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科普知识

白敏冬教授聊青年科学家成长的艰难与快乐(2)

时间:2006-05-21 10:35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admin

  白敏冬:刚才这个博士说的是通常,大部分的博士都会面临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严重的,如果一两年再出不来的话会当一般的教师,很难起来了。现在我有几个建议,一是说读博士的话,我带我的学生,他的平台就不一样了,我站在国际的水平上,针对国际的课题,国家的课题做项目,他的思维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个实验室的平台,他在这个平台上成长很快,会培养他这种思维,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不是跟别人就不一样了。有的学生导师培养的,导师本身没有什么课题,或者也不是站在什么国际高度上,他的学生思维就没有被锻炼出来。虽然都是博士毕业,博士毕业的学生差距还是很大的。

  像刚才那个人说的那个状态,我想是这样的。他首先要抓住一个很好的课题方向,不要混乱干,哪怕沉两三年会起来的。今年干一点,明年干一点,是干不出来的,这两年会徒劳的。在那个学校总会有学科带动你,跟着别人学,给他做助手,不要首先想着当负责人,首先做副手,站在他的平台上看一下,以后再选择一下自己的方向发展下去,这是很好的思路,不能乱撞,之后他会觉得不想干了。

  主持人:白老师您是这么过来的吗?

  白敏冬:我不是,我在读博士期间课题就非常好,我在国家环境研究中心,做课题,我博士毕业,我就发大量的文章,博士毕业之后我就拿国家支援基金,我没有走过很多的弯路,我是直接这么过来的。我觉得差在哪儿呢?我没有实验室建设的平台,我到大连海事大学实验室是一手建立起来的,就耽误了三四年的时间,如果没有这三四年的时间,我可能比今年发展还要快。

  主持人:可以说很多的青年科学家,在最初的研究生涯中肯定不会这么顺利,白老师您应该算是顺利的吧?

  白敏冬:我学科方向比较好,可能有的人我这个年龄当院士了,他不仅有本事,还要有方向的平台,还要有环境的平台,导师什么样的,他们上去会更快。但是我感觉都是博士毕业,本身的条件不会差距太大的,有的人很聪明,但是不会差距太大的。我想像我这样的青年知识分子一个劝告,人,思维很重要,一定要有开拓的思维,否则的话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我跟着做什么,那是不行的。

  主持人:白老师正是在这样的创新思维下,可以说在没多长时间的科研过程中获得很多荣誉,很多网友通过网上个人的介绍已经看到了,比如青年科技奖,三八红旗手等等,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向网友介绍了。在这些荣誉面前,你可能会有更好的一个发展的平台,正是因为这些荣誉奠定了您的积累。

  网友:我的导师是一位年轻的科学家,非常的年富力强,当他获得了很多的荣誉之后,当了学院的领导,学科的负责人,之后,很少看到他在实验室里忙碌的时候了,更多的时候是在外面跑,拉项目,申请经费,或者是活动,你怎么看待这样的一种现象?

  白敏冬:这个现象是通常的现象,中科院更严重,大家必须得拼命跑课题来维持这个实验室的运转,包括我在内,我可能有一半的时间跑项目,维持实验室的运转,但是不会忘了根本,我的根本是什么,我还要做研究,把课题攻关过去,这还有实力的东西,这个是必须重要的,这个比例要正好。

  我大量的时间在申报课题,申报课题的同时有一个好处,把我的思维整的很清晰,我的学生目标很明确,方向很明确,刚才说那种情况的话,我感觉真是很有发展的青年知识分子还是不要从事行政职务,有的时候会身不由己,他可能不是为了课题写报告,大部分的时间会忙行政职务,我们国家需要有开拓性的学科带头人,使我们国家的科研能在前沿,不再跟着国际学。

  主持人:有很多的青年科学家崭露头角的时候,担任行政职务,这些科学家是不是应该担任行政职务,有网友提出来,如果不担任这个行政职务,申请课题就比较难了,当了行政职务会有帮助的,这是不是一个矛盾体?

  白敏冬:我想是有帮助的,怎么说站在那个地位和位置,出去跑课题是有帮助的,但是这种利弊自己要衡量的,我给我自己定位,我不会从事行政的那个方面的,因为我整个思维,可能我从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我这个人比较单纯,我要真正从事行政职务,我会很苦恼,做不了,从一个科学工作者,本身的思维是单纯一些,容易出成果,如果想的很多,很社会化,忙于应酬,反而会把自己耽误了。但是我说的不一定很对。

  主持人:您现在是学科的带头人,肯定有一个梯队,这个团体有你合作的对象,有你很多的学生,研究生、博士?

  白敏冬:不包括研究生博士生,如果加在一起有30多人。

  主持人:您如何来协调学科实验室和项目里的成员包括您的学生?刚才有网友提出来会把课题分担给学生做,包括你的同事做,你作为学科负责人怎么处理?

  白敏冬:我们学科不是特别严重,我们针对课题是学科交叉,我们这里涉及到,我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到5个方面的方向了,5个方向,一个方向有一个老师负责,可能会带着他的学生做,整个合在一起变成一个东西。差距很大,不是大家重复抢一个课题,不是这样的。比如压载水项目,在气体这一块,这有一个老师负责,一个很有名的博导做,他可能带三四个学生做这一块,物理这一块,我这块我在做,会带着几个学生做,生物学就有老师负责做,等等,我们就是这样一个有机体做这一个东西。

  另外一个方面,我感觉学生主要是前沿,做研究这块,我们还有一个一块是设备转化,这块主要是实验人员在做。我们实验室有4个实验人员,他们在做公益的事情,不是学生做的。实验室是很系统化,有机的整体,实验室不是很庞大,但是很有力结合,老师十几个,将近20个是学生。跟一般的实验室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实验室不是紧密结合,这个课题有的老师虽然说是实验室的,他可能在教学是空和散的,这是我们实验室的特点。

  主持人:谈到实验室,谈到科研的团队,您刚才说包括一些学生,以前网上很多的讨论,就是说在科研单位,或者在学校里面,很多学生都管自己的老师叫老板,不叫老师叫老板的现象,是不是一种特定的一种环境,你怎么来看待这种现象?有没有学生叫你老板的?

  白敏冬:没有,我的学生都叫我老师,不叫老板,因为我各方面不像老板。

  主持人:您是不是经常听到和看到这样的现象?

  白敏冬:对,因为我读博的时候都管我老师叫老板。

  主持人:这仅仅是一种称呼上不同吗。

  白敏冬:有的老师应该说比较开拓,比较社会化,他承担的好像跟企业结合的比较多,本身的作为、方式都像老板,他可能有车,这种状况,还有处事方面像老板,所以叫老板。

  另外一种方面,老师是拿项目和课题的,他是掌握经费的,大家管他叫老板,这个是很正常的。

  主持人:对待学生会不会像对待员工一样呢?

  白敏冬:我感觉,就是我接触到的,老师对学生应该是很好的。从另外的角度说,学生还是相当于孩子一样的,导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没有矛盾的。但是如果有矛盾的话,比如说老师忙于他的事务不管学生,学生毕不了业,另外一种情况,学生觉得导师水平不够,瞧不起你了。

  如果做一个好导师,指导课题要具体,保证学生的科研经费,另外一方面让学生佩服你。我知道学生方向很清楚,你是不是很年轻这样想,导师确实有水平,学生会佩服得。

  主持人:您的学生现在有几个?

  白敏冬:博士有4个,硕士有5个。

  主持人:会不会觉得9个学生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压力,或者说会不会照顾不过来?

  白敏冬:不会的。我就限制在这样,不要多。因为现在都扩招,学生量很大的,有的时候不是我们想不想要的问题,学生量很大,我最高要求八个,我主要是博士,博士能做一些事情,我这方面的课题非常多,方法很多。有好多学生要协和起来,他做一部分,他做一部分,这样的。不是说很多老师没有课题,学生在那儿,那就会有很大的矛盾的。这方面我觉得还是主要是导师的课题和思维这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有学生也说,现在导师很多的任务都分流到自己的身上,经常加班加点,非常累,这样的情况也有很多的学生提出来,像这样的情况,在国内您所接触到的实验室,或者是国内的课题组里面,会不会经常碰到呢?

  白敏冬:是这样的。我就是这样的。很重。有的东西不是说别人替代得了的,就得你干。我说分配谁谁做,他的思维和高度没有站在这个位置上,他写不出来。我要说报一个项目,报一个重大课题,就得我写,如果人能写,人家当学科带头人了,我也搞过实验室论证和学科论证,就得我写,你得站在那个高度上,那才是学科带头人。不是打字的问题,打字的话雇一个打字员就可以了。确实很累,有些时候还要写一些文章,写文章不是难事,学生不是站在那个高度,他写不出你那个水平,起码你要写几篇,让学生学一学。是很累,现在都很疲惫了。

  主持人:今天我们来谈青年科学家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大家讨论的青年科学家的压力非常大,比如说过度的疲劳,甚至有的青年科学家过劳死的问题,您觉得为什么青年科学家压力这么大?他的压力的环境你有什么看法和想法?

  白敏冬:青年科学家的环境跟本身和周围都有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我处在那个环境,很多人跟我一起毕业的,都当了博导了,我还是副教授,压力会很大的。也有一个想往上奔,争的感觉,这方面压力会很大。另外一个你真的负责一摊事,我也负责一个实验室,我也感觉压力很大,如果没有课题怎么做。也会有压力,感觉有的时候会枯燥和烦燥不得了,真的有这种感觉,我真的希望有时间去放松一下,要自己调节。

  主持人:现在的青年科学家正是处在家庭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上有老,下有小,青年科学家的任务又非常多,如何来调整自己的生活,调节科研和生活?

  白敏冬:科研和生活肯定是互相矛盾的,你成天加班加点做。

  主持人:特别是作为母亲,家庭的主妇,在这方面是不是有更大的困难?

  白敏冬:是有一些困难。好在我的家里人比较支持我,包括我妈妈都很支持我,这方面能解决一些。另外一方面,回家干一些家务,家务也是要干的,这样做的。这个解决还要自己真正能放得下,到一点程度就放下来,调整一下心态,不要过于疲累,过于疲累就没有必要了,要保持心境愉快,这样就好。

  主持人:今天非常高兴和白教授来讨论她科研的项目,包括白教授谈的青年科学家这个问题,这也是近一段时间网上讨论非常多,青年科学家的成长,青年科学家如何申请经费,申请不到经费,碰到逆境的情况下怎么样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及方方面面的问题。白老师,最后一点时间,您跟广大的青年科学工作者,和青年科学家说一下您的体会?

  白敏冬:我在科技方面的体会,我就希望年轻的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能有创新的一个思维,一定要找到一个好的学科方面,认准这个方向,你慢慢干,一定会干出成果,最好不要没有想法和思维,按照学校或者是什么的指挥棒在做,按照它的考核方式在做,沉两三年会成长起来的,我就是这种体会。

  主持人:感谢白教授,跟网友做这样一场关于青年科学家如何成长话题的交流。这次我们也是在中国科协及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候,邀请青年科学家来新浪聊天,前几天我们邀请了中科院的古生物研究专家周忠和研究员跟大家交流,今天我们邀请到了白教授,以后能有这样的机会争取跟青年科学家做更多这样的交流,谢谢白老师,今天的聊天到此结束,谢谢。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2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