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上海交大与中国现代医学(3)

时间:2006-04-10 09:01来源:东方网 作者:bioguider




  值得指出的是,生命科学时代医学发展的同时也向人类社会和伦理道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医学伦理学问题在21世纪将越来越突出,这主要包括基因歧视与基因修改问题、关于医学的根本目的问题如胚胎干细胞的运用和器官移植问题,以及关于医疗公平问题等。这也迫使我们进行深层次思考并迅速提出相应的政策法规和解决方案。  



  生命科学时代医学教育的发展与思考  



  现代医学虽然以科学实验为特征,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还原论”的弊病,即学科分解得越来越细,分出了不同系统、组织、细胞、分子……一方面人们对人体的认识在深入,但另一方面在进入分子细节的同时,却忘记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以及其在生长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所处的社会群体的影响这一事实。系统医学模式的诞生对未来医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医学模式的创立也表明传统医学的分科方式将会有所改变,未来的疾病治疗、预防不仅仅从局部的系统出发,更要从整体的平衡着手。  



  其次,一个全新的、以认识人体机制为基础的治疗、预防医学体系对人类的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减轻社会负担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真正实现2020年全民健康,必须研究世情和国情,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公共卫生和医学健康模式,而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如在疾病发展的萌芽期或早期发展阶段就予以干预,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教育和计划免疫等综合预防措施,这样才能有效遏制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第三,预防、控制疾病所产生重大需求的同时,必将会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和卫生产业的蓬勃兴起。面对刚刚兴起,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生物医学经济,我国完全有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但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必须要有整体的设计和超前的思考,以适应社会的不断需求,并引导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独占鳌头  



  在生命科学基础和医学临床研究领域  



  一个坐落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的基层研究所———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拥有3名两院院士:名誉所长王振义教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所长陈竺教授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执行所长陈赛娟教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们通常衡量并检验一个基础与临床紧密相结合的研究所水平,有这样两个标准:一是看能否不断产生高水准的科研成果,并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发表高质量的科学论文;二是看能否为解决病人的痛苦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之所以在生命科学基础和医学临床研究领域独占鳌头,正是坚持做到了这两个标准,在国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还被顶尖的国际杂志《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给予极高的评价,研究的临床成果造福于广大的患者。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成立于1987年,是上海交大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一个非计划经济体制的所级科研单位,首任所长是王振义教授。该所的一个尤为显著的特点是打破了部门分割,所内实验室包括基础血液学、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细胞生物学、止血与血栓、白血病、骨髓移植等分布于院本部和各附属医院。该所的“上海市暨卫生部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不仅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而且还成为科技部“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所成立之初,研究工作的规模和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虽拥有了若干硬件装备如DNA自动测序仪和染色体自动分析仪,但缺乏生物医学研究所需的完整技术体系。经费来源也不充足,很多实验只能因陋就简。  



  等、靠、要不行,只有在科研思路上有所创新。于是,研究所在现有血液学及人类基因组研究基础上,以尽快完善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细胞分子遗传学等医学基因组学相关技术为平台,充分利用我国的人群资源优势,直接切入疾病基因及功能基因的定位、克隆、结构和功能研究,以及生物多样性研究等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近十多年里,研究所在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不但在白血病相关的基因组研究方面,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为模型,系统深入地阐明了染色体易位所致融合基因及其蛋白产物在APL发病中的关键作用;成功地应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进行APL的诱导分化和凋亡治疗,被国际同行认为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可治愈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而且还率先定位了中国人群原发性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在基因组中的相关位点,并在国际上首次对造血前体细胞,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这两个具有重要医学意义的系统进行了大规模基因表达谱分析。  



  循着这条思路,自1994年以来在国家科技部、卫生部、上海市、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瑞金医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计划等支持下,经过精心组织和认真准备,研究所从多渠道累计获得各项科研经费上亿元。  



  近年来系统生物学成为国际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所长陈竺院士再一次以其敏锐的科学眼光,率先提出了“系统生物医学”的概念,为研究所的发展确立了新的战略方向。  



  基于肿瘤的发生过程至少具有无限增殖、凋亡逃逸、分化障碍、血管增生、转移等6个基本的特征,人类肿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研究所选择了“造血生成”这样一个子系统来进行系统医学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白血病的整合化学基因组学计划:系统筛选白血病相关的药物作用靶点;根据找到的靶点,通过化学基因组学的方法,发现新的治疗药物。  



  我们已经知道白血病通常与造血细胞调控的两大机制相关,也就是胞浆内与细胞和存活相关的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途径,以及核内与细胞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所以在系统筛选白血病相关的药物作用靶点时,我们就着重从这两类因子着手,仅仅一年已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有关慢粒急变的工作为白血病发病的“二次打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2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