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学界动态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2)

时间:2007-02-17 10:04来源:科技部 作者:admin




发展目标:开发一批资源开发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促进资源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突破制约我国重点资源勘探领域的技术瓶颈,发现3~4处大型矿产后备基地,发现一批危机矿山接替资源;突破一批复杂难采矿开采和难处理矿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形成矿产开发技术与重大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采选冶综合回收率提高10%~15%;突破石化等重点耗水行业节水关键技术,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0%,建立重大河流用水工程可持续运行的技术支持系统;突破海水利用关键技术,形成单机5万吨/日海水淡化和10万吨/时海水循环冷却成套技术及装备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



重大项目:



(1)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



自主开发单机5万吨/日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单套1万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成套技术与装备以及热膜耦合海水淡化系统技术,形成10万吨/日核能海水淡化示范工程设计;发展10万吨/时海水循环冷却成套技术与装备和大生活用海水利用技术以及海水预处理技术;开发海(卤)水钾、镁、溴提取与综合利用技术,完成年产5万吨海水直接制取钾肥等示范工程,促进海水利用产业链的形成。



(2)中西部大型矿产基地综合勘查技术与示范。



重点围绕着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摸清三江地区等十大中西部重点成矿带的成矿规律,开发并集成适合中西部典型成矿区带和不同景观区的综合勘查技术系列及勘查模式,并开展示范应用研究,提交大型矿床远景靶区25~30处,可供商业勘查的铜、铁、铅、锌等大型找矿基地10~15处,提交铜类储量200万吨、富铁1亿吨、锰6000万吨和铅锌180万吨。



(3)复杂金属矿采选冶关键技术与装备。



攻克20项复杂难处理矿采选冶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大型采选冶成套装备,使我国复杂难采金属矿石损失率降低20%~30%,开采成本降低15%~20%;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8%~10%,生产能耗降低10%~15%;扩大利用金属资源量15~20亿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松软破碎矿体和地下残留矿体开采技术、水下矿床和露天转地下开采综合技术、高价值软破矿体开采环境再造高效开采综合技术、微细粒级致密共生伴生金属矿的高效分离技术、低能耗还原焙烧技术、复杂难处理金属矿石全新选冶综合技术及工艺、大型采矿与选矿成套设备设计制造技术等。



3.环境。



发展思路:我国生态系统持续退化,区域性污染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对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已产生重大影响,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以资源循环与再生利用为突破口,强化废弃物资源化、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的研发,提升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国家重大生态治理工程,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技术研发与示范,通过集成创新形成适用于不同区域和生态类型的综合治理技术与模式;以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为目标,通过监测、预测预报和应急管理关键技术的突破,有效地为我国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科学研究,提升我国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



发展目标: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突破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建立典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模式及相关政策与管理体系;突破10项左右典型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关键技术,建立具有代表性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模式及系统技术;围绕气象、地震、海洋、洪水和地质等重大自然灾害,突破一批监测、预测预报关键技术,稳步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准确率,提高灾害应急响应能力;预测未来全球环境变化的发展趋势及影响,研究制定适应和减缓全球环境变化的技术对策。



重大项目:



(1)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重点突破15~20项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和工艺以及绿色产业链构建技术,开发30项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关键装备,选择5~7个典型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工业技术示范,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节水、节能、分离、生物催化、生态材料和绿色化学工程等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绿色设计技术,化工、冶金、轻工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与工艺,固体废弃物高效分选、不同废弃物优化组合综合利用技术,废物低值热量利用技术,有机废弃物高温处理与能量利用技术,废旧产品拆解与再制造技术,大型企业与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设计技术。



(2)典型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及示范。



针对典型脆弱生态区存在的突出生态问题,开发10项脆弱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技术与模式,进行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集成与示范,加强技术和模式推广;建立脆弱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开展脆弱生态区生态综合评估与技术评价体系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典型脆弱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评价所必需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典型脆弱生态区天然植被保育与恢复技术、典型脆弱生态区生物与工程防治技术、典型脆弱生态区水资源及土地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技术、重大工程沿线生态保护系统技术。



4.农业。



发展思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针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艰巨任务,农业环境恶化的趋势,食物安全、生态安全正面临的日益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根本措施。“十一五”期间,把增强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加快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增加粮食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益放在突出位置,通过高新技术带动传统农业技术升级;加快畜牧、水产、奶业、海洋农业等产业技术的发展和升级,开发农林生物质技术,培育生物质产业;加快开发食品加工技术、绿色供应链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开拓农民增收和就业的新空间;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技术,减少污染,提高水、土、肥、药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农业环境保护与退化环境修复,保障食品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加快发展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高效清洁能源、农村社区景观设计与环境治理等相关技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发展目标: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动植物新品种,实现新品种更新换代;粮食单产年均增长率达到2%以上,畜禽水产的产出效益提高60%以上,海洋农业产值在“十五”基础上翻一番;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提高到40%以上,使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提高到1.5:1以上;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后损失率降低到5%以下,水、肥、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饲料转化效率提高1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主要农业区农田地力等级普遍提高1~2级,农林重大生物灾害的暴发频率和致灾强度降低5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损失和畜禽死亡率降低到15%以下,农业面源污染区域综合治理率达到50%以上。在此基础上,农业资源、生态环境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业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自我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重大项目:



(1)农林生物质工程。



以充分利用我国农林生物质材料、促进循环农业发展为目标,以农作物秸秆、林业采伐及加工剩余物、畜禽粪便等农林剩余物及能源植物为主要原料,重点研究高活性糖化酶和纤维素酶制造、共代谢基因工程菌构建、非相变产物分离、分子合成、接枝共聚、生物可燃气高效转化、低成本农林生物质集储、专用能源植物培育等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农林生物质转化过程中降解与改性、分离与合成、能源和材料转化等环节的技术瓶颈,构建农林生物质转化创新技术平台。选择重要农林生物质进行深度加工和技术集成、工程化开发及产业化示范,研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80~100项,形成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生物质材料、生物质固化燃料等农林生物质产品,实现年生产能力60万吨以上,申请农林生物质转化利用发明专利100项,制订生物质产业技术标准、规范50项。通过研究,大幅度提高我国农林生物质的利用效率和产业化水平,为生物质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2)农林动植物育种工程。



围绕主要农作物、蔬菜、畜禽、林果、水产和花草,创造育种新材料,培育优质专用新品种、超高产新品种和功能型新品种。重点研制杂种优势利用新技术,建立多性状聚合标识技术,完善群体改良、轮回选择等常规技术,制定新品种繁育与推广技术,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通过项目实施,全面构筑我国主要动植物育种创新体系,整体提升育种水平。形成100~15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在动植物杂种优势利用、性状标识选择、常规育种等技术集成应用方面取得新突破;培育新品种650~700个,获得品种保护权200~300项;主要农作物和林草新品种推广10亿亩以上;畜禽新品种示范规模达到4000万头(只)以上;水产新品种养殖面积达200万亩以上,新增经济效益1000亿元以上。



(3)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以主要农产品的大量转化、深度加工、综合开发、循环利用和节能高效为基本内容,立足自主创新,重点围绕分离、修饰、包装材料、加工装备和质控等食品加工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为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示范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立足集成创新,重点开展大宗粮油、果蔬、畜禽和水产品加工领域主要农产品的大量转化和工业化关键工艺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化示范,为我国食品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整合已有优势科技和产业资源,构建粮、油、果蔬、畜、水产品5个特征明显、开放、高效的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重点突破12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制开发10种食品加工关键设备;突破40~50项食品加工新技术;建立100条产业化示范线,培育10~20个优势品牌;申请100~120项专利,创建5个技术创新平台,使我国食品加工技术总体上达到21世纪初的水平。



(4)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以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为重点,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为主攻目标,重点攻克农作物一熟吨粮技术模式、小麦玉米两熟以及双季稻周年单产超1500千克技术模式,以及配套的节水节肥简化低成本栽培管理技术。开展三大平原粮食作物丰产技术集成研究与区域性大面积示范,三大作物超高产理论与技术模式研究、农田肥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粮食主产区高效低耗新型耕作制度研究,三大作物自然灾害与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作物产后减损增效、农户储粮与储运减损增效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以及三大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创新平台、粮食安全预警与战略研究平台研究。按照不同粮食区域的“品种组合+丰产技术+节本技术+生态技术”进行科技创新与大面积转化,优化集成组装出一批实用高产高效丰产技术模式,累计示范面积达到5亿亩以上,平均单产提高10%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5)奶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我国奶业发展的区域特点和资源特点,以及奶畜单产水平低、饲料饲养粗放、疫病比例偏高、原料奶质量低和乳品加工业落后等制约我国奶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因素,重点开展不同区域奶牛及地方奶畜良种选育体系,培育出特色新品系;建立奶畜现代营养需要参数体系,开发营养高效调控技术;筛选适合不同区域的优质高产饲草和饲料作物新品种,并进行产业化开发;提出奶牛场重大疫病检疫技术标准和疫病防治技术体系;开发乳品加工新技术和新型乳制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乳制品质量和安全控制、检测标准及相应技术体系。培育优良种公牛300~400头,改良全国奶牛400~500万头,使奶牛的良种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研制开发出20项奶业生产、加工综合配套技术和新产品,建立规模化、集约化奶牛生态养殖模式,全面提升我国奶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带动我国奶业总体发展速度提高2~3个百分点,奶业发展科技贡献率提高到2个百分点。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