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科普知识

揭秘《碟中谍3》中的高科技情节(组图)(2)

时间:2006-09-06 20:01来源:《科技新时代》 作者:admin

  怀疑的观众:

  几十毫米厚的钢板用锤子轻轻一敲就变成了碎片,这实在是夸张到了极点。钢板冷却后真的能会变得和玻璃一样易碎吗?就算真是这样,到底是什么物质能够让钢板迅速冷却到如此低的温度,而那些泡沫又是怎么回事?

  曹宗胜:

  以上场景的确有戏剧化的成分,但物质在超低温情况下和在常温下确实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大部分金属和绝大多数高分子材料都会在超低温下失去韧性。尽管9%镍钢等低温钢可以较好地耐受寒冷的环境,但押运车使用的装甲很可能不是这种材料,而是更偏重硬度的合金钢。特种兵喷射的泡沫很可能是带有发泡剂的液氮,由于液氮只是在喷出后快速挥发时才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并导致低温,因此使用发泡剂增加附着性并减少液氮的使用量也是可行的。

  怀疑的观众:

  材料的低温特性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曹宗胜:

  材料的低温特性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安全有巨大的影响。上世纪30年代以来,国外发生过多次桥梁构件脆断的事故,而导致事故的原因正是由于金属或合金在低于某个临界温度的条件下,韧性急剧降低、性质变脆。这个温度(实际上足一个温度范围)叫做脆性临界转变温度。钢的低温机械性能与它的晶体结构有很大关系,几乎所有钢种的强度、硬度和弹性模量都随着温度的降低而提高。而大部分钢的塑性和韧性却随温度的降低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一类钢种随着温度下降,屈服强度迅速提高到强度极限,从而转向脆性破坏;另—类钢种则随着温度的下降,其强度提高,而塑性和韧性指标仍保持较高数值。前者通常具有体心立方晶格,叫做冷脆体:后者一般具有面心立方晶格,叫做非冷脆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研制出了各种低温钢,能够适应严寒环境下的使用要求。

  怀疑的观众:

  材料温度特性的技术研究对未来有什么影响吗?

  曹宗胜: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目光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地球,而是扩展到了广阔的星际空间。为了满足航天器发射、飞行、返回的需要,人们在材料科学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果能研制出在很大的温度范围内都能保持良好机械性能的新型材料,我们就能制造出更加轻巧灵活并且安全的航空器。同时对材料温度特性进行更多的了解和研究,对我们提高生产生活的安全性和效率也有重要的意义。

  场景五:

  伊森率领的小组押送戴维安乘机返回美国,图中戴维安在与伊森的对话中显得极为狂妄嚣张,扬言要让伊森和他的未婚妻吃尽苦头。飞机落地后,就在押运车队途经一组大桥时,伊森所在的小组遭到突如其来的导弹袭击,现场一片混乱。面对武装直升机内的机枪手来回不断地扫射,亨特奋不顾身冲到被炸翻的汽车前,在枪林弹雨中麻利地从后备箱中取出一支装在盒子里的步枪并将其组装起来。伊森拿起步枪一顿急速射击,居然把正在俯冲的喷气式战机打得失控坠毁。

  怀疑的观众:

  步枪也能打飞机?如果是这样就不用花高价研究防空导弹了。军用飞机肯定都有装甲保护,即使电影中的男主角是英明神勇、百发百中的神枪手,用一把小枪就能击落高速俯冲的战机未免也太“个人英雄主义”了。

  马强:

  用轻武器直接击伤甚至击落飞机是完全可能的。在上世纪的历次战争中,都有大量使用机枪乃至半自动步枪击落飞机的记录。由于要适应飞行的需要,即使是军用飞机也不会采用过于厚重的装甲,顶多是在机腹等容易暴露的薄弱部位进行一定的加强。只要距离适当,大多数步枪和突击步枪的子弹都能击穿飞机的外壳,如果能打中要害部位,击落飞机的可能完全是有的。影片中的人物使用G-36突击步枪近距离射击一架类似“全球鹰”的小型无人机并将其干脆地击落,还是可以接受的。

  怀疑的观众:

  动能武器是否已经过时了?激光武器会取代它们吗?

  马强:

  由于动能武器在对付金属装甲和地下堡垒方面有大当量炸弹和激光武器无法取代的优势,因此不少国家目前还都在进行大型纯动能武器或高速钻地炸弹的研究。一个超高速的动能弹头根本不需要装药就能够依靠自身的质量和速度击穿并摧毁目标。与激光武器等定向能武器相比,虽然动能武器速度慢,但技术上成熟,价格低廉,并难以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因此,动能武器被认为是非常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武器。画外音:

  一旦动能武器研发成功,它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危险吗?

  尽管大家都不希望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目前世界各国都还在进行新式武器的研究,以取得相互制衡。大型动能武器呼啸着奔向目标尽管不是一个让人愉快的场景,但是如果它能避免最终动用核武器,也不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不少动能武器是作为防御武器进行研究的,研究人员计划用它来拦截可能带有核弹头的洲际导弹。

  场景六:

  影片的结束部分,上海某地,历尽艰险但仍然被抓的伊森在接听未婚妻电话时抓住机会打伤了叛徒上司并成功逃脱。他通过手机与远在美国的同伴联系,通过特殊方法确定了刚才打给未婚妻电话的接听方的位置—就在附近不远处。伊森一边狂奔一边通过手机与美国同伴保持联系,而同伴则通过电脑在数字地图上精确地追踪伊森和他未婚妻所在的地点,即时的为他指路导航。伊森按照指引跑房顶、上小桥、穿胡同,很快就找到了未婚妻被困的建筑物。

  怀疑的观众:

  别说是手机定位,就是我们使用的车载GPS也没有这样高的反应速度和精度,更何况还要有准确到胡同的地图的配合。我们通常见到的手机定位只能确定一个大概的范围,就算我们喜欢看到皆大欢喜的结局,但这个情节我们觉得不太可信。

  曹宗胜:

  目前手机定位和GPS定位的原理其实都是类似的—通过获取接收机和确定位置的基站(卫星)收发无线电信号的时差,利用三角法则计算出接收机所在的三维空间位置。在基站较为密集的城市,只要条件合适,手机定位达到1米左右的精度是完全可以的。尽管目前的设备定位速度和精度和影片中表现的可能还有差距,但实现起来技术并没有任何阻碍。

  怀疑的观众:

  我们现在已经能够享受这种应用了吗?

  曹宗胜:

  不仅是军事和情报部门使用了这些技术,不少手机服务提供商都推出了大同小异的手机定位服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早在几年前都相继开通了位置服务,但在商业模式和推广上都并未投入太多,没有太多的服务商参与提供服务,因此定位服务的市场并未启动。人们对于手机定位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你在哪,我在哪”这种简单的位置确定层面。目前中国移动的手机定位采用的是CELL-ID的技术—根据移动台所处的蜂窝小区ID号来确定用户的位置—因此它的定位精度取决于蜂窝小区的半径。除了精度不高外,目前手机定位提供的服务也大多在免费试用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怀疑的观众:

  手机定位的前景如何?它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吗?

  曹宗胜:

  手机定位相对GPS有着设备普及度高、城市中信号不易被遮挡等优势。3G的到来会极大地增强用户对手机定位服务的体验,成为定位服务应用起飞的一个契机。随着网络条件的改善,移动定位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将成为趋势。运营商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力、成熟的语音业务应用和丰富的数据业务会使实时画面监控、语音导航与定位技术的结合成为可能。就连手机游戏可能也会受到定位服务的影响而发生模式上的重大改变。而精确的定位技术如果和强大的Google Earth等数字地图配合起来,我们也能像伊森一样“指哪打哪”了。

  《碟中碟3》中的错中错

  以下这些只有在你认真观看了影片后,才会发现:

  1 伊森在计算楼顶间跳跃的距离时把公式写在了玻璃上,但当镜头切回来时,数字却变了。

  2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和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之间根本就没有任何直航的飞机。

  3 伊森看了一下弹夹说“够多了”,其实枪里只有一颗子弹,而且已经上膛了,因此伊森之前看的弹夹其实是空的。

  4 在桥上,伊森用机枪打掉了一架飞机,观众能够看见那架飞机爆炸,而后面的直升机急速避开了。但一转头,那架直升机又立刻出现在了原位置上,好像根本有发生过爆炸。

  5 特工队离开中国。当他们下飞机时,镜头摇拍出了机身。从机身上红色部分的阴影里能看见摄影机。

  6 伊森开着一辆敞篷的奔驰跑车在大桥上飞奔,赶往医院时,他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扶着方向盘,但你从音效上能听出他在换档。

  7 伊森的妻子朱莉娅是个护士,但她在给伊森做人工呼吸时,却不知道应该将被救者的下巴向上抬起,以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她的方式根本救不了人。

  8 在结尾处,伊森和戴维安从室内滚打到了大街上。戴维安被一辆呼啸而过的大卡车撞死。但随后的一个中景镜头却显示,那是一条小胡同,大卡车不可能通过,更何况前后还都停着出租车。

  来源:《科技新时代》杂志2006年第九期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