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绿色化学学者、大连海事大学白敏冬教授5月19日15点做客新浪聊天。(摄/新浪科技 雷永青) 国际绿色化学学者、大连海事大学白敏冬教授5月19日15点做客新浪聊天。(摄/新浪科技 雷永青) 5月19日15点到15点45分,国际绿色化学学者、大连海事大学白敏冬教授做客新浪聊天,就她研究的课题和青年科学家如何成长等相关话题与网友交流。以下是聊天实录: 主持人:网友们下午好,又到了嘉宾聊天的时间,今天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的是大连 海事大学的教授白敏冬,青年科学家,白教授欢迎您,这位年轻的女士就是白教授,今天我们聊天的主题是围绕白教授研究的课题以及青年科学家如何成长的话题,欢迎广大的网友积极参与。除了通过电脑参与,也可以通过手机访问新浪网,在移动中关注新浪的聊天,手机新浪网的网址是3g.sina.com.cn。 白教授,今天我们聊天的主题是您所研究的课题以及青年科学家这个话题进行的,首先请您自我介绍一下,您在您所研究的领域是哪些话题,跟网友们先介绍一下? 白敏冬:我研究的领域主要还是在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我们搞这个研究涉及到与多种学科交叉,就是用全新的思维主要是治理海洋还有环境污染问题,研究室最有特点的东西就是一个外来生物入侵,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的问题,船舶压载水的课题,这个课题目前影响还是很大的,另外一方面是海洋的赤潮治理,这两方面。我们做这方面的话题,是一个创新的思维在做,没有跟着国外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这也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在源头上是气体物理这样一个学科,形成气体放电形成了强电离放电,就像闪电一样的很强的放电。 主持人:可能很多网友不太清楚,先来介绍一下研究话题的背景,只要说一说咱们课题背景就会清楚一些,作为咱们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的课题,很多课题都是跟海洋和海洋运输有关。刚才白老师研究的话题是海洋的生物入侵,这个海洋生物入侵是什么样一种情况,给我们介绍一下? 白敏冬:因为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的问题,已经被国际海事组织认为是海洋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这个问题也是国际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很难这个课题。这个课题的背景就是外来生物入侵,直接的危害就是造成海洋的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破坏,还有海洋多样性的破坏,这个问题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为什么国际非常瞩目,大家都要研究这个课题,给国际海洋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了,有很强的一个例子,比如载体是什么,外生物是怎么造成的,造成就是用船舶压载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船舶压载水,像一个载运工具,把一个地方的海水运到另外一个地方。 主持人:咱们的轮船再出发之前需要装一定量的水作为压载水,船体里面都有一些本地的海水,是这样子吗? 白敏冬:你说的也对,世界上90%的货物是通过航运的,海运的,集装箱运输,有一定的吃水量,保证船运行的安全性,没有吃水量海在水上漂是很危险的。还有一个油轮,国外有30万吨的油轮,什么都没有,船底下都是油藏,到目的地把油输到油藏中来。还有一个矿石,走的时候都是空载走的,比如中国运油和运矿石是空载走的,这个船舶必须有很多的压载水,这个压载水占到船吨位的百分之一半,最多是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十万吨大的轮船有可能达到5万吨压载水。这个压载水把一个地方的海水运输到另外一个地方了。海水是含有非常丰富的海洋生物的。海洋生物像浮游动物和生物,还有病原体等等,都会通过压载水运到另外一个港口,现在一个地方的海水到另外一个地方之后,很多地方的海水里没有天敌了,造成了当地海水的崩溃。最明显的例子,加拿大的五大湖,现在流行的斑马贝,造成了50多亿的损失了,就是一种贝类,就会在管路里面长,长满了之后就得换新的,之后又长,怎么处理都处理不了,因为它没有天敌。 还有一个中华绒螯蟹可能是广东那块传过去的,就是一种螃蟹,甲很大,就在底下掏洞,它过去之后造成了当地的生物系统的破坏,什么鱼类都没有了,都被它吃光了。它没有天敌,它要活下去要吃海洋生物,在中国可能有各种生态制约它,它就不会爆长了,在那个地方没有天敌了,海底下的小鱼虾都被它吃光了,它就成倍长,我那有照片,非常壮观的。它会掏洞,英国的水坝都被掏塌了,非常触目惊心的。 主持人:这些东西都是通过船舶压载水传播的? 白敏冬:对。 主持人:您研究的这个领域有什么对付的办法? 白敏冬:现在因为从80年代起国际上就每年有三四次会议,就是海洋组织,研究对策,法律法规,抑制这个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因为现在给海洋造成了危害。 各国都在形成一个治理船舶压载水的技术和设备研究的热潮,这种热潮在基本的话,我开很多国际会议,做了很多大会报道,他们用一般的水处理的思维治理,这个船舶压载水不难治理的,问题难在哪儿呢?它在短时间内排出大量的压载水,10万吨的船有两万吨的水,会在一两天排出去,港口不会给你提供场地治理。提出一个难点怎么样提供技术和方法,在船上压载水排放的过程中,把外来入侵的生物治死,不管什么生物都要治死的,这些国际上还是空白的。2008年如果没有船舶压载水的治理方法是不允许排放压载水的,这个是什么概念呢?油轮不可能了,你装载的货物量就有限制,对世界船运界的影响是巨大的,有巨大的商机,现在国际上掀起了治理船舶压载水的商机。 网友:看了您的照片和个人的经历,很难想象您一开始的时候对这些课题感兴趣的。一个人的研究肯定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我想问,你怎么会对这块领域感兴趣? 白敏冬:这个国际上认可的课题我首先了解到了,我感觉这样的课题如果中国的知识分子把这个解决掉了,不但是对我们国家的贡献,对国际航运界也是贡献,有一种责任,我有新的方法,新的思维,创新的思维,能力解决掉它,能把它出来。这方面是我下定决心终身要研究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网友:看了您个人的资料之后,感觉您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是研究的路途中还是非常顺利的,您是88年获得学士学位,95年获得硕士学位,98年获得博士学位,您研究的生涯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 白敏冬:我从本科毕业就开始了,我是到一个国家环境污染控制研究中心,那时候参与,主要是研究国家的一个重大课题,酸雨问题,臭氧,大学毕业之后没有间断从事科学研究了。 研究一段之后,我到理工大学进行深造,读硕士和博士,这个阶段一直到现在没有间断给科学研究,也对科学研究有比较大的兴趣,也是比较执着的做这项研究。 主持人:据我了解,您的父亲也是化学界一位领军的人物,他对您的影响是不是很大?作为一个女孩子最开始的爱好可能不是化学这块领域,是不是他给你很多这方面的引导? 白敏冬:我父亲不是学化学的,他是搞气体源头这一块的。我父亲在国内国际很有名的一个专家。 他对我从小包括我从小学一直到整个过程中,他就希望把我培养成一个科学知识分子,从事科学研究的,就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从小我受的教育,他说你怎么样为科学做出贡献,为科学献身,怎么样学习。我小学一直在学习这一块,学习很好,一步步走,走在科学道路上,包括我从大学毕业到研究生这方面,包括我从事的学科的方向,这个是新的一个方向,我父亲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是很大的,我能有今天的成绩也是在他的指导下,有这么一个平台以后,我才能有今天。当然还有我的导师,还有我周围的梯队,我觉得不是一个人的力量。 主持人:这里我想问一下,现在您已经成为孩子的母亲了,您把您父亲对您的影响是不是也施与了您的孩子呢? 白敏冬:我感觉好像是潜移默化在影响,我感觉现在的孩子跟我们以前不太一样,因为我从小到大是比较崇拜我的父亲,他说的话我都是很相信的,按他的说法去做的。我觉得女孩子对父亲是比较崇拜的。我的女儿我对她影响,因为我很少有时间管她,对她还是身教,我在努力工作,她也要努力学习,她的想法可能不会按我的想法在做,但是我也希望她能从事一些研究工作,能给国家做一些事情,做一个有用的人。 主持人:白教授,我想问您的工作应该是非常忙,昨天刚刚从大连赶到北京,在北京要忙很多的事情,跑了很多的地方,我想您作为学科的带头人,或者说作为一个项目的负责人,您的压力是不是很大? 白敏冬:很大的。非常大。 主持人:压力来自哪些方面呢? 白敏冬:说句实话,来自于科学体制,我在大连海事大学,大家都知道大连海事大学不是很著名的大学,就是以前的海运学院,是一个特色的大学。可以说我不是出于名校,我本人不是名人,是一个小人物,我们申请一个课题是非常艰难的,我做的必须比别人好20%,100%,200%,我这个东西很有原创性的,很有课题,甚至有时候我都已经做出来了才有可能申请到课题,非常艰难,非常累,这种艰难我感到很苦恼,很长时间在申请课题,这样在做,否则我不这么做的话,我没法运行下去,课题没法做。现在我感觉好了一些,我当然希望科学界,真正谁能看准了,我能支持你一下,在中国的情况不太可能,最艰难的时候,真的很难通过。你得咬牙过去,很多人自主创新起不来,就被压下去了,很难起来。我感觉科学体制应该更多支持有创新思想无名的人物,他可能做完之后很有名了。现在大家不是雪里送炭,是锦上添花的人多。对很有为的知识分子,使得很多东西被压制下去了,起不来了,真正起来的人要具有很顽强的生命力,否则是不行的。 网友:现在科研体制的各种考评让我疲于拼命,从验收,到评奖各方面,使我感到很疲惫,这种情况您是否经常遇到? 白敏冬:我感到他说的还是对,我这方面,包括我们学校要完成多少论文课题,都是有的,大家都是争取往这个指标来做,这样做的话,今天科学谈论很多很浮躁,不能潜心研究,我搞研究,能达到今年的成果,是有9年的基础,才有今天的成果,不是一下子的,这种基础都是默默无闻的做,谁都不知道你,可能被排斥和压制,在这种情况下做。体制是一方面,学校做这个体制可能有它的道理,但是你本身要怎样做,只有这种心态,我这几年就闷下来做一些东西,起码要几年,不要急的,耐心停这么几年,以后会好。另外一个解决方法要建立梯队,我能强大起来是有十几个人的梯队,各个方面,气体、物理的,海洋生态的,几个梯队在做,每个人做哪些方面,我们应付这个体制应该没问题,从两个方面解决,有两个建议,一个不要被体制左右,另外一方面应该有几个人,哪怕几个人组织起来做,解决好解决得多。 主持人:这是您对这位先生的建议。曾经有一个网上的留言说,一位博士,在毕业两年之后就必须承担课题的重任,在两年里必须得弄到经费,否则的话这个课题就做不了,就提不了副教授,提不了副教授,就没有学生,没有学生就没有团队来帮你研究这个课题,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会导致淘汰,青年科学家之间的竞争非常的激烈,对于刚刚从学生,从本科到硕士,最后到博士,博士毕业之后应该是走上科研岗位的人,对于这样一些人,除了刚才说的那些,还有没有好的建议?因为您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了,您的下面已经带了博士生,对于你的学生,您有什么样的话可以对他们说?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