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日报
“沈阳青年生活压力调查”从升学、就业、婚姻、住房等方面,关注16―35岁青年的生活状态,对其进行深入解剖,抽丝剥茧。并通过采访有关专家,对青年如何直面社会、释放压力,给出专业的建议。
16―20岁的青少年,说他们是孩子似乎不恰当,但若说他们是成人,显然他们还没有被社会所认可。这一时段的年轻人承受的压力主要受升学影响并被自然分成了两段。 阶段一 高中生 样本人物:沈阳市十一中高三三班学生刘振宇 压力源:升学 刘振宇是住校生,每天作息时间几乎都是固定的。“周一到周六从早上6点半起床开始,一直要学习到凌晨1点左右,除了午睡和大课间,上课加做题的时间大约有15个小时。 除了学习外,会有别的娱乐吗?小宇说“周六晚上我主要的任务就是看电视了,父母从来没约束过我这一爱好。最喜欢看的就是《快乐男生》以及《情书》、《Xman》……有时也会背着老师听MP3或是CD。我身边的其他男生主要就是玩球,女生在一起聊天或是看书。 谈到三年的学习感受,小宇说:“距离高考就剩下一个月的时间了,对高考紧张、恐惧的感觉早就没了,我们现在天天聊的都是考后的生活应该是啥样的,比如计划好了去哪玩儿,怎么聚会。现在大家只希望高考快些到来,至于考试结果……没到高三时,我曾经害怕过,现在回头看高中的生活也就是那么回事,这个门槛谁都能过得去。” 专家点评 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咨询专家王艳:“ 我们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你要他做什么他偏不做什么。其实这是释放心理压力的一种具体表现。高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高考的压力的确是一大沉重负担。 这种压力不光来源于学生自身,一些普通高中的学生学习压力多源于父母和老师,中考的失利使他们早已在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再加上父母、老师的“自卑”教育法,使得他们的自信心无处可寻。” 【减压对策】 王艳建议,在家庭方面,家长需要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关注,并且要多关注一些心理方面问题,不要只注重成绩,使孩子感到父母并不爱自己。在学校方面,教师要和学生交流,尽量使学生感受到平等和老师的关心。学生自身应正确认识父母的教导,有困惑就找心理老师,要学会关心自己,以及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孩子要和父母多交流,告诉他们自己心理的真实想法。自己有困惑时,要告诉父母,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不要封闭自己。要认识到父母是关心自己、爱自己的。在缓解考试的心理压力时,可采取松弛训练,如深呼吸法、冥想法、肌肉松弛法。但追根溯源,这一阶段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应培养自信心,平时学习时也要多用心。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