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能出手 2003年以来,SARS、禽流感、猪链球菌等一次又一次突发事件不停地袭扰着人们脆弱的神经,而此时对突发事件给出一个科学的解释对于国家制定疾病防控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在SARS暴发期间,饶子和研究组成功解析出世界上第一个SARS冠状病毒蛋白酶的晶体结构,在随后两年的后续研究工作中又解析出三个全新的SARS病毒蛋白质晶体结构,获得了具有潜在临床价值的“广谱”抗冠状病毒化合物,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和重视。 动物所与武汉病毒所开展合作研究,发现蝙蝠体内分离的类SARS病毒显示更广泛的遗传多样性,提示蝙蝠可能是SARS-CoV的自然宿主,证实不仅候鸟(水禽)是传播禽流感病毒的主要途径,留鸟也是禽流感病毒重要的携带与传播者。上述重要发现均以全文形式发表在Science上。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针对目前流感与禽流感对人类的巨大威胁,只用5天时间就解决了达菲的合成工艺,为抗击禽流感提供了有利的科技支持。 四川发生猪链球菌病人感染病例后,中科院微生物所、基因组所的专家立即赶往四川。从基础研究方面帮助进行试验设计,开展组织切片、免疫组化等试验研究,结合临床症状观察,为患者的最终确诊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我国发生的猪链球菌感染人事件从科学的角度进行了描述,为科学解释这一事件奠定了基础。 在印度洋海啸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中科院派出了由五个人组成的DNA鉴定援助组,赴泰国协助泰方政府进行遇难者个体识别和DNA鉴定工作,他们得出的数据的准确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际组织和同行的高度赞扬。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中科院生命科学研究队伍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关键时刻能打硬仗以及所具有的强大科研实力。 创新提升影响力 2004年3月18日,Nature以主题论文的方式,发表了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主持、植物所参与合作完成的“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LHC-II)2.72埃分辨率的晶体结构”研究成果。两年后的2006年3月18日,当记者联系到主持这一研究的常文瑞院士时,他谦和地告诉记者,过去的两年,这篇论文被引用次数已经超过了100次。实际上,这项成果发表的当年,被引频次就达到了50次,位居我国科学家当年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被引频次之首。 正是瞄准了生命科学前沿并进行了前瞻性的超前部署,近1~2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的论文出现在国际顶尖期刊上,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正在提高。 2005年在基础研究领域,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所饶毅研究组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GSK蛋白质的活性对确定神经细胞极性作用研究》的文章,这是时隔24年后我国科学家再次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生物物理所饶子和研究组则在世界上率先解析了线粒体上一个与呼吸氧化作用密切相关的膜蛋白复合体的三维精细结构。我国科学家又一次完全立足于本土,将完整、系统、原创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该杂志上。这些原始创新为精神疾病、白血病、线粒体疾病等治疗药物的开发奠定了科学基础。 此外,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大生命科学院等还和国内外同行合作,在Nature、Science、PNAS及其系列杂志上发表了一批文章,遗传发育所等在植物学最顶级杂志Plant Cell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昆明植物所等还分别在Blood和Chemical Review上发表了重要文章,表明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基础研究整体上与国际水平快速接近。国家一类新药丹参多酚酸盐、关附甲素和《中国植物志》等在2005年也相继完成。 通过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科技水平和科研成果得到了新的飞跃,并被国际上认为是与我国航天、计算机同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从多个方面对生命科学研究进行了部署。张知彬所长说,自主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方面,我们理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饶子和所长说,生命科学在国家科技整体布局中位居突出的战略地位,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将推进到“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规划的颁布实施,为生命科学研究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目前,“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已制定完成,该规划的制定将为中科院未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早春和风起,扬帆正当时。知识创新,让我们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生命之舟”扬起风帆! (责任编辑:泉水) |