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基因组

中美科学家联合完成蚂蚁基因组解码

时间:2010-08-30 00:00来源:新华网 作者:


        据法新社华盛顿8月27日消息  美国科学家今天表示,他们首次绘制出了两种蚂蚁的全基因组序列图。此举可为科学家更好地了解人类衰老以及行为表现提供帮助。  

  该研究项目的负责人、纽约大学兰贡医疗中心的生化学教授丹尼·赖因伯格说:“蚂蚁是绝对的社会动物,蚂蚁个体的生存要依靠蚂蚁群体,这与我们人类非常相似。无论是工蚁、兵蚁还是蚁后,蚂蚁都是绝佳的研究对象,对蚂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表观遗传学如何影响人类衰老以及行为表现。”该项研究成果刊登在《科学》杂志上。  

  从2008年开始,纽约大学兰贡医疗中心的科学家便与来自宾夕法尼亚州、亚利桑那州以及中国的同行合作研究杰唐跳蚁和佛罗里达木匠蚁的表观遗传学差异,以更好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动物进行分析。  

  这项计划完成后,蚂蚁便成为继蜜蜂之后第二种被破译基因组序列的社会性昆虫。  

  在蚂蚁种群中,一般的工蚁寿命从三周到一年不等。而蚁后的寿命要比工蚁长10倍多。该项研究主要针对蚂蚁群体中寿命长短不一的现象来分析表观遗传学从中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在将杰唐跳蚁和佛罗里达木匠蚁进行比较之后,科学家发现它们有33%的基因与人类基因相同,有20%是独特基因。  

  “在对这两种蚂蚁进行研究后,我们被工蚁所进化出来的不同行为以及不同角色所深深吸引了,”赖因伯格说,“群体中的每只蚂蚁的生命都是从同一个原点开始,它们的基因结构是相同的。因而令它们做出符合其社会阶层行为的迥然不同的脑信号一定是由表观遗传学机制所决定的。这一发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表观遗传学对人类大脑功能的影响。”  



  新华社深圳8月30日电(记者彭勇)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30日对外宣布,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纽约大学医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国际研究小组在8月2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弓背蚁与印度跳蚁的基因组。  

  弓背蚁与印度跳蚁在社会组织方式、分工类型的形态和行为以及捕食方式上均存在着很大差别。在一个有组织的蚂蚁社会中,蚁后具有更长的寿命,一般比工蚁的后代长10倍的寿命,比雄蚁更可长达500倍。通过比较弓背蚁与印度跳蚁的基因组,以及不同社会分型、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情况,研究小组发现了与衰老过程、神经功能以及化学通讯相关的基因。  

  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项目负责人张国捷博士说:“该项目获得的结果为使蚂蚁成为研究社会行为、衰老以及神经生物学的新模式生物奠定了基础,尤其为后续研究表观遗传对行为、衰老等过程的调控机制铺平了道路。”  

  华大基因完成了这两种蚂蚁基因组的从头测序和组装工作。两个基因组的测序深度都达到100倍。组装后的弓背蚁基因组大小为238Mb,印度跳蚁基因组约为297Mb,对全基因组的覆盖度均达到90%以上。  

  纽约大学医学院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项目负责人Danny Reinberg教授称:“我们目前正致力于对不同等级蚂蚁的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表观遗传调节的研究。蚂蚁具有多种社会组织方式,通过基于基因组测序的研究,并在DNA、RNA和表观水平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行为以及衰老过程的遗传学基础。”  

  蚂蚁基因组是华大基因启动的“千种动植物基因组计划”一期项目之一。截至目前,华大基因已与合作者启动了数量为百余种的动植物基因组测序分析一期项目,其中过半项目已经完成或接近尾声。除蚂蚁基因组外,大熊猫和黄瓜基因组研究成果已在《自然》及其系列杂志上发表。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