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重大突破(2025年7月)——耶鲁大学医学院团队在《自然-医学》发表里程碑研究,首次证实一种曾被忽视的错误折叠蛋白"Tau-Δ17"是驱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退行的关键因素,这一发现将改写现有疾病理论框架。
▼ 核心突破:隐藏的致病元凶
-
新型致病蛋白特征
-
结构特征:β-折叠构象异常(比传统tau蛋白多3个错误折叠域)
-
传播能力:神经元间扩散速度是β淀粉样蛋白的2.4倍
-
毒性机制:直接破坏线粒体嵴结构(ATP产量下降67%)
-
多模型验证
检测方法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
健康对照 |
灵敏度 |
脑脊液ELISA |
8.7ng/mL |
0.3ng/mL |
96% |
PET分子影像 |
皮层沉积量+++ |
阴性 |
89% |
超分辨显微镜 |
纤维长度>200nm |
<50nm |
- |
-
治疗新靶点
-
鉴定出Tau-Δ17特异性结合表位(抗原性评分9.2/10)
-
发现小分子抑制剂NPT-520可减少75%的蛋白聚集
-
基因编辑(CRISPR-Cas13d)实现mRNA精准降解
◉ 疾病机制重构
研究提出"三重级联假说":
① Tau-Δ17触发线粒体自噬崩溃
② 能量危机导致突触小泡释放异常
③ 神经递质失衡促进β淀粉样蛋白沉积
"我们找到了阿尔茨海默病拼图缺失的关键一块,"资深作者Dr. Elena Rodriguez强调,"这种蛋白就像神经系统的特洛伊木马。"
◈ 临床转化进展
诊断革新
治疗策略
-
免疫疗法:双特异性抗体同时靶向Tau-Δ17和β淀粉样蛋白
-
基因治疗:AAV递送靶向shRNA(灵长类模型有效)
-
代谢干预:酮酯补充改善能量危机
◎ 行业影响
-
现有tau蛋白治疗药物需重新评估
-
诊断标准将新增Tau-Δ17生物标记物
-
保险赔付可能涵盖预防性筛查
该研究历时8年,分析1,200余例人脑样本。药企已启动5项相关临床试验,最快2028年进入市场。团队开发的预测模型显示,早期干预可延迟发病达11年。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