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学界动态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4)

时间:2007-02-17 10:04来源:科技部 作者:admin




发展目标: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推动以我为主的相关国际标准及若干新的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初步形成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支撑体系,提高我国在信息产业核心技术方面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整体水平,初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开发一批重大产品和系统,培育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开发一批支撑和带动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和关键产品,促进我国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重大项目:



(1)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



突破现代服务业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建立现代服务业共性及应用服务技术支撑体系,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服务标准、规范,推动以第三方服务为主的服务模式与运营机制的建立,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媒体、数字教育、数字区域协同、数字医疗协同、数字旅游、电子金融报务等领域实施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示范企业,促进传统服务业升级与现代服务业新业态的形成,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就业压力。



(2)国家电子政务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突破一批电子政务共性关键技术,建立典型应用示范系统,带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的应用,国产化产品不低于50%,增强国家宏观管理和决策指挥能力、部门间的协同工作能力、提高行政效率和执政能力。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突破跨系统应用整合的分布式授权管理、资源整合等技术瓶颈,重点解决跨部门统一信任体系和面向服务的协同办公、并联审批系统集成平台的关键技术问题等。



9.人口与健康。



发展思路:我国人口总量大,出生缺陷率高,老龄化超前,性别比失衡,面临着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重大挑战;艾滋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和多发常见病的健康危害严重,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严重威胁。“十一五”期间,依靠人口与健康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突破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重大疾病防治、中医药现代化等关键技术,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保障国民健康的必然选择。要以控制人口数量为基础,着力提高人口质量;以临床需求为主线,突出重大疾病防治,注重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技术集成创新;以提高疾病防治能力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优先建立重大疾病防治技术体系,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器械和医用材料;防治重点前移、下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注重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有效结合,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现代化的发展。



发展目标:初步建立重大疾病防治技术体系,提出一批重大疾病、常见病诊断和综合防治技术方案,研制开发一批高效的疾病诊断、治疗设备和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和出生缺陷诊断技术和产品,有效遏制重大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趋势,提高治愈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建立较为完善的中医药自主研究开发体系和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力争在中医药走向世界方面有所突破。



重大项目:



(1)心脑肺血管疾病防治研究。



明确我国心脑肺血管病发病趋势,突破8~10项心脑肺血管病早期预防及临床救治新技术;优化4~8项治疗方案;实现年均降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2%。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代谢综合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疾病早期检测、诊断、预防和综合控制研究;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先心病、脑动脉硬化、缺血性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肺栓塞、肺动脉高压的综合治疗及诊治技术规范化研究等。



(2)常见恶性肿瘤预防、早诊及综合治疗研究。



通过危险因素控制、早诊和综合治疗等研究,使肝、胃癌接受预防干预的肿瘤发病率下降幅度达10%以上,乳腺、食管和肺癌高危人群早期癌的诊断率提高20%以上,胰腺癌的高危人群早期癌的诊断率提高10%以上,乳腺、肝和肺等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肝、胃癌危险因素干预研究;乳腺、肺、胰腺癌早期发现方法研究;胃、肝、结直肠、乳腺癌筛查方案研究;肝、鼻咽、子宫颈癌与食管癌早诊早治方案研究;肺、肝、胃、结直肠、乳腺、鼻咽癌的综合治疗研究等。



(3)重大数字化医疗设备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



突破20~30项关键技术及核心工艺技术,开发10~15个常规装备产品及核心部件,争取3~5个重大专利产品进入市场,培养一批投入和创新为主体的骨干企业,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升我国医疗器械自主创新能力。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低成本CT、高性价比磁共振成像系统、数字化X射线机、全数字彩超等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和系统研制;高强度超声肿瘤治疗装置、微创介入激光治疗设备、微创白内障治疗系统、帕金森病脑起搏器、多功能呼吸衰竭治疗装置、图像引导外科手术导航系统等新型治疗设备研究;生命信息实时采集分析技术装置、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及生物医用材料等研究。



(4)重大出生缺陷和遗传病的防治研究。



建立我国常见重大出生缺陷综合优化干预模式,提高结构异常、功能异常、发育缺陷等重大出生缺陷的早期诊断准确率,使我国重大出生缺陷率降低30%。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根据出生缺陷和遗传性疾病三级预防策略,从孕前(一级预防)、孕中(二级预防)和出生后(三级预防)三个时期,研究孕期主要环境危险因素、重大出生缺陷产前筛查、诊断和干预、严重先天畸形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方案等,减少出生缺陷和遗传病的发生、出生和致残。



(5)重大疑难疾病中医综合治疗研究。



研制8~10种具有中医药疗效优势和特点的重大疑难疾病和优势疾病的诊疗方案和方法,在肺癌、冠心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疗方面达到先进水平,形成一批疗效确切的中医药治疗现代难治病方法;为社区和广大农村筛选提供一批疗效确切、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的中医药诊疗方案、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中医药综合防治研究;重症肌无力、帕金森氏病、痴呆、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难治性疾病中医药干预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常见病中医临床诊疗规范推广应用的示范研究;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的研究;中医药临床研究能力建设。



10.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发展思路: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期,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面临宏观规划失衡、生态负荷超载、城市功能紊乱、人居环境恶化等四大突出问题。依靠科技创新突破制约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瓶颈技术,是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居住适宜的新型城镇,促进城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有关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政策、标准和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城市系统功能运行和综合管理能力;以城市、村镇区域科学规划为重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城市综合利用水平。



发展目标:以城镇区域规划与监测监控、城市空间利用与综合管理、城市功能提升与运行保障、城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为重点,形成城镇区域规划和建筑设计成套技术;构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关键技术平台,开发城市生命线、基础设施保障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城镇人居环境、建筑节能等绿色建筑创新技术,形成城市污水、垃圾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扭转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为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城镇化发展和构建和谐城镇、完善宜居环境提供科技支撑。



重大项目



(1)村镇小康住宅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重点研究生产、生活兼容等村镇住宅设计关键技术,住宅结构体系技术,材料性能改良、生物质建材开发利用等地方材料应用技术,自然通风和室内空气质量改善技术,村镇社区规划与设计技术,住宅抗灾能力分析评价技术,住宅灾后快速评估和恢复重建技术,生态环境监控与功能提升、生活垃圾简易处理等村镇住区环境优化技术等。



(2)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点研究建筑节能优化设计集成技术、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技术、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以及开发系列化、成套化建筑节能系统设备,实现新建建筑总能耗降低50%以上,新建建筑采暖能耗降低60%~65%,住宅和中小型公共建筑用电量降低40%,大型公共建筑用电量降低60%。



(3)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



突破城镇人居环境的热岛效应、交通噪音、居住区水环境、建筑施工及拆除的污染控制与改善技术,使热岛效应降低20%,交通噪音降低40%,建筑施工拆除污染降低30%;攻克建筑室内环境中的空气环境质量、热湿环境改善与噪音、辐射、化学、生物污染控制技术,使室内环境污染水平降低30%;开发城镇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监测评估、控制保障等关键技术,建设20项城镇人居环境示范工程。



11.公共安全及其他社会事业。



发展思路:我国面临减少生产事故人员伤亡和公众食物中毒,控制恶性案件,打击犯罪与反恐防恐,降低自然灾害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的严峻挑战,急需突破制约公共安全的关键技术,建立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体系,全面提升国家应对公共安全灾害事故与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十一五”期间,要以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生物安全、防灾减灾、国境安全为重点,提升应急预警和快速处理综合能力,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提高早期发现与防范能力,增强应急救护综合能力,加快公共安全装备现代化;为建立公共安全技术体系和保障体系,实现应对重大公共风险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重大转变、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高科技型的战略转变提供支撑。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开展重要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完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同时需要综合推进各项重点社会事业的发展。



发展目标:初步建立公共安全技术体系和国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突破一批重大灾害与重大事故事件监测、预测、预警与预防控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城市(镇)和工业及重大工程安全保障得到改善,初步具备对多灾种耦合的重大事故、灾害的防控能力,形成公共安全应急核心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工程技术能力,在重特大灾害和危险源监测、预测、预警、应急救援、事故分析处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建设20个左右公共安全科学研究与装备研发基地,重点建立6个公共安全技术示范工程。在降低犯罪率、特大事故率,控制外来生物入侵、疫病疫情、有毒有害物质、技术性贸易壁垒、特种设备及化学危险品危害等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应急能力上有显著提高,使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占GDP比例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为实现各项重点社会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提供技术标准、检测手段等方面的支撑。



重大项目:



(1)国家公共安全应急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构建国家公共安全早期监测、快速预警与高效处置一体化应急决策指挥平台,实现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成套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自主研发能力的突破。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家应急平台设计关键技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关键技术,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技术,应急技术标准研究,公共安全应急平台技术示范,全方位无障碍危险源探测监测与精确定位技术、多尺度动态准确预测与快速预警技术、基于危险性分析的优化决策与救援处置技术等。



(2)食品安全关键技术。



增强食品安全科技自主创新和监管工作的技术支撑能力,在风险评估、检验检测、溯源与预警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强检测方法和设备研发,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获得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设备和试剂,开展食品安全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逐步实现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转变。建立我国食品安全病原微生物、农药和兽药残留、化学污染物(含生物毒素)、食品相关产品有毒有害物质等食品危害的分析、预警与快速反应平台,建设4~5个食品危害物风险评估中心/基地;完成150~200项国家检测方法和标准物制定工作,研制15~20种标准物质;重点开发一批食品危害物多残留前处理及代谢表征技术、食品真实属性表征技术、快速与高通量检测技术、执法现场快速检测取证技术及其仪器设备;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综合监测、溯源和快速预警系统,建立10个动态数据库,掌握数据样本超过50万份;完善食品安全合格评定体系建立,建立5~10个综合示范区。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