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学界动态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3)

时间:2007-02-17 10:04来源:科技部 作者:admin




(6)林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依托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开展东北、西南天然林封育恢复与经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优化配置和华北土石山区植被快速恢复、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滩地抑螺防病林、西南石漠化生态治理等技术组装配套、集成创新与试验示范。重点开展退化天然林结构调整与景观恢复、天然林生态采伐与生态系统管理、抗逆植物材料筛选与快繁技术、困难立地造林及其配套技术、防护林体系结构优化技术、防护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生态公益林经营技术、森林固碳技术与碳计量方法、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构建及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营建、生态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技术等研究。通过研究,筛选工程所需的优良抗逆植物材料30~50种;提出困难立地造林配套技术20项、生态公益林经营技术35项;建立10个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区;申请专利30~50项、编制技术规程30~40个,为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提供系统、适用、先进的技术体系和试验示范。



(7)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重点围绕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等重大动物疫病,从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集成示范和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病原生态学与流行病学研究、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研制与开发、阻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猪链球菌感染人防控技术的研究,并开展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以及重大动物传染病防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自主研发50~65种禽流感等重大动物传染病新型疫苗及诊断试剂,申报30~40种新兽药证书;研制4~6种人禽流感新型疫苗及快速诊断试剂;建立50~60个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病综合防治与净化示范基地;培育4个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创新平台;申请100~150项专利,全面提升我国重大动物传染病防控能力与水平。



(8)现代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以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缩小城乡间信息鸿沟为目标,重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及溯源系统、林场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共性软件系统等重大应用系统的研究以及种业信息化软件、农民智能交互式学习软件等新型农业信息产品的开发;通过加强农业信息网格技术、农村空间信息技术以及农村低成本信息化解决技术等现代农业信息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建立适合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体系;依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组织类型、产业类型,建设10~15个示范区、50个示范基地;完善农业信息化标准,提出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全力提升我国农业与农村的信息化水平。



5.材料。



发展思路:材料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的基础,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主要发展和突破材料清洁生产技术、高效低耗制备技术、高性能化技术、资源节约型材料和绿色材料制备技术,开发综合性能高、资源消耗少、环境负荷低的重大材料及工程化技术,突出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传统材料产业的改造与升级,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对关键材料的迫切需求,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目标:围绕国民经济发展中资源、能源、环境等对基础材料的重大需求和钢铁、有色、建材、化工、轻工和纺织等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重点开发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与装备、全氟离子膜工程技术、农药创制工程、建筑材料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等,提高基础原材料性能,实现材料的低成本、高性能、高效、绿色制造技术,建立典型大宗材料的生态产业链模式和示范工程以及共性支撑技术平台。



重大项目:



(1)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



以循环经济为核心,自主创新集成具有钢铁产品制造、高效能源转换和消纳大宗社会废弃物的我国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解决我国钢铁工业资源消耗大、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和部分高附加值产品依赖进口等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高效化生产高品质板带钢材的工艺技术与装备、钢铁企业的二次资源与能源的循环利用技术、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和过程煤气的能源转换技术与装备等。



(2)全氟离子膜工程技术研究。



发展低成本、高性能全氟离子膜材料,提升我国含氟高分子材料整体技术水平,满足我国氯碱工业和燃料电池工业迫切需求,保障国民经济安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氯碱工业全氟离子膜产业化技术,低成本燃料电池全氟离子膜电极先进制造技术,电缆级FEP树脂规模先进制备技术。



(3)农药创制工程。



研究开发新化合物优化设计、高效合成、高通量筛选等关键技术,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与重要中间体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农药安全性评价与质量评价GLP体系,开展创制新农药工程化开发,实现我国首批10个以上创制农药品种的产业化。



6.制造业。



发展思路:我国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关键成套装备、科学仪器设备和关键材料仍主要依靠进口,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国际竞争力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满足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十一五”期间,要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工程需求,以装备制造为突破口,以绿色制造为导向,以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为支撑,加强自主开发,改善重大成套装备、高技术装备、科学仪器设备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



发展目标:实现制造业若干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若干行业的成套高技术装备、关键基础件与通用零部件具备自主设计开发制造能力,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比重。实现若干高效、节能、绿色制造工艺,多数行业资源消耗、环境负荷、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竞争力明显提高。攻克连铸成型、精密成型模具和快速制造技术。重大成套装备、高技术装备、关键基础件与通用零部件基本立足国内。进一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在重点行业逐步实现设计、制造、管理的集成,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攻克一批科学仪器设备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件,大幅度提高仪器设备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培育一批分析仪器设备研究开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



重大项目:



(1)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开展以创新设计、敏捷制造和协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制造业信息化集成应用并选择10个企业进行应用示范;开展以中小企业集群信息化应用为主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建成10个,支持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与产品的客户化与集成应用开发和推广,建成20个信息化软件产品产业化基地,培育5~10家系统集成商和信息化中介服务机构



(2)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



面向我国制造业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和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迫切需求,突破一批绿色制造、绿色建材产品重点关键技术及装备,并实施若干绿色制造示范工程,提高我国绿色制造水平,国际绿色壁垒造成的贸易额损失显著减少;并推动绿色制造相关的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选择典型行业研究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回收处理与再制造等一批重点关键技术,开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化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墙体材料等成套工艺与装备,实施汽车拆解回收、家电产品和电子信息产品绿色设计和回收处理一批绿色制造技术应用工程;开发并推动形成废旧产品绿色回收处理、绿色再制造等绿色制造相关的新兴产业。



(3)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



围绕《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自主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设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攻克质谱串联技术、电子透镜像差校正技术、核磁勘探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3~5项在原理或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重大精密科学仪器设备(装置);攻克高稳定性光源、高分辨率分光器件、高性能检测器等关键部件20余项,提升国内相关分析测试仪器产品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攻克高通量、高灵敏度检测技术,研究开发5~10种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生命科学仪器;面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发展和公共安全分析测试的需求,攻克实时在线、微量快速、复杂体系以及原位、无损等检测技术,研究开发一批现场检测监测仪器。建立能源、材料、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社会发展急需的计量基标准。



7.交通运输。



发展思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交通运输的运量、流向和质量要求发生新的变化,对运输能力、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出新的更大的挑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解决交通运输供给能力不足、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滞后、交通能耗过高、交通事故频发、大城市交通拥堵和污染严重、技术与装备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十一五”期间,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交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不断提高飞机、汽车、船舶、轨道交通装备等的自主研发能力;以提供顺畅、便捷的人性化交通运输服务为核心,发展交通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加强高新技术成果的吸纳和应用,提高运网能力和运输效率,实现交通信息共享和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促进交通运输向节能、环保和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攻克建设和养护中的关键技术。



发展目标:在交通基础设施建养、运输装备现代化、一体化运输、交通安全和交通环保节能技术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能够满足我国交通建设发展需要;建立适应近期发展需要的综合交通规划和管理体系,增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的协同性和智能化水平,促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智能运输产业的快速形成;通过集成应用示范,实现特大型城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交通信息服务的个性化、交通控制的可视化和运输组织的智能化;提高交通设施利用效率,为社会和公众提供通畅、便捷、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运输服务。



重大项目:



(1)高速磁悬浮交通。



研究开发500公里/小时高速磁悬浮车辆、悬浮导向控制技术、牵引控制技术、运行控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全套技术、设备和部件,建立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技术和标准体系,建设一条3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中试线,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定型化工业试验。实现高速磁悬浮交通三大控制系统的国产化,掌握系统集成技术,降低车内外噪声、改善供电系统性能、实现制动能量反馈、优化线路技术要求、开发新型轨道结构,降低系统造价,达到工程应用水平。在高速磁悬浮车辆、牵引控制、运行控制、系统集成及综合试验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2)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



以提升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安全和面向公众与社会服务水平为目标,突破广域交通信息获取与处理、大范围交通指挥与控制、交通综合信息服务、交通资源配置等关键技术;研制相关核心装备;建立北京奥运、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交通信息服务等三大应用示范工程;构建面向高速公路、铁路、海运和国防交通运输的信息服务平台;探索和实践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的新机制;制定相应运输行业综合交通信息服务标准;形成若干个具有竞争力的交通信息服务企业,培育一批智能交通高新技术产业群;建立智能交通技术支撑、核心设备自主研制、交通信息综合集成应用、交通信息运营增值服务构成的国家智能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体系。



8.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



发展思路:中国已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第二大国,但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品基本依赖进口,自主发展能力不足,不仅制约了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影响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十一五”期间,将围绕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出发点,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装备及产品开发为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拓展我国信息技术应用的广阔市场;建设以自主技术为主的综合信息基础平台;突破集成电路设计、关键元器件、大型应用软件等核心技术,加强集成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制造业及服务业技术基础和标准体系;发展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