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使我们迎来了科学的又一个春天。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进一步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成为我们当前工作的主要任务。 走进2006年的这个春天,中国科学院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也跨入了第三期。时值中国科学院2006年度工作会议,我们回眸过去,总结经验,规划未来,坚定步伐,既是对自己信心百倍、豪情满怀的检阅,也是对出征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誓师。 本报从今天开始,特开辟《知识创新踏上新征程》专栏,将推出笔墨酣畅的一组通讯,系列报道中国科学院近年来在战略高技术、基础科学研究、生命科学与技术、资源与环境等领域里所取得的自主创新成就,较为详细地介绍中国科学院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中,所起到的应有的那些“骨干”和“引领”作用。 面向国家需求 锁定科学前沿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将极大影响一个国家的工农业等经济地位和国家安全,也为解决人类普遍面临的人口与健康、环境与资源等诸多难题提供技术基础。但就如同生命现象的复杂性一样,生命科学研究同样纷繁复杂,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强者呢? “一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让老百姓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二是要服从国家需要;三是要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我所老一辈科学家提出的办所三条原则。这三条原则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传承和发扬,已成为推动我所不断前进历久不衰的原动力。”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饶子和院士说。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生物物理所结合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国家需求,瞄准生命科学基础性、前沿性理论问题,发挥多学科交叉综合优势,围绕蛋白质科学研究领域八个重点研究方向和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领域四个重点研究方向开展原创性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高水平成果。 面向国家需要、锁定科学前沿不约而同地成为各研究所的共识。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以整合生物学为主线,结合农业、生态、资源、人类健康等领域中的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围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虫鼠害控制等领域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部署。动物所所长张知彬说,研究所的重点研究领域并非一成不变,如针对国家在动物疫病防控领域的重大需求,2003年动物所就新布局了野生动物疫源性研究。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则提出了在基因组学、分子农业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研究领域,围绕模式和资源生物,以基因和基因组为核心发展生物育种技术的创新目标。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针对国家在人口健康、农业和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国家需求,中科院各相关生命科学研究所提出了一批重要研究方向,涵盖了重大疾病、人口控制、动物疫病、营养健康和脑与认知科学、基因组学、新药研制、现代农业科技等生命科学主要研究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硕果盈枝的新局面。仅在2005年,中科院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就一举获得7项国家科技奖;而在二期创新中,动物所也独自捧回了4项国家科技奖。经过两期的创新工程支持,中科院生命科学研究自主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明显增强,已经形成了在世界上有相当影响的达到了国际水平的一支整体生命科学力量。 尊重人才 唯才是举 尽管各研究所的目标和方向不尽相同,但让记者感受到的一点相同之处是,中青年科学家在科研中正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而他们中有许多人都是近年来从国外回来的。 对于长期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人来说,突然放弃在国外已经习惯了的环境条件和收入,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是什么正在吸引更多的中青年科学家投身到中科院的生命科学研究之中呢?至今,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基因中心主任左建儒研究员仍清晰记得,2000年秋他回国参加“百人计划”答辩时,时任遗传发育所所长的李家洋院士对他说的一句话,“这里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空间”来自中科院和研究所出台和实行一系列有利于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的政策和规章制度,遗传发育所通过将有限资源向创新研究组特别是“百人计划”倾斜,推行研究组长负责制度等,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研究所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左建儒说,在国外无法预知自己的未来。回国后,研究氛围比国外还要好,科研环境更加宽松,研究经费也远比国外优越,该有的条件都有了,做得好不好就看你自己的本事和能力了。 遗传发育所所长薛勇彪说,我们希望引进的人才能在中国这片土地茁壮成长。目前,遗传发育所已引进“百人计划”32人,其中有20位“百人计划”人员已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而在动物所,现在创新岗位科研人员中5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已占到近90%;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人员占74%。2004年动物所研究员周琪领衔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克隆大鼠而荣获第三届GENOWAY国际转基因科技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华人科学家。中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中科院生命科学研究的主力军,通过“百人计划”从海外引进的青年杰出人才多已成为所在研究所的学术带头人。 为了引进人才,生物物理所在Science、Nature杂志上刊登人才招聘广告,检索了近年来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的万余篇论文,和有可能来所工作的作者建立了联系,对优秀人才打破平衡配置资源、不拘一格使用,使研究所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对人才有较强吸引力的良好氛围。饶子和说,研究所必须走人才强所之路,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形成尊重人才、唯才是举的良好风尚,才会对人才有感召力和凝聚力。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