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发展心理学第三节儿童心理发展(2)

时间:2008-11-09 05:22来源:生物导航网 作者:bioguider 点击: 702次

 

  • 刺激物来辨认。
        ③方位知觉  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通常,3岁能辨
    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
    右。方位知觉个别差异很大,有的人一生方位知觉都不清楚。
        (2)时间知觉
        时间具有非直观性,没有看得见的形式,也没有相应的感觉器官。对时间的感知具有
    相对性和主观性的特点。所以,在五六岁以前儿童的时间知觉不稳定,不准确,也不会使
    用时间标尺。7岁开始发展时间知觉。小学阶段是时间知觉发展的重要时期。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
    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
        综上所述,婴儿期动作的发展和感知觉的发展构成了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
        (三)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1.婴儿注意的发展    ·
        新生儿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产生定向反射,这是注意的萌芽;3个月出现条件反射
    的定向反射;五六个月出现不随意注意;1岁出现随意注意的萌芽;3岁以前开始出现有意
    婴儿记忆的发展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137·
        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七八个月的认生是再认的表现;1岁左右的视觉
    记忆表象是回忆的表现;1—3岁陆续出现情境记忆、词语理解记忆与图形符号记忆。
      3.婴儿思维的发展
      婴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思维,其主要特点如下:
      (1)直观性和行动性·  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动作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动作有某种交往
    功能。
      ‘(2)间接性和概括性  能初步比较和区分物体的特性,遇到类似情境可以采用同样行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思维活动仅限于同感知和动作联系的范围,思维内容具有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发展。
    四、婴儿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言语发展理论是解释年幼儿童如何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掌握了非常复杂的语法规则的理
    论。由于学者们所持观点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论派别,主要理论派别有如下3种:
      1.后天学习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B.P.skinne)、班杜拉(A。Bendura)和布鲁纳(Bn!lll~r)。后天学习理论又分为强化说和社
    会学习说两类。
        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
        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
    “选择性模仿”新概念。
      2.先天成熟理论
    后又提出
        先天成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他们认为儿童言语
    的发展决定于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乔姆斯基(Chomsky)o
        乔姆斯基是生成转化语法理论的创始人。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因结
    构——普遍语法,这种先天就具备的学习语言能力——普通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
    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他认为转换的机制就是先天的语言获得
    装置(LAD)。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的过程的理论就是生成转换语法理论o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这种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主张认知结构的发展
    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的发展也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人类的语言是有声语言,词语的意思要靠声音表达。一般情况下,婴儿的言语发生在
    10--14个月。在前言语阶段语音的发展顺序如下: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多音节阶
    段(4--9个月),有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吴天敏,1979;林崇德,

    ·138·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2000)。世界各国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3岁儿童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发
    音。
        婴儿在1岁和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约50左右。此后,词汇量迅速发
    展,到3岁能达到1000左右。与此同时,他们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的质量也不断提高。
        研究表明,1岁半到2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3岁儿童基本上能
    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其发展过程如下:1岁到1岁半能使用不完整句,如单词句、双词
    句和电报句;·1岁半到2岁的句法结构多屑完整的简单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3岁儿童基
    本上使用完整句(许政援等,1996)。
    五、婴儿气质
    气质是个性特征的最初表现,也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明显而稳定的个性发展基础。
        (一)传统的气质类型划分是: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二)托马斯、切斯(Thomas&Chessl974,1982)的气质类型说
        他们将婴儿气质类型划分为三种。
        1.容易型(占40%):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
    往。容易型儿童易获得成人的最大关怀和喜爱。
        2.困难型(占10%):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情绪紧张不安,交往困难。困难
    型儿童易使亲子关系有疏远。
        3,迟缓型(占15%):适应环境缓慢,也称慢慢活跃型。迟缓型随着爱抚和耐心教育
    而转化。
      其余35%儿童的气质属于混合类型。
    六、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
    极的情感联系。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J.Bowlby)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地反应。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斯(M.Ainsworth)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占65—70%),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
    2.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
    3.反抗型依恋(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
    亦称矛盾型依恋。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
        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情感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可见良好的教养可以促进
    良好的依恋。可以从反应性、情绪性和社会性刺激三个方面来衡量母亲的教养行为。反应
    性是指对儿童发出的信号积极的应答;情绪性是指经常通过笑、说、爱抚积极地表达情感;
    社会性刺激是指多进行诸如通过相互模仿行为、丰富环境、调整自己的行动以适应婴儿的
    行为节律而不是以自己的习惯强加给婴儿。
    七、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的自我意识经历着一系列发展变化过程。在1岁以内尚无自我意识,1周岁末开
    始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卜3岁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
    认识,突出的表现是从称呼自己的名字(如“宝宝吃苹果”)变为用“我”这一代名词来称
    呼自己(如“我吃苹果’’)。这一变化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也可以
    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是学龄前儿童。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如下:游戏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思维活动
    以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具有自我中心性特点;个性倾向性开始形成。    ·
    一、幼儿的游戏
        (一)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幼儿的娱乐、学习、社会交往和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等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游戏
    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其主要特征是:自主的、愉快的活动;对儿童发育成熟、对认知发展、
    对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二)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多种意义。主要有:游戏是年幼儿童的特殊社会生活方式,
    他们通过角色游戏等模仿、学习各种社会角色,学习社会交往;游戏是他们认识周围环境、
    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通过游戏发展感知觉、思维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游戏是抒发情
    感的主要方式;通过游戏发展想象力、创造能力,在游戏中实现自我;游戏可以培养儿童
    的意志力、纪律性和协作精神;游戏活动可以增强体质。
        (三)儿童游戏的发展
        儿童的游戏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1岁以下婴儿的游戏以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互动游戏为主,由成人发起和组织,由成人
    与儿童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婴儿智力、社会情感和人际交往的发展。
        2岁左右儿童喜欢实物游戏,按实物用途模仿成人动作,通过探索认识事物的功能和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Jb理咨询师
    事物之间的关系。
        幼儿的象征性游戏,即象征性地使用替代物进行假装游戏。他们通过这种特殊形式实
    现参与人的自然和社会活动的愿望。这种游戏要有替代物,其操作过程与成人行为有类似
    性,具有想象性质。幼儿通过象征性游戏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职责,掌握各种行为准则。
        童年和少年儿童的游戏以规则性游戏为主。    ,
        (四)游戏中的社会性发展
        帕顿(Parten,1932)从社会性协同的角度把儿童游戏分为6个等级。这6个等级依次
    为:无所用心的游戏、各自单独游戏、旁观游戏、彼此平行游戏、没有共同目的的结伙游
    戏、明确目的和分工的合作游戏。这一发展过程体现出儿童游戏从非社会性逐渐发展到具
    有互补和互惠性质的社会性游戏。
        游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作用除了体现在人际协调行为上,也体现在协调困难时所发
    生的矛盾纠纷和解决纠纷的过程中。儿童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意志和如何接纳
    别人的意见,从而逐渐达到掌握相应的社会协调能力。·.
    二、幼儿言语的发展
        言语发展的内容主要指语音、词汇和句法的发展。3岁前儿童已经能够掌握了母语的
    各种发音,但是许多儿童要到六七岁才能最后全部完成准确发音。
        (一)幼儿词汇的发展
        词汇的发展分为量的发展和质的发展两个方面。    ·
        1.词汇量的发展
        关于词汇量的调查和估计出入比较大,儿童之间的个别差异也比较大,不能以绝对数
    为指标来衡量每个儿童,但是总的趋势是具有一致性和普遍性的。综合中国、日本、美国、
    德国等国的研究结果可得出一个词汇量的大体一致的发展趋势(如表3—1)。
        表3—I幼儿词汇量增长趋势
    3岁    4岁    5岁    6岁
    词汇量  ,:兰盂,  ,,1600~'”  ,盂兰二,  +三兰盂

  •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