留在鼻窦上方即可。由于颅底骨很薄,只需很小的装药量即可炸穿颅骨、并对大脑造成致命的伤害。另外,这种炸弹由遥控器操作,必然带有天线,只需要有足够高的瞬时外部电压(比如心脏起搏器)使其内部产生较高的感应电压,击穿它的控制电路(这并不需要炸弹的外壳导电),就可能避免炸弹最终引爆,同时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的伤害。不过影片的最后伊森·亨特使用双手接通市电击穿了自己头脑中炸弹的场景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民用电电压较低,而双手触电电流将几乎不会通过大脑,这就未免有夸张之嫌。怀疑的观众:

  电击对人体到底有什么损害呢?

  曹宗胜:

  电击指一定强度的电流直接接触并通过人体,导致人体出现损伤及功能障碍,也称之为电击伤(electrical burns)或电接触伤(electrocution injuries)。电击对人体的作用包括电流经过人体时引起的心脏、中枢神经系统等的严重功能失调,及开始不明显、但不可逆的组织损伤(这通常主要是热损伤,而且损伤的范围起初往往难以确定)。直接电击头部可能导致对脑、脊髓及眼晶状体的损伤。严重电击的早期急救处理包括心肺复苏、焦痂及筋膜的减张切开、输液治疗、清创术等。

  怀疑的观众:

  研究电击对我们有正面的帮助吗?

  曹宗胜:

  研究电击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治疗那些因意外触电而受伤的人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治疗疾病。电击疗法由来以久,除了我们熟悉的可以用电击对心肌除颤、治疗抑郁症等某些精神疾病外,科学家最近发现,对帕金森征病人头部施加微弱电流能够部分缓解患者的症状。这种疗法之所以有效,可能是因为微弱电流激活了大脑中利用多巴胺神经介质的神经元系统,提高了神经细胞受体对多巴胺的敏感程度。甚至还有研究人员进行了“胃电击”减肥治疗的临床试验。人体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而电击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对它影响身体的机理了解得越透彻,越能够让它为我们所用。

  场景二:

  由于是私自行动,伊森带领的行动小组为了既能抓到狡猾狠毒的军火商欧文·戴维安又不打草惊蛇,想出了一个“偷天换日”的主意—伊森和队友们通过相互配合的方式潜入戴维安参加“慈善活动”的场所,让伊森装扮成戴维安的样子,神不知鬼不觉地将其绑走。化装成贵宾的李美琪使用暗藏在化妆镜中的数码相机从一些不同的角度偷拍到戴维安的大头照,并无线传送给等候在地下管道中的卢瑟和伊森。卢瑟和伊森在电脑中用这些数码照片快速生成了戴维安头部的三维模型,并通过一个特制的三维雕刻机在一个人头模具上制作出了可佩戴的头部面具。伊森带着这个逼真的面具有惊无险地绑架并假扮了戴维安,然后与李美琪假装约会成功脱身。

  怀疑的观众:

  随便拍几张照片就能生成一个仿真的三维模型?为物体制作三维模型应该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不然那些三维动画片怎么会耗资巨大?就算生成模型没有困难,雕刻机制作的有模有样人头面具真的足以乱真吗?

  卞纯宗:

  虽然还没有发展到完美的境界,但通过二维照片生成三维模型是完全可行的。目前通过一些特定角度(能够确定地知道相机和被摄物体的位置,并能够全面反映被摄物体的外观)的二维照片,可以快速精确地生成被摄物体的三维模型。但是如果拍摄的照片不是预先确定的角度和位置,目前的电脑软件并不能以此自动生成三维模型,需要设计师或者工程师手动调整建立模型,这样才能保证模型的精确性和真实性。而且由于要有皮肤的纹理和面部的其他细节(这需要二维照片有足够的精度,三维模型处理起来也会较为繁琐),而制作面具的材料又要能够柔软得适合佩戴,电影中短时间内使用三维雕刻机制作一个足以乱真的人头面具还是有一定的夸张成分。

  怀疑的观众:目前的研究进行到什么程度了呢?

  卞纯宗:

  用一组随意拍摄的照片生成精确三维模型的确非常诱人。目前微软正在开发的Photosynth和Google的SketchUp都是很有前景的自动三维建模软件,一旦这些软件能够开发成功,任何人都可以容易地建立三维模型。而在三维模型生成实物方面,除了传统的三维雕刻机,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新的选择——三维打印机。尽管还是一种新兴技术,但已经有公司把商业化的产品推向了市场。美国的格鲁曼公司不久前甚至用三维打印技术直接制造了一架高科技无人机。

  画外音

  三维建模技术和三维打印技术会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不久的将来,随着三维建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三维打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许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些巨大的厂房和林立的烟囱了。各种商品都不再需要在大型的企业里大规模的生产,你只需要从网上下载喜爱的三维模型,立刻就能在家里的小型三维打印机上“输出”你需要的各种生活用品。

  场景三:

  伊森和伙伴准备绑架戴维安,同时夺取他手中的兔脚。为了做到神不知鬼不觉,他们决定在洗手间里偷梁换柱,当兔脚得手后,由伊森扮演的“戴维安”将会同保镖一起离开,然后伺机脱身。而如何做到惟妙惟肖的两个关键在于外貌和口音。

  (在伊森完美地放了模仿了军火商的外表后,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声音了,他们决定在行动的同时完成这项工作。)

  当行动展开后,伊森轻而易举地制服了戴维安,然后强迫他朗诵一段特定的文字。守候在别处的伙伴接收到朗诵录音后立即开始对戴维安的语音进行分析,但这需要时间。由于戴维安在洗手间里停留的时间太久,他的保镖已经开始生疑了。当保镖推开洗手间的门时,已经装扮成戴维安的伊森只能佯装身体不适,用手势拖延时间。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声音分析终于完成了,伊森开口说话了,他的声音同戴维安完全一样!当把不明所以的保镖打发出门后,这次冒险行动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怀疑的观众:

  这可能吗?前面对于戴维安面貌的仿制还算比较容易被人理解,至少我们亲眼看到了面具的制造过程,但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是如何被模拟出来的就不是那么直观的事情了。难道只要朗读短短的一句话就能够完全重现一个人的声音特征吗?这看起来可不象用三原色调和出世间千变万化的色彩那么容易,而在几十秒钟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这项工作也着实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刘加:

  “复制声音是可以做到的,但是现实距离电影中的情节还有很大的差距。按照现在的技术水平,我们对特定人的声音进行模拟时可以达到一定的相似度,但是声音的质量还不能让人满意。我们可以让听者感觉到模拟出来的声音中有一些比较接近原始声音的音色,但是要达到以假乱真在目前还做不到。首先说话时的连贯性和其中蕴含的情感是没办法表达的,最多可以做到机械的复制,达到类似朗读的效果,复制的声音不可能像真人那样进行即兴演说。”

  怀疑的观众:

  现实中的研究工作又是怎样的,是否也像电影情节中所描述的那样简单?

  刘加:

  “方法上基本比较接近,但与语音相关的研究工作难度较大,美国曾经有科学家说过,语音识别比登月还难,现实中我们已经成功实现了登月,语音识别却依然进展缓慢。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人的大脑如何对语音进行认知的还属于我们未知的领域,研究者相当于面对着一个暗箱,只能通过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对大量的语音数据进行分析来寻找其中的规律性,这需要建立庞大的语音数据库,再进行复杂的处理,而不像电影中只需要朗读一句话、经过几十秒钟就完成那样简单。不过随着计算机处理速度逐步提高,对语音的理解逐渐深入,未来的研究会取得更多成果。”

  怀疑的观众:

  那么假设有一天电影里的情节变成了现实,对我们的生活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刘加:

  一般来说我们没有必要去模拟另一个人的声音,一般这样做都是为了开玩笑,再有就是有人别有用心了。这种语音转换只是语音技术中的一小部分,还有一种关于声纹识别的研究,声纹就像指纹那样是每个人专有的特征,这项技术在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司法领域和安全领域,比如说电话录音如何取证的问题就会牵扯到声纹鉴定了。而模拟他人的语音其实也就是模拟声纹,它和声纹鉴定其实是一种矛和盾的关系,有可能会在安全领域起到负面作用。”

  场景四:

  就在伊森和队友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措手不及的时候,从天而降的特种部队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营救”了被关在带有装甲的押运车内的所谓“中情特工”戴维安—几名武装到牙齿的特种兵将使用一个类似灭火器的装置将一种泡沫状物质喷洒到押运车车厢的外壁上,这层泡沫状的物质迅速冷却结霜,而变脆的车厢外壁在重锤的敲击下瞬间破碎。几个特种兵一拥而上迅速将戴维安劫走。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